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比中美兩國應對疫情的不同,你有什麼啟示
啟示:我國面對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比較強大。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還要看一個國家的基本政治和經濟條件。深受傳染病困擾的國家,往往是經濟落後、治理薄弱、社會動盪的國家,只要疫情及時控制,對經濟的影響將是有限的。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次認定國際公共衛生緊急情況,受H1N1禽流感病毒影響最突出的是墨西哥和美國,美國近27.4萬人住院治療,1.2萬餘人死亡。2018-2019年美國流感季,3000多萬人被傳染,3萬多人死亡,但都沒有改變其長期經濟趨勢。
同這些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基本面更好、應對疫情能力更強、制度優勢更突出,就更能有效應對疫情,減緩對經濟的沖擊。
(1)這次疫情不會影響經濟的基本面擴展閱讀:
武漢為抗擊疫情做出巨大貢獻以及犧牲,世衛組織對此高度評價。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我們要認識到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當這場疫情過去,希望有機會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謝武漢人民,我知道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
武漢及時遏制新冠病毒傳播,不僅為中國抗疫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全球各國抗疫爭取到非常寶貴的時間。在經濟發展與老百姓性命面前,中國沒有任何猶豫就選擇了後者,但願其它國家也能向武漢學習,爭取昨日控制住疫情。
B.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包括什麼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1.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需求擴張空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人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當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時,就會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2019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40005萬人,與2018年相比,人口凈增467萬人,自然增長率為3.34‰。城鎮人口比重超過60%,城鎮化水平繼續提升。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接近9億人,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人,每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總體來看,中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勞動力優勢,人口紅利仍然存在。
中國既是「世界大工廠」,也是「世界大市場」,14億多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對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首次超過40萬億元。據測算,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分別比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高26.6和46.8個百分點,國內消費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持續顯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積蓄起來的綜合實力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底氣所在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整體來看,當前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韌性強、動力足、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