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對藝術

經濟發展對藝術

發布時間:2021-01-12 19:37:36

㈠ 舉例說明藝術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並解釋藝術發展的演變軌跡

1, 不言而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著文藝的發展和演變,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文藝的發展變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既經濟物質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經濟與文藝的這種關系,不過是前一種關系在歷史過程中的一種漸變形態.而經濟基礎的變更對文藝的發展的影響,並不是亦步亦趨、如影隨形,而是或遲或早、參差不齊的。因為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系統的變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根本上受物質生產關系的制約外,同時還要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然而,文藝的發展和變化最終受經濟基礎的決定既受生產力的制約是一條客觀的規律。所以這樣文藝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平衡是客觀現實的。
由於經濟基礎對文藝的發展的制約作用是從根本上發生的,而從具體對文藝的發展做更為細致的考察時,會發現它在某些時候與經濟發展的變化並不是同步的。然而對於這種現象,著名的導師馬克思曾經以繁榮的古希臘藝術為例,說明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並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臘開創了文化史上第一個藝術繁盛期,並構成整個歐洲文化的一個「高不可及的範本」,但隨後的物質生產的發展進步,卻未能使古希臘藝術獲得進一步繁盛。這樣的例子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並不鮮見,比如,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盪,經濟衰敗,災荒連年,戰爭不斷,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混亂的時代,「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參見宗白華《美學散步》);18世紀末19世紀的德國,物質生產是落後的,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傑出的藝術家、思想家;19世紀的俄羅斯,是其文學藝術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時俄羅斯的經濟卻相當落後,甚至還殘存有農奴制。這些描述經濟與藝術發展不平衡的經典例證是值得深思的。雖然這個十分著名的觀點,總成為主張「藝術獨立性」的鼓吹者們的重要理論依據,但也同樣受到標榜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人士的進一步搶白,認為這種「不平衡關系」只能佐證藝術與經濟關系的間接性,卻不能成為否定經濟基礎、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對藝術活動根本制約和決定的作用的理由。
當一個人伸手拿香煙時,他並不是根據手的當前位置或手已經移動的距離,而是根據香煙和手之間的距離來調節手的運動的;當我們給一個溫箱加熱時,我們不是根據現有的溫度,而是根據現有溫度和理想溫度之差來調節輸入溫箱熱量的。文學藝術調節社會存在的發展情況是同樣的,它所依據或反映的不是社會現狀,而是理想與現狀之差。只有這樣肯定文學藝術的反映,才好說明它反過來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由此不難解釋希求神力的古代產生了古代神話,社會動亂年代產生了陶、謝的山水田園詩,農民貧苦的年代出現了《牛郎織女》,中世紀黑暗統治之後出現了文藝復興,中國長期禁慾後出現了性文學熱...
承認社會發展與文學發展的不平衡是一種辯證的、實事求是的文學觀念的體現。當我們把文學作為人類生存活動的一部分時,文學的發展肯定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但是當我們從文學獨特的藝術價值上來辨別文學的成就時,就會發現某些特殊的文學現象與社會的發展水平關系不大。對於這種現象,馬克思曾經做出過解釋:「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那末,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關繫上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了。困難只在於對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們的特殊性被確定了,它們就被解釋明白了。」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藝術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這樣一個事實,也告訴我們產生這樣一種現象的原因是文學藝術的「特殊性」。
總而言之,文學是隨社會的物質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階段和特殊的領域里,文學的繁榮與社會的發展是不成比例的。這一是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不是單一的,決定文學發展和繁榮的原因不僅僅是物質生產的水平。同時,我們在談論文學的發展時,是就文學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而言的,因而我們必然運用社會歷史價值和文學的獨立審美價值兩個尺度來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當我們以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及其社會進步的尺度來審視文學現象時,文學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表現會很突出,但當我們從文學的獨特審美價值的角度來看待時間維度中的文學現象時,我們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與社會物質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現象,會感到文學在其歷史中似乎只表現為某種演變的歷程。
出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bce1010006s0.html
2,從希臘藝術的繁榮論物質生產的發展同藝術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時間:2008-1-30 16:15:15 文章:希臘旅遊 訪問次數: 點擊次數:3 【關閉】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第二段第(6)條指出:「物質生產的發展例如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在此,馬克思闡述了藝術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對此觀點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此論述精闢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兩者的關系,有人則認為用馬克思的這一論述來概括物質與藝術生產的關系是不合適的,筆者贊同後一種看法。

在《導言》接下來的第(8)條中,馬克思有如下闡述:「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不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有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

馬克思的這段表述扼要地解釋了為什麼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關系不是平衡的。

一、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因而具有與一般商品不同的審美價值。從理論上說,若能創造出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又有很好的銷路,且能得到可觀的經濟利潤的作品,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事實上,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並非易事,就像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美國解構主義學者希利斯·米勒在談到文學研究問題時就認為:文學研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懷疑文學研究是否還會有繁榮的時期。盡管他所討論的是文學研究,但至少說明一點,過於考慮藝術的其它的、非藝術的價值就難以獲得高質量的作品。在古希臘時期,生產力水平相對不高,商品交換非常不活躍,藝術生產幾乎還沒有作為一種商品生產的方式而出現,作者更多地是出於純藝術目的的考慮,注重的更多是藝術的審美價值等藝術的需要,而不是作品的銷量、個人所得利潤等商業價值,故而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劃時代的作品。反之,藝術創作若不是對自然、社會、情感的真實自然的反映,不是純粹出於藝術的目的,而是攙雜了濃厚的商業氣息,把藝術產品更多地作為一種商品來生產和銷售,過多地考慮自身的利益及銷售量,勢必會影響作品本身的質量。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經濟已經滲透於文學藝術之中,藝術生產已深深地打上經濟的烙印,文學藝術很難保持它們以往的獨立品格,而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許多偉大的藝術家當時都是窮困潦倒的,而他們的作品卻流芳百世,為後人所共享,他們沒有一味地去追求利潤也是一大原因。而目前倍受關注和爭議的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就是「文化工業」(Culture Instry)的產物,是當前一個突出的帶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的文化現象。在一個真正多元化的社會里,大眾文化應有它的地位,它所表現的規律,有屬於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時代內容的東西,特別是與高科技結合的大眾文化產品的大批量、模式化的製作與傳播,雖然有促進文化發展的正面影響,給人類帶來許多新的東西,但它也毀滅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文化生態,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當然,馬克思在這里強調的只是「某些」而並非所有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就神話而言,希臘的神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希臘所有的藝術形式都達到最高境界,也不能說明後人就沒有驚世之作。例如後人的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作品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恐怕是希臘人所無法企及的。那麼為什麼希臘的神話而不是小說或詩歌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這可以從馬克思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觀點中得到解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知道,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的范疇,它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馬克思認為,某一時代的藝術是由其所處的社會的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的。盡管這種決定方式可能不是直接的、機械的,但歸根到底,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在古希臘,生產力非常落後,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更無法控制,於是便藉助於想像來表達其美好的願望,希望能充分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所不能實現的願望在神的身上得以圓夢。關於古希臘藝術的繁榮原因,馬克思有這樣的論述:「他們的藝術對我們所產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長的那個不發達的社會階段並不矛盾。它倒是這個階段的結果,並且是同它在其中產生而且只能在其中產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會條件永遠不能復返這一點分不開的。」這里的「社會條件」就是指當時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的落後。馬克思又指出:「成為希臘人的幻想的基礎、從而成為希臘[神話]的基礎的那種對自然的觀點和對社會關系的觀點,能夠同自動紡機、鐵道、機車和電報並存嗎?在羅伯茨面前,武爾坎又在哪裡?在避雷針面前,丘比特又在哪裡?……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的確,隨著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象都已得到合理的解釋,許多想像也都成為現實。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看法已發生很大變化,一切都是可能的。遨遊太空、試管嬰兒、克隆羊等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也就是說,希臘神話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已不復存在。恩格斯認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經濟關系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惟一有助於理解的紅線。」也就是說,經濟關系是藝術等意識形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經濟主導和支配文學乃至一切文化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緊密和直接。由此可見,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比較客觀而全面地闡述了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之間的
關系,即一定社會的藝術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狀況決定並反過來反映了這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希臘處在奴隸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同樣具有較低的生產力,商品生產也同樣不發達,為什麼希臘文化的繁榮出現在奴隸社會而不是原始社會呢?馬克思認為:「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與原始社會相比,奴隸社會的物質生產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不僅農業和工業區分開來,而且產生了「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也就是說,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藝術生產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這就為藝術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因此,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恰恰證明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狀況。一旦經濟基礎發生改變,建立於其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關系並不是成正比的、直線的關系。經濟發達社會的藝術作品未必都是高水平、高成就的,而生產力落後社會的藝術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的。但反之,一定社會的藝術必然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狀況所制約,也必然是反映了這一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藝術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並影響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就以小說的產生為例。首先,紙和印刷術的發明,為小說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其次,由於當時的農民失去土地而成為城市居民,有了閑暇時間;再次,由於欣賞戲劇得去劇院,有許多不便,人們便希望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閑暇。基於這幾方面的原因,到了16世紀,小說便應運而生了。再拿文學流派的發展來說。為什麼後現代主義沒有出現在古希臘而是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古希臘時代缺乏後現代的土壤———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思想上的迷茫。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使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神秘性和神聖性,並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行為和價值觀念,人們放棄了傳統的信仰、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絕對的社會目標,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盛行,世界喪失了權威和中心,社會心理極其隨意多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後現代主義的產生。或者說,從後現代產生的背景來看,經濟對藝術的主導和支配作用越來越顯著,現代的藝術可謂深深地打上了經濟的烙印。再從寫作的條件來看。對古希臘人來說,筆和紙已是奢侈物了,而現代作家則大多用電腦寫作。所有這些都表明藝術生產的許多方面都受物質生產狀況的制約和影響。

二、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

藝術等意識形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之後,並不完全依賴經濟,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及相對的獨立性。藝術的表現形式、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方式等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的。經濟基礎並不能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成就。恩格斯曾言:「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十八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後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一方面,由於藝術的創造需要有一定的內容(思想、素材等),而這種內容除了來自於當時所處的時代外,還包括世代傳承下來的各種思想材料。例如,希臘藝術是以流傳下來的希臘神話為基礎的,而歐洲文藝復興又是以希臘文化為樣本,可謂是古典藝術的復甦。文藝復興則又影響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從希臘藝術中吸取了反封建因素及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從而創造出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新文藝,表現出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現實、更接近人性的風格。這就是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另一方面,經濟對藝術的作用是通過人來起作用的,而人是處於一定社會環境中的,還會受到上層建築的其它方面諸如政治、法律、哲學、宗教等的影響。而作品是作者的產物,往往會受到作者的個性特徵、信仰、悟性及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物質生產程度的提高並不一定意味著藝術生產的成就越大,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並不是直線上升的,就正如同科學技術不是直線發展一樣。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至今還在使用,你能說與現代的某個理論(比如霍今的天體理論)相比,孰高孰低嗎?顯然不能。同理,藝術生產有時可以超越物質生產的客觀條件,創造出驚人之作。的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藝術生產的產量和規模越來越大,體裁和流派也越來越豐富,但這並不等於在任何藝術形式上的成就都會越來越大,因為藝術的效果還取決於體裁與內容的結合程度,還必須遵循藝術自身的規律。

馬克思在導言中還指出:「困難不在於理解希臘藝術和史詩同一定社會形式結合在一起,困難的是,它們何以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範本。」我們知道,希臘藝術作品非常自然、真切地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以及人類一般的、共有的情感,而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嘩眾取寵的傾向。這也是它能流傳千古的原因。因為盡管時光流逝,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但人的本性總是嚮往或欣賞美的、自然的、真實的東西,無論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他有怎樣的信念、喜好和生活習慣。這或許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兒童的天真」、「在每一個時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兒童的天性中純真地復活著嗎?」。就正如現代有些人在享受了高科技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之後,反而嚮往原先的那種簡朴自然的生活,比如在美國,有許多人願意自己做傢具、鋤草,從中享受生活真正的、原始的樂趣。這一現象恐怕與希臘藝術至今仍能帶給我們以藝術享受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國古代《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已有很好的表述,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先秦的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以說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品,為後人所欣賞。相反,當那些曾被恩格斯稱為「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的」藝術生產都已屈尊地降到現實的社會中,並被作為商品進行大規模生產時,充滿色情、暴力的作品充斥整個社會,雖然能一時滿足部分人的口味,但由於缺乏藝術品味,也就缺乏長久的生命力,更難以流芳百世了。有學者認為,在當代文學中嚴重存在著事業商業化、精神痞子化的危機,它體現了時下金錢至上的商業化對人文精神的踐踏和摧殘,暴露了當代人人文精神的危機,從而使人們更多地肯定和懷念傳統人文精神,並渴望重建藝術的文化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希臘藝術的繁榮與「不發達的社會階段」和「未成熟的社會」並不矛盾,而正是對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全盛時期的氏族制度及政治、經濟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反映了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正確理解這一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人認為,既然兩者是不平衡的,那麼藝術生產的發展速度是可以高於物質生產的發展速度的,那我們就應當把藝術生產搞得更快些。這就曲解了馬克思關於兩種生產的關系理論,違背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也違背了藝術自身的規律。我們知道,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且藝術生產與物質經濟發展不同,不能用自然科學來精確地表達,不能用量化的標准來衡量藝術的發展,認為藝術發展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成正比,甚至認為藝術生產的發展速度可以高於物質生產的發展速度。如果主觀地人為地去提高藝術生產的速度,那麼是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藝術作品,但作品的質量恐怕難以令人滿意,甚或出現一種表面的繁榮或高速。誠然,藝術的發展需要寬松的環境,但一味地強求速度只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反而會導致藝術的泛濫,不利於藝術的正常發展。因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產品,不能用管理物質生產的模式來管理藝術生產,不能僅僅把生產的速度、產量作為發展的標准。我們應該為藝術創作提供寬松而優越的條件,又必須遵循藝術內在的規律,這才是馬克思關於物質生產發展與藝術生產發展關系理論的要旨所在。
出處:http://www.greecetb.com/html/20080130161515_1.htm

㈡ 藝術導論問題:簡要說明藝術發展於經濟發展的關系

文化藝術隨時代發展而進化,經濟是時代發展的基礎
藝術屬於上層建築,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也在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則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即思想或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以及與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復雜系統,即政治上層建築。毫無疑問,藝術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築。
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是決定的方面,決定著上層建築,因此,社會精神現象和政治現象及其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言而喻,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也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對藝術發展的作用可從下列幾方面來看:
(1)經濟基礎的變更促進藝術或遲或早發生變革。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制約。經濟基礎的變更和發展,也必然導致藝術或遲或早地發生變革和發展。如在歐洲,當奴隸主經濟,基礎形成以後,就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古希臘、羅馬藝術。隨著奴隸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階級所有制建立,就產生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藝術。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適應會促進藝術的繁榮發展。藝術的繁榮發展常常是經濟繁榮的結果,例如我國唐代以杜甫、李白為代表的詩歌盛期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的繁榮,就是經歷了一段經濟繁榮而帶來的文藝繁榮。
(3)當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藝術就會為新的生產力製造輿論、吶喊助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如19世紀反對農奴制、要求改變落後狀態的俄國文學,我國「五四」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等,都反映了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人民群眾變革現實的強烈願望,因而得到了巨大發展。
(4)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後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經濟發展決定藝術的發展不是絕對的。在社會發展歷史的某些階段,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有時藝術發展得快些,有時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相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經濟與藝術或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歷史發展不同時代作縱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現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肯定高於古希臘的經濟水平,但現代的藝術不一定高於古希臘藝術的水平。
二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作橫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紀的俄國,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歐資本主義各國,但藝術領域卻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
三是對藝術內部不同藝術種類作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有不平衡性,就是說,在同樣的經濟基礎上,有的藝術種類發展了,有的卻根本得不到發展。所以,那種認為「經濟繁榮,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但是這不能否定經濟對藝術發展的決定作用。(大佛)

㈢ 藝術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不應當內在人們對永恆真理和正義日容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恩格斯
(1)經濟決定藝術的性質
黛安娜出浴圖 馬拉之死
(2)經濟決定藝術的發展軌跡
馬家窯文化彩陶鳥紋壺
青銅饕餮紋
(3)藝術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偉大的友誼:歌德與席勒
托爾斯泰
科隆主教堂(1248年)
巴黎聖德尼修道院教堂(1144年)

社會的發展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而使藝術的形式逐漸豐富起來,但這不能說藝術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形成的,應該是社會與藝術同時產生。
我認為,所基於的物質不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也不同。比如說學院藝術和原始藝術,前者具有長期的歷史,後者是個人的自發的自由的,所以前者所基於的物質更能代表當時的歷史、社會、人文,而後者更基於自我的經歷。

㈣ 藝術在中國的歷史發展經濟了哪些時期

藝術[yì shù],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詞義很廣,後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演化成一版種對美,思想,權境界的術語。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攝影、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電子游戲(第九藝術)等。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同時,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㈤ 簡述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藝術來源於人對現實生活的認知,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反映。經濟是客觀的,經濟決定著藝術的性質和發展軌跡,藝術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藝術是受社會的發展而推動的,從而豐富了藝術的形式。基於物質的不同,創造的藝術也是不同。在一定時期內,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影響社會環境之後,必然影響到身處社會中的人,人的感受發生變化,反映在藝術表現不同上。但經濟並不完全主導藝術,因為藝術依賴於人的主觀感受。

藝術設計的本質在於把美的內涵加入到我們常見,常用的生活各個方面當中。它首先是為人民服務的,其次是美的內涵。所以它希望使用者能領受到美的這一部分,這部分恰恰是需要經濟支撐的。
一個經濟發展緩慢,或者連飯都吃不飽的地區,是談不上精神領域當中對美的領悟的,飯都吃不飽,那生物屬性佔主導。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人們才會對視覺和實用物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顯示出對美的初級追求。
經濟發展的好,人們才會脫離對生存的恐懼,更多的把精神需求次序提到前面來,同時由於經濟的發展,理論和作品才會出現,指導人們對美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藝術設計才能多方面發展起來。本質上來說,藝術是經濟的產物,是為金錢服務的,是一件奢侈品。藝術設計也是同樣,是稀缺特別的商品,是需要經濟支撐的。

㈥ 文學藝術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內。

經濟發展是文容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㈦ 經濟對藝術發展有哪些影響

經濟和藝術的關系,也就是經濟和文化的關系,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反作用於經濟,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㈧ 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藝術是屬於上層建築,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也在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則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即思想或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以及與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復雜系統,即政治上層建築。毫無疑問,藝術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築。

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因此,社會精神現象好政治現象及其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言而喻,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基礎對藝術發展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經濟基礎的變更促進藝術或早或遲發生變革。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制約。經濟基礎的變更和發展,也必然導致藝術或遲或早地發生變革和發展。比如在歐洲,當奴隸主經濟基礎形成以後,就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古希臘、羅馬藝術。隨著奴隸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階級所有制建立,就產生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藝術。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互相適應會促使藝術的繁榮發展。藝術的繁榮發展常常是經濟繁榮的結果,例如,我國唐代以杜甫、李白為代表的詩歌勝期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的繁榮,就是經歷了一段經濟繁榮而帶來的文藝繁榮。

(3)當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就會為新的生產力製造輿論、吶喊助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如19世紀反對農奴制、要求改變落後狀態的俄國文學,我國「五四」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等,都反映了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人民群眾變革現實的強烈願望,因而得到了巨大發展。

(4)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總要的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後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經濟發展決定藝術的發展也不是絕對的。在社會發展歷史的某些階段,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發展得快些,有時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相反的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經濟與藝術或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

這種不平衡性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歷史發展不同時代作縱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現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肯定高於古希臘的經濟水平,但現代的藝術水平不一定高於古希臘藝術的水平。二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作橫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紀的俄國,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但藝術領域卻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局面。三是對藝術內部不同的藝術種類作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說,在同樣的經濟基礎上,有的藝術種類發展了,有的卻根本得不到發展。所以,那種認為「經濟繁榮,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但是,這不能否定經濟對藝術發展的決定作用。

更長的看下面鏈接:

㈨ 簡述經濟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作用

(1)經濟基礎的變更促進藝術或遲或早發生變革。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適應會促進專藝術的繁榮發屬展。
(3)當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藝術就會為新的生產力製造輿論、吶喊助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
(4)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後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㈩ 談談你對藝術生產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認識

學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並反映經濟基礎的性質與變化,但當文學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以後,它並不完全依賴於經濟,,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及相對獨立性.因此文學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再與物質生產過程發生直接聯系,因此它的繁榮與衰退也就不會直接取決於物質生產的水平,這就導致了二者之間的不平衡。

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他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那麼,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關繫上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了。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告訴了我們「一定的繁盛時期絕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這樣一個事實,也告訴了我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的是文學藝術的「特殊性」。也就是說文學藝術與物質生產之間存在著不平衡性。文學作為一種精神領域的活動,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按照「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物質生產從根本上決定了文學創作,這體現了馬克思對於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解和把握;而文學的發展同時也受自身特有的規律的制約,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某些特殊的歷史階段和特殊的領域里,文學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是不成正比例的。這一是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不是單一的,決定文學發展和繁榮的原因不僅僅是物質生產的水平。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著文藝的發展和演變,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文藝的發展變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既經濟物質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經濟與文藝的這種關系,不過是前一種關系在歷史過程中的一種漸變形態.而經濟基礎的變更對文藝的發展的影響,並不是亦步亦趨、如影隨形,而是或遲或早、參差不齊的。因為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系統的變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根本上受物質生產關系的制約外,同時還要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

因此,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恰恰證明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狀況。一旦經濟基礎發生改變,建立於其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關系並不是成正比的、直線的關系。經濟發達社會的藝術作品未必都是高水平、高成就的,而生產力落後社會的藝術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的。但反之,一定社會的藝術必然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狀況所制約,也必然是反映了這一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藝術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並影響藝術的內容與形式。

藝術等意識形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之後,並不完全依賴經濟,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及相對的獨立性。藝術的表現形式、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方式等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的。經濟基礎並不能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成就。恩格斯曾言:「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十八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後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一方面,由於藝術的創造需要有一定的內容(思想、素材等),而這種內容除了來自於當時所處的時代外,還包括世代傳承下來的各種思想材料。

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且藝術生產與物質經濟發展不同,不能用自然科學來精確地表達,不能用量化的標准來衡量藝術的發展,認為藝術發展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成正比,甚至認為藝術生產的發展速度可以高於物質生產的發展速度。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對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