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北流市經濟適用房

北流市經濟適用房

發布時間:2021-01-13 00:14:07

❶ 廣西北流市怎樣申請經濟適用房

沒有用的,北流的早已經分配好了。

❷ 北流經濟適用房申報條件

你到房管所去了解一下吧,不過現在北流經適房少,條件應該很苛刻

❸ 求一篇關於房屋建築學的論文!

貴州民族民間美術概論
摘要: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7個世居民族。千百年來,貴州各少數民族在
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民族民間美術。貴
州民族民間美術品種類繁多,包括建築、服飾、蠟染、挑花、剌綉、銀飾、雕刻、剪紙、陶器等等。本文擬
對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的起源、分類、形式、特點作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貴州;民族民間美術;概論
「民間美術」這一概念的流行,始於20世紀70年代,
它大約是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一樣,仿借民間文學的稱謂
而來。民間美術是指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
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民間
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
的源泉。
貴州高原蘊藏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豐富而獨
特的民族民間美術是高原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
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下,經過貴州各
族人民不斷地實踐、創造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民族民間文
化。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品種類繁多,包括建築、服飾、銀飾、
挑花、剌綉,岩畫、雕刻、漆器、竹編、剪紙、陶器等等,從生活
用品到生產器具,無所不包。民族民間美術,作為貴州各族
人民生產生活裝飾的必需品,體現著各族人民獨有的審美
情趣和造型能力。本文擬對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的起源、形
式、特點作簡單的論述。
一、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的起源和發展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貴州高原,曾經是遠古人類棲息、
繁衍的地方,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貴州的「史前文
化」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考古發掘中,舊石器早、中期的黔西觀音洞遺址、盤縣大洞
遺址,出土了大量石製品。著名考古學家斐文中先生稱觀
音洞文化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之一」;白壽彝在其主編的《中國通史》中指出「黔西觀音洞
石器,加工之細致和方法之多樣,為同期各地之冠」。舊石
器時代晚期以普定穿洞人遺址、興義貓貓洞遺址最具代表
性,在其發掘物中,除了石製品外,還發現了大量的骨、角
器,骨角器製作之精、工藝的穩定、磨製技術的熟練及數量
之多、品種之豐富在國內外都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燒制出陶器,並在陶器上繪制出
各種紋飾,於是審美物質文化便開始出現,也可以說是最早
的民間美術產生了。在貴州普安銅鼓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
類器物中,就有大量器型多樣、紋飾豐富的陶器。有專家考
證說:「彩陶文化典型集中地體現了原始繪畫、原始雕塑、原
始樂舞以及原始民俗生活一切方面的特徵,是原始審美文
化的最高體現」。
戰國至秦漢時期,以貴州為主的西南地區,出現了一個
夜郎國,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
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是指貴州、雲南等地的少數民
族,而夜郎的主體民族是濮人與夷人,也就是今天的仡佬族
與彝族的先祖。在其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他民族的先
民在各時期相繼遷入貴州,形成了今天的苗族、布依族、土
家族、水族、侗族、瑤族等民族。今天在夜郎地域范圍內的
普安銅鼓山、赫章可樂、威寧中水三個文化遺址中發掘了大
量的玉石器、陶器、青銅器(銅鼓)、鐵器等物品,這三處遺址
的發掘物,品種之多、造型之奇、紋飾之美、鑄工之精,甚為
罕見,它們不僅顯示了高超的技術水平,而且有別於中原漢
族文化,應是當地少數民族遺留的痕跡。這說明了生活在
兩千多年前的古夜郎人,就具備了製造、製作各類生產生活
工具、兵器、民間工藝美術的能力並有相當的水平。
二、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的主要形式
(一)織綉印染
1、民族服飾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體
現和重要載體。貴州民族服飾非常豐富,生息在貴州高原
的17個世居少數民族,長期以來,他們勤工巧織,創造了絢
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其間包含著蠟染、刺綉、挑花、織花、銀
飾等多種工藝。許多民族服飾的款式結構、紋樣圖案,具有
一定的含義及淵源,反映了各民族的信仰,包含著本民族的
歷史文化內涵,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和民族精神。
(1)苗族服飾:苗族服飾種類繁多,風貌獨特,造型優
美,清朝陳浩到貴州畫了《百苗圖》,吳世忠在其《中國苗族
服飾圖志》記錄了170多種。其中有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
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
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的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
山、台江、凱里、黃平的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
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
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婦女大部分穿右衽大襟衣,寬
口褲,飾以花邊和欄桿,盤發辨於頭頂,包頭巾,胸前戴圍腰
及銀飾。
(3)侗族服飾:侗族服飾大致分南、北兩種類型:北部婦
女束發挽髻,飾以銀簪、銀花或木梳,上蓋侗布,穿右衽無領
大襟衣,胸前系綉花圍腰,下穿長褲,間或也有穿裙的;南部
婦女發型亦挽髻,貫以木梳、銀簪,上衣或高領或無領,或開
襟無扣或緊身小袖,下穿百褶裙,常系圍腰,腳上有裹腿。
(4)土家族服飾:居住在黔東北邊遠山區的土家族服
飾,還保留著較多的民族特色,婦女束發辯,頭包青絲帕或
布帕,上著粉紅色或藍色右衽高領大襟短衣,下穿大腳筒
褲,衣襟、領沿、袖口、褲腳均有鑲邊,多佩帶銀飾。
(5)水族服飾:水族婦女多挽發於頂,以巾包頭,穿藍色
大襟中長衫,下穿靛青色長褲將圍腰系在銀項鏈上,飄帶垂
於身後,腳穿尖鉤綉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
(6)仡佬族服飾:仡佬族居住分散,服飾受其他民族影
響,婦女頭盤大發髻,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綉鱗狀花紋,下穿
無褶長筒裙,裙分三段,中段為紅色羊毛織成,外披無袖長
袍。
(7)彝族服飾:彝族男女皆披「擦爾瓦」;男子頭扎英雄
結,系青腰帶,穿寬褲腳的燈籠褲;女子著綉花短上衣,青、
紅、白三節裙,包綉花頭帕,戴銀領花、銀耳環。從整體看,
彝族服飾體現了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共同風格。
貴州民族服飾非常豐富,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上
述幾個民族的服飾只是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服飾藝術
的一小部分,但卻是最具鮮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服飾藝
術。由於政治、經濟以及各民族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各個民
族的服飾習俗都處於不斷發展演變中。
2、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一種紡染印花技藝,古稱「蠟纈」與
「絞纈」、(今扎染)、「夾纈」(今藍印花布)被譽為中國三大
紡染工藝。蠟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後漢書-
西南夷傳》,宋代《嶺外代答》、《溪蠻叢笑》就有關於西南少
數民族蠟染的文字資料。唐宋以後中原地區由於紡織、錦
緞工藝的發展,蠟染工藝日趨衰退,老的傳統工藝而在邊遠
的貴州高原蠟染卻傳承了下來,並發展成獨具特色和最為
普及的民族民間工藝。
蠟染在貴州各地均有分布,較為著名的是安順、鎮寧、
黃平、丹寨、凱里等地。貴州蠟染可分為蠟染、楓香染、豆漿
染、扎染、夾染等工藝方法。多用蜂蠟、樹脂、豆漿等用蠟刀
在白布上繪成所需圖案後在藍靛中浸染,然後煮去或洗去
豆漿或蠟漬,即現藍底白花,十分美觀素雅。扎染等則是根
據需要,用線縫扎布頭浸染,顏料未浸漬處即顯略帶色暈的
圖案,比之手繪圖案更有韻味。
貴州蠟染就其圖案及製作特點,可分為苗族蠟染、布依
族蠟染、革家蠟染、水族蠟染、仡佬族蠟染等不同的民族風
格,其製作工序基本相似,圖案內容及其文化內涵,因各民
族自身的歷史和信仰、崇拜物等而存在差異。傳統紋樣有
蝴蝶紋、魚紋、虎紋、銅鼓紋、太陽紋、三角紋、雷紋、星紋、回
紋、雲紋、花紋、蕨紋、鳥紋、水渦紋、牛旋紋、龍紋、蟲紋等
等。這些紋飾通過大膽的變形和誇張,組合成極富特色的
圖案,充分顯示出貴州少數民族婦女的精湛技藝。
3、刺綉、挑花、織花
貴州苗、布依、侗、土家、彝、水、壯、瑤等民族都喜歡以
刺綉、挑花、織花來裝飾服飾,是民族服飾中最常見的裝飾
手段。它和蠟染、編織是貴州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1)刺綉:刺綉以黔東南台江縣的苗族及水族馬尾綉背
帶最有特色。苗族刺綉喜用紅、綠、藍、白、金、銀等色,在色
彩的運用上,善於突出高反差、強對比的效果。色調、花紋
因支系、地區不同而有區別。針法有平綉、辮綉、結綉、纏
綉、縐綉、貼花、堆花等十餘種。刺綉的圖案,多源於生活,
但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再現,而是大膽的誇張、變形,甚至是
抽象化的藝術處理。
馬尾綉背帶是水族婦女剌綉技術的完美展示。馬尾綉
背帶製作工藝復雜。先用剪紙紋樣在厚紙或布殼上描下並
剪下背帶各部份花樣、圖樣,後選用白色細長的馬尾,用絲
線細心地纏繞在馬尾上,再用這種馬尾絲線在預先剪制好
的背帶部件上鑲成各種圖案,用彩色絲線固定好,然後在這
些圖案間綉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立體感、
層次感、構圖生動、色彩絢麗的畫面。最後,將綉好的各部
件拼鑲在背帶底布上。由於馬尾綉背帶製作較費工時,技
巧要求精湛,因而水族人民十分珍愛,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精
品。
(2)挑花:挑花又稱數紗綉,是剌綉中頗有特色的工藝
之一,深受各民族的喜愛,各民族在配色、構圖、花紋等方面
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色。挑花以貴陽市花溪區的苗族挑花
最具有代表性。其針法講究,風格古樸,構思精巧,極具苗
族歷史文化特點。苗族的挑花有素花和彩花兩種:素花以
白色或淺藍色平布為底,以青線挑剌而成;彩色挑花以青色
或深色平布為底,用彩色絲線挑剌。挑花的針法有「十字
針」、「長短針」、「回復針」等方法,以「十字針」為常見。
(3)織花:織花又稱織錦,即以編織形成的明花紋織物。
織錦大體分素錦和彩錦兩種。苗、侗、土家、布依、瑤等民族
都有自己的織錦。其中以侗錦、土家錦、布依錦最具特色。
(二)銀飾
銀飾在貴州各民族婦女中使用極為普遍,在貴州苗、布
依、侗、水、瑤等民族服飾中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是民族服
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銀飾,其
中,苗族、侗族銀飾在品種、工藝、數量上最為復雜多樣。婦
女銀飾,特別是姑娘的盛裝銀飾製作精巧,華麗多彩,有的
一套就重達一、二十斤。主要有:頭花、銀帕、銀帽、銀冠、銀
角、銀簪、銀梳、耳環、項圈、項鏈、圍腰鏈、銀披肩、銀兜墜、
壓領、銀衣片、手鐲、戒指等數十種。
(三)剪紙
剪紙在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泛,是最普遍最單純
最著名的民間美術,據考古發現,剪紙的歷史至少有1500
年,在新疆吐魯番高昌遺址出土的南北朝時期「對馬團
花」、「對猴團花」剪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是各族勞動婦女為
了美化生活,抒發心中的情與美,運用簡單的工具,憑借遐
思妙想和對於生活的直觀感受而創作的民間藝術,富有濃
郁的貴州民族地方特色。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剪紙的用
途與北方有所不同,它不是作為獨立的裝飾藝術存在,其用
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為刺綉的底紋以及蠟染刻花圖案
相互共存,與剌綉、蠟染密不可分。在各民族婦女中,剌綉
和蠟染能手差不多同時也是剪紙能手。另一種是用於宗教
和民俗活動中,稱「神馬」或「紙馬」。
貴州剪紙紋樣,結構嚴謹飽滿、線條粗壯流暢,內容以
動物花草為主,但又以動物為中心,常採用誇張、變形、抽象
的手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裝飾性,使剪紙顯現出
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貴州民族剪紙中最為典型的是台江縣
的施洞型和台拱型苗族剪紙。
(四)民居建築
由於貴州高原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傳統等因素
影響,貴州各少數民族創造了風格獨具的建築。
1、干欄式建築:干欄建築是一種榫卯結構木料建築。
在赫章可樂考古中,就發掘了1件陶制的「干欄」式房屋模
型,這種獨特而適用的房屋,一直沿襲至今,成為貴州許多
民族傳統的建築模式。《北史-僚傳》載:「人並樓居,登樓
而上,號為「干欄」這是關於「干欄」式建築最早的記載。干
欄式房屋的特點是建成兩層以上,底層敞開或圍上,堆放農
具、雜物等,第二層住人,第三層主要存放糧食。這種房屋
非常適合南方高溫、多雨、潮濕的氣候,既通風防潮,又可防
止毒蛇猛獸進屋。
2、吊腳樓:吊腳樓是干欄建築的變體,房屋依山勢,建
在斜坡面上,形成半邊樓半邊地的格局。這種建築形式多
見於苗族、侗族、布依族,其中以黔東南雷山地區的苗族村
寨最為典型。
3、石板房: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築中,以石頭作
材料的十分少見。在素有「山國」之稱的貴州,石頭建築材
料隨處可得。鎮寧、關嶺、安順的布依族人民普遍建造「石
頭房」、「石板房」。石頭建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石頭砌
牆、石板蓋頂,建造出了古樸自然、美觀大方、造價低廉、舒
適耐用的石頭房,整座房屋全用石頭建成,造型美觀,工藝
精湛、技術高超,充分展示了布依族人民獨特的創造力及聰
明才智。
4、鼓樓、風雨橋:鼓樓是侗族文化是重要象徵,廣布於
貴州、廣西等省侗族村寨,是侗族村寨的標志,它是侗族人
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侗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特徵、藝術風
格,具有心理、建築、工藝等的審美價值。鼓樓建築為木結
構,整座鼓樓不用一顆鐵釘,全部是用木栓銜結,鼓樓的樓
層都是單數,建築工藝別具一格,侗族的能工巧匠不用圖紙
只憑一跟竹竿作標尺,在標尺上刻畫若干橫格,就可以心中
有數建造整座樓閣,體現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
鼓樓又是侗族人民議事、交際、娛樂、處理各種民事糾紛的
活動中心。從江縣增沖鼓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侗族鼓樓,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橋也稱花橋,因橋廊遍施彩塑彩畫而得名。有普
通花橋、亭閣花橋和鼓樓花橋,一般建在村寨旁的溪流上。
風雨橋不僅具有交通功能,還是來往路人避風躲雨、休息、
乘涼的場所。整座建築造型優美,結構精巧,雕龍畫鳳,色
彩艷麗,具有建築藝術的審美功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黎平縣的地坪風雨橋,因其在橋面上修建鼓樓式亭子,形
成鼓樓與花橋結為一體的建築物,是我省最大、最美的花
橋。
(五)儺戲面具
儺戲是一種驅邪逐疫的戲劇。儺戲被有關專家稱為
「戲劇活化石」。至今,在貴州的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多
種形式風格的儺戲。儺戲在表演上的重要特點是以面具為
主要道具,面具的製作材料多為柳木、楊木、丁木、漆樹、筍
殼等材料,雕刻精細、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精美。貴州
的儺戲主要流行於黔東北的土家族、仡佬族,黔西南的布依
族,黔西北的彝族,黔中的屯堡人、布依族以及黔南的苗族、
侗族等地區。
1、安順地戲面具:安順地戲集中分布在安順、平壩、鎮
寧等地,流傳在明代屯軍的後裔—屯堡人中。安順地戲面
具,俗稱「臉子」,面具一般用丁木、白楊木等木材雕刻而
成。地戲面具的製作有較高的工藝要求和獨特的表現手
法。製作面具時,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用雞血祭奠木坯
和工具,念誦有關的祝辭。製作完畢後,要舉行「開光」儀
式,將制好的面具供在神龕上,用雞血點之,以賦其神性,從
而使地戲面具帶有神聖的神秘色彩。地戲面具製作精細,
色彩鮮艷,造型豐富,一般以一堂戲里的角色來確定面具的
多少,最多可達百餘面,大體可分為武將、道人、丑角及動物
幾類面具。
2、土家族儺堂戲面具:儺堂戲主要分布在黔東北、黔
北、黔西北地區,尤以德江、思南、印江、銅仁最為典型。儺
堂戲面具全堂戲24面,半堂戲12面,面具用楊木、柳木製
作,造型古樸、誇張、線條粗獷奔放,面具角色可分為正神、
凶神、世俗人物三大類。
3、彝族撮泰吉面具:撮泰吉又叫變人戲,是一種流傳於
威寧板底鄉裸嘎村的較為原始的儺戲。它的面具只有五
面,以雜木刻成,面具雕刻稚拙,簡單粗糙,線條粗獷,沒有
任何雕飾,僅在雙眼和嘴處挖三個孔,用墨或煙灰把面具染
黑,再用石灰或粉筆隨意在黑底上勾畫上線條,安上用麻線
做成的胡須即算完成。「撮泰吉」面具於稚拙中透出的古
拙、原始、粗獷、剛勁,黑白分明,給人一種緊張、肅穆的神秘
感。
4、布依族儺戲面具及瑤族跳盤王面具:興義地區的布
依族面具以及荔波一帶瑤族的跳盤王面具均用竹筍殼彩繪
成面具,也有少量的竹編、泥胎紙裱及木雕面具。這種面具
製作簡單,筍面以紅、綠、白、黑等色塗繪,色彩鮮艷,造型稚
拙,簡潔傳神。
(六)銅鼓
銅鼓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及工藝美術
品,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宋朝朱輔在《溪蠻叢笑》記載:
「溪峒愛銅鼓甚於金玉」。在貴州,銅鼓是各少數民族廣泛
使用的民族樂器,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都有自
己的銅鼓。銅鼓一般用銅、錫合金製造,呈側立桶形,大小
不等,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鼓耳等五部分組成。鼓面
與鼓身四周還飾有各式精美的圖案和花紋,工藝精湛,十分
獨特。考古學家將銅鼓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
型、北流型、靈山型、遵義型、麻江型、西盟型等8種類型。
(七)陶器
牙舟陶器:牙舟陶器是布依族地區的一項傳統工藝,已
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因其出產於黔南州平塘縣牙舟鎮而得
名。陶器風格獨特,造型厚重、簡朴,圖案吸收了苗、布依等
少數民族的蠟染、剌綉的紋樣,裝飾以淺浮雕為主。其釉色
以玻璃釉為基礎,以黃、綠、紫、褐為基調。既有中國古代陶
瓷造型敦厚古樸的特點,又有民族民間文化風格,具有鮮明
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黃平泥哨:黃平泥哨是由黃平苗族民間藝人們製作的
民間工藝美術品,是一種供兒童玩耍的民間玩具,泥哨製作
工藝簡單,系用白泥或黃泥憑手藝捏出鳥、蟲、魚、獸等各種
動物形象,而後用竹簽捅出哨口,入窖燒制,並進行彩繪,飾
以黑、白、紅、綠、紫等色的圖案,然後塗上清漆。燒制出來
的泥哨,造型誇張變形,生動可愛,妙趣橫生,色彩強烈凝
重,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
(八)漆器
大方彝族漆器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伴隨
著彝族社會的發展,漆器已成為彝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
用具。漆器的製作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難度較大,一般
分四大工序,五十到八十多道環節,漆器的使用很廣,諸如
傢具、屏風、花瓶、餐具、酒器、馬具、罐盒等幾百種。漆器的
傳統技法有彩繪、描金隱花等,現發明了刻紋、刻紋填彩、鑲
嵌等新工藝。大方彝族漆器由於質輕耐用,製作精美,具有
濃郁的民族特色而獨樹一幟。
貴州的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千姿百態,不是一篇短文所
能概括的,許多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如:思州石硯、織
金石硯、玉屏蕭笛、竹編工藝等等,由於篇幅所限,在這里不
能一一列舉,但是通過上述介紹,可以了解到貴州民族民間
美術是貴州各民族千百年以來,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以傳統
的、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就地取材用手工製作的民間工藝
美術品,它們植根民間,自生自長,為勞動人民所創作,又為
勞動人民所享用,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著他們的情感
和審美理想,是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種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安正康,蔣志伊等編著.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M].貴
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
[2]史繼忠.貴州文化解讀[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2000.
[3]周國茂.中國民俗大系—貴州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
版社, 2004.

❹ 北流經濟適用房第四期在那裡

您好!
北流好像沒有經適房吧,只有廉租房,在甘村和氮肥廠
望採納,謝謝

❺ 如何介紹自己的家鄉,家鄉是廣西玉林、、、

近代歷史
1912年(民國元年)升州為府,次年廢府為縣(縣直接歸省管轄)。1913年–1949年,市境各個縣(市)區先後隸屬鬱江道、蒼梧道、廣西省政府鬱林民團區、梧州民團區、梧州行政監督區、潯州行政監督區、鬱林行政監督區,第六行政督察區、第三行政督察區、鬱林專區、第九行政督察區(鬱林區)。
1941–1951年,容縣屬梧州行政督察區、梧州專區。解放後,1949年12月–1951年6月,鬱林、博白、北流、陸川、興業5縣隸屬鬱林專區,1951年7月鬱林專區、梧州專區合並成立容縣專區,轄鬱林、興業、博白、北流、陸川、容縣、蒼梧、藤縣、岑溪、平南、桂平;貴縣劃歸賓陽專區。1952年,貴縣由賓陽專區劃入容縣專區,撤銷興業縣,大部分並入鬱林縣,一部並入貴縣,博白縣劃入欽州專區,次年劃入容縣專區。1956年3月,鬱林縣更名玉林縣。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分設玉林專區和梧州專區,玉林專區轄玉林縣、貴縣、桂平縣、平南縣、容縣、北流縣、陸川縣、博白縣,1971年11月就改稱玉林地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15號】):撤銷玉林縣,設立玉林市,以原玉林縣的行政區域為玉林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60號):撤銷北流縣,設立北流市。
1997年4月22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7]26號):(1)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
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玉州區玉林鎮東門路。(2)玉林市設立玉州區和興業縣。玉州區轄玉林、福綿、南江、城西、名山、仁東、樟木、成均、新橋、城北、茂林、沙田12個鎮和石和、仁厚、大塘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玉林鎮民主路。興業縣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石南、城隍、大平山、蒲塘、北市、葵陽、沙塘、山心8個鎮和龍安、鐵聯、博愛、高峰、洛陽、小平山、賣酒7個鄉。縣人民政府駐石南鎮。(3)玉林市轄原玉林地區的容縣、陸川縣、博白縣和新設立的興業縣、玉州區,原玉林地區的北流市由自治區直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玉林市總人口5086215人。其中:玉州區 918229人、容縣 621498人、陸川縣 718439人、博白縣 1247518人、興業縣 531496人、北流市 1049035人。
2005年,玉林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
玉州區:撤銷南江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南江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名山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名山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城西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城西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城北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城北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 北流市:撤銷華東鎮,整建制並入石窩鎮,石窩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容縣:撤銷容城鎮、容 廂鎮,設立容州鎮,以原容城鎮、容廂鎮的轄區為容州鎮的行政區域,容州鎮人民政府駐原容城鎮金珠街。
陸川縣:撤銷陸城鎮,整建制並入溫泉鎮,溫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整建制並入烏石鎮,烏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博白縣:撤銷綠珠鎮,整建制並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育鎮、徑口鄉,設立徑口鎮,以原三育鎮、徑口鄉的轄區為徑口鎮的行政區域,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原徑口鄉徑口街;撤銷大利鎮,整建制並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整建制並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並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興業縣:撤銷鐵聯鄉,整建制並入葵陽鎮,葵陽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博愛鄉,整建制並入山心鎮,山心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9年12月,玉林新增設玉東新區 規劃用地面積112.53平方公里,現狀人口為7.76萬,規劃人口42萬
區位優勢

地處廣西東南部,位於粵桂兩省區交界處,東與梧州市、廣東省茂名市相鄰,南與北海市、廣東省湛江市毗連,西與欽州市、南寧市交界,北與貴港市接壤。是桂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泛珠三角經濟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結合部,是我國東部西進,西部東進最便捷的通道。作為廣西沿海城市群與區內經濟腹地相互對接、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處於多個經濟合作區的相互重疊區和交叉點,是承載東部產業轉移的加工基地和東部通向「東盟」的重要陸路通道和跳板。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也是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
交通優勢

廣西工業重鎮玉林近幾年大力發展大交通體系,今年,玉林市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計劃達到35億多元。去年玉林市交通基本建設就完成投資32.64億元,同比增長168.4%。2008年玉林市將完成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其中,岑溪至興業高速公路是向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獻禮的項目,將於11月底前建成通車,洛湛鐵路玉林段、容縣至藤縣公路也將在今年全部建成,並再2009年9月28通車(客運)
。與此同時,玉林至鐵山港高速公路、玉林到陸川一級公路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將爭取於今年開工建設。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時,玉林還將全面加快交通物流建設,融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據介紹,玉林將進一步修編完善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玉林市交通物流基地、玉林汽車城等交通物流項目建設,以及玉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現代葯品交易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整合全市貨運信息資源,推進物流服務企業、工商企業、物流園區、大型專業市場及公共信息資源查詢系統聯網,並引導和扶持一批上規模的貨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 以玉林為中心,半徑200公里范圍分布著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梧州、柳州、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輻射人口近5000萬。國道324線與黎湛復線鐵路縱橫相交,南寧經玉林至廣州高速公路、洛湛鐵路(玉林段)編織以玉林城區為中心的現代交通網路,市內形成了以玉林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
玉林公路比較發達,高速公路到貴港1個小時,到湛江2個小時,到南寧3個小時,到柳州4個小時,去廣州5個小時,去深圳6個小時。
玉林市是桂東南區域中心,交通便捷,黎堪鐵路穿過興業縣、玉州區、陸川縣、博白縣,並與全國鐵路網路相連,公路網路四通八達,連結兩個南部的12條重要公路干線在玉州區交匯。每天定時有4班以上豪華快班客車到達廣西區內各地市及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廉江、化州、茂名等城市。市內高等級公路網路貫穿各縣(市)區,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各縣(市)區進入主要景點的道路全部開通,能確保旅遊團隊順利進入。
航空:空中航線將成為玉林向外交往的新交通發展方向,玉林機場前期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鐵路:承接京廣線的黎湛鐵路貫穿境內玉州區、興業縣、陸川縣、博白縣及洛湛鐵路(玉林段玉林市、容縣、北流、博白)
公路:國道324線公路橫穿玉州區、興業縣、容縣、北流市。以玉林市城區為中心樞紐、南廣高速公路通車及玉林至鐵山港高速公路、玉林到陸川一級公路改造工程等等工程,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的區域性交通網路框架已經形成,縣鄉級公路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玉林市全市119鄉鎮,全通公路,已開通汽車客運班線380條。
長途汽車:長途汽車客運站有汽車總站、客運中心、城西客運站和東郊車站外,又新增站前汽車站和城南汽車站兩處。
投資環境

玉林市投資環境優越,發展商機無限。逐步建立起公共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快速發展,「一站式」服務機制初步形成。電力、通信、供水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玉林經濟開發區等十大工業園區(集中區)成為投資發展的「窪地」。玉柴機器、三環陶瓷成為「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玉林制葯已被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玉林國際中葯港、海螺水泥、燕京啤酒、旺旺食品、晶辰電子、國美電器、北京華聯超市、南城百貨超市等紛紛落戶玉林;機械產業、水泥陶瓷、健康產業、服 裝皮革、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迅速成長。中國(玉林)中小企業商機博覽會、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架構及中國(玉林)中醫葯博覽會開放合作平台,特別是在積極推進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的實施中,玉林市被納入北部灣(廣西)經濟區「4+2」經濟合作。玉林市是黎湛鐵路與洛湛鐵路的交匯處。
資源優勢

玉林市物產景觀豐富,商貿發達繁榮。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高嶺土儲量居廣西第一,花崗岩、石灰石、瑩石等儲量也比較豐富。玉林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是糧食、水果、禽畜重要生產基地,容縣沙田柚原產地,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桂圓之鄉」、「三黃雞之鄉」、「沙田柚之鄉」。玉林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南國園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真武閣、勾漏洞、雲天文化城等120多處名勝古跡。旖旎的南國山水風光,奇特的古今建築,特色的風味小吃,商品交易市場健全發達,現代物流服務經營體系完備,擁有全國有名的中葯材市場、工業品服裝市場等,商貿流通輻射各省(市)區,「嶺南都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是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自然特徵

地處桂東南丘陵台地,境內山地、丘陵、谷地、台地、平原相交錯,尤以丘陵台地分布較為廣泛。平原盆地佔全市面積17.4%,丘陵台49.4%,山地佔33%。其中,耕地面積19.02萬公頃。有林面積68.2萬公頃。氣候溫
和,年平均溫度2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毫米;光熱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795小時,無霜期長,年平均無霜天數為346天。
水利電力

玉林市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江河72條,年平均徑流量133.47億立方米,水資源量為156億立方米,有大中小水庫474座,總庫容11.4億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5.4億立方米。電力充足,來賓至玉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營運,35千伏至220千伏輸變電網路構架覆蓋全市,主電網年供電量30億千瓦時,地方小水電量3億千瓦時。
旅遊資源

玉林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南國園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真武閣、勾漏洞、雲天文化城等120多處名勝古跡。旖旎的南國山水風光,奇特的古今建築。玉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1℃,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有 「嶺南美玉,勝景如林」之稱。以名勝古跡、僑鄉風情、宗教文化、商貿旅遊為特色,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 景觀遍布各縣(市)區,農業生態資源豐富多彩。
主要風景名勝區(點)有:世界最大的銅鼓出土地——北流銅石嶺風景區;「天南傑構」江南四大名樓——容縣經略台真武閣;亞洲第一天然石橋——博白天仙橋;全國四大名庄之一—— 陸川謝魯山莊;中國二十洞天、道教二十二——容縣都嶠山和北流勾漏洞;唐代楊貴妃及晉代綠珠女出生地遺址, 古民居建築群——興業龐村古民居;李宗仁屯兵遺址——城隍鹿峰山(龍泉洞);三大溫泉——陸川、博白溫羅、 容縣黎村;森林景觀——北流大容山森林公園——六萬山;近代名人劉永福、朱錫昂、王力、李明瑞、俞作豫、黃旭初等名人故居;玉林市佛子山旅遊度假區和大型人造景觀「雲天民俗文化世界」。還有萬畝荔枝、龍眼、沙 田柚果場和珍稀動物養殖場,有全國聞名的中葯材市場,工業品服裝市場等十大專業市場,是華南地區重要商品集散地, 是僑鄉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文物考古、宗教文化、商貿洽談、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雲天民俗文化世界
位於玉林市區江濱路,是一個仿古式建築,展現我國歷史文化,規模龐大,建築宏偉,雕塑精美,氣魄雄偉。可謂全國單體建築第一,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主要包括雕塑藝術品展館、民俗文化博物館、珍奇異寶及國寶展示區三大部分。
北流銅石嶺風景區
是銅石嶺有漢代冶銅和鑄造銅鼓遺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流出土120多面銅鼓和世界銅鼓王鑄造均在銅石嶺。北流市銅石嶺風景區具有奇特的自然丹霞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國內不可多得的旅遊景區,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經廣西旅遊規劃設計院規劃,確定建設門景區
、銅鼓文化區、綜合服務、漢代冶銅遺址區漢代民居村和登山游覽區等六個功能區。
容縣經略台真武閣
位於廣西容縣城東人民公園內。經略台傳說是唐代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使時,為操練軍士、登高望遠而築。台長35米,寬15米,高出地面4米,台上原有建築經歷代興廢已難考。現台上所存真武閣是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所建,雖經多次重修,但仍保持明代的樣式。閣高13.2米,底寬13.8米,進深11.2米,木質結構三層樓閣。全閣靠8根巨柱支撐,用近3000件大小不同的鐵木構件,鑿榫相吻,以杠桿原理,相互制約,彼此扶持,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最為奇特的是第二層樓上4根內柱,竟柱腳懸空,離二樓板面2厘米~3厘米,神奇地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架和屋瓦的巨大重量,其結構之精巧,令遊人嘆為觀止。其實,全閣所有重量都分散在底層直通樓頂的8根立柱上面。真武閣依靠杠桿作用,穩固地維持著一座建築物的平衡,雖經地震、風暴的多次襲擊,卻安然無損,成為建築史上一大奇觀。
陸川謝魯山莊
始建於民國9年(1920年),歷時七年方建成。原為國民黨少將呂春館(芋農)的嶺南型園林別墅,是廣西三座古典園林之一。民國23年,李宗仁曾到該山莊游覽。山莊外貌與普通農舍相似,庄內房舍則是依山構建,因地設景;全部建築物都是磚牆瓦頂,小巧、通俗。山莊分為琅環福地、前山和後山三個層次。琅環福地為山莊中心區,包括湖隱軒、水抱山環處、樹人堂、倚雲亭、半山亭等;前山包括大門、二門、折柳亭、迎屐、含笑路;後山包括白雲路、白雲深處、梅谷等。其建築主體由六處房子構成,即門樓、迎屐、湖隱軒、水抱山環處、樹人堂、庄園工人宿舍。整座山莊可概括為一股山泉,二重圍牆,三個層次,四個園門,五座假山,六處房子,七口人工池塘,八座涼亭,十二個游門口。
勾漏洞風景區
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北流市東南面3公里處勾漏山主峰下,因洞勾、曲、穿、漏而
得名。佔地面積204公頃,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勾漏洞是古代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二洞天」,以其勾曲穿漏特點而聞名。由寶圭、玉闕、白沙、桃源四洞組成,全長300米。
----------------------------------------------------------------------------------------------------------------------
資源特點

旅遊資源豐富,被世人譽為「嶺南美玉,勝景如林」。主要旅遊景區(點)有雲天民俗文化大世界、古經略台真武閣、佛子山、都嶠山、謝魯山莊、宴石寺、龍泉岩、勾漏洞、水月岩、龍珠湖、大容山森林公園。勞動力資源富有,達213萬人,年向市外輸送勞動力約45萬人次,中等以上文化技術勞力達12萬人。土地資源優越,平原盆地、谷地佔全市面積17.4%,有耕地19.02萬公頃,宜林果地27.8萬公頃,牧草地10.33萬公頃。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江河72條,年平均徑流量133.47億立方米,水資源量為156億立方米,有大中小水庫474座,總庫容量11.4億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5.4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主要品種有高嶺土、花崗岩、瑩石礦、石灰石、鐵、鈦鐵、硫磺、金銀等,高嶺土儲量占廣西第一。地熱資源主要有陸川溫泉、謝魯溫泉、沙湖溫泉、黎村溫泉、陵山溫泉。礦泉水資源主要有茶花山礦泉水、清灣礦泉水、玉石礦泉水、綠瑩礦泉水、黃花山礦泉水。土特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價廉物美。盛產荔枝、龍眼、沙田柚、芒果、香蕉、柑桔、桂油、八角、松香、大蒜頭、茶葉、博白蕹菜、甘蔗、波羅、劍麻、紅菇、茶泡、牛巴、肉糕、肉丸;陸川豬、獅頭鵝、霞煙雞、三黃雞、城隍酸料等,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桂圓之鄉」、「沙田柚之鄉」、「三黃雞之鄉」。
牛巴

正宗玉林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濃郁,咸甜適口,韌而不堅,越嚼越有味。為下酒美餚,饋贈親朋摯友的佳品。玉林人舉辦筵席以及逢年過節,多喜以牛巴與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盤。夏秋季節,各攤檔的涼拌粉,常以牛巴搭配。牛巴的製作以精選新鮮牛肉(黃牛後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為主料,拌入甘草、甘松、丁香、八角、小茴、歸身、
陳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蒜蓉、蔥蓉、白糖、檸檬、上好米酒各適量經製作而成加工。
玉林牛巴的製作歷史悠久,但初期製作規模小,銷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吳常昌的牛巴最負盛名,曾裝罐頭,銷往柳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等地。解放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製作牛巴的數量增加,懂得製作工藝的人也比前多。牛巴已成為飯店、酒樓、熟食攤檔必備之食品。目前已遠銷國外。
覃村蔥花

全國著名蔥花產地: 廣西玉林福綿管理區覃村;
覃村以種植蔥花而聞名,那是廣西乃至全國最出名的蔥花種植基地、供應基地。
福綿區覃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歷來有種蔥育蒜的農業傳統,是出了名的「蔥花村」。近年來,該村在福綿區農業部門的引導和指導下,圍繞「一村一品」的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推廣優質品種蔥花種植,取得了較好收成。今年,該村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目前蔥花種植面積已達到了3000多畝,大部分蔥花已經上市。為確保蔬菜市場順利供應,福綿區農業部門積極派出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管理,及時採收,並通過網路幫助農民發布蔥花供銷信息,進一步拓寬了蔥花的銷售渠道。眼下正是蔥花採收旺季,連日來,在覃村村內,農民正忙著過稱、裝運蔥花,來自各地的老闆爭相搶購,全村每天都有三、四輛大卡車滿載蔥花外運。據了解,該村今年蔥花總產量估計達到30000噸,目前,全村新一造蔥花已陸續上市,產品遠銷兩廣、北京、湖南及省內各地、市,為促進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長年種植蔥花的覃村人喑知市場經濟規律,笑看潮漲潮落,靜觀雲舒雲卷,在市場的博弈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仁東大蒜頭
仁東大蒜頭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其個頭大、粒瓣結實、辛辣多汁、肉脆味香,莖皮顏色多為紫色,亦有白色。被列為廣西土特產品,銷路廣,出口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產地集中在仁東、仁厚等地。
仁東大蒜性耐寒,喜松軟沙質土壤,幼苗與蒜頭生長期需保持土壤的潮濕。每年冬種,次年春夏收。蒜農把收獲的大蒜頭連苗晾乾,紮成小捆,掛在廚房中煙熏,使它能久貯、防蟲、不變味。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多集散於圩上,由船埠運經北海,遠銷東南亞。 解放後,大蒜頭種植有較大的發展。每年春夏,大蒜頭收獲後,多在仁東圩、玉林大市場和農貿市場集散。50年代至70年代,由國營土產部門收購運銷,在歷年中南區和桂南物資交易會上為搶手貨,產品供不應求。1980年至1990年,年平均種植1.27萬畝,產量5744.1噸。1990年種植1.32萬畝,總產量6864噸。80年代以來,年均出口2430噸,最高年為4834噸,遠銷美國、西歐、日本、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大蒜頭氣味辛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鈣、鐵和維生素A、B、C等營養物質,並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有「消炎、抗菌、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之功效。大蒜頭還是常用的調料,在煮瓜、菜、魚、肉時,放入幾瓣,芳香可口。
果蔗
果蔗屬甘類,是人們喜食的熱帶水果之一。玉林果蔗皮薄肉鬆脆,清甜多汁莖大。玉林果蔗有青皮和黑皮兩種,民國時期和解放後的50年代、60年代,主要種植本地青皮蔗。青皮果蔗纖維少、皮鬆肉脆、落地可斷、易倒伏、怕霜凍、產量低,耐貯存和運輸,秋後僅在本地上市。黑皮果蔗,莖皮紫紅色,皮薄肉鬆脆,清甜多汁莖大、不易倒伏,抗寒力強、耐貯存和運輸、品質穩定、產量高,一般畝產5噸至7噸以上。
博白三灘龍眼
主要分布在南流、關塘、蘇立、雲龍、長發等到村,年產值達260萬元。桂圓肉以色澤黃亮、肉厚、糖分較多著稱,泡開果肉呈梅花形,黃色,湯色微黃透澈,氣味芳香,清甜可口。桂圓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可溶性糖分。具有抗癌、降脂護心,抗衰老誕年益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增強非特異性免疫,補氣補血,美容養顏等滋補功效。桂圓肉是滋補佳品,可配以沙參、玉竹與肉燉湯,是理想的佐膳佳餚;以紅糖伴桂圓肉煮雞蛋,是產婦或病後體虛氣弱者最理想的滋補食品;桂圓肉配上中草葯泡成桂圓葯酒,對神經衰弱、氣血兩虧有明顯的療效;用桂圓肉配製的桂圓可樂,是當今流行的一種保健飲料。
桂圓肉是由經驗豐富的技術能手經傳統的工藝技術製作而成,色澤金黃透明,乾爽、清甜、個圓粒散,並加以特殊的收藏技術進行貯藏,貯藏的桂圓肉在2-3年內色澤及質量仍與新鮮加工時的一樣。
容縣沙田柚
沙田柚 容縣是沙田柚的故鄉,因產於容縣沙田村而得名。沙田柚果實大、品質佳、耐貯藏、好運輸、銷路廣,"天然水果罐頭"之稱。沙田柚還有"柚中之王"美譽,其果肉清甜可口,營養豐富,柚皮可以制果脯,柚核可以做中葯,提煉工業油,柚椽是高級的芳香原料。
陸川豬腳
陸川白切豬腳是用豬的前腳製造,把前腳用繩與竹片緊緊捆綁,放在水裡煮熟(據說水裡面還有什麼配料,注不是香料)。煮熟後的豬腳肉呈白色,口感脆而爽口,沒有任何油膩感覺。切成薄片後拌以烏石醬油和香油合爆一下(把油燒起細微青煙後加醬油、大蒜爆一下,陸川話叫煎油水)的油水及花生、貢菜等冷盤後就成了正宗的陸川烏石豬腳了。
傳統包裝的豉油
何源記豉油膏
何源記豉油膏是選用小珠黑豆中有光澤、飽滿、皮薄、顆粒均勻者為主料的調味品。製作流程如下:先把黑豆置鍋中加水熬煮,待豆爛取出,攤在篩上,厚度為2-3厘米,移置發酵室,分層疊放。此時要注意調節發酵室的溫度,適合酵母菌的快速繁殖;待爛豆充分自然發酵後,取出,洗去豆面的霉毛;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糖、鹽熬出濃汁,撈出豆渣,繼續以文火熬煮,濃縮成膏;冷卻後,舀入容器中。
何源記豉油膏自有一種特殊的濃香;鹹淡適宜,易溶解,不粘鍋,無焦味,用來煮肉則味透肉心,煮魚則去除腥味,煮青菜又可除去「臭青」氣、腐水味;長期保存油潤如初,不發霉,不變味,不回潮,不稀爛。
何源記豉油膏工藝獨特、濃香撲鼻,特別適用於製作豉油雞、鴨、鵝、豬、狗肉、羊肉、牛、豆腐、蒸魚、排骨等烹飪菜餚時使用。
城市名片

玉林城市名片:向海揚帆,跨越發展
泛北部灣中小企業名城——「嶺南都會」、「廣西的溫州」;中小企業商機博覽(中國·玉林)主辦地
中國動力之都——玉柴機器,中國企業五百強,全球最大的獨立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
中國葯材之都——全國第三大中草葯集散市場之一,玉林制葯被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
世界日用陶瓷之都——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認定玉林博白縣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中國鐵鍋之都——國家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陸川縣「中國鐵鍋之都」
世界褲子之都——褲子生產企業超過一千家,年產休閑褲上億條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1年1月,玉林市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2007年玉林市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
開放合作前沿——廣西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之一,全國九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區之一
「數字玉林」——「一站式」電子政務新模式項目入圍2007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政府門戶網站榮獲2008年全國地方政府網站創新品牌

用上這些資料或許更好寫一些!

❻ 北流經濟適用房

早就有了,在大燕塘村舊324國道,甘村路口往新圩鎮方向大約500-700米左右。

好像要五保戶之類的窮人證明才能入住。

閱讀全文

與北流市經濟適用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