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民經濟發展形勢

國民經濟發展形勢

發布時間:2021-01-13 07:33:24

Ⅰ 如何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判斷宏觀形勢
做好計劃審查批准工作,首先要對宏觀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做好審查工作的關鍵。判斷宏觀經濟形勢,要分析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觀察經濟增長、就業、物價、投資和消費、貿易和國際收支等指標是否在合理區間,評價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找准主要的矛盾和問題。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目標,為解決主要的經濟問題和矛盾,每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一般都貫穿著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審查的重點。這條主線正確與否、是否可行,代表應從全國大局出發,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加以判斷。宏觀經濟政策及其具體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每年的具體政策和措施較多,但或多或少會有所區別。總的來說,宏觀經濟政策既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也要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進行調整。如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出現了需求過熱、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現象,針對這種現象,中央果斷採取深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措施,重點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和整頓金融秩序。又如1997年下半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加上國內供求形勢發生變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顯現,中央及時地作出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國家計劃體現了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也體現了宏觀調控的取向和重要內容。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長遠規劃草案的審查,要著眼於長遠,進一步突出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
(二)審查計劃的指導思想
審查計劃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目前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把握: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穩定的基礎,穩定則是推進改革和加快發展的必要前提和環境。必須在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妥善解決因利益調整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各項改革,使經濟發展獲得強大而持久的動力,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良性循環。
3.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都與發展相關。當前要採取措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以滿足人口增長、就業增加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因速度過快導致供求總量失衡,引發通貨膨脹,或社會需求不足制約經濟發展,導致出現通貨緊縮趨勢。總的來說,就是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並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速度和效益的統一。
4.在保持經濟總量大體平衡的同時,積極推進結構優化和升級。既要發展傳統產業,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又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既要積極穩妥地實施城鎮化戰略,又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特別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既要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又要鼓勵東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和中部地區盡快崛起。
5.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更要堅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在更大范圍和更廣領域里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國際競爭力,拓寬經濟發展的空間。
6.逐步調整行政手段的運用。更多地採取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的經濟、法律手段,更多地發揮經濟杠桿調節經濟運行的作用。
7.靈活運用經濟政策。根據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注意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時機,增強政策的預見性。
(三)審查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和手段
1.審查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否適宜。從2003年開始,盡管計劃中還有許多宏觀調控目標,但經濟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和進出口增長率被突出出來,稱為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
(1)關於經濟增長率。我國的實踐證明,經濟增長速度低了不行,經濟增長潛力不能充分發揮,綜合國力難以增強,也不利於縮小同國外的差距;高了也不行,農業、交通、能源、原材料供給難以承受。
(2)關於失業率。我國面臨人口增加和新的就業高峰的壓力,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增加就業,保持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穩定,是一項重要任務。應當看到,完全解決失業問題,使失業率達到零是辦不到的,即使工作機會和想要工作的人數完全平衡,也會有失業的。因此,要確定一個准確的目標,把失業率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3)關於物價上漲率。目前,計劃中列入的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十分有害。要根據我國的經驗,確定物價上漲的合理區間,把物價波動限制在比較小的幅度內。
(4)關於外貿增長率。外貿是國際收支的基礎之一。我國的外貿已經保持了多年的盈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實,即使外貿出現逆差,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我國得到了更多的外國商品。當然,不能持續時間過長,因為承受逆差的能力總有一天會耗盡。
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四項目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是根據我國經濟運行和經濟體制的實際,圍繞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的要求提出來的,是近幾年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踐經驗的總結,構成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總體要求。
同時,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例如,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著矛盾。失業人數過多,需要採取擴大信用的辦法,增加投資,刺激需求,從而可以增加就業人數。但是,信用擴大了,貨幣供應量增加了,需求增長了,容易導致物價上漲,加劇通貨膨脹。因此,必須把握好宏觀調控主要預期目標的數量界限。只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他宏觀調控目標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2.審查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可行。我國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計劃、財政、金融這三個方面。這三者被我國經濟界稱作宏觀調控的三大支柱。
(1)關於計劃手段。計劃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經濟調節的手段。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主要依據和主要手段。產業政策是計劃手段的重要內容。產業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了加強經濟發展和優化經濟結構而制定的產業發展序列(包括規定重點扶持、限制發展、限期淘汰的產業和產品)以及相應的經濟政策。從總體上說,產業政策是調節總供給的政策,也是中長期發展政策。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借鑒日本、韓國成功地運用產業政策的經驗,開展制定產業政策的工作。
(2)關於財政手段。財政手段發揮調控作用主要是通過預算和稅收,也就是通過對社會資金和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來協調各個利益主體的關系,影響經濟運行。財政手段的主要作用是調節供求總量、供求結構、收入分配、貨幣金融和地區差別。
(3)關於金融貨幣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宏觀調控已從實物調控轉向價值調控,貨幣政策必然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宏觀調控中,雖然不可低估財政政策的作用,但貨幣政策的作用已越發顯示出來。貨幣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全面性。貨幣調控可以滲透到經濟的各個角落,其影響是全面的。二是靈活性。中央銀行可以隨時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調節,靈活性強,收效快。三是穩定性。貨幣政策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各個利益主體均要主動適應其影響,不致產生劇烈的波動。
在預期目標確定後,要重點審查為實現預期目標採取的措施是否恰當,是否得力和有效。

Ⅱ 我國當前經濟總體形勢及其對策

經濟運行:已經出現轉機,但基礎仍比較脆弱

持樂觀態度的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已經出現了「拐點」或「轉機」。但他們認為,盡管如此,也應看到其基礎仍很脆弱。基本根據是,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增長8.1%,上半年增長8.2%,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這是國民經濟增長連續7年下滑後的第一次明顯抬頭(參見圖1)。支撐國民經濟出現轉機的條件主要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9.7%,農業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出口增長38.3%、進口增長36.2%,順差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億美元;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0.1%,比去年同期增加3.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止降趨穩,正增長0.1%,這也是連續兩年負增長後第一次出現正增長。

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進一步趨好,可以說是「亮點」開始增多,但還不能據此肯定已經形成了「拐點」。因為,按照經濟周期波動的一般規律,所謂「拐點」,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率連續幾年下滑後,又連續幾年上升,其中,回升的第一年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下往上的拐點;下滑的第一年也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上往下的拐點。因此,2000年是否是經濟增長率由下往上的「拐點」,不僅要看2000年這一年經濟增長率是否高於1999年,而且還要看隨後的幾年,即2001、2002年等是否能夠一直保持經濟增長率的穩定回升。由於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中央增發國債投資支撐的,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尚未有效啟動,降低居民支出預期的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居民消費的回升尚不穩定,因此,今年至明後兩年經濟增長趨勢還很難確定。從季度GDP增長率走勢看,問題也還是不小。2000年第一季度為8.1%;上半年為8.2%;第三季度預計為7.2%;第四季度預計為7.4%;全年可能是7.5%左右。具有明顯的「前高後低」(見圖2)特徵,這對明年、後年的經濟增長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當前有兩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是如果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不能有效地啟動,那麼,單靠中央政府投資來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是困難的。近幾年來,我們一直想用中央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但始終未能「帶動」起來。實踐證明,在體制轉軌時期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有其特殊規律和特殊啟動方式,單靠中央投資是「帶動」不起來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推動,但目前這方面的推動,我們還是討論得多,實際採取的行動少。二是如何通過降低居民支出預期來提高居民消費以及農民收入提高問題,均未得到有效解決。在這兩個大輪子有效轉動起來之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是很難進入穩定增長軌道的。

財政政策:重點應放在支持結構調整、啟動民間投資

從1998年春季中央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到現在,已經過去3年多了。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實踐證明,這一政策確實起到了擴大內需、托住經濟增長和穩定經濟的作用。不管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是否出現了拐點,都應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因為,從根本上說,我國經濟拐點的出現,最終將取決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進程。目前我國告別的只是飢寒型向溫飽型轉變中的「短缺」,而在新興消費領域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隱性短缺」。因此,支持結構調整仍然是財政政策的重點。

在當前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較低是不可避免的,不宜過分追求短期效應。財政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是合理的、必要的,盡管這類投資的周期較長、見效較慢、產業鏈條短、投資的短期拉動效應小,但其長期效應最終會反映出來。當然,也應明確,財政投資只能是面「起子」,關鍵還是啟動民間投資。

從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全社會保持15%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比較合適的。從1997年到現在,投資增長率持續低於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率分別為8.8%、13.9%、5.8%,今年上半年雖有回升也僅為11%,其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則呈負增長態勢。這種狀況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後勁的要求都是不相適應的。

造成民間投資需求不旺、投資增長率低的原因:一是市場需求不足,投資找不到熱點;二是投資項目嚴重缺乏資本金,因而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三是行業壟斷對擴大民間投資仍是一個巨大障礙。

貨幣政策: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

第一,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出現倒置。1999年第三季度以後各季度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與1992年相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M2增長率持續下降,M1和M0增長率持續上升,與1999年形成了明顯反差。

第二,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199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比率(M2/GDP)已達146%,目前還在繼續擴大,已經超過了其它國家、特別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脹壓力明顯上升。目前貨幣政策擔負的目標過多,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金融多樣化、一體化的核心在於利率的市場化,利率雙軌制、不同市場的回報率差距過大、資金不能在不同市場流動,妨礙了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

第三,企業資金出現嚴重的結構性緊缺。自1998年12月份以來,企業存款從32486.6億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0739.8億元,增長了25.4%,高於同期的M2增長率。這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的資金緊缺已經是結構性緊缺,其中相當部分企業不是缺資金,而是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

第四,居民儲蓄存款出現負增長率,但物價回升幅度並不穩定。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了3486.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804.7億元相比,少增2318億元。但居民儲蓄減少後並未導致消費增加,居民消費價格雖然比去年同期增長0.1%,但相當不穩定。

第五,金融機構的「存差」(即存款大於貸款的數額)不斷加大。1995年以後,各年存差數額分別為1995年3324.2億元、1996年7418.4億元、1997年7476.2億元、1998年9173.8億元、1999年15044.7億元和2000年上半年22595.4億元。造成存差持續擴大的原因不在於金融機構「惜貸」,而在於企業資產結構不良、資產質量不高,從而導致企業缺乏貸款能力。

完善宏觀政策,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第一,擴大內需仍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任務,因此,還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三五年內不要改變。

第二,啟用供給管理政策。一是清理不合理收費;二是財政提供技改貼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三是降低國有股持股比例,收回資金,用於重點領域投資,但不進入預算;四是按公共財政要求,界定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關系,把經營性事業推向市場;五是改革預算制度,實行政府采購和政府集中支付制度。

第三,將國債發行的年度審批法改為余額控製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確定一個國債發行余額上限,在這個范圍內,財政部可以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度,決定發行數量、時機與規模,事後報告。這樣改有利於改變財政政策的滯後性,有利於長、中、短期國債的合理組合,有利於國庫資金調度,有利於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提供調節工具。

第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目前居民儲蓄率仍然較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傳導機制不靈,迫切要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在發展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還要調整我國金融資產結構,改變目前證券交易均納入M2的管理辦法,在M2之外設立M3。

第五,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建設,建立以資產抵押、現金流量和銷售合同等為基礎的貸款機制。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力度。運用項目融資、租賃融資、BOT等各種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Ⅲ 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態勢的切身感受有哪些呢

又到月度數據發布時,各方關注熱度持續不減。作為普羅大眾,很多人可能難以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對於統計指標可能更為陌生。不要緊,今天我就帶你一起來感受這些指標,體味國民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曾經,飯店大師傅“有活干,能發工資就行了”的話,徹底感染了我。疫情最重時刻,就業之艱難可想而知。如今,滿大街的招聘廣告撲面而來,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增加人數。身邊換工作的朋友,也開始逐漸多起來,形勢可以說是越來越好了。官方數字指出,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與上月持平。25-59歲就業主體人群的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個月下降0.2個百分點。

Ⅳ 結合當前經濟形勢談談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穩定物價的前提下,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壓縮企業利潤、抑制通貨膨脹、激活國內需求、保持一定的出口、保持適度投資。大概就這些吧。

Ⅳ 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帶動礦產資源消耗速度明顯加快,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迎來了又一個高速增長期。宏觀經濟形勢的全面好轉,對資源的需求快速增長,主要短缺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更加嚴峻,優勢礦產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長期粗放的開發方式還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國內生產明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資源進口國。2006年能源礦產品原材料的進口總額2044億美元,出口總額1434億美元,進口超過出口610億美元。目前看來,礦產資源的生產應當首先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求,保障21世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鼓勵資源性產品的進口,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已數次主動降稅,將資源性產品的進口關稅降到了相當低的水平,絕大多數的礦砂及其精礦實現了零關稅。入世後,對於國內緊缺的資源性產品中的原材料,甚至初級加工產品的進口,國家更是一如既往,主動下調關稅,例如煉鋁原料氧化鋁,當初是作為資源產業中的重點保護對象而設置了8%的進口關稅,如今由於國內需要,進口關稅已全部取消。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已經無需依靠出口寶貴的資源來換取外匯。國家不僅不會再支持能源、礦產品、原材料的出口,相反,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今後將會受到國家政策越來越多的限制。這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實際上,對於中國這樣人均能源和資源數量並不豐富的國家,從眼前的利益出發,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能源為代價發展高耗能產業無異於竭澤而漁。2003年以來,國家對部分投資過熱行業實行宏觀調控。在資源性產業,實施宏觀調控的行業主要是投資過熱的鋼鐵、水泥、焦炭、電解鋁、銅冶煉等,宏觀調控政策包括產業政策、金融投資政策、加工貿易政策、用地政策、進出口政策及相關的一系列財政稅收政策等。

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取消了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徵的資源性產品的加工貿易政策,取消了絕大多數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並對高耗能、高污染和部分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徵收5%、10%甚至25%的出口關稅。例如,對煤炭、焦炭、原油等能源類產品,徵收5%的出口關稅;對鐵合金、生鐵、鋼坯、精煉銅、稀土及中間產品,徵收10%的出口關稅;對電解鋁、鎳、鉬、錳、鉻、銦及各種金屬碎廢料,徵收15%的出口關稅。

Ⅵ 1949年 我國國民經濟總體狀況如何

1949年我國國民經濟總體狀況較1948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長期的回戰亂,使長期蕭條的國民答經濟總體呈現大幅上升狀態,經濟開始復甦。全國開始百廢待興,發展重工業,鋼鐵,機器,軍械等生產值創新高。

(6)國民經濟發展形勢擴展閱讀

造成原因:

1、原來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緩慢生產方式落後。沒有政策上的支持。國民經濟總體基數較低,1949年有了政策支持鼓勵。

3、長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和國民政府同美國簽訂的最惠國待遇使中國國民企業受外國企業壓制,缺乏競爭力。94年新中國,實行和平共處五原則不承認屈辱外交。

4,、以前連年戰亂,經濟蕭條。民不聊生。企業的不到穩定的發展,94年新中國成立,國泰民安使企業有了發展的空間。

5、新中國成立,制定了社會主義大改造,國民上下一條心,努力為新中國發展做貢獻。

參考資料鏈接

網路——建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

Ⅶ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7)國民經濟發展形勢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Ⅷ 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分析國際多式聯運多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

發展多式聯運抄正迎來歷史機遇期,通襲過多式聯運提升整體的轉運效率、改變運輸策略、梳理運輸責任體系,多式聯運能夠解決目前運輸的結構性矛盾。多式聯運,成為物流界公認的降低物流成本的良策之一。

歷史上,美國的多式聯運發展蓬勃於上世紀70年代,與美國內陸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多式聯運建立了新型的經濟走廊,提升了物流效率後,使得美國內陸也開始參與國際貿易與競爭。如今,中國也走到了這一階段,多式聯運正迎來歷史機遇期。
最近,全國各地多式聯運「動作」頻頻。

寧波:多式聯運讓物流大變身
青島:首發海鐵聯運貨運班列
重慶:開啟亞歐多式聯運新征程
四川:鼓勵多渠道培育經營企業
珠海:增開2條物流通道
上海:成為國內多式聯運橋頭堡
深圳:多式聯運提升「一帶一路」樞紐地位
長春:國際陸港與廈門港開啟合作新模式
以上轉自:中國水運報 供參考。

Ⅸ 不同經濟形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第三產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第三產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第三產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第三產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第三產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第三產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第三產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企業中,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第三產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第三產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第三產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第三產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產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第三產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第三產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第三產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第三產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第三產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第三產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第三產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第三產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第三產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Ⅹ (13分)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國民經


(1)1.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各項措施的實行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激發市場活力。2.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創新宏觀調控的方式(或改善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3.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穩增長與調結構、促改革結合起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1.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居民消費升級;2.有利於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帶動相關產業出現和成長,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向內需拉動轉變;3.有利於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與國民經濟發展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