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對中國的生物科學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屠呦呦其實是一位中醫醫葯研究科學家。屠老的專業是生葯學,不是生物葯內學。對生物葯學應容該影響不太大。
生葯大概就是中葯材炮製前或者簡單加工後的東西。目前學科發展主要在成分檢測和活性測定這塊。要說這和生物科學有什麼關系,大概也就是在測定生物活性的時候會用到一些分子生物學、葯理學的手段了。
個人榮獲年度諾貝爾獎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或在東方的日本已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發生在本土內地中國科學家身上現時還是件了不起的事。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醫學諾獎江具有不同凡響的中國意義。
這是本土內地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實現了多少代中國科學家的「諾獎夢」。諾獎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畢竟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自然科學某些領域的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因此,諾獎向來還是被世人所看重。
❷ 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是多少
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❸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政治意義 高中知識
是中國來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葯自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瞄準科技前沿,奮力攻克難題,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❹ 如何評價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
「成功和產子一樣,大家在紛紛祝賀你時,很少有人關心你有多辛苦。」這句話容易觸動到很多人的心。而今,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終於真正落到了中國人頭上,而且是落到了中醫人頭上。可喜可賀!
首先,這是現代科學對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認同。如果沒有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的:「青蒿一握 ,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歷代醫家運用青蒿治療疾病的經驗,何來屠呦呦教授探寶的寶庫?如此說,葛洪和歷代醫家組成的群體,是不是貢獻最大,更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呢?
其次,這是現代科學界對中醫人腳踏實地、勇於探索精神的肯定。遠的不說,單說屠呦呦:她在研究中面對的是上百次失敗;她曾深入海南瘧區與患者朝夕相處;她曾在不通風的條件下,用大缸提取大量葯物而深受化學溶劑之毒……她可以說是眾多中醫人的代表,可歌可泣。
在筆者和大家一起奔走相告、哈哈大笑之後,卻又心生悲哀與愧疚。
都說國人崇尚「捨得」之道,很多傑出人物也是這樣做的。葛洪寫《肘後備急方》時,可有私藏之心,可有爭名逐利之意?屠呦呦在飽嘗中毒之苦又未得寸功時,可否選擇退卻?事實證明,歷史的大功績便是無數的普通人捨去自己的利益,積沙成塔換來的。這才有了我們這些後人,站在塔頂欣賞風光的可能。
曾有媒體關注青蒿素研究為何在國內默默無聞,在國際上卻屢獲大獎。於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和情況被報道出來,再一次讓人們看到了學術界的紛亂。筆者想說的是,國人可否放下紛爭,別盯在小小的榮譽上,看看中醫葯的現狀,有更多生死攸關的問題需要大家盡心竭力去解決。沒有迎難而上、腳踏實地的精神,中醫葯的未來將會怎樣?會因為一個諾貝爾獎而翻天覆地換新顏嗎?
要知道,今天的一系列榮譽都是頒給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三四十年前就開始苦乾的醫學工作者的。而在近幾十年間,中醫葯的科研項目何止千萬?科研成果、學術論文何止萬萬?說來說去,我們似乎只有這一項青蒿素被世界認可。把一朵紅花放在千頃荒地里欣賞,筆者咋有哭上一鼻子的沖動呢?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中醫人此時沒有哭泣的時間。我們的傳統文明、中醫葯文化,真的需要被晚上幾千年的「諾貝爾」來承認嗎?國人該反思自己的「唯科學論」了。我們中醫人的人生價值,真的需要用職稱、SCI和金錢來衡量嗎?屠呦呦屢獲國際大獎,得到多少萬美元的獎勵,是因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呀!
諾貝爾獎既是光環又是鏡子,會映出屬於過去的榮光和屬於現在的問題。只有在歡笑之後,清醒地認識自己,回歸現實,才不會在將來照見哭泣的自己。
❺ 屠喲喲 諾貝爾獎為什麼只頒發給她一個人,團隊
西方科學界對創造發明的獎勵,是獎勵創造發明的「優先權」:即關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誰第一個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徑。西方科學界的獎勵,「就在於這是對一個基本科學理念的回歸,科學的進步緣起於獨創性的思想。」 「美國人不會把獎頒給一個具體做事的人,而會頒給告訴你做這件事的人。」
❻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為什麼爭議壓過了掌聲
1、因為復沒有博士學位制、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15年屠呦呦的獲獎,打破了多項紀錄:中國大陸第一個未獲院士、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科學家。她是在三流條件下創造世界領先的一流成果。
2、雖然屠呦呦做出了國際都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但是卻沒有得到自己祖國的最高認可。(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3、業內人士指出,「屠呦呦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現在的致謝被認為是缺乏誠意的。」不論是面對如今的「火爆」,還是多年以來同行之間的爭議,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❼ 將諾貝爾獎頒給屠喲喲個人會對我國的科技有什麼影響
10月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共同舉辦座談會,祝賀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張素)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近日已成為中國備受矚目的新聞人物。在中國科技界人士看來,屠呦呦和她的成就帶來三重啟示。
第一重啟示,科研目標應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
8日在北京舉行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顧了發現並提取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的過程。這項源於在戰場上防治瘧疾的研究成果,時至今日仍在拯救患者生命。
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侯建國由此指出,科學研究的選題要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顯研究意義。
「我們科研的方向、目標到底是什麼?尤其我們做臨床醫學研究的,應該更多地把目標轉向需求,轉向解決臨床實際難點問題,提高治癒率,減少死亡率,做好保健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持有相同觀點。
記者注意到,中國科學院新的辦院方針包括「三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正在進行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通過科研院所分類、人才評價分類等多舉措,將科研與需求緊密相連。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說,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的應用研究課題與基礎研究不同,不能用發表論文或影響因子引用率作為評價標准。但他也提醒不應因為此次諾獎頒給應用研究就忽視了基礎研究,「中國需要強大的基礎研究,這既是培養人才的機制,也是中國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二重啟示,科研精神需「坐得住冷板凳」。
侯建國說,凡是重大的科學研究都是艱辛的,重大的科學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學家在長期研究中艱苦努力。如其所言,諾貝爾獎也大多頒發給那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科研成果。
從屠呦呦的講述里,記者歸納出一組數字。她收集匯總出2000多個治瘧方葯,然後精選出640個。1971年提取到191號(即191次實驗)葯物樣品時,終於顯示出100%的抑制率。她曾在60天內對30例瘧疾患者做臨床觀察,也曾自己以身試毒。
「科學家親身試葯,具有極大的犧牲精神。」施一公感慨,盡管今時今日在科技管理模式、經費分配、科技評價標准等方面與彼時不同,但科研工作者應是一脈相承,「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長期努力創新」。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說,「鼓勵一個科學家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他還強調科學研究的靈魂在於原創性,「不光是看重成果,還要有對原創性思想敏銳的發現力」。
第三重啟示,科研過程中既發揮科學家個體的作用,也要提倡協同研究的合作氛圍。
正如屠呦呦面對媒體時總會談到「這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說明中國科學家被國際社會進一步認可」,青蒿素的研製團隊成員包括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的科研人員。
張伯禮坦言,團隊協作是這項工作成功的有力保證,需要學習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的經驗,集體科技攻關的模式依然適用於現在。
施一公說,接力棒已從中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傳到年輕一代。屠呦呦亦對此寄予希望,她說,「我希望這個諾貝爾獎成為一個新的激勵機制,把年輕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世界和中國做出更多事情」。(完)
❽ 你認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對我國將來帶來什麼積極影響
你好,個人覺得主要是讓世界改變守舊的老觀念,告訴他們中國人其實智力是足夠的,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對於國內的科研也是一種激勵和肯定
❾ 如何評價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
科學成果如何評價,論文只是一種方式,和健康相關的成果,必須寫在人版民群眾的權健康上,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人類的史冊上。學術帶頭人、領銜科學家,尤其是在核心位置的領銜科學家發揮的領導作用,對於突破口的選擇和重大的技術方案的確定,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屠呦呦是這個群體的最為傑出代表。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和2011年拉斯克獎委員會做出最後的決定完全是基於科學、客觀的事實基礎。
❿ 作文材料屠喲喲,諾貝爾獎獲得者作文題目
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 文題作文:
打開各大網站,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早已以疾風之速席捲了各大平台。按屠呦呦自己的話來說,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還是看新聞才得知,而平時被娛樂圈刷屏的微博熱搜上出現「屠喲喲」三個字的時候,第一反應便是「呦呦鹿鳴」,這是哪個網路紅人?細細看來,竟是一位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85歲老人。而真正走近這位老人時你才發現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背後強大的醫者情懷,雖歷經八十多載的歲月卻歷久彌堅。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更多的是激發了來源於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在於這個獎項級別的象徵性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中國人和這個獎項之間長此以往所形成的微妙的關系。多次的擦肩和遺憾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因此,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刻,中國作家和這一獎項間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聯系,舉國上下一片歡呼聲。如今,屠呦呦以一位女性的身份「牽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其驚喜程度同樣讓人振奮。相信很多人的自豪感更多的是來自於這份難得。
然而,要想讓這份驚喜從思維中真正走進內心,我們需要對屠呦呦本人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也才能尋根溯源從諾貝爾獎中體味到更多最為原始的意義所在。
拋開生平簡歷和大大小小的獎項,在屠喲喲個人簡介中有一個這樣的信息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現年85歲的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頭銜,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和她眾多的醫學成就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不難想像屠呦呦對於醫學事業的赤誠之心可見一斑,相對於如今評職稱、拼學歷,屠呦呦的成就更讓人欣慰,也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然而對於青蒿素,很多人其實並不是有太多的了解,自然對其醫學價值也就沒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對於青蒿素這一葯物的發現和使用的重要意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樣評論道:每年全球有超過45萬人死於瘧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兒童。屠喲喲從傳統草葯中尋找攻克瘧疾的辦法,她提取出的青蒿素成為了治癒瘧疾的良葯--青蒿素在瘧疾發展初期就可以迅速殺死病菌。青蒿素對瘧疾的療效是史無前例的。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中介紹,由於傳統抗瘧疾葯物的長期使用,瘧原蟲已經對這些葯物產生了抗葯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從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實踐證明,青蒿素對瘧疾相當有效。直到今天,青蒿素仍在世界發揮作用。光在非洲,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拯救超過10萬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成為第十二位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女性。因此,相較於傳統的方法,青蒿素對於瘧疾的治療更多的體現在其有效性,從而提高了生命的質量。
從醫學到青蒿素,從青蒿素到瘧疾,然後再到生命的意義,偉大著卻又平凡著。說到屠呦呦,人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來自一位老人的純然和朴實。在和網友的互動中,當問及「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是怎樣克服的?」時,屠呦呦回復到:我不是學醫學的,只能對年輕的醫學工作者說,希望中醫葯工作未來有新的激勵機制。中醫葯資源非常豐富,是偉大的寶庫,應該讓它為人類健康造福。在這份堅守與期盼中,屠呦呦用心培育著對於中醫學的熱愛,在這份愛中,不僅會激勵著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其中,更會讓中醫學這份事業得到人們更多的注意,從而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諾貝爾獎從來都不應該僅僅代表的是一種難得榮譽下的自豪感,更多的是讓人們在每一個獲獎者背後的情懷里有了更多前進的力量,這份力量應該向陽光一樣,照進更多人的世界,成就更多人的情懷。而屠呦呦,醫學者的情懷里也將會指引著後來人投身其中,有不變的堅守,有長遠的意義,有更深的價值,然後用這份情懷成就更多的人,長此以往,讓「諾貝爾」在中國帶來更少的驚奇,更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