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礦產資源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類需要的自然資源中70%,重工業原料中90%都來自於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與之有關的是原材料工業和採掘業,構成了工業的基礎,是推動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重要保證。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與礦物原材料的利用關系密切,正因為此,歷史學家就以此劃分人類社會的歷史階段: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隨人類文明的提高,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據統計人均國民產值1000~4000美元,對礦產品需求的增長最快。全球1962年礦業原礦總產值2350億美元,1970年4300億美元,1982年9890億美元,1989年達11250億美元,25年中增長5倍。礦產品國際貿易也在迅速增長,1963年為400億美元,1987年為4423億美元,增長11倍。
1981~1994年,大多礦產增加不少探明儲量,特別是黃金(表6.10、6.11、6.12)。
礦產資源地理分布不均,絕大多數礦產資源60%以上產量都集中於5個以內國家。近年隨著主要發達國家從工業社會時代逐漸向信息社會時代過渡,礦業發展速度逐漸變緩,不少礦產品需求疲軟,生產能力過剩,有些礦種過剩生產能力高達15%以上,如鋼鐵高出30.5%,鋁16%,銅23%,水泥19%,硫、磷、鉀礦產過剩40%;發達國家為其環保和經濟回報率等原因,逐漸將其礦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礦產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產品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選冶技術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礦產資源的利用率,金屬的回收利用比例越來越高,1993年世界鋼產量的30%,鉛產量的23.3%,精煉銅的30%,精煉鋁的40.5%來自於廢舊金屬的回收,工業發達國家更高一些。
世界礦產品消費自70年代以來,增長速度部分放慢,部分加快,硫磷鉀等農用礦產消耗量減少,鐵銅鉛鋅低速增長,鋁、鎳中速增長,而鋯、鈦、高嶺土、金剛石等快速增長,礦產品應用新領域的開拓也越來越廣(表6.13、6.14)。礦產品價格在低價位徘徊,1993年以後有所回升,1992年世界礦產品貿易額6169.7億美元,其中燃料礦產3260.7億美元,1980~1991年金屬礦產品貿易增長了30%,非金屬礦產品貿易額增長速度更快,80年代前就增加1倍以上。據統計,世界礦物原料產值結構中,能源礦產佔75.64%,金屬礦產值佔12.11%,非金屬礦產佔12.25%。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的消費開始了從較傳統的金屬向特種金屬、合金、陶瓷塑料等方面轉變。
表6.10世界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基礎①的變化
說明:①某些礦產的儲量基礎未列入;②可回收的金屬體積;③商業品級,Cr2O3;④中國及其他一些國家未包括在內;⑤西方國家;⑥中國未包括在內;⑦估計價值;⑧工業標准;⑨相當於Na2CO3。
(據世界金屬和礦物年報,1995;美國地質調查局年報,1998)
表6.11世界主要礦產品的產量
說明:①精礦;②純硼砂;③天然鹼+合成碳酸鈉,除中國外;④包括葉蠟石;⑤除中國外。
(據世界金屬統計年報,1995)
表6.12中國探明礦產儲量潛在價值在世界上的位次
(據朱訓,1999)
表6.13世界上幾種金屬的消耗情況(年增長率,%)
(據世界金屬統計年報,1994)
農用礦物中硫、磷、鉀產量在80年代隨化肥需求量的增長而增長,特別是在東亞、拉美。90年代以來,需求量有所下降,如硫1993年產量6877.5萬t,與80年代中期持平;磷1993年產量僅與70年代中期持平,為1×108t左右;鉀1992年產量甚至低於1975年水平,僅2390.5×104t。這幾種礦產品的貿易也有同樣發展趨勢,其資源保障程度都比較高。
表6.141992年一些礦產品的人均消耗量
說明:①1990年消耗量;②1991年,K2O量;③P2O5量;④1989年。
值得注意的是,非傳統農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已引起各國重視,有30餘種礦物岩石在牲畜和家禽飼料添加劑、肥料、土壤疏鬆劑和水載物質、液態肥料載體、土壤改良劑等不同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鐵與鐵合金金屬,70年代世界鋼鐵產量持續上升,80年代以來呈下降趨勢,1985年較之1979年產量下降4.65%,多數發達國家單位國民總產值鋼消耗量下降40%~50%,近幾年全球年平均鋼產量74596×104t,而1993年為72530×104t,呈波動下降,但合金鋼變化不大,不銹鋼年遞增2%~3%。中國鐵礦石產量1993年已達2×108t,居世界首位,佔世界鐵礦石總產量的20%以上。全世界再生鋼產量達3.2×108~3.4×108t,占當年產量的40%。較之70年代末,80年代多數鐵合金元素產銷量也處於停滯或下降狀態,Mn下降10.37%,W下降3.34%,Mo下降5.1%,V下降14.56%,而稀土上升52.56%,鉻上升2.4%,鎳上升14.9%,鈷上升21.2%。
80年代以來有色金屬中除鋁、鎂、鈦等輕金屬外,多數產銷近於停滯或下降。銅1995年世界總儲量3.1×108t,儲量基礎大,近年精煉銅年均產量1080×104t左右,回收廢銅420×104t,年均消費量超過1000×104t,預計今後10年銅需求量的年增長率1.5%~1.9%。鉛和鋅的消費和產量都有逐年下降趨勢,鉛年均產量541×104t,消費506×104t,鋅年產平均680×104t,消費量670×104t,鉛鋅資源保證程度較高,鉛1.5×108t探明儲量,鋅1.4×108t探明儲量,可以滿足40~50年的需求,鉛在環保方面遇到了嚴重挑戰。Ti、Sn、Sb產銷基本平衡,平均年產量分別是381×104t,19×104t和48608t,銻年產40%是由中國生產,資源保證程度較高。世界貴金屬年產量持續增長,政府和個人儲備慾望較高,高新技術的需求殷切,年平均用量增長7%。世界黃金資源總量75000t,15%~20%為伴生,已采出112000t,其中15%已損耗,餘下95000t,官方儲備36000t,私人持有59000t,近年來黃金勘探和開采是礦業界投資熱點,年均產量已達2049t,價格不穩,波動較大。貴金屬的地理分布不均,南非、獨聯體、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國儲量和開采量都相對較為集中(表6.15)。中國是亞洲黃金需求量最大的國家,1992年需求量350t,比1991年增長47%,其次是印度293t,美國132t,日本104t,沙烏地阿拉伯151t,中國台灣160t,馬來西亞99t。世界銀儲量僅28×104t,年均產量8000t左右,僅能滿足需求的58%~68%,由於電子工業、影像業的快速發展,已連續多年供不應求,資源保證程度也不高。鉑族元素資源總量約為10×104t,探明儲量5.6×104t,年產量約258t,西方國家消費年均約115t,市場供應和資源保證程度都較高。
表6.15世界金的產量單位:t
(據世界金屬統計年報,1995)
稀散元素雖用量少但是高新技術領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被廣泛用於電子工業、軍事工業、航天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等。據日本後滕左吉教授預測21世紀初,世界對稀散金屬元素的需求將成倍、成十倍、甚至某些元素成百倍的增長。稀土(REE)產量65755t年增長率5.7%,消費量以近10%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單一稀土,用途前景廣闊,稀土儲量達1×108t,80%分布在中國,其次是美國、印度、獨聯體,資源保證程度較高。
非金屬及建材原料,不少人都把非金屬產值超過金屬礦業產值作為一個國家工業成熟的標志。70~80年代世界經濟蕭條時期,雖金屬礦業受較大沖擊,但非金屬產值所受影響很小,價格波動不大,穩中有升,而且非金屬礦物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有較大發展。非金屬材料對傳統金屬材料領域起到替代品的作用,並且能夠提高產品技術性能,硅代替鋼,代替鍺,陶瓷代替鋼材;橡膠、造紙、油漆、塑料亦需大量填料和新型建材等。非金屬原材料的重要特點是深加工產生高附加值。如膨潤土酸化成有機膨潤土,價值由28.6~30.5美元/t升值為2400~2600美元/t,未磨的重晶石塊礦加工成用物重晶石粉價格由40美元/t上升為2560美元/t。
金剛石因澳大利亞找礦的突破而產量大增,80年代前五年產量翻了一番,達8960萬克拉,以後仍以6%的年均增長率上升,近30年價格穩步上升,世界金剛石銷售總額64.14億美元。至1994年世界金剛石保有儲量9.8億克拉,寶石級與准寶石級3億克拉,資源保證程度不高。
輕質建材、新型水泥、陶瓷等領域,對非金屬材料的應用都有較大進展,建築砂石和石材是用量極大的非金屬材料。
中國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佔世界第2位,但人均很低,僅為世界的80位,為世界人均58%,礦業總產值佔世界前3位。中國礦產資源有如下特點:品種齊全、配套程度高;探明礦產儲量總量豐富;單位國土面積礦產資源豐度高;有20餘種優勢礦產資源在全球占重要地位。各礦種雖貧富都有,但大宗礦產品貧礦較多,我國礦產資源形勢喜憂參半,資源勘查工作成效顯著,而且資源潛力較大,但老礦山多,接替探明後備資源不足,同時開發利用中由於技術落後,設備陳舊、資源利用率不高(表6.16、6.17)。
表6.161996年中國主要礦產品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據朱訓,1999)
表6.17中國主要非金屬礦產儲量與產量(1990)
Ⅱ 2級建造師是干什麼的
二級注冊建造師可以承擔中、小型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建築企業都需要建造師維持資質的。
二級建造師是建築類的一種執業資格,是擔任項目經理的前提條件。注冊建築師以專業技術為依託,以工程項目管理為主業的注冊執業人士。
施工單位承接工程,除了項目經理必須持有建造師證之外,對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同樣都要求持 證上崗,這意味著建造師證需求量大大增加,含金量勢必會「水漲船高」。雖然這個征詢稿並沒有落地,一旦落地部分崗位的上崗證,沒這個證書你就不能從事這個崗位。
對於企業來講是取得相應的企業資質的必備條件。也就是說擁有了相應數量的建造師才能取得相應企業資質,才能承攬相應工程項目。並且在工程投標時,也需要二級建造師證書。
(2)國名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擴展閱讀:
報考條件
一、凡遵紀守法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報名參加二級建造師全部科目考試:
1、具備工程類或工程經濟類中等專科以上學歷並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與管理工作滿兩年;
2、具備其他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並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工作滿5年;
3、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與管理工作滿15年。
二、符合有關報名條件,取得建設部頒發的《建築業企業二級項目經理證書》,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免試《建設工程施工管理》科目。
1、已取得工程或工程經濟類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2、工程類或工程經濟類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並從事建設項目施工管理工作滿15年。
三、符合有關報名條件,取得建設部頒發的《建築業企業一級項目經理證書》,並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取得一級項目經理資質證書,從事建設項目施工管理工作滿15年,可免試《建設工程施工管理》和《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科目。
Ⅲ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______(判斷對錯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這是說法正確。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占日本陸地面積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盛產700多種魚類。
日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日本本土生長著約5560種植物(4720種被子植物,40種裸子植物,800種蕨類植物)。約有1950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約占日本所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35%。
約有1600種被子植物和高裸子植物為日本當地的原生植物。截止到2011年11月,共有超過6萬種生物在日本生息。
(3)國名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擴展閱讀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千米。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毫米至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Ⅳ 市場是原因對外資源貧乏國內礦產依賴日本經濟嚴重主要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製成品大量銷售到海外市場,因此對外依賴性較強,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帶,方便工業原料、燃料的進口與製成品的出口.根據題意.
故選:A.
Ⅳ 加強礦產資源保護 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國進入資源消耗快速增長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離不開資源的保障,而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和破壞浪費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製約。如何加強礦產資源保護,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礦產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不得不研究考慮的一道課題。
一、礦產資源保護與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從古至今,礦產資源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近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更遠勝以往。我國既是一個資源生產大國,也是一個資源消費大國。礦產資源的開發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95%的能源和80%的工業原料,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基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作為一個經濟和資源大國,我國一年石油消費約3億噸,煤炭消費約21億噸,鋼材消費約4億噸,水泥消費約10億噸,各種礦產品的消耗量超過70億噸。雖然我們從國外進口了一些原油、鐵礦砂、銅礦石、氧化鋁,但大部分礦產資源還是要立足國內供應。近幾年,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下,礦業市場由冷變熱,礦產資源開發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一些緊缺礦種供不應求,部分礦產品價格上升較快,二是礦產資源開發中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無證開采、越界開采、亂采濫挖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問題在部分地區日趨嚴重。特別是一些礦山布局不合理、小礦數量過多、開發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礦產資源宏觀管理能力薄弱等,直接影響著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資源面臨嚴重短缺,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產出率和回收率嚴重偏低;經濟粗放型增長的模式並沒有改變,而資源消耗卻迅速增長,對國外資源和礦產品市場的依賴程度明顯加大,礦產資源粗放型開發與可采資源儲量相對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重要礦產資源供應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凸現,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四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1949~2000 年底僅我國礦山產出的各種廢石就達162.3 億噸,壓占、破壞土地64.3 萬公頃;礦山累計產出各類尾礦50 億噸,壓占土地約3.7萬公頃;目前礦山每年新增排放固體廢棄物約3 億噸,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2%。加之大量礦山廢水、廢氣的排放,各種次生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礦山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就鞏義市而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礦區總面積172.879 平方千米,其中尾礦、礦渣壓占預計4000 余畝,露天采場正在採掘面積預計7000 余畝,已廢棄礦山挖損荒山、土地約1.7萬余畝,在佔用和挖損的土地中目前需要恢復治理的礦區面積約1.5 萬余畝,主要分布在全市的10個鎮,對當地的礦區生態環境影響很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去那種「有水快流」、放任開採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式下礦產資源管理的要求。嚴峻的形勢,慘痛的教訓,礦業經濟如何發展,已到了不得不重新選擇發展道路的時候,循環經濟已成為礦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模式。
二、加強礦產資源保護是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就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首先,要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背景下。全面貫徹國務院下發的國發[2005]28 號文件,進一步深化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整頓和規范工作。調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積極性,嚴厲打擊礦業違法行為,強力推進資源整合。使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步入良性運行軌道,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根本好轉,推動我國礦業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率高、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礦產資源得到綜合利用的新路子。其次,要抓住6個關鍵:一是充分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在開發的同時,要用各種辦法節約使用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這樣的不可再生資源。對於我省這樣的省份,本身的工業發展迅速,煤炭、氧化鋁、鋼鐵等行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資源開發應該注重整合、節約使用,在節約中降低成本,減少能耗,減少污染排放,促進企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隨著采選技術提高,我國資源利用范圍不斷擴大。超低品位鋁土礦、煤矸石以及磁鐵礦等資源逐步得到有效利用,這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將起到積極作用。二是結合地方實際,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工業。像我市這樣的資源現狀,應該積極發展依託煤炭、鋁土礦、石灰岩為產業鏈條的耐材、鋁電、水泥等精深加工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監管責任體系,強化整頓和規范,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進一步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管。充分發揮執法監察隊伍和礦產督察員隊伍的作用,落實監管責任。強化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監管職能,加強監管力量,維護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正常秩序。全面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嚴格檢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執行情況,切實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同時,採取措施,強力推動。把礦業秩序整頓工作作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堅持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聯合執法的機制,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監管,建立健全維護礦業秩序長效機制,探索完善制度措施,加大責任追究力度,確保礦業秩序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四是完善制度,保障礦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並行。完善探礦權和采礦權審批等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制度,切實規范礦業權管理、規范資源出讓制度,嚴格礦產品市場准入;完善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加強勘查和宏觀調控力度;推進礦產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礦山生態恢復保障機制;修改完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等。五是調整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結構。嚴格執行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要求和准入條件。按照規范化、集約化的原則整合各類礦山,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實現規模開采。加強對小礦山的改造力度,提高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度,增強礦山企業競爭力。加大優勢礦產的開發力度,優化能源開發利用結構。對重要礦產實行總量控制。鼓勵礦山企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水平。六是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根據礦產資源稟賦條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推進優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利用。在實施資源整合,減少小礦的同時,積極推進規模化、產業化等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加強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勘查與開發利用,促進礦產資源接替區和礦業經濟區建設。按照因地制宜、規模開采和集約利用的要求,科學劃定各類礦產資源規劃區,完善規劃分區管理制度,協調好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布局和各種利益主體的關系,合理劃定項目區塊,科學設置礦業權,促進資源開發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第三,要建立統一協調的礦產資源規劃體系。科學地編制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建立健全統一協調的礦產資源規劃體系,有計劃地推進礦產資源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嚴格按照規劃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嚴格執行規劃審查制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科學制定規劃年度實施方案,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規劃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推進規劃編制資質管理。加強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有關行業規劃的協調。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從根本上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布局、有效保護和綜合利用,實現礦業經濟的循環發展。
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現礦產資源最大效益的必然要求
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全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普遍要求,他對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和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具有重大意義。礦產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當前形勢下更具有發展循環利用的優勢。回顧我國礦業傳統經濟對資源的高開采、低利用和高排放所造成的資源嚴重浪費和環境極度惡化的後果,吸取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我國礦業已迫切需要改革,具有發展循環經濟,擺脫低效、高耗、重污染經營的強烈願望;同時,我國礦產資源的共伴生礦物、生產排放的固體廢棄物,礦坑水、廢水、廢氣以及因開采受損的土地、生態環境都存在著可觀的經濟價值,具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巨大潛力;此外,我國礦山日益惡化的環境也急需通過循環經濟的實施得到顯著改觀。很顯然,通過實施循環經濟,礦業產業鏈每延伸一步,礦產資源加工轉化帶來的附加值就會增加,並相應減少「三廢」排放,從而為礦山企業和社會產生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和積極作用。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礦業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就是礦產資源的有效綜合利用。這里所說的礦產資源既包括原生礦,也包括各類礦山的低品位礦、共半生礦和排放的尾礦、礦渣、廢水等二次資源以及環境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是堅持源頭控制與後期治理相結合,還是只注重後期治理,這是傳統礦業開發和循環礦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區別。我國礦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共伴生礦產資源多,單一優勢礦種少,正是由於礦產資源的這個特點,才決定了其綜合利用的重要價值。因此,目前對於礦山企業來說,實施礦業循環經濟的主導方面,就是從礦產資源開發的源頭上切實搞好資源的綜合利用。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採用先進管理方法與措施,遵循源頭控制與後期治理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尾礦、礦渣、廢水的高效回收再利用活動,使我國礦業真正步入循環經濟的軌道。
二是礦山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一方面,由於多年來我國礦業的粗放型發展,加之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落後,大量共伴生礦產資源未能合理回收利用,我國礦產綜合回收利用率一直處於世界較低水平。據專家分析,我國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平均不超過50%,綜合利用率只有20%,與先進國家差距甚大,有價資源進入廢石和尾礦等礦山固體廢棄物中,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大量固體廢棄物還壓占土地、破壞環境,甚至引發次生地質災害,這一切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礦山實施循環經濟就必須把礦山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放在重要地位。解決這些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礦產資源的日益減少或枯竭,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加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工農業生產的材料來源也將從礦山、森林等轉向各種廢棄物。因此,礦山的各類廢石(包括煤矸石)、尾礦、礦坑水、生產廢水或廢液、廢氣、占損的土地、受干擾或破壞的生態環境等二次資源的綜合開發、回收與利用,將是實施礦業循環經濟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面,前景廣闊。
三是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產業化。實施礦業循環經濟,無論是原生的礦產資源還是礦山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都必須遵循生物群落的循環原理,建立循環產業鏈,並綜合運用「3R」原則,進行產業化生產。對於礦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產業化已毋庸置疑,但礦山二次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產業化問題人們則尚存疑惑。從長遠眼光看,包括礦山二次資源在內的一切廢棄物終將會成為工業的材料來源,其綜合回收利用也必將走產業化道路。就目前來說,礦山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的產業化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例如,鞏義市的煤、電、鋁產業鏈的循環發展,每年煤礦產出的原煤直接供應電廠發電,電廠所發的電直接供給氧化鋁廠,而電廠產生的粉煤灰又供給新型牆磚廠用於免燒磚生產。為了解決煤礦排放的煤矸石再利用問題,該市於2003年投資1.5億元建設了2×2.5萬千瓦的煤矸石電廠,利用煤矸石作為低熱值燃料發電,為鞏義市的經濟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開辟了道路。目前,該市的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正在探索實施。
四、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有待解決的問題及措施
綠色工業是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平台,我國礦業為社會主義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經驗教訓也是深刻的、慘痛的,尤其是我們現在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來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不情願地走上「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發展循環經濟,首先,應加強礦區生態地質環境整治。礦山環境的治理,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均存在兩個領域:其一是廢棄礦山和老礦山的環境治理,通常由國家或政府承擔;其二是現有的生產礦山的環境保護與恢復,要求礦山在經營活動中自始至終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實施綠色礦山工程,建設開發礦山公園,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礦山環境問題。以鞏義市為例:2004年至今,鞏義市政府針對礦山開采後造成的地面塌陷、礦區植被、土地破壞等現狀,一方面拿出200餘萬資金,對鋁土礦區內的部分廢棄礦區、塌陷礦坑和磚瓦窯廠進行治理,先後恢復植被694.5畝,恢復耕地1289.8畝,栽種樹苗13萬棵,改善了礦區地質生態環境,消除了一批地質災害隱患。另一方面按照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要求,積極開展地質環境與災害治理項目申報工作,2004年以來,先後申報塌陷區治理工程項目3個,爭取省財政兩權價款專項資金610萬元,對大峪溝礦務局、新中礦業集團、中鋁小關礦山的采空塌陷區、廢棄礦區采坑先後進行了治理,現已治理塌陷區面積70.80公頃,平整恢復耕種面積1062.15 畝。同時,還主動申報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擴大禁采區面積,消減小礦山數量,極大地改善了礦區生態地質環境。其次,應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理念。在這方面一是加強基本國情、國策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在規劃、計劃、產品設計等源頭上貫徹節約集約理念,引導全社會在生產、使用、消費環節大力節約土地、礦產等資源。轉變以粗放利用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逐步形成與節約型社會相協調的資源利用模式。二是完善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定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法律法規。以礦山的各類廢石(包括煤矸石)、尾礦、礦坑水、生產廢水或廢液、廢氣、占損的土地、受干擾或破壞的生態環境等二次資源的綜合開發、回收與利用為重點,研究提出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的政策措施。適時修改稅費徵收標准,通過稅收、財政支持、價格調節、技術推廣等措施,鼓勵企業開發尾礦與難動用儲量、貧礦、難選冶礦、多金屬共伴生礦等閑置資源。三是建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考核制度。逐步把資源節約、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制定和完善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的政策,全面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標准、評價體系和考核標准。探索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申報認定製度,抓緊制定礦山企業尾礦利用技術規范。完善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公報制度,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計制度。第三,推進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評價、開采和利用。一是合理選擇和綜合使用各種技術經濟手段,全面評價主礦產、共生和伴生礦產的綜合經濟價值,充分查明各種可供工業利用的礦產。推動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向縱深發展,在技術條件和經濟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開采、提取和回收礦產資源。重點加強對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和緊缺礦產的綜合利用。二是加強尾礦資源調查評價,實現整體利用技術的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加大礦山尾礦在生態環境恢復、礦山復墾回填中的應用力度。加快新技術開發和工業試驗,促進貧礦資源選冶和新產品開發應用。制定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利用尾礦、貧礦資源的投融資新體制和經營管理新機制。三是發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積極扶持和引導礦山企業研究開發、引進和應用現代的采選冶技術。著力發展重點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及信息化,推進中低品位礦產、共伴生礦、非金屬礦產的合理利用、綜合利用,研究復雜難處理貴金屬提取、稀有多金屬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稀土金屬礦產綜合利用、礦物加工新設備和礦山尾礦資源化等技術。提高礦產資源選冶綜合回收率,減少資源浪費,盤活一批閑置資源儲量,增加礦物原料供應量。第四,開展礦產資源循環利用試點推廣。一是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以提高全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提高對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實現零排放和低排放意義的認識,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二是以立法的方式推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借鑒國外經驗和範例,制定管理政策和獎勵懲罰政策,促進我國礦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三是在重點礦山、礦業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探索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有效模式。重點開展國家緊缺礦產以及煤炭與煤層氣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保護工程示範。建設一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創新基地,推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促進礦業企業和礦山盡其所能,改善技術管理、生產管理,加大自主創新,逐步達到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零排放,最終實現礦業經濟的循環發展。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加強礦產資源保護,推行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開展這項工作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礦業循環經濟發展這一課題做好,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一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實現礦產資源的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
Ⅵ 礦業開發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保障能力分析
摘要:我省是礦業大省,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為提高我省礦產資源的支撐與保障能力,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應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深化資源整合工作,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依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我省礦業循環經濟模式,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關鍵詞:礦業;礦產資源開發;支撐與保障能力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極大推動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據統計,工業原料的80%以上來自礦產資源,90%以上的能源也來自礦產資源。礦產資源通過形態或能量的轉化,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生產、生活需要。當今社會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熱點問題。在自然資源中,礦產資源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礦產資源的稀缺性、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保證程度的突出地位。隨著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實現經濟翻兩番。為實現這一宏偉的戰略目標,我省提出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並著手打造中原城市群,力促中部崛起。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我們的礦產資源能否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礦產資源需求有多大?礦產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增長?為提高我省礦產資源保障程度,更好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加強礦業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保障能力。
一、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保障能力分析
我省是礦產、礦業大省,礦業是我省支柱產業之一。礦產采選及礦產原料加工製品業在全省工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南處於「重工業化」階段,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逐漸加大,礦產資源對河南經濟的影響逐漸加大。我省人均佔有礦產資源水平比較低,資源保障和礦產資源儲備嚴重不足,礦業發展開始出現危機。由於多年的強力開發等原因,我省一些優勢礦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強度開始呈現下降趨勢,直接威脅能源、電力、鋼鐵、石化等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河南省政府「十一五」期間培育提升支柱性產業中的「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和「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兩個資源性產業發展形成制約。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瓶頸制約已經凸現,因此進一步加強我省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對於建設節約型社會、保持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南省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分布廣泛,已發現礦種127種礦產(含亞種為157種)。截至2005年底,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73種(含亞礦種為81種),礦產地1021處。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鉬、鈦礦(金紅石礦物),居第2位的有耐火粘土,居第3位的有鎢,居第4至第10位的有鋁土礦、金、晶質石墨、飾面用大理岩、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脈石英、鈦礦(原生鈦鐵礦)、輕稀土、硫鐵礦、煤、石油、鐵、普通螢石、鹽礦等15種礦產。
煤炭、鋁土礦、黃金、鉬礦、耐火粘土、天然鹼等查明資源儲量較大,而且在礦產開發利用中佔有重要地位,為我省的優勢礦產;藍晶石、矽線石、紅柱石、珍珠岩、藍石棉等查明儲量大,品種與質量在國內比較少見,為我省的特色礦產。
河南省礦產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分布和礦種組合配套特點。中北部地區集中分布著煤炭、鋁(粘)土礦以及冶金、建材、化工類非金屬礦產組合,可綜合互補開發,形成配套的產業鏈;西南部有高鋁三石(藍晶石、矽線石、紅柱石)、石墨等,可形成配套的高級耐火材料資源基地;西部山區是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集中區,可形成貴金屬和有色金屬資源及加工基地。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河南省現有的工業結構以初級加工業為主,原材料及加工業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礎。採掘業、原材料工業所佔比重高達60%左右,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佔70%以上。在工業的增長中,資源和原材料工業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2005年非金屬礦物製品增長176.7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5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41.85%,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3.2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93.28%,都超過全部工業當年17%的增長速度。6大行業新增利潤佔全省新增利潤的73.6%。這顯示出,河南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資源型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支撐。
河南工業企業100強中(2004年),資源型企業有31家,但銷售收入佔100強工業企業總收入的62.46%,利潤總額佔100強工業企業總利潤的76.15%,利稅總額佔100強工業企業總利稅的61.59%。由此可見,河南礦業經濟在河南國民經濟中具優勢地位,河南礦產資源對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省已開發利用86個礦種(固體礦產75種),目前主要開發利用的礦種有煤炭、石油、黃金、鋁土礦、石灰岩、耐火粘土、鐵、鉬、鉛、鋅、銅、銻及其他非金屬礦產,以此建立了強大的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形成了平頂山、焦作、安陽、鶴壁、義馬、濮陽、舞鋼、靈寶、永城、澠池等一批以礦業為依託的資源型工業城市。
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各種性質的礦山企業4549個。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礦山259個,其他經濟類型礦山(點)4290個,生產礦山(點)3234個,籌建礦山302個,關閉礦山38個,停產礦山975個。57.51萬人從事礦業生產。2005年,河南省生產煤炭1.88億噸、金礦石343.504萬噸、鋁土礦412.71萬噸、石灰岩6272.36萬噸、耐火粘土11.26萬噸、鐵礦367.19萬噸、鉬礦石814.68萬噸、鉛礦石30.71萬噸、鋅礦石24.84萬噸、銅礦石15.49萬噸、銻礦石1.69萬噸。
2005年,河南省進行了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全省小煤礦由1569個減少到592個,鋁土礦從144個減少到52個。經過整合,提高了采礦業集約化程度,使河南省礦業開發逐步走上了安全、規范、有序的軌道:整合後全省百萬噸死亡率1.17,同比下降45%;全省煤炭、氧化鋁產量增長50%。
(二)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問題
(1)資源保證程度下降。由於多年強力開發,部分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明顯減少,儲采比降低,資源保證程度下降。黃金資源由於長期持續強力開發,已明顯出現資源不足的問題;氧化鋁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遠遠超過了我省鋁土礦資源的承載力;煤炭資源已屬強力開發。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問題已成為我省礦業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產業集聚度仍然偏低。主要表現在礦山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礦山布局不盡合理,缺乏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規模小、產量低的小礦山大多採用最原始的采礦方法,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回採率普遍較低,這種小規模的無序開發既破壞了礦業生產和經營秩序,又浪費了資源,同時給礦產開發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不少小企業採用土法選冶,造成綜合回收率低、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
(3)礦產資源深加工利用程度低、產業鏈延伸度低。鋁工業為我省支柱產業之一,我省已形成相當大的氧化鋁、電解鋁生產規模,但目前尚無形成規模較大的高附加值鋁業精細加工工業;鉬礦是我省極具優勢的礦產資源,目前我省的鉬業主要是采選業,缺乏下游產品;信陽沸石、珍珠岩、膨潤土目前主要以銷售原礦為主,缺乏深加工產品;南陽藍晶石、紅柱石、矽線石的開發利用程度極低。
(4)礦山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河南省是礦業大省,礦業開發在為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造成了對植被、岩土、水域及大氣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許多礦山只顧生產,不顧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三廢」排放達標率、土地復墾率和生態恢復率低,使環境污染加劇。
四、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根據河南省「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規劃、河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及能源、交通、鋼鐵等相關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的目標預測,「十一五」期間,我省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預期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12%以上。「十一五」期間,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總體上處於上升態勢。
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相關行業的生產對礦產品需求上,「十五」期間,我省主要礦產品產量(除石油外)及深加工行業的產品產量保持了穩步增長的態勢(圖1~圖8),根據我省「十一五」預期的經濟增長速度,這些行業依然保持強勁的勢頭。
圖1 2000~2005年河南省原煤產量變化圖
圖2 2000~2005年河南省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依據「十五」期間河南省主要礦產品及深加工行業的發展趨勢分析及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預測,2010年,河南省主要礦產品消費與工業需求為:煤炭2.1億噸,黃金32噸,鋁土礦1800萬噸,石灰岩15000萬噸,鐵礦石1600萬噸,鉬礦石800萬噸。其他礦產品需求量也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五、河南省主要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分析
「十五」期間,盡管國際經濟形勢起伏變化,在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的背景下,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其 GDP增長較快,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根據河南省統計局(2006)資料分析,河南省GDP增長的主要貢獻是第二產業的快速增長(圖9)。從圖9 可以看出,「十五」期間河南省的第二產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其增長率也明顯高於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高增長率主要與主要礦產資源的採掘業及礦產品加工業「十五」期間的快速增長有關。有關資料預測,「十一五」期間河南省GDP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率,根據「十五」期間河南省GDP增長與工業相關性分析,兩者有密切的正相關性,而現階段河南省工業的增長主要是以消耗資源方式經濟增長。即礦業經濟的增長是支撐河南省經濟增長的基礎。因而,對礦業經濟佔有較大比重的河南省工業經濟來說,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至關重要。要保證河南省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增長,必須保證其重要礦產資源的有效供應。
圖3 2000~2005年河南省發電量變化圖
圖4 2000~2005年河南省鐵礦石產量變化圖
圖5 2000~2005年河南省生鐵產量變化圖
圖6 2000~2005年河南省鋼產量變化圖
圖7 2000~2005年河南省10種有色金屬產量變化圖
圖8 2000~2005年河南省鋁產量變化圖
圖9「十五」期間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及工業、建築業增長變化對比圖
據河南省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資源儲量(截至2005年)及經濟發展的需求,將煤炭、鋁土礦等主要礦種的保證程度分析於下:
煤炭:預測2010年煤炭消費與工業需求為2.1億噸,預測2010年煤炭生產能力為2億噸左右,供需基本平衡。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59.99億噸,保有年限在百年以上。河南省煤炭資源成礦條件較好,資源潛力大,在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合理開發利用、原煤產量保持穩定和適度增長的情況下,煤炭資源可保證長期有效供給。
鋁土礦:2005年底保有資源儲量4.59億噸。預計「十一五」期間河南省氧化鋁生產達到855萬噸/年,按生產1噸氧化鋁消耗4噸鋁土礦資源儲量,則年消耗鋁土礦資源儲量3420萬噸;考慮到非鋁工業消耗,全省消耗鋁土礦資源儲量將達3600萬噸左右,則河南省2005年保有鋁土礦資源儲量能保障供應13年左右。資源總量預測我省鋁土礦遠景資源量約9.9億噸,通過進一步加大地質勘查力度、充分利用低品位鋁土礦及控制氧化鋁產能,我省鋁土礦保障年限可能有所增加。
黃金:2005年底,全省岩金資源儲量257.78噸,按2005年產量和資源利用率50%計算,年消耗資源儲量45噸左右,全省岩金資源儲量的可采年限為5年。近兩年全省黃金企業探礦每年可新增近30噸的資源儲量,全省年消耗已查明的資源儲量約15噸。據此推算,在全省黃金企業持續加強地質找礦和基本保證現有生產規模的前提下,河南省黃金資源還可保障8年左右。
鉬礦:2005年底,全省鉬礦資源儲量374.575萬噸,2005年河南省鉬礦(礦石量)生產能力為650萬噸/年,按2005年鉬精粉產量2.2萬噸和資源利用率85%計算,年消耗資源儲量25 882噸,則全省鉬礦資源儲量的可采年限為144年。根據近年來我省鉬礦探礦的工作進展和我省秦嶺造山帶的成礦地質條件分析,我省鉬礦仍有較大的資源潛力。
鐵礦:2005年,全省年產生鐵973萬噸(據河南統計年鑒),按生產1噸生鐵耗費1.6噸鐵礦石計算,年需消耗鐵礦礦石量約1600萬噸。而2005年全省共生產鐵礦礦石367.13萬噸,河南省鐵礦生產僅能滿足其鋼鐵工業生產需求的1/4,因此,鐵礦資源為我省比較短缺的礦產。截至2005年,我省雖然保有鐵礦資源儲量10.69億噸,但主要為貧礦,貧礦佔95%。實際上河南省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為富鐵礦,而貧礦由於受經濟效益的制約其開發規模受到很大限制,提高貧礦的選冶能力是保證河南省鐵礦供應能力的重要途徑。
六、提高礦業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已明確將「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等資源型產業列為我省今後重點培育壯大的五大支柱產業中的兩項。可以說,礦產資源能否可持續供應將直接關繫到我省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所以,必須確立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戰略,進一步加強我省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從加強規劃入手,做好礦產資源規劃修編、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及礦產資源開發保護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增強政府對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能力。實行探礦權采礦權設置方案編制制度,嚴格實施煤炭國家礦區礦業權設置方案、全省探礦權設置方案,確保我省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供給,確保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供應,確保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地質工作,加大勘查工作投入
為緩解河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緊張局面,應加大河南省地質勘查工作投入,解決河南省重要礦產資源後備基地不足的問題,提高河南省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按照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綱要,河南省包括能源、有色、化工等在內的支柱工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為確保這些工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有足夠的礦產資源物質基礎保障。因此,要重點加強對經濟建設急需的煤礦、富鋁土礦、金、銀、銅、鉛、鋅礦和部分重要非金屬等礦種的前期風險勘查評價和長期戰略儲備,確保河南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進一步深化資源整合工作
在近幾年我省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通過總結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取得的成果與經驗,擴展資源整合的礦種范圍,尤其對我省開發程度較高的鉬礦、金礦、鐵礦、石灰岩、普通螢石、鹽礦、珍珠岩、天然鹼、鉛鋅礦等礦產進行全省或區域范圍的資源整合工作,提高礦產開發企業的產業集中度,提高礦產資源加工型企業對資源佔有度。
(四)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機制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礦產資源管理,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現有各類礦山企業的聯合重組,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提高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和有效利用率,提高開採的安全技術水平,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增強主要礦產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
全面實行礦權有償取得制度,停止一切以無償方式授予礦權的行為。凡國家有關部委已批準的礦山骨幹企業的後備資源地、規劃的接續礦區等,應依法繳納采礦權價款後方可辦理手續。
(五)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監管體系,強化礦產資源集中統一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保護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實現礦產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日常監管,檢查礦業權人義務履行情況、勘查設計方案、開發利用方案及儲量動態監測等實施情況,進一步完善年度檢查制度,逐步形成定期年度檢查、面上動態巡查、重點實地調查、舉報及時核查,任務明確、責任到人的監管責任體系,充分發揮礦產督察員和勘查督察員的作用,明確其監管的重點項目和重點礦山,實行任務到礦,責任到人。
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加大對小礦山超層越界和礦山安全的專項治理整頓,堅決打擊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等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依法關閉超層越界、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的不符合規劃的礦山,確保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根本好轉。
(六)依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市場為導向,以礦山企業為主體,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及其開發與推廣應用,特別是加強對提高資源回採率和深加工綜合利用水平的研究,支持骨幹企業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示範工程。
(七)逐步建立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建立我省礦業循環經濟模式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資源的開發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人類健康和財富的影響等因素,甚至用來維持環境質量的費用,也被當作國民收入、社會財富的增加來加以核算,而實際上這些費用只應當作為社會的維持成本。這些缺陷使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僅無法衡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相反還助長了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其結果必然危及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GDP數字里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後代的機會來獲得的。綠色GDP核算則既考慮到經濟的增長,同時還注意到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及其開發導致的環境影響。逐步建立我省礦業發展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圍繞煤炭、鋁土礦、非金屬等我省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造「煤炭開采——加工——綜合利用」、「鋁土礦開采——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非金屬礦產開發——加工——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煤電鋁一體化、煤化工、鹽化工和鹼化工等產業,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礦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對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Ⅶ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______(判斷對錯)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強,日本進口原料,出口產品,形成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故答案為:√.
Ⅷ 二戰時,黃金,石油,各類礦產,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現代戰爭對這些資源還那麼依賴嗎
必須的,沒有國,哪來的家,這些東西都是國之根本,黃金,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來源,石油和礦產是儲蓄物質!
Ⅸ 關於日本經濟特點的說法,錯誤的是()A.日本礦產資源貧乏,經濟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大B.日本科學技
A、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原料需要進口,產品大量出口,經濟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大,故專A正確;屬
B、日本科學技術水平發達,多高端人才,故B正確;
C、日本經濟發達,許多產業都位居世界先進行業,故C正確;
D、日本的工業品在國際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貿易對象有美國、中國和西歐,故D不正確.
故選:D.
Ⅹ 中國哪些礦產資源及其豐富哪些礦產是及其稀少的需要依賴進口
你好:
1、鐵礦石
2、精煉銅
3、精煉鋁
以上三個需求量大,需要進口。
煤炭和稀土儲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