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是什麼
成員國之間經濟活動中各種人為限制和障礙逐步被消除,各國市場得以融合為一體,企業面臨的市場得以擴大。
成員國之間簽訂條約或協議,逐步統一經濟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國家的統一組織機構,並由該機構制定和實施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措施。
Ⅱ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什麼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
(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
(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
(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
Ⅲ 區域一體化五種形式的比較
在經濟一體化的形式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類依據,其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據生產要素流動水平,經濟學家裡哈德·利普西將區域經濟一體化劃分為六個增長層次:優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貨物自由流動)、關稅同盟(統一對外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
聖安德魯斯大學經濟學家彼得羅布森將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五種形式: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貨幣同盟和經濟貨幣同盟。
《三方對抗》上海世界經濟研究所吳毅康教授主編,根據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經濟政策的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般分為四種類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共同市場或經濟共同體、經濟和貨幣聯盟。
(3)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一體化有五種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
特點:
(1)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延伸到其他地區。
(2)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工業化實際進展緩慢。
(3)大部分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水平階段。
(4)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滯後。
(5)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基礎已經破滅。
參考資料:
網路——區域一體化
Ⅳ 中國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意義
1、區域經濟一體復化促進了我制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著區域內各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我國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員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消除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等障礙,同時也為區域內市場規模的擴大與市場的整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2、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我國與區域內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戰後,在世界經濟范圍之內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區域性經濟組織的數量迅速增加,體現成員國共同意志的經濟貿易政策相繼出台。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貿易領域競爭的產物,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促進了我國同區域內各國的貿易國際化和自由化。
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於我國資源優化配置
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我國生產要素在國際流通,而且提高資源配置的優化效率。從生產、貿易、金融三個角度看,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於我國生產要素參與國際流通,而且也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能並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這顯示出我國對全球經濟的巨大貢獻。
Ⅳ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1)促進新的世界經濟關系格局的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歐洲、北美、亞太三個經濟集團的形成和發展,使世界經濟日益呈現「塊式」結構和「網路」狀態的新格局。所謂「塊式」是指這個大區域一體化形成三個經濟圈;這三個區域集團又與非洲、中南美、中歐、北歐、東南亞等其他大、小區域一體化組織組成一個相對峙、抗爭而又聯系合作的世界經濟網路。這種新的格局必然使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重點發生轉移,即國與國的經濟關系和對外貿易格局被區域經濟合作以及區域國際貿易所代替,各國必須更多地以自己所處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依託、謀求發展。同時這種格局也必然促使各國更加註重自身發展,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基本戰略
(2)有利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世界各國經濟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性和經濟活動的國際化、全球化趨勢和態勢。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世界各個角落發展起來,並呈滾雪球似的發展勢頭,各大集團都在吸收更多的成員,對外經濟貿易交往並沒有停止,同時在加強彼此的溝通和聯系。這種情勢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各區域集團融合在一起,可能會形成一個包容世界大多數國家在內的單一的世界經濟共同體,在共同體內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從長期來看,從總體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3)推動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提高世界科技開發水平。自由市場的建立必然會推動和加強集團外國際壟斷資本在這些市場的競爭,如「跨國直接投資」的興起。目前西歐、北美、東亞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而世界直接投資的高速增長,不僅推動了國際資本的互相滲透和交融,使集團內部優化配置資源,也使國際化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世界科技開發水平
Ⅵ 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與聯系有那些
轉播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的趨勢,是一個牽動世界全局,影響長期發展,引發世界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經濟國際一體化趨勢進一步深化,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國際商戰日趨激化,科技發展日益迅猛,區域集團化、企業國際化進一步加劇的現代經濟大背景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轉移時人為限制逐步消除的過程與狀態。即經濟資源愈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結合地流動,世界經濟愈加相互融合,各國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經濟的變動愈加相互影響和制約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特點。隨著世界經濟總量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經濟資源配置不斷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達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以地區經濟一體化為標志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區域內的國際分工尋求擴大經濟合作,提升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與「10+1」模式的出現,標志著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開始步入體制化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生,我們應當將它看作是國家和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並且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場的分割首先是主權的分割。當國際分工的發展要求經濟活動突破國界的限制,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並且使國內市場進一步成為國際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需要「國際慣例」和一定范圍內的「制度性安排」為國際商務活動提供便利,由於地區性安排較之多邊安排協商范圍較小,更易實踐,也更易成功,所以區域經濟合作廣受歡迎,並得到加速發展。
2.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並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特別是由政府間自由貿易協定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趨勢在加強。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國際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國投資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條件。地區內各國實施經濟一體化措施,進行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可以使各有關國家享受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過創造穩定的區域市場環境,提升區域經濟吸引跨國投資的能力,保持區域內各國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
3.顯然,經濟全球化是比區域經濟一體化更為強大的一種具有結構性特徵的趨勢。因為,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能夠造就吸引企業投資環境的基礎因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世界市場經濟的主體一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意願是決定市場走向和市場結構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響乃至可以成為改變許多國家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力量。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已經成為刺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目前區域經濟更加註重內部合作的趨勢是區域內國家應對全球化的一種戰略調整,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要求的一種區域性體制安排。
4.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製作用的推動,後者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建立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的基礎上。但是,盡管其發展動力和實施途徑不同,最終都將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各個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為企業創造更為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范圍內的商務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相輔相成,可以實現兩種潮流互動,共同發展。
5.目前的國際經濟合作在雙邊、地區和多邊這三個層次上並行發展。由於經濟全球化使單個國家在應對國際競爭中實施經濟措施的效果減弱,需要新的應對力量,所以地區合作和多邊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視。況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已成為富有成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使區域內有關國家得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為自身的經濟發展謀取利益,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因此,目前的區域經濟合作異常活躍。對於國家而言,參加地區經濟合作已經成為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
Ⅶ 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趨勢是什麼取得了哪些進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70 ~ 80 年代後半期。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領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Ⅷ 中國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意義
1、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著區域內各成員國的回經濟增長答。我國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員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消除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等障礙,同時也為區域內市場規模的擴大與市場的整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2、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我國與區域內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戰後,在世界經濟范圍之內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區域性經濟組織的數量迅速增加,體現成員國共同意志的經濟貿易政策相繼出台。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貿易領域競爭的產物,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促進了我國同區域內各國的貿易國際化和自由化。
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於我國資源優化配置
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我國生產要素在國際流通,而且提高資源配置的優化效率。從生產、貿易、金融三個角度看,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於我國生產要素參與國際流通,而且也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能並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這顯示出我國對全球經濟的巨大貢獻。
Ⅸ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有哪幾種
1、「構建創新共同體」助推中國-東盟區域經濟騰飛
今年是中國-東盟創新年,本屆東博會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為主題,其中「構建創新共同體」的提法引起中國和東盟國家各界人士強烈共鳴。
博覽會突出創新合作,新設置 「一帶一路」國際展區和南向通道展示區,首次在「魅力之城」展廳設置「主題國島」。
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5G網路應用……本屆東博會專門設置先進技術展區,吸引中國和東盟國家170多家企業、機構帶來430多個參展項目,涉及人工智慧、醫葯大健康、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
在跨境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領域,許多中國企業將自己最前沿的創新產品進行了展示,積極開拓東盟市場。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魯東亮說:「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為中國和東盟合作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2、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合作共贏為目標,高質量、高標准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在東博會期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說。
目前,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起步順利,以網路互聯、信息互通、合作互利為基本內容,逐步形成以廣西為支點的中國-東盟信息樞紐,促進區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菲律賓打拉省省長蘇姍·雅普說:「現在我們與中國在跨境電商等諸多方面有合作項目,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受到年輕人追捧。希望以後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有更多合作。」
國際產能合作是另一大亮點。在博覽會先進技術展區,中國中車展示的多種動車、地鐵樣品吸引很多人觀看。南寧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李諫說,目前公司不僅向東盟國家輸出技術,還在當地采購材料、就地製造並輸出服務。
3、東博會「朋友圈」越來越大
15載耕耘,15年收獲。統計顯示,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已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5148億美元。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7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15年來,東博會不斷創新工作機制,魅力之城、主題國、特邀合作夥伴……一個個穩定高效的工作機制,推動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深入,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越南連續多年參加東博會,展位的數量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今年越南設立的展位數達250個,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
「這充分體現了越南企業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期待與各國加強能源、農業及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深入合作。」越南副總理王庭惠說。
(9)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擴展閱讀:
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個關鍵點
1、在差異化中謀求發展
海西空間布局既然已經明確,顯然今後海西發展的重點任務應該是嚴格科學地按照三大功能區劃分和「一帶、五軸、九區」的總體布局,充分發揮海峽西岸區位、資源環境與人文、對台以及特區等優勢,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目前,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正呈現千帆競發、方興未艾之勢,其中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已實現了較高程度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剛起步幾年,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我們應發揮海西的後發優勢,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海西實際,勇於開拓創新,避免走彎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在差異化中尋求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意味著發展的同質化。相反,發展的思路應該是從各個功能區、各個發展區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現實發展基礎出發,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讓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形成優勢疊加、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這種情況下,確實需要從區域一體化這個更高層面上加以協調。
比如平潭可重點發揮對台地緣相近的優勢,集中力量建設大的「三通」客運碼頭,而在大型集裝箱運輸方面則可利用江陰港現有的航運設施;與此同時,江陰港的三通客運業務則可以委託平潭方面去完成。
總之,實施差異化戰略,促進各地區錯位發展,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至關重要。
2、在競爭之中尋求合作
區域經濟發展擁有自身的規律。一個區域經濟綜合體的形成,往往與該區域擁有相同或相近或互補的地理形態、生態功能、經濟流向、文化習俗等密切相關。只要是真正搞市場經濟,各類生產要素就會按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自由流動,實現優化配置。
也因此在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各級政府必須遵循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努力突破現有行政區劃束縛,做好統籌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區域之間生產要素的充分涌動和優化配置。在競爭中的合作十分重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排斥競爭。競爭是活力之源。但我們要倡導有序競爭、良性競爭,反對無序競爭、惡性競爭。
比如海西的9個集中發展區: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溫州沿海、粵東沿海等,相互之間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能快則快,無疑相互之間會有很激烈的競爭。但競爭並不排斥合作。
比如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誰引進高端適用人才多,誰就發展。但與此同時,人才的競爭並不排斥人才合作。9個發展區之間應積極鼓勵人才流動、人才合作,而不是互挖牆腳。唯有如此,才更有利於各發展區提升競爭力,實現跨越發展。
3、在共贏中構建長效機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區域內不同功能區、不同發展區間的共贏。只有共贏,「一體化」才能持續。這就需要在合作共贏的思想指導下,構建區域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中西部集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生態發展區三大功能區之間,以及「一帶五軸九區」之間就有一個山海協作、生產與生態等之間合作共贏的問題。
這就要求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在投資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實現有效對接,而且在投資軟環境建設方面更要實現有效對接。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各設區市就必須制訂共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行動綱領,不能有的地方嚴格執法,有的地方放鬆管理、甚至睜一眼閉一眼搞地方保護。
又比如在食品安全方面,產區與銷區之間也要實現政策對接和標准對接,並建立共同應對危機的應急機制。
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海西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可以大力發展工業,增加地方財稅收入,而海西中西部集中發展區與生態保護發展區,為了保護青山綠水,工業發展受限制,地方財稅收入嚴重不足。
因此三大功能區之間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就顯得尤為迫切。近年來,我省在主要江河流域與生態林補償機制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補償金額偏低、補償隨意性強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影響了相關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
總之,要根據海西規劃與要求,在跨省層次上盡快設立相應的、具有較高權威的協調發展機構,領導建立並完善海西區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