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鴉片戰爭對清朝經濟的影響 8000字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一般認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從條約的簽訂上看,是經過雙方的交涉談判、共同宣布的平等協定,但實際上兩國的談判總是經過了一場戰爭——早已腐朽沒落的清帝國在 對外經濟與國防上不是近代帝國主義國家的對手,一場戰爭下來中國政府很少能從戰爭中佔到什麼「便宜」,反而讓其他國家取得戰爭的主動,迫使中國政府以談判 為手段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中國政府的代理人往往在談判時只有「接受」與「不接受」這樣的選擇,這些代理人作為一個專制帝王派來的代表,只能為了皇族的利益 去簽訂這些條約。
目前,中國的史學界大多將自1949年以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這一階段既是中國由君主專制社會走向半殖民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 取得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 取得領事裁判權。
5.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制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條約:
• 中英、中法、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 中英、中美、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1. 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 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 內河航運權。
4. 鴉片貿易合法權。
5. 內地自由行動權。
6. 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此後,列強在中國大肆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中華民族同外國矛盾日趨激化。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在反侵略也極端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毀教堂、鐵路等 一切跟外國有關的事物。外國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強以保護僑民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聯合起來,組成聯軍進入中國,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 以「義和團可用」,讓義和團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國使館,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離開;並以政府之前是被義和團脅持為名,由李鴻章 出面跟列強求和。義和團則被中外聯合剿殺。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因為列強之間的矛盾,中國免於被瓜分。但條約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鴻章不久病死。這個條約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第三階段(1919年—1949年)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早先蘇聯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歷來傳聞如此,但是沒有證據證明蘇聯做到了這點,或者作出過這個聲明。);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展現出中華民族不甘於受人宰割的決心,其結果是遠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破壞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後不久,隨著聯俄容共的實現,中國國民黨領導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大陸上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權力收回與「改訂新約」運動,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這一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政府雖不敢徹底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但已經對部分國家主權展開收回行動。其主要活動為:
1.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收回發生一三慘案事端的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國佔領的威海衛;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時在華租界。
2. 收回關稅主權:改訂新約運動的成果之一;1933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稅則,標志著中國基本實現了關稅自主。
3. 廢除領事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
但這一系列的活動並沒有徹底讓中國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狀況,這是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依然不足以與世界強國對抗,政府害怕面對廢除不平等條約後各 國可能做出的強烈反應甚至是動用武力;國民政府需要有外國的經濟、外交上的支持,不可能接受被國際孤立的形勢。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後,不平等條約的體 系反而再次加強,但各國也已經不再採用武力威脅的手段,轉而以一定的經濟利益或一些對中國而言無關大局的利益來換取特權,或者先製造輿論優勢渲染簽訂條約 的利益。如何梅協定就是日本先製造「華北獨立」的事端,再通過輿論向外界詮釋華北不設防帶來的好處,最終使國民政府接受協定。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中國與意、日為交戰方,因此廢除了在華的不平等條約。為了維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穩定,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同盟國中國的特權。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其第55條公開宣布「對於國民黨所訂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
一覽表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5.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8.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9.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8.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希望能夠幫到你。
㈡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同時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關稅及工業的瓜分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的市場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范圍,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具體的表現如下:
一、列強攫取中國海關管理權
1.從關稅協定到奪取海關管理權。
海關稅收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為進一步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攫取海關管理權成為重要目標。
①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②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佔領了上海縣城,清朝海關監督吳健璋逃跑,海關業務癱瘓,駐上海的英、法、美三國領事,趁機派兵侵佔了設在上海租界內的中國海關,奪取上海海關的管理權,他們迫使上海官吏接受英法美三國領事各派一個稅務司管理上海海關,實行領事代征制。小刀會起義被鎮壓後,外國侵略者強迫中國官吏簽訂《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建立稅務管理委員會,外國委員處於多數。上海海關成為中國第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
③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強迫清政府將上海海關制度推廣到各口岸,由英國人總司其事。
④總理衙門建立後,任命英國人赫德等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職達46年之久,赫德制定了殖民地性質的管理制度。總稅務司掌握海關行政、用人、財務大權,各地稅務司只向總稅務司個人負責,中國海關和地方海關的高級官吏由外國人擔任,中國人只能充當下級職員。
影響
①中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天津條約》附件規定值百抽五,但實際上洋商進出口貨物遠未到這個水準。大大有利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資源。
②海關稅收是清政府一項重要財政收入,也是清政府舉借外債,償付賠款的重要抵押。西方列強控制中國海關,也就等於掌握了清政府的財政經濟命脈。
二、列強對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具體形式
①鴉片走私更猖狂
1840~1860年,走私鴉片比鴉片戰爭前40年增長了一倍多。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意鴉片以「洋葯」的名義進口,但為了逃稅,外國鴉片販子仍猖狂走私。這是西方列強直接掠奪中國的財富。
②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狂潮
1837~1839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年均不到100萬英鎊。1845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增長近一倍半。(239萬英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憑借奪取的政治經濟特權,逐步實現向中國傾銷商品的願望。1865年在對外貿易中,中國第一次出現逆差。商品輸入沖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
③壓低價格收購原料
中國出口的工業原料和土特產品,以絲茶為大宗,還有棉花、大豆、葯材、豬鬃。
1842~1846年,茶出口達8400萬磅,絲達18000萬包。
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長55%,達13000萬磅,絲增長3倍,達79000萬磅。
農產品日益商品化,農產品經商販、大商人、買辦,最終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工業國的重要原料,國際市場的需求又影響著中國農產品的生產。中國出口貿易幾乎掌握在外商手中,外商支配著中國農產品的價格和數量,使之對外國資本產生依賴性。由於外商操縱市場、壓低價格,中國出口商品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三、販賣華工
①19世紀50年代,從廣東販賣出國的華工,每年約5萬人。《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國,殖民者誘拐華工更為猖獗。
②被拐騙的華工首先要立一張賣身契,人販要在華工胸前烙印,標明運往何處。
掠賣華工的實質就是奴隸貿易,充分暴露西方殖民侵略的野蠻性、殘酷性。
四、早期的資本輸出
①辦洋行
1854年,上海黃浦江已洋行林立,有120多家。1867年,天津有洋行17家。
如:天津租界「英國皇家四大行」之一的仁記洋行,在寧夏設外庄,壟斷收購羊毛,在包頭設外庄壟斷收購駝絨,在海拉爾設外庄壟斷收購獸皮。外商使用「標期匯票」套購中國大量農產品、特產。
②開銀行
最早在中國開設銀行的是英國,英國人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外國銀行,英國東方銀行上海分行(麗如銀行)。後建立了「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匯豐銀行」。在天津的外商銀行集中在英租界,今解放北路,有「天津華爾街」之稱。
1870年英國在中國設銀行(分行)17個,1890年,英國在中國設銀行(分行)30個,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也在中國設銀行,法國有法蘭西銀行分行,德國有德意志銀行分行。
③經營輪船公司
19世紀60年代開始,外國人投資在中國建立輪船公司。如美旗昌輪船公司、英太古輪船公司。列強壟斷中國的遠洋、內河航道。如英太古輪船公司在天津與恰和公司一起把持天津進出口航運,積累了大量財富。
④設工廠、船塢
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增多,為維修船舶,外商擅自設船塢。如 1845年,英商在廣州設柯拜船塢。柯拜船塢設在黃埔,1860年後有船塢四座,經營修理船舶等業務。
為掠奪中國資源,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外商創辦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如俄商1863年在漢口建立的順豐磚茶廠,最初雇傭工人以手工製造磚茶,後建立使用蒸汽機的磚茶廠。
㈢ 鴉片戰爭的影響
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思想文化等方面發生全方位的劇變。
(1)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大量主權喪失,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中國歷史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社會矛盾方面,由於巨額的賠款,勞動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並由此把舊式的農民戰爭發展到最高峰,同時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2)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西方列強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進行早期資本輸出,沿海和長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強經濟入侵,中國被動地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開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在思想觀念方面,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對「夷夏」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鴉片戰爭首先使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開啟了學習西方的腳步。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向清政府走私鴉片,引發鴉片戰爭,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英國方面經常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㈣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思想上概括
政治上,滿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回海、司法、關稅和答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思想上,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㈤ 1840年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回體。鴉片戰爭以後,外商陸續在答通商口岸私自設廠。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誘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
㈥ 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來講
兩次鴉片戰爭是列強為獲取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由於中國的落後和清政府的腐敗,戰爭均以中國戰敗而結束。戰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本文從以下幾方面略做分析. 1、政治方面 (1)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戰後,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量割地、賠款,使中國人民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逐漸對它喪失了希望;為支付大量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階級矛盾更加激化,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 (2)中國由「閉關鎖國」到對外開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自明朝中後期起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國落後。鴉片戰爭後,國門被迫打開,雖不是清政府的意願,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向西方學習,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2、經濟方面 (1)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兩次鴉片戰爭後,都被迫開放了大批通商口岸,列強通過「合法」手段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中國逐漸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隨著農業、手工業的分離,加之外商在華企業和洋務派民用工業豐厚利潤的刺激,中國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機器,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國的民族工業誕生了。 (2)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歷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深感西方科技的先進,要「剿發捻,勤遠略」,就要學習西方。於是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民用工業,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歷程。 3、思想文化方面 (1)促使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注目世界,學習西方。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迫於時代的局限,二人的主張未能實施,但邁開了中國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深感「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變革」,掀起了一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將林、魏二人的「師夷長技」主張付諸實踐。 (2)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洪仁玕的《資政新篇》,雖迫於客觀環境和階級局限性未能實施,但它是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洋務派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更認識到要有「制器之器」需要「制器之人」,先後創辦了30多所新式學堂,培養軍事、翻譯、科技等人才;為進一步了解西方,避免洋人「挾技居奇」,洋務派還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歷程。 4、軍事方面 促進了中國國防建設的現代化。為鎮壓人民起義、抵禦列強侵略,洋務派先後創建了一批軍工企業,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開啟了國防建設現代化的歷程。 總之,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客觀上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正象馬克思在《不列顛的印度統治未來結果》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殖民主義)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我把你寫的復制過來,大家也方便看. 說真的總結的相當好,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國門洞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而久遠的變化.
㈦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鴉片戰爭開始於1840年,英國首先對中國開戰。根本原因是英國想要打開中國的經濟專以及原料市場,對中國屬掠奪廉價原料,並且對中國傾銷商品。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優勢地位。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誤差,開始對華走私鴉片······鴉片的走私使中國經濟以及國防遭到嚴重破壞白銀大量外流,官兵體弱,官吏腐敗····所以林則徐請命,光緒帝命林則徐負責硝煙運動···說到這里就可以猜到了:林則徐的虎門硝煙是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後來中國戰敗,中英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以及其附件和美國簽《望夏條約》,和法國簽《黃浦條約》等······
《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給英國,並且賠款3000萬。英國取得了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權利,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並且開放中國沿海五處通商口岸。
在經濟方面:中國的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開始解體,中國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此時的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屬於商品輸出階段。
鴉片戰爭將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打開,也開始了中國近代史進程。中國開使由封建君主制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並且所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也根經濟又一定的關系的。
㈧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影響
小農經濟的特點是封閉性 自給自足 現在外國的廉價優質商品流入(機器製造)中國市場變小 小農經濟就瓦解
㈨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鴉-片繼續銷售,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隨著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刺激了國內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開始投資近代工業的慾望。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中國市場大門的打開,使得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展開,工商業日益充滿活力,大批新興城市興起,打下了沿海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