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三角經濟圈包括哪些縣市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入海而形版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及鹽城、連雲港等18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江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權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
②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人口密集,導致資源不足,佔地不足,土地租金高,勞動力資金大,城市污染嚴重 解決的辦法是工業擴散,尋找更好的工業腹地,向內陸發展。政府加大政策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
③ 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發展工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相同點
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八個城市和浙江省六個城市,共計十五個城市,以後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長三角的優勢是商業貿易氛圍良好,商業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有強大的品牌消費市場,民營經濟強大,同時一頭兩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結構最合理,國內經濟學家更是提出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概念;珠三角的優勢是思想觀念開放,和在香港台灣的投資商溝通相對比較容易,地域上比較方便,建立了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條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最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環渤海的優勢是自然資源豐富,離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心最近,有著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房租便宜。據經濟學家分析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增長速率最低,環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06年長三角已經超過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是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韓國,包括港澳和新加坡)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區,到2020年長三角的經濟規模會是關東經濟圈的兩倍同年珠三角會超過關東區。長三角雖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蘇有著蘇南蘇北之爭,浙江有浙東浙西之斗,而龍頭上海更是以排外「聞名」,而且蘇浙滬的語言溝通上有一定困難。相對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語言也是一大障礙,環渤海應該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語言交流最容易的。現在環渤海已經成了新的創業溫床,隨著山東的GDP超越江蘇已經有人提出環渤海正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直逼長珠三角。當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時中國已經不再是國外大型跨過公司的首選地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地位也漸漸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國公司投資熱也會漸漸降溫。而這時國內企業的發展就成了關鍵,不管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還是IT等新興產業,比的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了,究竟誰強誰弱還無法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三大經濟圈各有特色,環渤海的重工業,長三角的製造和服務業,珠三角的新興產業,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時機,都會有所作為!
④ 長三角經濟圈是指哪些地方
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為副中心,包專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屬、鎮江、常州、鹽城、淮安,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安徽的合肥、馬鞍山,共22個城市。
⑤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在發展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有專家認為,基於地理位置、配套政策和勞動力方面的因素,長三角相對珠三角的優勢正在逐漸凸現,國內的產業集群可能出現典型的「由南向北」遷移。珠三角企業外遷去年已顯現蘇泊爾並不是企業撤離珠三角的開始,關於珠三角企業大量關閉或外遷的傳聞,去年已經蔓延。2008年3月,廣東省外經貿廳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去年珠三角的外遷企業以中小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為主,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裝、製鞋、塑料等行業,其中90%以上是港台企業,外遷企業涉及的產品銷售額為12.14億元。據香港工業總會針對珠三角港商的一項調查,目前珠三角8萬家港企中,約有37.3%的企業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 對於企業外遷的原因,深圳市官方曾對外遷企業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7.8%的企業表示「廠房租金貴」,53.3%的企業表示「人工成本,包括工資、福利和社保費用等高」,45.6%的企業認為「用地需求無法滿足」。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朱衛平認為,企業外遷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一種正常現象,是產業梯度轉移的一種表現形式。從目前情況看,珠三角企業外遷才剛剛開始,不管從外遷企業的行業性質來看還是從企業外遷的形式來看,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外遷企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企業,一類是高資源消耗和高環境污染的企業。絕大部分外遷企業採取擴張性外遷的形式,即將生產加工環節外遷,把「根」繼續留在珠三角,只有少部分企業選擇「連根拔起」,進行整體外遷。長三角成為外遷企業的重要選擇去年11月,浙江江山市政府與廣東惠州雷士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簽下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東雷士」計劃在江山投資10億元,實施氣體放電整燈、T5直管熒光燈、電子鎮流器等項目,建立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電光源產業基地。在這之前,九陽把公司的生產基地從廣東搬到了浙江。「近年以來,珠三角的浙商迴流長三角,或者珠三角的粵商北上長三角的趨勢的確存在。」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劍鋒認為,這樣的產業和資金流動也是非常正常的。對於珠三角企業遷至長三角的現象,浙江和廣東的經濟專家、學者,不少都持「又一次產業由南向北轉移」的觀點,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認為,珠三角目前的產業轉移,是改革開放初期以港澳台地區為主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到珠三角的延續或再次轉移,完全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為什麼選擇轉移至長三角?「相比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潛力、人才的集聚以及消費市場等因素都更有優勢,這一點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體現得更加明顯。」徐劍鋒說,長三角一帶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校眾多,各類專業人才聚集,文化氛圍是廣東不能相比的,而在金融危機之後,大量外貿企業開始回頭尋找國內市場時,長三角的優勢又得到充分體現,「江蘇8000萬人口,浙江5000萬人口,上海1000萬人口,而整個廣東的人口只和江蘇差不多,相比之下,長三角地區的內貿市場更大,同時長三角地區對內陸市場的輻射面也比珠三角大。」徐劍鋒的觀點得到了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成建三的認同,他以東莞與佛山兩個城市做比較:今年上半年佛山經濟增長12.2%,東莞只有0.6%。佛山的產業是內需型的,東莞則是外需型的。在防禦風險方面,更加趨向內需的長三角無疑比珠三角具有一定的優勢。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解釋認為,在工作環境、勞動力素質方面,長三角都要優於珠三角,這也是企業遷移的原因之一。大規模企業遷移情況不會出現長三角的優勢如此明顯,那是否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大量的珠三角企業遷移至長三角地區發展?長三角經濟研究專家胡宏偉認為,從產業結構來說,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都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都是低端製造業的終端產品,一旦遇到國外反傾銷,往往受害最深的就是廣東和浙江。因此,兩者都面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需求,某些行業的遷移可能出現,大規模的企業轉移不太可能發生,「如果要我給兩個地區打分的話,長三角能打100分,珠三角起碼也有80分。雙方應該是各有優勢,長三角在將來的發展上,略占上風。」胡宏偉說,作為中國經濟兩台重要的發動機,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宏觀上幾乎是同時啟動的,只是在改革開放的路徑上有所差別,「珠三角的發展體現了中央資源的推動作用,而長三角特別是浙江地區,『草根經濟』的構架更加明顯。」為什麼說長三角有優勢?胡宏偉認為,首先隨著渤海灣地區經濟的崛起,在交通、運輸方面長三角地區更能「南北逢源」;另外,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這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有關,這需要幾百年的沉澱,長三角商業文明的歷史要追溯到明清時期,這是珠三角無法比擬的;最後,隨著上海經濟地位的進一步提高,珠三角香港因素的優勢會被逐漸抵消,因此從長期發展來看,長三角更有優勢。機械、化工、紡織、皮革皮鞋、食品飲料、IT產品(軟體系統方面)雙方共同大力發展的新產業:會展、中介、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先進製造業;生物醫葯、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現代農業。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集群:電子電器、運動服飾、家電產品、通訊設備、IT產品(硬體方面)
⑥ 長三角經濟圈是指哪些地方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鹽城、淮安,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安徽的合肥、馬鞍山,共22個城市。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最初由16個城市組成:上海市、杭州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台州市。其中的台州市是在2003年8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四次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會員的。在首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中,除了現有16個長三角城市之外,江蘇鹽城市、浙江溫州市和金華市、安徽馬鞍山市、蕪湖市、滁州市、宣城市、巢湖市和銅陵市等9個地級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在2008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兩省一市」全境。2010年三月底合肥市,馬鞍山市等六個城市正式加盟長江三角洲經濟圈。[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是全國最大的經濟圈,其經濟總量相當於全國國內生產總值20%,且年增長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居全國第一。長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201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將把長三角建成「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城市群」作為發展定位[2]。 「長三角」:最初是蘇浙滬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現在已經包括三個省的所有市了
⑦ 與長三角地區相比成渝經濟區發展優勢
(1)能源;礦產;環境(3分) (2)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能源資源豐富;地價低;市內場潛力大;發展空間大;政策容扶持。(任答5點,給5分) (3)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保護生態環境(5分)
⑧ 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歷史
【歷史】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里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2008年,國務院正式確立長三角為兩省一市。
⑨ 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發展路徑的同與不同
經濟總量是長三角大於珠三角,但是個人覺得不代表長三角比珠三角發達。按人均還是珠三角大於長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廣州,我們不妨來看08年的數據: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很顯然珠三角的增長還是有優勢的,對於長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覺得是沒有根據的,例如深圳和蘇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卻比蘇州多了1000個億的GDP。
再看廣州和上海,廣州的人口固定大約是1000w,還有些外來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兩大經濟核心城市,平均數珠三角還是比長三角人均GDP高。
我覺得現在,珠三角更有發展的前景,盡管這幾年上海確實表現了很強勁。但已經差不多是強弩之末。因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個轉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國家對珠三角的規劃就清楚了。
1、廣州被國家確認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是國家對廣州的肯定,目前廣昆高速公路和廣貴鐵路在修建。擴大廣州的影響力。同時深圳也被定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國家的世界窗口。
2、規劃中明確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經濟超越整個韓國,這是長三角也沒有的待遇。跟著來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橋,對於珠三角相對落後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還批准了3700億城軌的工程,珠三角也會成為1小時的經濟圈,珠三角大城市群。這就意味著中央重新重視珠三角的發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暫時被人看低,因為珠三角在轉型中,一旦轉型成功發展會很快的,加上廣東的發達程度還是比長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資。
4、珠三角將來會和港澳一起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珠港澳大橋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總量是超越長三角的,加上國際市場還是承認香港的,可以說香港市場在世界是流通的,這是珠三角的優勢。
5、東盟的發展也會給珠三角帶來動力。
不過珠三角也有劣勢,就是本土大學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長三角則不一樣。但是珠三角的開放性是長三角不能比擬的,廣東很優惠投資者,給予他們很多的優惠,其他省則是要別人買地,還要打通官場,廣東是政府當家,歡迎別人來,降低投資的成本,這點是廣東做得比較好
⑩ 下圖為「川氣東送工程示意田」。讀圖回答問題。(13分) (l)制約長三角經濟圈發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