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3 06:11:33

❶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原因、特點等)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
1、產生原因(條件):
(1)鴉片戰爭前,中國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外國的工業品開始傾銷到中國市場,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2)外商企業的刺激,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
(3) 洋務運動的誘導,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這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也誕生了。
2、特徵: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艱難成長起來的,飽受外國資本的壓迫,買辦資本、官僚資本的排擠,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及軍閥官僚的壓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1936年,資本主義現代工業產值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0.8%,1949年占工農業產值的17%——其力量之弱可見一斑。
(2)在民族工業中,工業資本所佔的比重小,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佔比重大。抗日戰爭前,民族資本中80%是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的比例極不相稱。——民族資本沒有自己獨立的生產基礎。
(3)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丁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中國民族資本缺乏獨立性。
(4)民族資本所經營的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後,勞動生產率低.這種情況,使得民族工業的產品成本高,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它發展的辦法就是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力求獲得最大的剩餘價值——他們害怕工人的覺醒和革命的發動。
(5)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相當一部分民族資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們的資本是地租轉化而來的,一些民族資本家還用經營工商業所得的利潤,到農村去購買土地,兼有資本家和地主的兩重身份——他們不敢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

3、影響:
(1)推動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生產技術提高,大機器生產的工業生產;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不斷壯大,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2)推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3)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及軍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❷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一、產生: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二、初步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三、短暫繁榮: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1912―1919)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數年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和麵粉業。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五、山窮水盡: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毀滅性打擊。同時,「金圓券改革」帶來的惡性通貨膨脹使整個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至此資本主義作為歷史在中國消失。

❸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請具體分析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歷程: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
(2)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3)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4)20-40年代末,由於四大家族,官僚買辦資本的摧殘和帝國主義的掠奪,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5)建國初期,中共中央合理調整了工商業.
(6)1953-1956年,人民政府對工商業進行改造,使它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題過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大體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進一步發展,日漸萎縮等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鴉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並進行早期的資本輸出,逐漸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當時,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出現.60年代開始,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創辦近代企業.軍事工業基本上是封建性的近代企業,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業,仍具有封建性.
受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企業的誘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甲午戰後,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從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自然經濟加速解體;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成為兩大進步潮流,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顯著,但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壓迫.抗戰時期,由於四大家族加強對工業的壟斷,日本帝國主義採取"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加上戰爭的破壞,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合理調整工商業,並於1956年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改造.

❹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的多方面阻礙包括哪些

因素:(1)先天不足。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相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回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答准備。(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3)後天畸形。由於先天不足,使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因而投資方向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4)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盪,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

❺ 簡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

1、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2、工業資本所佔的比重小(20%左右),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佔的比重大(大約80%)。

3、以紡織、食品等輕工業為主,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4、企業規模狹小、技術設備落後、勞動生產率低。

5、和外國壟斷資本、本國官僚資本以及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5)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在通商口岸設立了一批近代企業,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進了中國,這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在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洋務派創辦官辦、官督商辦企業的同時,中國社會還出現了一些商辦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由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包括買辦商人在內)直接投資而來的,還有一些由原來的舊式手工工場採用機器生產轉化而來。

1866年廣東香山人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當時只是一個為外商加工、打制船用零件的手工工場。1869年開始使用車床,很快發展為近代企業。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是民族機器工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沅在廣東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以蒸汽為動力,僱用工六七百人,出絲精美,行銷國外。在該廠的影響下,廣東的繅絲業勃然興起。這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比較早的一個工廠。1881年,黃佐卿在上海創辦公和永絲廠。1882年,買辦商人徐潤在上海創辦同文書局。

❻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的時間和原因是什麼

19世紀末期,抄中國民襲族資本主義經濟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產生於兩次鴉片戰爭後洋務運動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發展於甲午戰爭後;進一步發展於20世紀初;短暫繁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無暇東顧的間隙;日益萎縮於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甲午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清政府放鬆民間辦廠的限制,中國 出現「實業救國」思潮,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6)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不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階級基礎,而且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和內在動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潰,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推進到制度層面。

❼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一、歷程: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發展,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誕生。
2、1854甲午中日戰爭後到20世紀(1912)「設廠自救」「實業救國」等呼聲不斷高漲,使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辛亥革命後(1912到1919)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時至一戰國外帝國主義國家沒有過多干預我們經濟,所以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4、1920年一戰結束不久,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所以民族資本主義短暫春天消失。
5、(1927到1936年)國民黨統治前期實行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民族資本主義又出現了短暫的發展。
6、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二戰)以及國民黨統治後期經濟陷入困境,所以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巨大打擊。
7、1956年三大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公私合營」與「贖買政策」民族資本消失變為社會主義工業(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
二、簡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一個極其艱難的發展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毗鄰鴉片戰爭的烽火與甲午戰爭的硝煙,在中華民族中興辦起民族產業,雖然由於經濟的短缺問題與社會大的背景與形式問題的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但仍然對中國近代化企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這一創舉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另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還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鋪設著道路。

❽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為什麼發展緩慢

受到封建國家的限制。

清朝極力維護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遏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雍專正皇帝說屬過,興辦工商,必破壞「立國之本」的農業,因此,對手工業生產進行嚴格的限制,並且嚴設關卡,加重抽稅。清朝限制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落後挨打。

❾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情況如何

北洋政府時期,由於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孫中山為了顧全大局,辭去民版國臨時大總權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國內政局相對暫時穩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清朝的洋務運動,1898年的維新變法和1905年的「新政」,鼓勵興辦民族實業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空間。
因此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黃金時期。體現在棉紡織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輕工業的發展

❿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脈絡

您好!
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脈絡是:
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輸入商品的急劇增加和在華特權的不斷獲得,圍繞外國商品銷售形成了華人的商業資本雛形,這一現象與鴉片戰爭前廣州13行官方特許專營不同,更具有以資本為後盾,以公開競爭的商業交易為手段的資本主義商業特徵。
到186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均已形成中國商業資本主義經濟。當然,這一資本主義經濟是完全依附於西方帝國主義的,與真正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可同日而語。
洋務運動後,滿清當局興建了一批以軍火生產為主的近代工業企業,同時也採取了官商合股、官督民辦等方式,興建了少數民生產業,這就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端,民族資本主義開始擴展到交通運輸、銀行、鐵路、鐵礦、電報等重要部門。
但由於西方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以及歷次戰敗滿清當局為支付沉重賠款而橫征暴斂,中國社會百業凋零,許多重要行業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遙遙欲墜,不少最終破產,至19世紀末,我國民間資本主要還是集中在資本要求不高的麵粉、肥皂、紡織等輕工業領域,獨立性較差。
1900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帝國主義經濟擴張更為猛烈,資本和商品的傾銷以及不平等的關稅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但另一方面,社會近代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如滿清政府的「新政」,就實現了社會組織和官僚體系形式上的近代化,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最終效應看,這一時期我國民族資本主義依然緩慢地發展著。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非常重視實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法規,且經多年積累,部分商業民族資本開始再次向工業、礦業、運輸等領域拓展。正值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帝國主義暫時無力進一步壓榨中國民族資本,而且戰爭造成的交通封鎖導致了部分商品的熱銷與緊俏,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包括中國】的需求市場也刺激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因此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迅猛,而日本則取代英美成了這一時期壓制我國工商業發展的主要外部勢力,但畢竟其經濟實力與歐美列強還不能相提並論。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經歷了短暫繁榮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再次陷於經濟危機和蕭條,西方資本再次加大了對中國的產品和資本輸出,造成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又一次陷入破產風潮。但畢竟經過了近10年的快速發展,與原先比,民族資本的規模和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擴大和提高,特別是東北等地這一時期經濟可用發展飛速來形容。
1929年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再次轉暖,經歷了所謂「黃金十年」,但由於日本侵略步步逼近,特別是918事變後東三省淪陷,則大大影響了中國資本主義本應取得的成就。
隨著全面抗戰爆發,我國經濟轉入戰時體制,加之蔣介石集團的貪婪無恥,民族資本主義逐步陷於敗落,抗戰勝利後又經歷了4年內戰,所以直到解放前夕也未能出現整體復甦。
解放後,國家執行了新民主主義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改造和限制,民族工商企業的生產在短短3年裡獲得了全面恢復;1956年,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歷史使命至此終結,和平地退出了歷史舞台。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工商業發展階段。

閱讀全文

與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