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了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理念有何變化
一、「十三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1、創新是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協調是內在要求。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3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3、綠色是必要條件。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開放是必由之路。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5、共享是本質要求。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二、內在聯系如下: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如同古人所講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游離,都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從理念內容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理念邏輯看,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五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順理成章、交相輝映。從發展理論看,「五大發展理念」正在「精神變物質」,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既對傳統發展進行革新升級,又對現代發展內涵進行全面提升、對現代發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
從執行操作看,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統一貫徹、統一落實,一體推進、一起發力,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五大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科學理念是科學理論的凝練和升華,不因一定時空變化而改變。「五大發展理念」是經過科學判斷走向趨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來的,是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科學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效能。
從最近報刊網路反映的情況看,國內外對「五大發展理念」評價極高,認為它抓住了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主脈,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僅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針,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代表世界發展趨勢和科學發展方向,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發展方向的科學揭示、發展道路的開拓創新。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現代化建設總目標的不同階段、作為一個價值鏈,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石和關鍵一程,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階段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階段必將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②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③ 祖國有哪些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回到來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 30年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
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楓涇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
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
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
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沖浪、旅遊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於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
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
三十年努力拚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3)經濟發展變化擴展閱讀: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中國急劇變化的五年」的社論,指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中國和外部世界都有一種期盼與懷疑交織的復雜心情。
既有嚮往和憧憬,又有焦慮和不安。在所有世貿成員當中,恐怕只有中國的入世才使得這種矛盾心理顯得格外強烈。
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後來者」,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卻迅速地後來居上。在短短五年時間里,中國經濟和市場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不僅使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而且還對當今和未來的全球秩序發揮著重要影響。
社論表示,就在入世後的幾年時間里,中國的經濟規模接連超越了多個老牌工業國,包括義大利、加拿大、法國和英國。中國僅居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其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由此開始,由七大工業國一直唱主角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是人們所沒有料到的。
社論指出,當然還遠遠不止於此。在入世之初,中國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貿易國,但今天卻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之一。
當初,其外匯儲備只相當於新加坡或台灣,但今天卻超越了曾經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當初,其貨幣還不受重視,甚至受到歧視,但今天人民幣卻在國際貿易和外匯市場上變得炙手可熱。所有這些,似乎都在瞬間發生。
然而,中國入世五年來最深刻的變化,還在於整個社會的變遷。
④ 中國近現代經濟,到底是怎麼發展變化的
第一,近代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強行裹進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務、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樣湧入中國;
第二,經濟方面自洋務運動以後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開始,工業化會改變社會面貌的。
第三,政治方面變法維新運動促進了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至少中國封建統治有所松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對於後來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視的。
第四,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湧入,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習俗方方面面的變化
⑤ 我國經濟發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內比上年同期加容快0.7個百分點;今年1至10月,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創近5年來的同期最好水平;11月製造業PMI為51.8%,比上月增0.2個百分點,連續16個月處在擴張區間……
報道稱,專家普遍認為,這正是過去兩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出成就的表現。不過,未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從速度到質量、由大到強的轉變過程。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是「改革元年」,2017年則是「深化之年」,未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從速度到質量、由大到強的轉變過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論述,是對過去兩年以來改革理論和實踐的延展,既有對兩年工作的繼承,又對接著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遠景,可謂一脈相承,承上啟下。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快速發展下去!
⑥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呈現了哪些變化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發展態勢呈現新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實現了6.9%的經濟增長、不到5%的失業、1.6%的通脹,這樣的經濟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枝獨秀的。
⑦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
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
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
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
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
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
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
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
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
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
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
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
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
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
「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
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
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
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
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
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
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
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
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
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
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
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
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⑧ 中國經濟發展變化
有人宣稱,中國經濟是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這是一種嚴重誇張的說法。的確,中國全社會固定投資已接近GDP的50%,但住宅及非住宅投資合計僅占其中的15%-20%。具體到樓面面積,住宅建設占據了中國房地產投資的半壁江山。清理十幾座一線城市私營開發商開發的住宅地產表明,如果房地產市場陷入崩潰,僅有GDP的1%將會受到威脅,而這並不會切實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
現在市場最為關注的,是12年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會不會如有人預測那樣前低後高,或需求全面減弱而經濟增長堪憂?有人認為,如果12年經濟增長全面放緩,不僅將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也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