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埃及有哪些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1)長絨棉
尼羅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優越的氣候條件——夏季陽光充版足、冬季溫暖無權霜。對棉花生長十分有利。埃及是非洲第一大產棉國,其出產的長絨棉絨長3.81厘米,以光潔聞名於世,素有「白金」之美稱,也為埃及換取了大量外匯,曾一度占埃及農業收入的50%左右。
(2)近年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
旅遊業:在古埃及眾多名勝古跡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徵。埃及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如金字塔
、獅身人面像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因而旅遊業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石油: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僑匯收入: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Ⅱ 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是什麼
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是工業、農業、旅遊業和外貿。
1、工業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
2、農業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5%,農 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近年來,隨著埃及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
3、旅遊業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
4、外貿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聯酋等。埃及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穀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料及其製品、鋼鐵及其製品、木及木製品、車輛、動物飼料等。
(2)埃及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Ⅲ 埃及人的經濟發展
埃及人自古從事灌溉農業,主要種植小麥、大麥、玉米、水稻和長絨棉版。近幾十年以來,以棉紡權業為主的工業和其他經濟部門均有發展。傳統社會允許一夫多妻現象存在。男女均行割禮。按父系溯源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按伊斯蘭法規定,女兒可繼承父產的一半。另有少數埃及人分布在利比亞和蘇丹。
Ⅳ 埃及的經濟發展靠什麼
主要是靠運河發展,其次是靠旅遊經濟的帶動,最後是靠少量的石油生意,希望能幫助到你!
Ⅳ 埃及的經濟有沒有狀況
概況
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4%。石油天然氣、旅遊、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2011年初以來的埃及動盪局勢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埃及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生產,增收節支,吸引外資,改善民生,多方尋求國際支持與援助,以渡過經濟困難,但收效有限。2013年7月臨時政府上台後,經濟面臨較大困難,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大量財政支持下,經濟情況較前有所好轉。2014年6月新政府成立後,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017/18財年):44374億埃鎊。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7/18財年):45699埃鎊。
經濟增長率(2017年):5.3%。
通貨膨脹率(2018年):20.3%。
失業率(2018):9.9%。
外匯儲備:445億美元
貨幣名稱:埃及鎊。
官方匯率:1美元≈17.8埃及鎊 [1]
工業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埃及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及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業上百家。 [1]
農業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7%。近年來,隨著埃及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等。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為中長絨棉(35mm以下)和超長絨棉(36mm以上),因其絨長、光潔、韌性好,被稱為「國寶」。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沖和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及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為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產出,2015年塞西總統提出「百萬費丹」土地改良計劃。 [1]
旅遊業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2011年以來的動盪局勢對旅遊業影響較大,赴埃旅遊人數、飯店房間價格、旅遊投資均明顯下降。2012年接待遊客1050萬人次,收入約100億美元。2013年6月底埃及局勢再次動盪後,多國政府頒布赴埃旅行警告。2014年,埃及旅遊收入為75億美元,同比增長27%,赴埃及遊客數量為1000萬人次。2015年,埃及旅遊收入約61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930萬人。2016年,埃及旅遊收入約34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450萬人。2017年,埃及旅遊收入約53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830萬人。2018年,旅遊收入98億美元。 [1]
外貿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聯酋等。由於出口商品少,外貿連年逆差。為擴大對外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埃及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發展民族工業,爭取生產更多的進口替代商品;限制進口,特別是消費性製成品的進口;爭取擴大出口,特別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傳統性商品的出口。
埃及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穀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料及其製品、鋼鐵及其製品、木及木製品、車輛、動物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礦物燃料(原油及其製品)、棉花、陶瓷、紡織服裝、鋁及其製品、鋼鐵、穀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銷往阿拉伯國家。 [1]
Ⅵ 埃及的自然社會經濟
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後,對原有較大的工商業、銀行、保險業、運輸業和進出口貿易實行國有化。1974年薩達特總統宣布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積極爭取外援,大力引進外資,開發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1974~1982年,經濟年增長率達8%。穆巴拉克執政後,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財政、經濟和管理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強調增產節約、提高效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經濟困難,經濟有所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場,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贊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另外,美國免去埃及所欠軍債,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卡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債務。同年5月,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免除埃及約110億美元的債務。埃及經濟困難得到了緩解。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832億美元。1998年匯率:3.39埃鎊兌1美元。
埃及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埃及還較多地接受外國援助。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0年海灣戰爭後,西方和海灣國家減免了埃及的債務共255億美元。此外,埃及還從海灣國家、美國、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以及韓國獲得了10億多美元贈款或緊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制度。另外還對大米、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
Ⅶ 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古代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是取得很大的成就的。從他們修建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經濟都在世界的前列。
Ⅷ 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
(1)長絨來棉
尼羅河三角洲自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優越的氣候條件——夏季陽光充足、冬季溫暖無霜。對棉花生長十分有利。埃及是非洲第一大產棉國,其出產的長絨棉絨長3.81厘米,以光潔聞名於世,素有「白金」之美稱,也為埃及換取了大量外匯,曾一度占埃及農業收入的50%左右。
(2)近年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
旅遊業:在古埃及眾多名勝古跡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徵。埃及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如金字塔 、獅身人面像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因而旅遊業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石油: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僑匯收入: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Ⅸ 簡述古代埃及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紀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這段時間內尼羅河下游地區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地理
埃及大部分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只有尼羅河沖刷而過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綠帶,1/30的面積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恆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目前埃及共有八十餘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徵。
古埃及歷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的手工藝行業
幾乎每個埃及人在某個方面都與農業有著一定聯系,他們要麼是土地所有者,要麼則是耕種土地的農民。由於了解尼羅河水的漲落節奏,農民們於是將這一節奏與精巧的灌溉系統結合起來,所以,他們得以種植出種類豐富的莊稼。
埃及的農田每年有3到4個月被尼羅河的洪水淹沒。當洪水退去後,留下了肥沃的河流淤泥,耕作於是開始了。先用牛拉著犁將田犁兩遍,將沉積的泥土犁松,然後才能播種,再讓牲畜將種子踩進土裡。種植的莊稼包括小麥、大麥、亞麻、水果,以及洋蔥、大蒜、色拉菜、豌豆、小扁豆及菜豆等蔬菜。農田的灌溉利用截水溝(一些小溝渠,有水道通往尼羅河取水)和「桔槔」(shaf)——一種可將水從河裡舀到田邊集水溝的配重水桶。
古埃及人的生活
耕種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埃及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的耕作技術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正如倖存至今的作品所展示的,埃及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工匠之一。但埃及人的生活從來就不是只有工作而沒有娛樂。
古埃及人的休閑活動
埃及貴族喜歡奢華的享受。他們使用戰車、獵狗和甚至馴服的獵豹結隊捕獵禽鳥、鱷魚、河馬和獅子。為了取樂,他們還發明了釣魚。
為慶祝生日、結婚或宗教節日,他們常常會舉行盛大華美的宴會。他們請來廚師,盛裝打扮,舉杯暢飲,並觀賞樂師和舞者的表演。
體育活動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娛樂方式。拳擊和擊劍廣受歡迎,此外,新法老登基時一般都會舉行環繞金字塔的賽跑比賽。
棋牌游戲也極為流行,特別是賽那特(Senet),這是一種根據死者通往陰間之路而設計的游戲。
荷魯斯—最尊貴的神
長著鷹頭的荷魯斯是最尊貴的神,所有法老都認為自己是他的化身。
荷魯斯是伊希斯(Isis)和奧西里斯(Osiris)的兒子。他的母親將他撫養成人,讓他為被其兄弟所謀殺的父親報仇。最終荷魯斯贏得了整個埃及的統治權。
荷魯斯最初是天空之神,象鷹一樣在埃及上空盤旋,來保護他的父親奧西里斯國王。當荷魯斯打敗了謀殺父親的兇手賽思時,他成為了整個埃及的國王。他被描繪成頭戴一頂上半部為象徵上埃及的白色、下部為象徵下埃及的紅色的王冠。因為這個原因,埃及的統治者們總是將自己看成是人間的荷魯斯,死後則成為奧塞里斯的化身。
荷魯斯的崇拜中心是貝赫得特(Behdet)、赫里拉科波利斯(Hierakonpolis)和艾得夫(Edfu),荷魯斯的眼睛被認為是一種神通廣大的護身符。
Ⅹ 埃及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我想大多數是旅遊吧!因為埃及是一個古國呀!
三分之一以上的職業人口從事農業。耕地面積僅占國土的4.5%,絕大部分為灌溉地。耕作集約,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主產長絨棉和稻米,產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麥居非洲前列,還產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石油和磷灰石開采國。煉油工業發達,其他重要工業部門有食品、紡織、化工、鋼鐵、機械等。尼羅河和沿海盛產魚類。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獨占出口總值的一半左右。主要進口農畜產品、機器設備、車輛、化工產品等。蘇伊士運河是最重要的國際通航運河。
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後,對原有較大的工商業、銀行、保險業、運輸業和進出口貿易實行國有化。1974年薩達特總統宣布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積極爭取外援,大力引進外資,開發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1974~1982年,經濟年增長率達8%。穆巴拉克執政後,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財政、經濟和管理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強調增產節約、提高效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經濟困難,經濟有所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場,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贊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另外,美國免去埃及所欠軍債,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卡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債務。同年5月,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免除埃及約110億美元的債務。埃及經濟困難得到了緩解。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832億美元。1998年匯率:3.39埃鎊兌1美元。
埃及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埃及還較多地接受外國援助。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0年海灣戰爭後,西方和海灣國家減免了埃及的債務共255億美元。此外,埃及還從海灣國家、美國、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以及韓國獲得了10億多美元贈款或緊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制度。另外還對大米、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