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展地方經濟,形成一條商路 ,必備條件,基本條件
需要這條商路四周的地區對商業很重視,並且這條商路的開拓者有足夠多的威信、膽量、見識、恆心。並有:1.足夠多的商家;2.交通要便利;3.有足夠的人氣。
㈡ 成為中心城市有什麼基本條件嗎
成為中心城市,那麼工資需要很高的。這樣的城市物價也是高的,當然大家也是賺到錢的,這樣才是不錯的。
㈢ 一個地方發展經濟應該具備哪些基礎條件
發展還要靠人,關鍵是要有人才。還有就是需要機遇,人才不單單指是個人才能突出,人脈可以調動的資源也很重要。需要上有政策支持、下有機遇。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㈣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條件和基本內容是什麼
一、條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今後能否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關鍵也在於能否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得更好。科學發展觀既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理論升華,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選擇。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國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社會主義能夠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並取得成功的明證。
但是,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市場機制主要解決的是經濟效率問題,而不能解決事實上的社會公平問題。在分配關系、就業保障、公共福利、經濟秩序、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領域,市場往往是失靈的。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還帶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會造成生產過剩、惡性競爭、短期行為以及周期性的經濟「痙攣」等。資本主義國家為抑制市場機制的消極作用作出過種種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制於資本主義的痼疾,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們黨在確定改革目標時就明確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注意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保持和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確實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迴避,必須抓緊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還要看到,我國的發展正處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的階段,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非常關鍵。國際經驗表明,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既可能因舉措得當促進經濟順利轉型和社會平穩發展,也可能因應對失誤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盪。無論是積累的問題還是面臨的挑戰都表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怎樣結合得更好,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它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就是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場機制的自身弱點和消極方面。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就應該體現在這里。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場機制可能產生的種種弊端,那麼人們就會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還有什麼區別?
二、基本內容:一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顧歷史,也可以聯系現實來理解,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中國近代以來有兩大主題,一個就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還有一個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前一個問題要靠革命來解決,後一個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已經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靠發展了。發展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主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
我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各種矛盾,都要必須加以關注,都要認真解決,但是解決所有的矛盾和所有的問題都要靠發展。要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只有保持我們經濟和社會較快的發展,我們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奠定比較好的物質基礎,才能解決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二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以人為本的具體含義。科學發展觀所說的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以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個體的聯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共同群體利益,還有個體的要求。我們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顧不同群體利益,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同時要關心每一個人的利益要求,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滿足人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以人為本所體現的是整體、群體和個體利益的有機統一。對以人為本的理解和認識,我們要同黨的宗旨和黨的執政理念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黨執政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反映了黨的根本宗旨的內在規定,也體現了我們執政理念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說堅持「以人為本」實質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出發點。
三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所謂「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全面進步。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按」,強調「全面發展」,並不意味著經濟建設可以退到次要的位置,更不是要放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是基礎,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前提,沒有經濟的發展,就談不上其他方面的發展。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強經濟實力,意義非常重大。當然,單純的經濟增長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也不能解決所有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因此,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共同發展相互促進。我們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社會發展,也不能因為強調發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經濟發展在社會中的地位,更不能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
㈤ 成都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條件是怎樣的,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最冷月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6℃;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成都是寶成、成昆、成渝、達成以及未來滬漢蓉、成蘭、成貴、川青、川藏等鐵路干線,成綿樂、成西、成渝城際鐵路的交匯點,是我國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和六大鐵路客運中心之一,成都北編組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開通國際、國內航線140餘條,航線總長16萬公里,運輸能力達9億噸公里,通航國際國內50多個大中城市。是國航西南、四川航空和鷹聯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基地機場。 2007年全年營運性旅客周轉量753.1億人公里。其中鐵路382.1億人公里;公路122.9億人公里;民航248.1億人公里。全年營運性貨物周轉量1325.9億噸公里。其中鐵路運輸1255.3億噸公里;公路運輸65.4億噸公里;民航運輸5.2億噸公里。 成都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郵政、通信樞紐,是全國7大郵政通信一級處理中心之一。2007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15.3億元。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60.43萬門;全市電話用戶418.9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119.1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163.4萬戶。 2006年成都獲得「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稱號,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26城市被國家旅遊局和國際旅遊組織確定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試點城市。2007全年接待國內遊客4253.6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395.4億元。全年組織出境旅遊人數14.0萬人次。全年接待入境旅遊者78.6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2.6億美元。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三星級以上飯店98家。旅行社258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9家。 《成都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已於2005年8月9日獲國務院批准。11月21日,國家發改委行文正式批准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開工建設,12月28日隆重的開工儀式在1號線一期工程南三環站舉行,這標志著成都地鐵一期工程從項目申報轉入了施工建設階段。目前已經開工建設的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線路全長15.9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69.87億元,2009年5月28日,成都地鐵一號線全線貫通,8月3日,成都地鐵第一列機車運抵成都,成都地鐵公司正式對外宣布,成都地鐵一號線將會在明年10月正式投入試運行,地鐵2號線也正在緊張建設中。 國內外貿易 成都是全國重要的商貿城市之一。外資零售業進入數量居全國第一,春熙路是中國著名步行街之一。 200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7.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從行業看,批發業163.7億元,增長16.8%;零售業938.2億元,增長17.3%;住宿和餐飲業250.3億元,增長19.5%。從地域看,市的零售額942.9億元,增長20.1%;縣的零售額88.7億元,增長15.0%;縣以下零售額325.6億元,增長11.1%。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增長較快,外商及港澳台經濟增長23.5%,股份制及其他經濟增長20.5%,私營個體經濟增長21.3%。截至年末,年成交額上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有28個,成交額372.4億元。其中上10億元的市場有12個。 進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9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9%。其中出口總額57.1億美元,增長37.9%;進口總額38.1億美元,增長35.3%。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一般貿易出口額達42.43億美元,同比增長21.0%;機電產品出口額達26.15億美元,同比增長68.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1.86億美元,增長1.21倍。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密切,其中對美國出口額6.93億美元,增長5.6%;對日本出口額2.26億美元,增長7.1%;對香港出口額11.15億美元,增長91.8%。 城市建設、公用事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功能不斷提升。2007年,「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資2.6億元,「中心城區舊城改造」完成投資16.4億元。 公用事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末全市公交線路長度達2306公里,市區公交營運汽車5547輛,全年公交客運量10.64億人次,出租汽車9488輛。自來水供水總量達5.2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67億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80.95萬噸。 環境整治成效顯著。2007年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78項,總投資1.34億元。廢氣治理完成投資4139.4萬元,廢水治理完成投資10123.3萬元,關停並轉遷企業325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100%。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API指數≤100的天數)達87.4%,較上年同期上升了4.9個百分點;綜合污染指數下降0.160。城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54.2分貝,城區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70.0分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7.68%。
㈥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條件包括()
答案有:抄
A資本主義機器大工襲業的發展 ;
B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熟 ;
C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
D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歷史條件有:
1.經濟基礎:工業革命的完成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日益暴露,階級矛盾激化。
2.階級基礎: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礎:三大理論(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提供思想來源。
4.馬克思、恩格斯的個人努力。
㈦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要求
每個公民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每個公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回下的基本要求答。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7)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擴展閱讀:
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榮辱觀,但如此具體地談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且把榮和辱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卻並不多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中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㈧ 請根據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淺談汽車維修企業開業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簡單來說那麼要成立一個汽車維修起必須要具備五大優點或者是五大特點那麼要有合理的選址合理的公司名稱啊合理的人員配比合理的資金源以及合理的這個企業管理制度。
㈨ 商品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它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社會分工,它是商品經濟產生的基礎。因為社會分工,才提出了進行交換的要求,也才有了進行交換的可能。社會分工的特徵,表現為每一個勞動者只從事某種局部的、單方面的勞動,只生產某些甚至某種單一的產品。而人們的需要或需求則是多方面的。
為了滿足多方面的需求,生產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而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
(9)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擴展閱讀:
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
(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
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
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