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百年來吳地文化興盛的原因
一、吳越文化的分布
吳、越二國史實見諸文獻,始自春秋。《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都有載。吳王闔閭都於姑蘇,越王勾踐都於會稽,這是史書上都註明了的。然而在這以前,吳、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關於吳都的地望,文獻上記載是周太伯奔吳,初居梅里,後居姑蘇,此兩地皆在蘇州、無錫之間,屬太湖地域。但我們發現蘇州、無錫一帶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沒有非常明顯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寧鎮地區長江北岸沿江地帶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卻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的周文化因素與當地土著文化結合而形成的吳文化遺存。如南京的鎖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這說明吳文化 的早期活動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蘇、無,而是在寧鎮及安徽一帶。
從蘇南的武進、無錫、常熟、蘇州、吳縣、宜興到浙北的嘉興、湖州、德清、臨安,餘杭,再到錢塘江南岸的蕭山、諸暨、慈溪、紹興、上虞、餘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著許多石屋建築,時代從西周至戰國時期。考古學界或稱其為墓葬,或說是住宅,還有的說是軍事堡壘。不論其有何用途,這一大范圍內都有這種石屋建築。從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們應是同一性質的文化遺跡。而在吳文化遺存較密集的寧鎮地區至今尚未發現此類遺跡。這說明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太湖地區屬越文化的范圍,而寧鎮地區則是吳文化的中心。
二、吳、越文化的互相滲透
西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疆域涇渭分明。到了春秋時期,寧鎮地區的吳文化面貌產生了明顯的越化,而太湖地區吳文化因素也多了起來。這些變化體現在墓葬中。寧鎮地區的土墩墓中,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多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類似,而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晚期,青銅器就極少見了。到了春秋時期的墓葬中,雖然瓷器增多了,但幾乎不見豆了。西周時期的炊器為鬲、 ,到了春秋則以釜、鼎為主,極少見鬲。由這些變化看,中原的因素明顯減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則逐漸增多,並最終佔主導地位。這說明越文化對吳文化進行了大量滲透和同化。如此強烈的變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為。這與史書上所言吳越之亂相符。
在太湖地區也可找到吳文化的蹤跡。吳國於春秋早期開始進入太湖地區,並向東部挺進,於春秋晚期佔有姑蘇並以此定都。在考古學上的體現就是春秋時期,太湖地區的青銅器增多。在太湖地區武進、無錫、蘇州、昆明等地都有發現,這些青銅器具有吳文化的特點,時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銅器這種貴重物品只有貴族才用得較多,往往是上層貴族 的標志。太湖地區在春秋晚期出現大量吳文化特點的青銅器,說明吳國的統治者已於此時入主該地,吳人何時定都姑蘇?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應在春秋晚期,可能為吳王闔閭時。吳國雖然在姑蘇建都較晚。但吳、越兩國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吳文化的始創者應是周人。太伯奔吳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蠻夷化,形成了吳文化。當地的土著屬何種系。據文獻記載應屬誰夷的一支。他們與鄰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爭戰不休,其結果當然是文化的互相滲透。(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吳越文化地域空間: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蘇,及福建與江西小部分。
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吳文化、越文化
無論吳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長三角文化,人們大多首先注目於對其空間概念的把握。在這個意義上,使用 「吳地文化」、「越地文化」這類地域文化概念,應當是確切的,開展相應的精緻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經出現過將吳越文化等同於江浙文化的認識,也出現過將「吳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現象,其原因在於受行政區劃的束縛,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歷史發展的長過程,「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盪、流變與集成中形成統一的文化類型。從文化的源流與發展來看,傳統的吳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現今長三角文化的淵藪和根基,後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新生。這些為進一步把握吳越文化的內涵、特質及其價值取向,並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推進文化整合,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絕非諸種文化因子之間單純的「傳」或「遞」,也不是各種傳承方式和路徑的簡單疊加。文化傳承的本質,在於各種文化基因的累積和裂變,在於諸種傳承方式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與相互作用,從而使文化具有流動性、延續性和再生性。
四。吳越文化的歷史軌跡
自商末周初起,吳和越兩個國家分別在今天的江、浙地區逐漸形成,並於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這一地區在公元前11世紀「泰伯奔吳」之前,已經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這從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馬家浜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的考古發現中可以得到佐證。但在中國文化史上,六朝時期以前產生並存續於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種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理念,具有鮮明的統一性和系統性的文化形態。直到六朝前期,吳越民眾仍以尚武逞勇為風氣。相比中原地區,吳越文化的落後是明顯的。但就總體性狀而言,粗獷中蘊涵精雅,是當時吳越文化的顯著特徵。從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春秋吳國大墓的玉器、青銅器中可以看出,吳越人已具有從粗獷中追求精雅的審美心理和實踐創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晉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陰柔特質及其對溫婉、清秀、恬靜的追求,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南宋直至明清時期,吳越文化愈發向文弱、精緻的方向生長。隨著工商實業的萌芽,吳越文化除陰柔、精細之外,又平添了消費特徵和奢華之習。到清康乾盛世,蘇、杭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其間不論是經濟、科技、教育,還是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都成為這一文化走向高峰並在全國領先的標示,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進入近代以來,隨著全國經濟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轉移,「海派文化」愈來愈被人們所接受和吸納。建國以後,海派文化雖在特殊境遇中屢經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頑強地傳承和發展。所謂海派文化,絕非專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應當被視為吳越文化在深厚歷史積淀的基礎上,發展到近現代的一種必然結果。它標示的是,以上海為龍頭和軸心的一種文化形態,其覆蓋面應當包含如今的長三角地區,而其影響力則遠遠超越了這一區域的范圍。
改革開放以來,植根於吳越文化傳統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時代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長三角整個區域成為一片充滿生機的熱土,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比翼齊飛,鄉鎮工業異軍突起與小城鎮的興盛,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義烏現象相繼出現,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從這一區域的文化傳承與更新中,就不難找到現實的注腳。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深度推進,上海作為長三角領頭羊的地位愈加穩固。長三角一體化,不僅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區域文化無障礙互動、共同繁榮的急切呼喚。在這種情勢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為自覺的主動性,不斷實現對自身的超越,從而在更廣闊的歷史舞台上,充分展現其文化的引領、統攝與輻射功能。
五:吳越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精神特質
江南文化的中心與代表。
今天不論研究吳越文化,還是海派文化,都必須將其置於長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歷史地發展地把握其主體文脈與核心精神。長三角文化與吳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繼、一路走來,充分展現了歸並和重塑傳統優勢的強大整合力。在當今新形勢下,要使之得到應有的張揚和推進,再造長三角區域文化新的輝煌,對其深刻內涵與精神特質的充分把握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文,溯(長)江、環(太)湖、瀕海的「山水形勝」,造就了吳越文化締造者的文化習性與人文精神,註定了這一方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胸懷。今天更要不斷強化這種開放開拓的自覺意識,努力將長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吳越」、「匯通大海」的多元文化體。
二是,聰慧機敏、靈動睿智。吳越文化的創生和傳承,既是優越地理環境的造化,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晶。吳越人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非但賦予錦綉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出由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重視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風。長三角文化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品位,理當對其予以充分吸納並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三是,經世致用、務實求真。吳越之地商品經濟率先起步,市民階層形成較早,實業傳統、工商精神、務實個性和平民風格等,都是吳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毫無疑義,大力弘揚崇真向善、淳樸平實、誠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設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面臨的重任。長三角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求實、務實風格的延續。
四是,敢為人先、超越自我。善於創造、勇於創新是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這一區域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內生動力。只有始終堅持這種永不止息的創新精神,增強突破意識,擺脫狹隘的視域和地域羈絆,才能進一步助推長三角區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實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中,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六,吳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吳語,以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等最為典型
2:崑曲,世界文化遺產,600年歷史,百戲之祖,
3:越劇:現今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以愛情為主題,以婉轉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為主要亮點
4:蘇州園林,世界文化遺產
5:梁祝傳說
6:白蛇傳說
7:師爺文化:紹興
8:杭州西湖
9:寧波天一閣藏書文化
10:佛教禪宗天台宗
11: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
12:西塘,堪稱"活著的千年古鎮
13:烏鎮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
14:河姆渡遺址
15:唐詩之路
七,吳越文化名人:
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周文賓,徐禎卿
揚州八怪 ,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汪士慎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
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史學家。年輕時參加明末反宦官斗爭,
為「復社」首領。後聚兵抗清,失敗後隱居鄉間,致力著述,
寫成《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文海》等,
開明代以來我國民主思想之先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學說,在世界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
史稱其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嚴光(公元前37-?)字子陵。
朱之瑜(1602-1682)號舜水,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
孫武——春秋吳國軍事思想家;陸遜——中國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張旭——中國唐代書法家;張籍——中國唐代詩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成大——南宋詩人;蒯祥——明代傑出的建築大師;沈周——明代吳門畫派創始人;文徵明——明代傑出畫家;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唐寅——畫家、文學家;祝允明——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徐禎卿——明代文學家;柳亞子——中國近代詩人
陸游,徐渭
余秋雨
章太炎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魯迅
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
❷ 探索發現最近演<說吳>吳地指的哪,歷史上有什麼大事情,從春秋時期到現在
泰伯奔吳,建立了吳國的雛形,大致在今天的蘇南一帶(蘇州,無錫一帶),之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吳國人才輩出,著名事件有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閭)使刺客專諸殺吳王僚,這次行動用的是著名的魚腸劍(藏在魚肚子里那把名劍,歐冶子鑄),吳王僚的兒子慶忌要為父報仇,公子光又派了一個很有名的要離刺殺了他。再往後就是公子光的兒子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這個時期的吳國名人有伍子胥,孫武等。
❸ 從秦漢以至宋元的一千年中,吳地文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進程
吳地文化,是廣義的吳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吳國以前和吳國以後發展延續至今的吳地區域性文化,即大吳文化。吳地文化源遠流長。太湖三山島,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張家港東山村及徐家灣等遺址的發掘,證明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活。長江下游與黃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發展,某些文化甚至超過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結構建築、紡織、絲織、水稻、航運等。相傳黃帝與夷人蚩尤族團的文化是旗鼓相當,後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黃帝族團而戰敗了,其族人卻將先吳文化帶入中原,又帶到江漢和雲貴......,融匯成中華民族文化。夷人、越人留在吳地山嶺地帶的支族,後來形成吳國吳人的主體部分。至隋代,改吳為蘇州,吳文化中心蘇州從此正式得名,並延續發展至今。
吳地歷史生動地證明,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進文化興盛。由於文化有有形價值和隱形價值,有經濟價值,又有精神價值。隱形的並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這條寶貴經驗,往往得不到充分運用,回憶這段歷史頗有現實意義。
❹ 明清之後,吳地經濟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其原因是什麼
其實從南宋來東南經濟就是全國源第一了。隋朝時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從江南獲得糧食,唐元等朝都沿襲這一舉措,而宋朝時還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話,這都是東南經濟快速發展的表現
從晉朝開始,中原持續戰亂,大量中原人口南遷,帶來大量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同時加大了對江南一帶的開發,再加上東南一帶戰亂較少,而北方應為持續戰亂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倒退,另一方面,從公元前持續至工業革命的氣候變冷使得熱帶地區逐漸南移,造成北方降水越來越少,使得南方經濟逐漸趕上並超越北方,這一現象在歷史中稱作經濟重心南移。
而且中國古代的產茶地,造瓷地,絲織業基本在江南一帶,而到元明時期,吳地又盛行植棉,同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茶、瓷、絲織品、棉製品這些當時的奢侈品同樣加快南方經濟的發展
❺ 春秋晚期吳越爭霸幾十年結果是什麼
春秋末期,幾十年的吳越爭霸歷史,演繹了許多悲歡離合,人們津津樂道於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卧薪嘗膽,以「三千越甲吞並吳國」;扼腕嘆息於吳王夫差任用奸佞、窮兵黷武,終致身死國滅;對文種「鳥盡弓藏」式的悲劇唏噓不已;更艷羨於范蠡與西施的泛舟五湖……
然而,真正的吳越爭霸史真的如此嗎?讓我們撥開層層歷史迷霧,還原一個鮮為人知而現實殘酷的吳越爭霸史實。
正如伍子胥諫言夫差的話,「夫吳之與越也,仇雕敵戰之國也。」對此,越人也有同樣的認識,越國大夫曾說過,「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吳越兩國南北毗鄰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吳國若要北上中原圖謀霸業必須解決越國這個「後顧之憂」,而越國若要生存進而與中原各諸侯國爭霸,則需要消滅橫亘自己在面前的吳國。
西鄰強楚、東毗大海,即使沒有晉楚兩國的影響、吳越二王之間的恩怨,地緣格局決定了吳越兩方政治勢力不能和平相處,兩國之間的戰爭也並不是單純爭奪人口、土地、糧食等戰略資源,而是滅國之戰。
槜李之戰與夫椒之戰並不如演義小說中敘述的那樣,主要是為了相互間的復仇,而是為了爭奪地區控制權——接壤吳國南方且地處越國北部的碟形沖擊平原——杭嘉湖平原(槜李便處於平原腹地)。
新興的吳國要的是戰略緩沖地帶,畢竟吳都姑蘇城毗鄰杭嘉湖平原,縱使城大堅固(後來越滅吳時,圍困三年才攻破姑蘇城),為了實現西破強楚、南向翦滅越國、結好中原諸國、北向爭霸的戰略目標,吳國必須首先奪取、控制利於農業生產的杭嘉湖平原地區。
反觀越國,能否在蘇南地區立足,僅靠西部廣袤的丘陵盆地地區是不夠的,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必須守住長三角、杭州灣這一戰略要地。
吳越兩次大規模的交戰,其實互有輸贏,一次是吳國以地區新興霸主的姿態伐越導致失敗,吳王也因此傷重身亡;一次是越國趁機偷襲吳國,不曾想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被吳國打得元氣大傷。
然而,吳越爭霸歷史走向卻在夫椒一戰中再次出現分水嶺,成就了一段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入吳三載,忍辱負重」「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終吞吳」,夫差「婦人之仁」「貪圖美色」「寵信奸佞」「致使國滅祀絕」的故事。
事實真就如此?恐怕脫離《左傳》《國語》《史記》等史學著作,基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雜史小說類的說法終究靠不住。
吳王夫差:爭霸,爭霸,驚出一身冷汗!
公元前494年,被圍困於會稽山中的勾踐遣使求和。夫差出人意外、力排伍子胥的反對意見,居然答應勾踐的求和條件,而且將越國做為一個國家完整地保留下來。後世人們痛恨夫差驕傲自大,貪圖美女、財物、土地,放了勾踐一馬。
其實,深入分析吳越兩國的地緣情況和實力,我們不難發現吳國得到杭嘉湖平原後,以其實力並不能在短期內滅亡越國。
參照《史記》記載勾踐乞降求和的原話「願大王赦勾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可推知,越人尚有戰斗能力,失去了杭嘉湖平原戰略要地的越國尚可退守西南浙閩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區,與吳國決一雌雄,越人占據丘陵地帶更利於發揮其優勢,而這也是勾踐手中握有的底牌。
有志於北方爭霸的夫差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接受勾踐請和的要求。正如伯嚭勸說夫差的話:「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拋開財物、美女等賄賂的表面原因,吳國通過戰爭取得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壓縮越國的戰略縱深空間,使越國臣服,並且得到日後爭霸戰所需要的來自越國所提供的後勤保障資源,戰略目的已然達到,而且不必大動干戈剿滅尚有實力的越國,才是越國做為一個諸侯國繼續保存,勾踐君臣得以原地安置的根本原因。這也是雙方議和的結果。畢竟吳國軍事傳統是「以舟為馬」,在水網密布的平原三角洲地區可以縱橫馳騁,但要面對遁入山區丘陵的習慣陸戰的越國軍民,想要徹底剿滅則要費些苦工。
伍子胥基於吳越兩國的地緣政治形勢,堅決要求肅清越國勢力,滅掉越國。結合當時的情況,現在分析來看,伍子胥的亡越戰略是吳國能夠長期稱霸江東的上策,雖然目標的實現要經年累月甚至需要多代君王苦心經營。但是,過於自信的夫差卻選擇了急功近利的中下策——羈糜越國君臣,保存實力,調轉矛頭,北向齊晉爭霸。
如果夫差不是那麼心急,好好經營占據的越國杭嘉湖平原地區,在兩代人的時間內消化這一地區,徐圖慢慢兼並越國,或許就沒有日後亡國的悲劇,歷史畢竟不能假設。顯然夫差等不了那麼長的時間,在長期卻穩固與近效卻存在隱患之間,夫差選擇了後者,同時也給了勾踐翻盤的機會。
制服越國後,躊躇滿志的夫差開始了爭霸中原的夢想,修築姑蘇城,開鑿邗溝以連通長江和淮河,新造大型戰船,開始了伐齊准備。艾陵之戰,夫差領導的聯軍成功殲滅十萬齊軍,震動諸侯。為了連通江淮與泗水河、濟水河,夫差又開挖深溝,為北上與晉國爭霸做准備。
公元前482年,北上中原的吳國十萬水陸大軍兵臨黃池,巨大的戰船、整齊的軍容為各諸侯國君側目,萬人方陣吼聲震天,白旗、白羽、白裳、素甲,紅旌、朱羽、赤裳、丹甲,吳軍軍容之盛,為夫差短暫贏得霸主之位。那一刻,成為吳王夫差一生中最高光時刻,也是其人生頂峰。人,尤其是君王,不會永遠處於巔峰態勢,必定會有走下神壇的那一天,或身死、或國滅、或權失。令夫差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人生巔峰來的如此不易,但失去卻如此瞬息之間。因為,被他忽視的越王勾踐——抄了他的後路。
勾踐:偷襲,偷襲,不在偷襲中滅亡,就在偷襲中逆襲
公元前482年,趁吳軍主力遠在黃池,多年精心准備的勾踐發兵兩路襲吳,一路由海道入淮河阻斷夫差大軍南歸之路,一路由勾踐親自率領,奪占吳都姑蘇城。戰爭結果是吳國留守的太子友、主將王子地、王孫彌庸被俘,隨後被殺,姑蘇台被焚,大量戰略物資被繳獲。
倉皇歸國的吳軍與越軍交戰,並未佔多少便宜。因師老疲乏、軍心渙散、都城被占,夫差只好與勾踐講和。關於越軍偷襲吳國,獲得了哪些物資,史書上並沒有交待,但從後來吳國一蹶不振、失去杭嘉湖平原和太湖的控制權來看,應該是大型戰船。失去了戰船這一項戰略物資,對善於水戰的吳軍來說是致命打擊。
這里,有一個疑問,為何短短十年間,越國竟能逆襲死死壓制吳國,並於公元前478年的笠澤之戰大破吳軍?
如果說越王允常時期,越國軍力能夠與吳國抗衡靠的是山地丘陵地帶山越步兵,勾踐在槜李之戰出其不意戰勝闔閭就充分發揮山地步兵的優勢,那麼夫椒之敗,使勾踐深深認識到發展水上力量的重要性。吳國人對太湖地區水路交通網的經營,給了勾踐啟發。依託於錢塘江紹興平原,勾踐歸國後積極打造自己強大的水軍。研究春秋戰國史,必須從地緣文化、經濟、政治入手,個中道理便在於此。
忙於北上爭霸的夫差,無暇經營取得的杭嘉湖平原地帶,而又將杭州灣的平原地帶任由勾踐開發,為了補充爭霸戰爭所需的人口、糧食、裝備等資源,夫差又借力越國幫助開發杭嘉湖平原,只不過這並未給吳國發展帶來什麼益處,反倒悄然間增強越國的實力。杭嘉湖平原這一戰略緩沖地帶又回到越國的懷抱。這也就解釋,為何勾踐趁夫差在黃池會盟能瞬息發兵攻佔姑蘇城。
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於夫差大意這個前車之鑒並沒有給六百餘年後的關羽足夠的警醒。
十餘年間,夫差興水利、修城池、通溝渠、忙爭霸……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勾踐編水軍、練士卒、恤百姓、重生產……發展民生、秣馬厲兵。攻守之間在轉換、強弱之勢就此轉化。黃池會盟時的吳國縱然強大,但也只是外強中干,不堪一擊。
偷襲姑蘇成功的四年後,勾踐發兵江北,軍力占優的越軍多點齊發,深入太湖,在笠澤徹底消滅吳軍,一舉奠定滅吳基礎。
公元前473年,姑蘇山上,生命最後一刻的夫差,後悔至極,但為時晚矣,他為自己的急功近利、戰略短視付出了極大代價——亡國絕祀。
結語: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破楚、服越、敗齊、逼晉,勾踐滅吳,楚最終滅越。幾十載的吳越爭霸沒有真正贏家,有的只是吳越兩地人民的融合。悠悠春秋五霸,其霸業興也勃焉,其霸業衰也忽焉,闔閭、夫差、勾踐如春秋時代璀璨星空中的一顆顆流星,瞬息劃過這片歷史天空。
❻ 吳鉤春秋時期吳地出產的青銅彎刀冷兵器典範唐詩中泛指什麼
「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衛青等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錯誤,應該是「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等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故選:B.
❼ 吳地指哪裡
吳地:復
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制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分地區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
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
一般說來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
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常州包括在其中。
拓展資料:
吳文化:
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產生於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自古以來,憑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經濟條件、良好的人文環境,吳文化已發展成為一個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
對於吳文化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基本有兩種觀點:
一指先秦時期的吳國文化,即狹義的吳文化,主張者多為考古界和博物館界;
二指吳地文化,即廣義的吳文化,包括吳國文化的源流及後世吳地文化的發展,主張者多在社會的其他層面。
而吳文化的時間跨度,也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的吳文化只是指古吳國的考古文化,廣義的吳文化應指吳地自有人類開始,直至現今的各種物質、精神的文化創造。
❽ 現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哪個諸侯國
現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時屬於:吳國,越國,楚國。而在戰國時屬於楚國。
據考證,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江西大地就有人類生息繁衍。三千年前的商朝,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至秦漢,始設郡,隋時設州。至唐開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劃全國為15道,江西屬江南西道,簡稱江西;元朝確立「行中書省」制度,江西省名由此而成。江西又因贛江而簡稱「贛」。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8)春秋吳地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1、五千年前,江西就有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2、江西紅色文化聞名中外,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瑞金是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等。
❾ 為吳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主要是泰伯到還是之前就已經有很好地發展了
泰伯為什麼要奔吳?明白了這個,也就可以明了上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