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山西洪洞經濟開發區

山西洪洞經濟開發區

發布時間:2021-01-12 13:22:45

① 我們為什麼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搬走急需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象。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飢。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餘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
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於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於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山西這多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生過關系。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後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後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後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雲,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築枝頭。於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② 山西的洪洞縣隸屬山西的哪個地區

洪洞縣 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市東北部,臨汾盆地北端, 現洪洞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於1954年合並答而成,縣治在洪洞城(大槐樹鎮),原屬臨汾地區管轄,臨汾撤地改市後屬臨汾市管轄。

解放後洪洞縣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7月1日洪、趙兩縣合並為洪趙縣,縣治在洪洞,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並,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

③ 山西省洪桐縣有哪些鄉鎮

截止2019年1月,洪洞縣來轄9個鎮、7個鄉,分自別是:大槐樹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姜鎮、趙城鎮、萬安鎮、劉家垣鎮、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龍馬鄉、山頭鄉、左木鄉。

1、大槐樹鎮,大槐樹鎮城北賈村西側,有明代遷民遺址古大槐樹處,現已開辟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管理所。東北部的永一堡為全省著名的西周文化遺址,1980年發掘出大批珍貴文物。

2、甘亭鎮,隸屬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1984年建鎮。位於縣境南部邊沿,距縣城15公里。

3、曲亭鎮,位於洪洞縣東南部,2001年由原來的曲亭鎮、古羅鄉合並而成的。

4、廣勝寺鎮,位於洪洞縣東部,距縣城17公里。東部和南部均與蘇堡鎮相連,西與大槐樹鎮為鄰,北與明姜鎮接壤。

5、淹底鄉,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擁有耕地6.9萬畝,無工礦企業,農民收入除農業之外,主要靠外出務工。

④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具體情況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歷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以生了百餘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後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後十餘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響應,元軍出其精兵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干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余級」(《元史 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 順帝本紀》), 後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陝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終於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斗中 ,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實錄》卷五)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 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 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 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飢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飢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飢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八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同時, 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後,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 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復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鍾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移民的事實考證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鳳陽。」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鳳陽屯田,遣齎人冬衣給之。」(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田鳳陽。」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住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具,復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十七十二頃。」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遣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1、一四零三年。「(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2、一四零四年。「(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沖,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
「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裕,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早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拔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

17、一四一六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賜復三年。」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徒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 百餘戶於保安州,免賦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拔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台灣111個縣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移民在中國的地理分布

河南 山東 河北 天津 北京 江蘇 內蒙古 湖北 甘肅 廣西 青海 海南 西藏 新疆 吉林 遼寧 黑龍江 山西 寧夏

移民傳說

〖「一家莊」的來歷〗

河北省定縣沙河古道上有一個萬戶人家的大村莊,然而人們現在仍稱為「一家莊」。其緣由還得從明朝遷民談起。

傳說遠在五百年前,有一對青年夫婦,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逃荒到此落戶。臨走之前,這對夫婦請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天皇皇,地皇皇,平安無事上東方。」(河北、山東一帶)當問到在何處落腳時,算命先生又說:「你們一見到魚上樹、牛上房,安家落戶保無恙。」算命先生之說,當然不足為信,他們可能看到一些難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帶,為迎合難民心理才這么說的。至於「平安」之說更是無稽之談了。餓死凍死的難民在路上何止千千萬萬。

不管怎樣,這一對青年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總算僥幸活上來了。來到河北定縣沙河一帶,此時正好趕上沙河發大水,河水泛濫,沿岸的村莊被洪水沖毀,莊稼淹沒,當地人早就投親靠友搬遷了。這一對青年夫婦被洪水阻於沙河南岸,乞討度日。洪水下去之後,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頂,大樹也只留有樹梢。田園變成了沙丘,無主沙灘成了淤泥地,到處是茂密的雜草,只見牧童牽著牛羊來這里放牧,牛跑到屋頂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說的話來,心想,「這不是牛上了房嗎?」這對年青夫婦拔草的時候又發現一些死貓爛狗曬乾的死小魚一起掛在樹梢上。這一對青年夫婦高興的說:「這不是魚上樹了嗎?」從此以後就在此地住下來,但他們一無房二無地,三無生產工具,還是以乞討度日。除逃飯之外,為了過冬禦寒還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過程中,看到被淤泥漫過的無主地里有無數橫七豎八的裂縫,兩口商量道,這樣下去也不是長遠之計,現在到了種麥季節,我們既沒犁耙也沒牲口,就在這泥縫里撒上些麥種不行嗎?商量好後,就到附近村莊地主家借貸,租了些麥種,兩口見縫就撒麥種。第二年麥子長的又好又壯,獲得了遷居後第一個好收成。麥子收割後除了還清借貸之外,夫妻倆節食儉用,精打細算,還購置了些農活逐漸富裕起來。沙河也向北移了。他們也就在這沙河古道上蓋起了房屋定居下來。

過了些年,除了洪洞來的兩個男孩外,又生了六個男孩子。帶來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齡大小順序就取名五兒、六兒、七兒、八兒。人們給八個孩子編了個順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兒、六兒、七兒、八兒「後來生活越來越富裕,八個孩子都結了婚,而且有了孫子、重孫。據說這一家發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村子越來越大,但是「一家莊」的稱呼仍然沒變。

〖安陽市「洪洞移民的」傳說〗

民國二十二年(1993年)《續安陽縣志》載:「按 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者頗多。」境內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傳:祖居山西,洪武年間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據傳說元末統治者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中原一帶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加之黃河決口,連年災荒,造成「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創建明朝後,曾數次從山西一帶向中原地區移民,恢復農業生產。由於洪洞縣位於晉南,靠近中原,便於遷徙,故多次組織當地「有丁無田」或「丁多田少」的農戶遷籍。傳說,當時負責選民的後軍都督僉事李恪,採用多種方法,誘遷不願意開故土的農民。有次揚言:凡自願遷籍的農民可到廣濟寺內辦理手續,凡不願遷籍者可到寺左側的大槐樹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經傳開,應遷農戶多數擠至大槐樹下。結果,凡到樹下的農戶,全部被遷徙。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鴉巢,被遷農民望著鴉巢,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鴉尚有個窩,咱到上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里的標志。 洪洞遷民的傳說,已歷600餘年。縣西水治鎮一帶群眾,傳留下來的一些姓氏、族譜,也多把大槐樹下遷來的先祖為其始祖,另傳,遷民時,被遷農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雙腳小趾咬裂,以示紀念。因而,至今境內多數居民的兩腳小趾甲蓋仍是兩瓣。

http://tieba..com/f?kz=70152020

⑤ 山西洪洞有哪些鄉鎮啊

至2014年,洪洞縣轄9個鎮、7個鄉,分別是:大槐樹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內姜鎮、趙城鎮容、萬安鎮、劉家垣鎮、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龍馬鄉、山頭鄉、左木鄉。
洪洞縣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與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與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

⑥ 洪洞甘亭經濟開發區移民嗎

估計是 五洲集團打財團瞄準了甘亭開發區 估計臨汾的濱河路要見過來 直接到士師 但是文件還沒批下來 不過從打趨勢來看肯定要動了 移民雖然給人們短期帶來財富但是從長遠看不好

⑦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到底流放出來多少個姓氏

由此沒有戰亂延伸、風平浪靜的山西洪洞縣成為了遷徙的主要輸入地。據不完全統計,這場聲勢浩大、牽扯甚廣的移民洪流涉及了大約200個姓氏,毫無誇張的講,是全國范圍。 元末中原人口銳減。相傳明朝開國大將胡大海年輕時曾在中原乞討。因為被當地人侮辱,懷恨在心,成名後想回去報仇。

洪洞縣位於山西平原南部,農業發達,交通要道上,自古就有驛站。當時洪洞縣廣濟寺旁有一隻高大的漢代古蝗,貫穿南北的驛道就在這只古蝗的樹蔭下經過。官方強制移民後,政府在廣濟寺設立辦事處,將百姓聚集在古槐樹下,安排隊伍,發放移民、糾纏證件。當時的移民規定是:““洪洞大槐樹移民”,並不是將山西洪洞縣的人口遷走,而是以此地作為集結中轉的樞紐。”移民上路後不禁 頻頻回頭,直到古槐樹消失,使得洪洞的大槐樹成為移民在家鄉留下的最後印象,也成為移民後代關於家鄉的記憶符號。

據《明實錄》記載,明初有18次遷徙,其中洪武時期10次,永樂時期8次。數百萬人從山西遷移,主要是到河南、河北、安徽等中原地區。時至今日,移民的後代遍布全國各地和海外,許多家族系譜清楚地記錄了這段移民史。移民使中原人口迅速恢復,加速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復甦。改變了人口分布,使之更加合理。傳播一些山西習俗,如在寒食節吃冷食,是山西人紀念先秦晉國著名大臣介子推的習俗。

放手由來:因為強制移民有時會逃跑,官兵們會在背後長時間綁手。如果道路方便,就要求他們護送士兵放開雙手,上廁所的“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這個名字就逐漸產生了。同時,也有說由於雙手長期綁在背後,手臂逐漸麻木,後來習慣了雙手背在背後走路,後代延續了這種習慣。據說小腳趾有雙甲的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後裔。我老的時候修過指甲。小時候以為自己病了,小腳趾甲長壞了。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有這么一個歷法。原來我的祖先也是山西人。

⑧ 山西洪洞縣現歸哪個城市

全面調整山西地級行政區劃
關於山西統縣政區調整的方案,提出全面調整山西地級專行政區劃。
調整後 洪洞屬依舊歸 臨汾地區管轄!
變動大的是:
侯馬升地級市轄曲沃、翼城、新絳、稷山、河津、萬榮、聞喜、絳縣、垣曲9縣,面積8535平方公里,人口311.3萬。

太原市增轄靜樂、嵐縣,榆次、太谷,面積12816平方公里,人口455.8萬。
陽泉市轄壽陽、昔陽、和順、左權4縣,面積12839平方公里,人口200.5萬。
榆社劃歸長治市。

⑨ 為什麼說我們都是從山西洪洞遷移過來的啊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象。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飢。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餘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
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於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於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⑩ 臨汾市副市長成洪才

被調離臨汾了,在長治任職,已經沒有權利了

閱讀全文

與山西洪洞經濟開發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