『壹』 福州和廈門比哪個發達
福州是海西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個網路上是有的),省會城市,舉省資源所投入之地,因此福州的發達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福州兩千多年以來基本都是省會的地位,因此城市規模大,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發達。雖然福州建國後由於兩岸關系的不穩定發展較為緩慢,但是近年來隨著兩岸和平的持續發展,福州作為大陸統戰的核心平台之一,作用顯著突出。當前福州的經濟正迅速騰飛,前途廣闊。且大哥大曾擔任過的福州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長,在福州呆了十二年。你敢說大大治理過的城市不好嗎哈哈!現任福州市委書記楊岳來自共青團中央,是全國最年輕的的市委書記之一,因此,福州的發展前途大家可以想當然。。。但是,福州的缺點是,福州人的素質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外來人口較多較為冗雜,另外,福州的孩子普遍較安逸,缺乏閩南人的拼搏精神。
廈門是經濟特區,太漂亮了,名氣非常大,8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是一座嶄新、後發的城市,大量政策扶持,廈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省內最高的,高樓密度全省之冠,而且廈門人的文化素質非常高,我在廈門的公交上看年輕人一般都會給老人讓座,讓座現象要比福州普遍,在環島路許多汽車經過斑馬線也會減速,這非常值得肯定。廈門的缺點是城市太小,這幾年也在往外擴展,但是畢竟核心地帶就那麼點大。另外,廈門還有一個缺點,市中心路面太窄,較為擁堵,公交系統沒有福州發達,雖然有BRT但是實用性不足。總體說來,我認為,廈門太像一個旅遊城市了,太美太新,而福州更像一個宜居、生活的城市。
『貳』 福州的發展前景如何
近幾年,位於福州南大門的高新區板塊可以說是福州樓市的一匹黑馬,以強勢的凝聚力和輻射迅猛崛起。很多人看好高新區的發展,認為伴隨著外來人口的激增和輻射大學城未來近百萬民眾生活的需求下,高新區的教育、交通、商業等配套都將迎來大爆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房妹就從交通、綜合體、教育、休閑配套這四個方面出發,和大家一起探討福州高新區的發展前景。
1、交通
高新區坐擁城市快速路網等立體交通網路,烏龍江大道和高新大道已然暢通。而根據福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高新區將有3條地鐵路網交織,包含地鐵2號線、3號線和8號線。據預測,明年1月底地鐵2號線便將實現22個站雙向貫通試運營,對於高新區住戶來說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綜合體
高新區目前開業或在建的有正榮財富中心、群升廣場、龍旺理想天街、萬達廣場、浦上商業小鎮等商業項目,再加上計劃建設的寫字樓、酒店項目,整個商務體量將超120萬平方米,可謂是福州繼東街口商圈、寶龍商圈、東二環商圈後的第四大商圈。
3、教育
高新區周圍有福大、師大、醫科大、福州一中等十幾所學校,書香氣氛濃厚,而高新區近幾年也將打造為文教宜居高地。預計明年9月,高新區將改造或新建一批中小學,比如三岐小學、實驗小學等,另外預計在2020年,高新區增加中學學位數5400個,小學學位數7400個,幼兒園學位數5300個。
4、休閑配套
高新區右邊是烏龍江,左邊是旗山國家森林公園,依山傍水,綠意環繞。同時今年8月,福州第一大湖旗山湖項目啟動建設,串接大學城、高新區,將打造成全市性綜合公園。另外高新區還將啟動烏龍江濕地公園、休閑步道的開發建設,整體休閑配套還是很可觀的。
『叄』 福州的經濟怎麼樣啊那兒環境好嗎
我是福建人,我覺得福州如果和內陸的城市比,算是較好的,但要是和沿海的比就一般了,而內且主要是環境不容是很好,人員流動太雜,管理不好,要是說風景,也沒有什麼風景啊,總之,一般,建議你去廈門看看,很不錯。。
希望採納
『肆』 福建經濟發展如何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37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5241億元,年均增長12.9%,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年均增長11.2%,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連續18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省財政總收入552.7億元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7.87億元。情況表明,福建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調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高優農業不斷發展,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煙、花卉等經濟作物已發展成為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深加工發展迅速;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90多萬畝,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達到245個,種植面積近80萬畝。工業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49.9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1%,拉動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個百分點。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和石油化工成為新興的三大主導產業,2003年實現產值2355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4%;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東南汽車、波音飛機維修公司、廈門金龍客車、廈門重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柱;依託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五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中華映管、實達、新大陸、榕基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沿海IT產業集群。服裝、紡織、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朝著促進產業升級、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03年實現增加值2040.61億元,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旅遊休閑、郵電通訊、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異軍突起。
三是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對外經貿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353.35億美元,居全國第7位,其中出口211.4億美元,進口141.95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趨向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達91.68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增長43.3%,今年一季度外貿出口6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在鞏固發展美國、日本、歐盟、港澳四大出口市場的同時,東盟、俄羅斯、澳洲、拉美等出口市場也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由於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態勢,福建成為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資了近90個項目,其中包括柯達、波音、通用電氣、戴爾、松下、西門子、諾基亞等著名跨國公司。至2003年底,福建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3.3萬個,實際利用外資400多億美元,在各省區中排名第三。2003年全省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74項,實際利用外資49.93億美元,增長17.5%。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從一般的加工領域,逐步拓展至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以及其他第三產業領域;外商投資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從以「三來一補」為主,發展到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合作開發等多種直接投資方式,政府貸款、國際銀團貸款、出口信貸、對外發行債券、海外上市等多種籌資形式。福建每年還舉辦9?8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搭建合作平台,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拓展合作領域。
『伍』 福州的經濟
福州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定位在福建發展和海西建設全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經濟先後經歷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改革開放後,福州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78-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2%,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6.8:47.2:26調整優化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貿易、旅遊
至2012年年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03億元。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游)3192.55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5.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0.12億元。福州赴台個人游順利實施,經福州口岸赴台旅遊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福州市將整合山海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著力打造「都市、文化、溫泉、江海」四大旅遊品牌;到2015年,力爭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
金融、證劵、保險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機構(不含保險和證券機構)46家;各類金融機構營業網點1292個;共有4家外資金融機構在福州設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本外幣,下同)7909.63億元;單位存款余額4193.35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7054.33億元;全市共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85家,股民資金開戶總數156.68萬戶;保險業發展迅速,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類保險營業網點398個,外資保險機構在福州設立9家分公司和2個代表處。
對外經濟
改革開放後,福州發揮自身的區位,政策、人文等各項優勢打好「僑牌」、「檯球」,積極引導海內外鄉親「回歸」興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資,拓展對外經貿,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全面對外開放的格局有效形成。 2012年,福州市進出口總額310.60億美元;出口總額211.31億美元;出口地區以美國、歐盟、東盟、日本和香港等地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39項,新批協議投資總額3.41億美元,增長42.61%,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2.46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858.89萬美元,年末勞務合作在外人員4367人。
(更多經濟資料: )
『陸』 福州 經濟發展如何
福州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奮斗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福州市高度重視,迅速行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開展了以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為主題的大調研大討論活動,制定實施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綱要(試行)》,在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還作出了《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決定》,使省委、市委的決策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動綱領。
立足富民強市,凸顯福州省會特色與優勢,服務全省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福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優勢和帶頭帶動、示範輻射、綜合服務、吸納創新功能,增強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輻射力、影響力,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切實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努力營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著力建設福州的「一個基地」(強大的製造業基地)、「六個中心」(產業集聚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研發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力爭比全國提前6~7年、比全省提前2~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重點圍繞「發展是富民強市第一要務、經濟建設是發展第一要務、發展工業是發展經濟第一要務」的思路,優化生產力布局,依託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強大的製造業基地。經過5~8年的努力,力爭全市GDP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360億元。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成適度超前、現代化、立體式的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使城市布局更合理、交通體系更完備、服務設施更完善、承載能力更可靠、生態環境更優美。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規模。積極推動中心城市沿江向海發展,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強功能、提升品位,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次中心城市為支撐、周邊衛星城鎮為基礎的組團式濱江濱海城市。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爭取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規模達到350萬人左右,形成 「一中心、七組團」(即中心城區,甘蔗與荊溪組團、上街大學新區組團、青口組團、馬尾與琯頭組團、吳航與營前組團、長樂濱海組團、琅岐組團)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社會事業。構築海峽西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新聞、人才中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文化條件、理論服務和輿論氛圍,基本實現省會「一流教育」、「一流管理」和建設「科技強市」、「一類計生先進城市」目標,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大力加強省會中心城市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繼續好轉,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陽光工程」領域進一步深化拓展,發展環境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和高效。
維護省會城市社會穩定。基本實現「平安福州」創建目標,全市政治更加穩定,治安秩序更加良好,法治環境更加規范,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成為全國最安全的省會城市之一。
『柒』 福州經濟靠什麼帶動
在未來5年福州將充分利用福州濱海旅遊資源呈南北線狀分布的態勢,重點發展閩江口專、黃岐半島、福清灣和平潭屬島4個濱海旅遊區,推進濱海旅遊向海洋旅遊擴張,形成海上、海島、海岸、腹地旅遊產品系列。
與此同時,利用濱海旅遊條件突出的優勢,建設培養一批濱海旅遊精品項目,拓展旅遊發展空間,發揮省會中心城市優勢,對接閩北和閩南市場,向內增強對江西、湖南等內地市場的吸引力,向外拓展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客源市場。
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海洋漁業……
『捌』 福州整體來說經濟發展的怎麼樣呢
福建整體經濟在沿海經濟區這一塊,它屬於經濟比較差的,而且發展得很一般
『玖』 福州是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福州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版億紡織城等特色權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貿易、旅遊
至2012年年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03億元。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游)3192.55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5.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0.12億元。福州赴台個人游順利實施,經福州口岸赴台旅遊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福州市將整合山海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著力打造「都市、文化、溫泉、江海」四大旅遊品牌;到2019年,力爭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
『拾』 福州經濟支柱有哪些
福州有六大支柱產業:水產業、電子信息業、機械工業、輕紡工業、房地產與建築建材業、旅遊業
1、水產業,要按照規模化、標准化要求大力發展加工業,在抓好大眾化的魚、蝦、蟹、貝、魷、藻等大宗水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高營養、低脂肪、無公害、環保型的「藍色食品」,擴大鮑魚、南美白對蝦等名優新品種養殖規模,大力推廣大型抗風浪深水養殖。
2、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軟體產品、計算機及網路系列產品、數字通信、信息應用系統產品、顯示管及配件和家用電器等產品。發展壯大中華映管、冠捷電子、福日、實達電腦、新大陸、三協精機、永德信等骨幹企業集團,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福州、福清、馬尾三個省級電子產業基地,重點建設福日液晶顯示系列產品、集成電路晶元,中華映管五期彩管,冠捷顯示器、LCD擴建、新大陸電子類信息產品生產基地、永德信CD-R光碟等項目。
3、機械工業,重點發展汽車製造及配件生產,並通過汽車工業帶動傳統機械製造業的發展。以東南汽車為龍頭,加快青口汽車城的規劃和建設,重點發展輕型車、汽車玻璃、汽車發動機及其配件等,壯大東南汽車及其配套廠、福耀玻璃等骨幹企業集團,形成汽車產業鏈。東南汽車主機廠要進一步擴大規模,開發新車型,增強市場競爭力,力爭兩年內形成15萬輛生產能力;配套廠要進一步拓展配套空間,提高產品在福州以外的國際、國內市場的份額。重點推進東南汽車二期、華擎發動機、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