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漢時期,封建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漢朝時農業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成就一.興修水利。
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
(1)漢武帝時,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並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後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
(2)漢明帝時,由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動用幾十萬民工,使用多種方法,經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擴充了大量耕地,並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後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隨之減少。
成就二. 改進農具和農耕技術。
(1)犁壁 ,在耕犁上安裝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犁壁的應用是一項重大進步,且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有三個腳,能同時播種三行,且開溝、下種、覆蓋任務一次性完成(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極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3)牛耕技術,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是人力得到一定的解脫。
成就三. 作物的種植培育。
(1)糧食作物的種植,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2)蔬菜的栽培,漢代時,蔬菜的品種基本齊全(現今,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都已有了),並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是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
(3).桑麻的種植,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於某些地方,漢時桑麻得到廣泛種植(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後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 ,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
② 漢代的糧食產量
漢代的糧食畝產,有兩類典型材料:一是一般畝產,一是特殊高產。
1、漢代有關一般畝產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畝產3石(摺合今量281市斤)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2)考慮到復種的因素,畝產 3.33石的產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在2.77石,也是合理的。
2、除了一般畝產以外,還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別是「區田」的特殊高產。 漢代
的高產田則一般可到「畝產十石」或說「畝鍾之田」。至於區田則有更高的產量。
③ 除農業外兩漢時期經濟的繁榮在手工業方面
1、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抄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大大提高了冶鐵的質量。
2、西漢時期在犁上加裝犁壁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歐洲的耕犁到了11世紀才裝有犁壁,要比我國晚近一千年。
3、我國在漢代普遍使用提花機,特別是東漢使用花本式提花機(又叫「花樓」)指出精美的絲織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和使用提花技術的國家。
原因是:兩漢時期政治安定進而國力強盛,統治者實行有利於人民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人口不斷增長。
④ 兩漢時期,我國農業在耕作技術上取得了哪些長足的發展
這個時期鐵器的推行促進了各地農業技術的發展。「約在公元前90年引進的新農業技術可能已與鐵質工具的擴大使用結合起來,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量。」6中原諸郡的鐵農具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進,「戰國晚期,鐵農具的種類,已由原來的钁、鏟、鐮三種發展到了钁(大、中、小)、鏟、鐮、鋤(六角形、平圓形)、鏵、鍤(一字型、凹字形)、錛(斧)等七種,若細分那就是十餘種之多。……到了經濟再度發展的漢代,促使鐵農具向多樣化和專業化發展。……但就耕作農具這一項,已在西漢之際成套完善起來。」
兩漢之際是中原諸郡牛耕與鐵農具不斷普及的時期,耒耜與牛耕並存,在這一過程中精耕與粗放總是因地而異。前漢早期,鐵農具與牛耕之利用鮮見於古之文獻記載。如前文所述,考古資料證明,中期以後,鐵農具方漸與技術結合。不過,「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 誠如侯文所論,這期間北方民眾有多種謀生方式。這一點不僅表現在生存方式的選取上,亦可見於農業技術之選擇。直到東漢時期,此地仍有耒耜耕作存在。靈寶縣東漢墓葬中曾出土執耒陶俑,即《鹽鐵論》所謂「秉耒抱臿」。此外,鍤、鏟等都是當時用於起土耕地的工具,也出現了多種形制。中原諸郡環境多樣,經濟與技術發展難以平衡,存在多樣的技術實屬必然。
⑤ 漢代牛耕圖與唐朝農耕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事實上很簡單,漢代的牛耕是以雙牛拉一犁,而唐代則是一牛拉一犁了。就是如此簡單。
⑥ 漢代農業進步的意義
繁榮的農業經濟,解決了 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為官僚制國家發展奠定內基礎。正如漢文帝所容稱,農業是立國之本。
此外,漢代農民掌握的集約農業相關技術知識的確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從而能夠持續而合理地利用土地。當然,在現實生產中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在公元前1世紀,種植的農作物包括禾、黍、春小麥、冬小麥、大豆、小豆、麻、瓜、瓠、芋、稗、水稻、蘇、芝麻、苜蓿與豌豆。使用的肥料除了綠肥外,還有人的糞便和綿羊、山羊、豬、牛、馬、家禽及蠶的排泄物。水分的供應已經能夠人工控制,水渠、陂池與水井推動了從雨養農業向灌溉農業的轉變,促進了高度精細的集約農作體系的發展。
⑦ 漢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概況
歷史必修二 第一單元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
1.起源:原始農業是由採集經濟發展而來 2.起源的地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3.我國古代農業在地域上的差異:
南方
北方
土地屬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麥
二.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原始社會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戰國
鐵器牛耕
唐代
曲轅犁
三.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興修
時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戰國
芍坡、都江堰、鄭國渠
西漢
漕渠、白渠、治理黃河
三國
翻車
唐代
筒車
古代中國興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區的坎兒井就是代表
四.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時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會
刀耕火種
夏商周
大規模簡單協作生產
春秋戰國後
精耕細作
2.自耕農經濟
A.自耕農的含義: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因此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它們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B.自耕農產生的時間與原因:
①時間:春秋時期
②產生的原因:(1)生產工具的進步 (2)耕作技術的進步 (3)私有土地的出現
C.自耕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 ②以農為主,耕織結合,自食其力
D.自耕農經濟的評價:
①積極方面: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情況下,農民的自給自足,生活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
②消極方面: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男女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E.自耕農經濟的破產:統治者過渡剝削和壓迫
總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主要特點:
1.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為輔 2.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五.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展趨勢:土地國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B.封建社會時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為主,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
C.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是土地兼並,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歷代政府通常採取均田,限田來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但成效不大。
六.中國古代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1.中國古代農民的主要構成:佃農、自耕農(佃客、佃戶、田客等)
2.佃農的含義: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家庭經濟。這種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佃農是封建地租剝削的主要承擔者。並服各種勞役,遭受繁重剝削。
3.租佃關系產生和發展:戰士時期產生→宋代今次於自耕農→明清普及全國
4.租佃制下地主與農民的關系:A.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B.人身依附的關系
5.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產生的影響
A.農民取得了生產的自主權,尤其是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權,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七.中國古代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中國古代的四大經濟區: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特點,按自然條件優劣把全國分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其中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三次高潮:
A.兩晉「永嘉之亂」後 B.唐代「安史之亂」後 C.兩宋「靖康之變」後
2.古代人口南遷的原因:A.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B.統治者的壓迫和土地兼並
3.古代人口南遷帶來的影響
A.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質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C.南遷的北方人給南方帶來了許多新的發風俗習慣,促進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國古代重心的南移
A.經濟重心的南移:山東、山西→江南地區
B南移的過程
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孫吳、東晉和南朝的開發,江南經濟初步發展
②中唐後,隨北方人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③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於北局面確立,南方正式成為經濟重心
C.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③南方本身蘊涵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④南方統治者大力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的政策
D.經濟中心南移帶來的影響:
①經濟重心南移,使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②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青銅冶煉技術:從二里頭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2.冶煉技術的進步:A.春秋時期發明冶煉技術(塊練鋼) B.南北朝時期發明了先進的「灌鋼法」
C.漢代開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開始用焦炭冶煉,明代流行
3.絲織技術的發展
A.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被成為「絲國」
B.唐代出現了「緙絲」技術
4.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A.元代黃道婆全面革新棉紡織技術,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B.元代,松間地區是全國棉紡織中心。明代後期,棉紡織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術的發展:
A.制陶是中國民族的偉大發明
B.制瓷(陶)技術的發展歷程
時期
制瓷(陶)技術
時期
制瓷(陶)技術
原始社會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
東漢
青瓷
元代
彩瓷時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鬥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部門
清代
粉彩、琺琅彩
6.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A.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私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B.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
C.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①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在公官監督下生產
②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技術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政府調撥,不入市場,缺乏競爭
D.私營手工業:
①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中葉占據主導地位
②私營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發展顯著,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後期大規模手工業作坊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十.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1.商業的產生: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因為:剩餘商品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2.商周時期的商業:A。商朝:產生最早的商人和貨幣 B周代: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
①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②黃金、白銀開始用為貨幣 ③形成了許多著名的都會
5.宋元時代的商業
A宋代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代紙幣廣泛流通
B.城市的商業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6.明清時期的商業的新特點:
A.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佔主要地位
B.農產品大量商品化 C.廣泛使用金屬貨幣白銀
D.出現了區域性商幫:徽商、晉商、閩商、等 E.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7.中國古代城市的繁榮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點:
①縣以上的城市,有官設的「市」,設市令或市長,商業交易受官府嚴格控制,縣以上,一般禁止設市
②市和居民區分開(「市」「坊」分開)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B.宋代城市的特點:
①市坊界限不復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設,形成街市
②市的啟閉不再由官府統一規定時間,出現了夜市、曉市等
③商業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視,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明清時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業發達和交通要沖,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②城市的生產性、商業性增強
8.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國是小農經濟社會,小農經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財政收入,鞏固統治,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歷程:
①提出:戰國時期;商鞅明確提出「重農抑商」
②西漢初年,嚴厲打擊私營工商業:
漢高祖;苛重稅、禁購地 漢武帝:均輸平準、鹽鐵專營
③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④明清時期堅持重農抑商:加征商稅;限制商人活動;限制民間對外貿易
C.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①在封建社會初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在封建社會後期,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成長,導致中國的落後
十一.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及緩慢發展
1. 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A.農業:①生產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②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產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引進 ④人們的衣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B.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取代觀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商業:①商品經濟發達,大量使用白銀 ②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D.國力強盛:①耕地擴大和人口增長 ②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國是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心
2.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A.時間:明中葉以後
B.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產生的影響:
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導致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②為市民文學的產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E.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因素:
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社會分工,嚴重製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官府的 殘酷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
③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進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
⑧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時實行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買賣,必須向周王納貢,跟隨周王作戰,服從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諸侯爭霸戰爭,井田制逐漸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為了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曹操在許下實行屯田制,以後,三國都實行屯田制,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他們按比例向官府交納一定的收獲物,它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西晉以來,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破壞嚴重,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隋唐時繼續沿用,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被破壞。它是一種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兵役、徭役的征發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控制十分嚴格。
租調役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租即土地稅和調即戶稅,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役制,後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實行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兩稅法:天寶年間,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到保證,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即按照土地和資產向交稅,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表面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並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
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攤丁入畝」的「地丁銀」:雍正帝規定,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我國的人頭稅制度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它的實行,對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2、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⑨ 漢代農民耕作的方式
1、漢代中原諸郡的農業技術水平已經比較精細,廣泛建立了復種連作制。這是就總體技術水平而言,不同區域尚不能一概而論。
2、漢代中耕技術的進步和普及,中耕也成為精耕農業的核心技術。兩漢北方土壤耕作技術多樣,包括壟作法、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等。壟作法適應性較強,是適應乾旱趨勢的耕作方法,在旱作農業區較常見。始創於漢的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也是抗旱保墒的整地技術,並形成了耕—摩—藺三位一體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漢時對整地的要求較嚴格,除了深耕還要細鋤,深耕細鋤成為漢代農業生產的技術要求。
3、漢代時期鐵器的推行促進了各地農業技術的發展。漢代中原諸郡鐵農具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促進了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其中以牛耕鐵犁與中耕器具為主要。
4、兩漢之際是中原諸郡牛耕與鐵農具不斷普及的時期,耒耜與牛耕並存,在這一過程中精耕與粗放因地而異。
漢代中原諸郡地理環境多樣,農業經濟發達,由此決定了其耕作技術的發達與多樣。中原諸郡的水利類型可分為南北兩類,北部以溝渠為主,南部以陂塘居多,兩漢之際南部陂塘水利多有發展而成為稻作為主的農業區;北部溝渠多為復修舊例,以麥作等旱作為主兼有稻作之利。對於中原諸郡的耕作法之性質,以出土農具與文獻記載,認為此地技術之發達當屬全國之先,但是精耕細作並非其唯一的選擇,且其實現方式亦屬多樣。從時間維度上說,這樣的發展始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且各地耕作技術發展並不平衡,其技術類型往往具有過渡性質。從空間維度上說,中原諸郡耒耜、牛耕皆有,兼具粗放與精耕。早期中原諸郡的農耕技術即已存在多樣的技術類型,並以不同的技術組合形式存在,其表現方式也頗為復雜。這種多樣化的技術組合是中原諸郡技術選擇的必然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