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勞動力和經濟的影響

勞動力和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3 08:37:55

❶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 一) 對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在短期內, 企業的生產類型和規模是既定的; 但是在長期里, 企業資本構成是可以發生轉移和變化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企業利潤空間的縮小, 會引起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其他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以降低企業成本, 擴大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 企業會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 而僱用較少的勞動力, 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相對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同行業間的競爭會加劇, 企業可以通過兼並重組的方式, 擴大企業規模, 依靠規模效益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企業成本。

( 二) 對吸引外國投資的影響
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魅力」在哪些方面? 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固然是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因素, 但是外國資本看重的不光是這一點, 勞動力成本上升, 並不必然引起外國投資完全失去和轉移。首先, 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提高, 但不是高的 「離譜」。據 《日本通商白皮書》發表的數據顯示, 亞洲國家和地區平均勞動力成本在產品中所佔的比例為4%, 而中國則為 3.5%。這說明盡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漲, 但從亞洲的整體水平上來看依然處於較低的位置,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日本以及韓國、新加坡等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 而且也低於整個亞洲的平均水平。其次, 我國的勞動力的「性價比」高。美國所羅門公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丹·漢納指出, 雖然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 但中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仍是具有相當競爭力的, 簡單地說是「性價比」高。這對美國企業來說, 有吸引力在亞洲, 越南、印度、蒙古等國家的勞動力價格要低於我國, 但很多外資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力 「性價比」 要高於以上這些國家。同樣一塊面料, 中國工人能做出 10 件衣服, 而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工人能做出 8 件, 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 6 件。綜合算下來, 中國工人創造的利潤更大、成本更低。再次, 跨國公司在決定建廠地點時, 通常要全面審視, 對比人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素質、科研開發水平等因素, 勞動力價格並不是惟一決定性因素。從總體上來看,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影響不大。我們不能再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獲得外國資本的「青睞」, 這是我國社會進步的表現。

( 三) 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

據有關權威部門分析, 當前我國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水、電、燃料和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務商品調價的壓力; 二是國際原油和主要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對抬高下游產品成本的壓力; 三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推動壓力。其中, 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推動通脹重要因素是首次提及。如果說前兩種通脹的壓力因素都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那麼這兩年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 將成為穩定持久的因素。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給企業帶來了成本壓力, 迫使企業在短期內只能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壓力,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生活消費品, 那就將引起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 直接表現為消費者價格指數的上漲;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工業投入品, 其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傳遞給下游產品, 後一種情況經歷多次, 將會引起大范圍的物價上漲, 這種現象在我國已經出現過多次。

希望能幫到你。

❷ 勞動經濟學作業:試分析影響勞動力供給的經濟因素與社會影響要標准答案。

三、判斷題1.由於價格有時與價值不一致,所以價值規律有時不成立。( 錯)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錯,概念,非使用價值) 3.價值尺度是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計量單位及其等分。(似乎對 )4.平均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關系。( 錯)5.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錯,是價值,因為非商品也有使用價值 )6.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其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對 ) 7.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對 )8.社會生產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是交換。(錯 )9.生產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構成,人的因素是指生產勞動者,物的因素是指勞動對象。(對 )10.勞動力與勞動沒有區別。( 錯,前者指人,後者指人的勞動) 11.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錯)12.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錯,有時生產力會滯後 )13.貨幣發揮價值尺度的職能其特點是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對 )14.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對)15.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剩餘價值,叫絕對剩餘價值。(對 )16.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復雜勞動為尺度。( 錯)17.政治經濟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各個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都為本階級自身的利益服務,因此,政治經濟學沒有科學性。(錯 )18.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對) 19.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總的說是唯物辯證法,具體地說要運用科學的抽象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以及系統方法,等等。(對 )20.超額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關系。( 對)21.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只能是公有獨資企業。(錯 ) 22.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和根本途徑是實行政企職責分開。(錯,非根本 ) 23.固定資本的磨損分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兩種。( 對) 24.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優劣和肥沃程度的不同。(錯,還有市場 )25.土地價格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 對)26.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產業政策。(對 )27.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錯)28.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對)29.宏觀調控是指政府通過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行為。( 對)30.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對一切剝削制度的否定。(對 )31.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是多樣的,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 對)3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錯 )33.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錯 )34.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對) 35.股票反映的是債權債務關系。(錯, )3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可保障社會公平。(對 )37.國際分工的發展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 錯,是條件) 38.在我國經濟運行中,計劃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錯) 3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對 )40.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 對)因為是新教材。所以也不敢保證全對,請見諒。(我可是辛辛苦苦做的啊)

❸ 簡述人民幣貶值對我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1996年人民幣已實現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然而我國的國際貿易、投資規模迅速增長,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等,都從客觀上要求人民幣早日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貨幣兌換分三個層次:一是不可兌換;二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三是完全可自由兌換,即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均可以自由兌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貨幣可兌換進行了界定,將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確定為最低層次的可兌換。國際經驗表明,一國要實現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至少應具備下列條件: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合理的利率、價格,健全的國內金融體系,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發達的資金市場,外匯收支的大體平衡,靈活而高效的微觀企業機制,完備而有力的金融監管和法律法規等。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實力還不能完全滿足貨幣自由兌換的要求,資本項目的開放還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在這樣的情況下開放資本項目會導致國有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當然政府可以通過傾斜政策加強對國有企業的扶植,但是企業在國家的「保護傘」下會變得更加軟弱,同時,這樣還會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加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產生的客觀要求。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改善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和經營環境,擴大引進外資規模的需要。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要求更加開放、公平的市場經濟,也要求一個自由寬松、平等競爭的金融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國利用外資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加入WTO後,我國開放了銀行、證券、保險、商業、中介服務等領域,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增加,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款等形式以外,發行境外債券和股票等籌資數量有明顯上升。我國資本流動規模的快速上升及流動性的不斷提高,迫切要求放開資本項目的管制。

經濟影響就業的因素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出現,與經濟增速減緩有關,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有關;與農民工在農業之外求職再不用「舍近求遠」有關;與農業本身吸引力的增強有關;與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協調有關;也與我國人口變動與勞動力供求狀況有關。可以說,「用工荒」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職業培訓和中介機構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1、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減弱

就業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據測算,每億元GDP容納的就業量,第二產業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後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十年來單位GDP增長拉動新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7.7%,處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但已連續兩年低於8%的水平,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變緩,下行的壓力短時期內還難以改變,用工整體需求下降,進而極大地減少了由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就業需求量的增加,影響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復甦減緩,直接影響著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我國的對外貿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業發展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為維護競爭優勢,各國多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後危機時代我國外部經濟發展環境比較復雜,對我國外部經濟拉動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2、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影響到就業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調整夕陽產業和淘汰落後產能時,要對涉及職工的轉移安置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4、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導致勞動力流動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如在東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30元左右。區域就業形勢差別明顯,東部地區求職人數同比出現大幅下降。隨著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

5、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導致供求雙方難以對接

從2009年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調增幅度為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調查反映,當前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工短缺。

6、人口結構變化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我國正在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開始減少,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學生將占據一半左右的水平,農民工總量特別是跨省流動農民工的增速減緩,並逐步趨於穩定。據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於2016年達到峰值,總量為9.99億人,之後逐漸下降,到2020年將下降至9.87億人。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比前期下降0.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4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推進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仍然不能彌補勞動力人數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❺ 經濟衰退對勞動力的供給有哪些影響

影響抄勞動力供給的幾個主要因素:工資水平,勞動力對閑暇的偏好等。
勞動供給取決於工資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替代效應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閑暇,從而勞動供給增加,同時,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收入效應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閑暇,從而勞動供給減少,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增加,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一般規律是,當工資較低時,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當工資達以某個較高水平時,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因此,勞動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

❻ 勞動力資源稀缺性的增加對我國的經濟影響

勞動力資源的稀缺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
一方面,勞動力資源的稀缺將回會導致我國企業的成本答增加,產品價格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減少,還有會導致物價上漲,投資和消費需求減少。總之這一切都不利於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的稀缺導致的經濟困難會倒逼我國經濟增加方式的優化調整,改善經濟結構,企業也會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核心競爭力,生產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增加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所以從倒逼機制上看這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

❼ 勞動力人口狀況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因為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只有勞動力處於正常的勞動狀態之下,我國經濟社會才有可能大踏步的向前發展,當勞動力減弱,進入老年化狀態時,那中國的人口紅利就逐步的減弱了

❽ 試分析影響勞動力供給的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

  1. 經濟因素:經濟持續增長可提升勞動力就業,部分地區或經濟部門出現供給不足。反之,則失業率上升。

  2. 家庭、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等因素影響勞動力擇業,而著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調整平衡。

❾ 勞動力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正向的嗎

當然。
任何經濟增長都是由相應的生產力完成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專技術是由人掌握的,也就屬是說人掌握第一生產力, 其次才是空間、原料、工具等要素。
所以,充足的勞動力對經濟的增長影響當然是正向的。反之也是如些。但凡勞動力減少的國家,經濟都在下滑。

閱讀全文

與勞動力和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