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巴比索的歷史
1914年11月7日,古巴比索釘住美元,並與美元等值。從1961年開始,古巴比索釘住英鎊。專1974年古巴比索不再屬釘住英鎊。1978年6月15日,古巴比索開始浮動。 80年代以來,古已比索隨著美元經歷的一個大起大落過程亦不斷發生變化。1980年底古巴比索匯率為1美元合0.7045古巴比索,1990年底為1美元合0.797古巴比索。
1993年前後,古巴政府開始允許美元在古巴國內直接流通,方便了政府回籠美元。此後,美元與古巴比索的比價一直維持在1比26的水平上。2005年前後,古巴禁止美元流通,必須使用可兌換比索。該比索與古巴比索不同,相當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外匯券,2005年之前與美元的比價一直為1比1,即相當於美元。2005年後,由於美元不能流通,外國人或古巴人持有美元必須以1美元兌0.8可兌換比索的價格兌換後才能消費。相當於古巴可兌換比索升值20%。
古巴有多級市場,古巴比索和可兌換比索消費場合有所不同。古巴人多持供應券用古巴比索消費,外國人在古巴一般必須用可兌換比索消費,實際成本很高。
❷ 古巴的歷史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古巴爆發抄了一場武裝起義,經過5年多武裝斗爭,於1959年1月取得勝利,在美洲大陸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古巴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
古巴曾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為爭取獨立和解放,古巴人民從1868年到1898年的30年中,進行了兩次獨立戰爭。但是,當古巴人民行將趕走西班牙殖民者時,美國又把手伸向古巴。
1898年,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美國發起了對西班牙的戰爭。戰爭結束後,美國在古巴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扶植親美勢力,強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規定美國有權干涉古巴內政和在古巴建立海軍基地。1902年,古巴宣布成立共和國,但至50年代,歷屆政府均受美國控制。
❸ 古巴音樂的歷史
民族樂派的抄創作活動更加繁榮興旺。其中對黑人音樂的研究和在黑人音樂中尋求創作源泉的趨向尤為高漲;因而在專業作曲家中形成了一種「古巴-非洲主義」的創作思潮。代表人物是A.羅爾丹和A.G.卡圖爾拉。他們把古巴-非洲黑人音樂的節奏和打擊樂器廣泛運用於交響音樂的作品之中,風格獨特、手法新穎,為古巴交響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如羅爾丹的《節奏》(6首,其中兩首全用古巴打擊樂器演奏);卡圖爾拉為14件樂器合奏而寫的《本貝》等作品,以錯綜復雜的節奏進行和現代派的和聲特點,表現了古巴民族音樂的豐富色彩。此外,E.萊庫奧納(1896~1963)的《黑人狂想曲》及歌曲《西波涅》等,已成為流傳於國外的著名曲目。
古巴著名的作家、音樂學家和評論家A.卡彭鐵爾和音樂教育家J.阿德沃爾的創作活動,對古巴音樂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很有影響。他們分別著有《古巴音樂》和《古巴音樂入門》。
❹ 想知道古巴國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巴國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5)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起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建立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借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編輯本段夏代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里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為國家級旅遊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屬太湖流域,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編輯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斗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編輯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紀,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編輯本段滅國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為秦始皇36郡之一。
編輯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開放分類:
歷史,重慶
❺ 想知道古巴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
❻ 古巴軍隊的歷史
1.卡斯特羅的游擊戰爭
菲德爾·卡斯特羅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巴連奧特省馬亞里市一個富有的庄園主家庭。父親安赫爾·卡斯特羅原是一名西班牙軍人,到古巴定居後,以種植甘蔗起家,成為當地有名的種植園主。母親做姑娘時原在父親的庄園里做工,後來成了父親的第二個妻子。菲德爾有同胞兄弟、妹四人,比他小五歲的勞爾是他數十年生死與共的革命戰友。卡斯特羅自幼胸懷大志,富有反抗精神,少年時代就對勞苦農民懷有深切的同情。卡斯特羅革命的第一個對象就是自己的家庭。他反對父親虐待雇農,為此多次與父親爭吵,13歲時曾組織蔗糖工人進行反抗自己父親的罷工。青少年時代的卡斯特羅閱讀了大量英雄人物傳記和著作,古巴民族獨立先驅者何塞·馬蒂、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爾和聖馬丁,都是他心目中最崇拜並引以為榜樣的英雄人物。
1945年,正值19歲的卡斯特羅歲考入哈瓦那大學法律系,他之所以選擇法律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喜歡和別人辯論。當時正值拉美民族運動風起雲涌,他積極投身於反對親美獨裁政權的愛國學生運動,成為哈大的風雲人物。大學時代的卡斯特羅不但積極參加反對古巴獨裁政府的進步運動,而且把自己的革命行動延伸到了國外。1947年他加入古巴人民黨,報名參加了遠征多米尼加、旨在推翻獨裁者特魯西略的軍事行動。遠征行動遭到古巴海軍阻撓後,卡斯特羅奮身跳入大海,游過鯊魚出沒的海域,回到古巴。
1948年,哥倫比亞領導左派領導人蓋茨遇害,引發武裝起義。卡斯特羅出席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舉行的反帝反殖學生大會,並參加了波哥大大學反對寡頭政治的暴動。此次行動失敗後,他乘坐一輛運送鬥牛的運輸車逃回到古巴繼續上學。
1950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卡斯特羅成為律師後專為貧苦大眾充當辯護人,同時,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政治活動中去。
1952年巴蒂斯塔發動軍事政變,加緊獨裁統治,堵塞了民主道路。1953年7月26日,26歲的卡斯特羅率領134名愛國青年攻打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旨在奪取武器,在全國掀起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武裝斗爭,即揭開了古巴武裝斗爭的序幕。由於雙方力量懸殊,起義失敗,大部分青年起義者慘遭殺害。卡斯特羅兄弟等人倖免於死,被捕監獄。在法庭上,他慷慨陳詞,發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歷史將宣判我無罪》(La Historia me Absolverá) 。1955年5月巴蒂斯塔為自己「競選」總統籠絡人心,大赦政治犯,卡斯特羅及其戰友意外獲釋。他出獄後立刻著手組織「七·二六運動」革命組織,並赴墨西哥組織秘密武裝。
1956年11月24日深夜在隆冬的綿綿細雨中,一艘名為「格拉瑪」號的遊艇,悄然滑出墨西哥的圖斯潘港。船中載著年輕的卡斯特羅以及其率領的81名戰友,遊艇正駛向他們的目標:祖國古巴。卡斯特羅回憶說:「我們迎著加勒比海的巨浪,為避開空中和海上偵察,不得不遠離古巴航行,繞了一個弧形.....」12月2日清晨在奧連特省登陸時,立即遭到政府軍襲擊。遠征戰士大部分傷亡,卡斯特羅等12名倖存者進入山區開展游擊戰爭,他本人任起義軍司令。卡斯特羅和戰友們進入馬埃斯特臘山區,立即受到當地窮苦人的擁戴,由於把武裝斗爭同農民獲得土地的斗爭結合在一起,起義軍隊伍迅速壯大,不斷襲擊政府軍展開游擊戰,多次挫敗數以萬計的政府軍的圍剿,同時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浪潮。在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推翻了當初貌似不可戰勝的巴蒂斯塔獨裁政府。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很快土崩瓦解。1959年元旦,巴蒂斯塔逃往國外,起義軍在萬民歡呼中進入首都哈瓦那,全城市民上街,爭睹這位解放祖國的年輕英雄。卡斯特羅出任臨時革命政府總理(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和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
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特羅領導的政府在國內實行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沒收國外資本與大企業等重大措施;對外高舉反對外國干涉、維護國家主權的旗幟,遭到了美國的敵視和反對。美國對古巴進行了政治顛覆、經濟封鎖、外交孤立,乃至組織僱傭軍入侵,妄圖扼殺新生的革命政權。卡斯特羅領導古巴人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61年4月,卡斯特羅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此後,他領導的「七·二六運動」與人民社會黨和「三·一三革命委員會」合並,組成了古巴共產黨。他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卡斯特羅1962年任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第一書記,1965年該黨改名為古巴共產黨後,卡斯特羅擔任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76年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和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在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月和2003年3月的選舉中獲勝,連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卡斯特羅尊崇拉美和古巴解放的先驅玻利瓦爾、聖馬丁、馬蒂等人。在領導古巴的半個世紀中,卡斯特羅始終以這些拉美英雄為榜樣,堅定維護古巴的民族利益。
因腸胃出血,卡斯特羅於2006年7月接受了手術,並於同月宣布因健康原因將國家最高權力暫時移交給古巴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勞爾·卡斯特羅。
2008年2月19日,古巴官方媒體稱,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當天辭去國務委員會主席和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職務。
卡斯特羅曾經風趣的說:「我覺得可以炫耀一下這種沒有什麼刺激性的『記錄』:沒有任何時代或任何國家的任何政治家像我這樣,多次成為暗殺計劃的目標。」據估算,卡斯特羅遭遇暗殺的次數高達600多次,關鍵「殺手」正是美國(1975年,美國參議員認真調查了中央情報局在20世紀60年代暗殺外國領導人的情報,在此基礎上公布了一份報告。其中鑿鑿有據的顯示出,僅僅在1960年至1965年期間,即古巴革命勝利後的最初幾年,中央情報局就捲入了至少8起針對卡斯特羅的暗殺活動)。
2.豬玀灣事件
40年前的春天,在美國中情局的直接策劃和指揮下,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在豬灣登陸,突襲古巴,目的在於推翻卡斯特羅政府。然而,這次入侵卻以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被俘而告終,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豬灣事件。
關於這一事件的很多史實,美國和古巴都沒有完全披露,使豬灣事件更添神秘色彩。40年後的今天,過去直接交鋒的對手竟然坐在了一起,交換了關於豬灣事件的有關檔案。古巴甚至破天荒地把這些文件全部解密。豬灣事件終於真相大白。
故地重遊感慨良多
古巴之所以同意舉行這次會議,是希望藉此機會讓世人真正了解歷史真相。人們都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豬灣事件卻不是這樣,雖然古巴政府粉碎了入侵,但美國寧願相信這次失敗的原因是計劃不周,也不相信古巴政府的領導能力和古巴軍隊的勇敢和戰鬥力。
當年參與指揮古巴軍隊反擊入侵者的費爾南德茲已是77歲、滿頭白發的老人。他說,美國有些人把豬灣之敗歸因於計劃不周,實際上,他們低估了古巴軍隊的勇敢和火力。他否認前蘇聯向古巴透露了有關入侵的情報,同時重申,古巴特工當時也沒有滲透到流亡分子的訓練營。但他承認,流亡分子在豬灣登陸前幾小時,古巴政府的確把不少反對派關了起來。
當年「2506旅」的老兵米爾托·科拉佐在邁阿密表示,彈葯不足也是失敗的一個原因。雖然他反對卡斯特羅,但很欣賞費爾南德茲的戰術。他說:「費爾南德茲是古巴最好的火炮手,單從軍事角度說,我非常尊敬他。
❼ 古巴的近代發展史
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
1510年西班牙遠征軍開始征服古巴並進行殖民統治。
1762年英國佔領古巴。
1763年《巴黎條約》簽定,西班牙用佛羅里達的大部分領土換回了古巴。
1790年古巴出現初期要求獨立的運動,即由獲得自由的農奴何塞安東尼奧阿朋德領導的奴隸起義。
1868年和1895年先後爆發兩次獨立戰爭。
1898年美國贏得對西班牙的戰爭後佔領古巴。
1901年古新憲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許美保留干預古巴內政的權利。
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國」。
1903年,美國強租古巴海軍基地兩處,至今仍佔領著關塔那摩基地。
此後,古基本上由獨裁政府統治,政局動盪。
1934年初,軍人巴蒂斯塔在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對古巴實行封建買辦式的軍事獨裁,執政至1944年。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發動軍事政變上台。
1953年7月26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一批進步青年武裝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後被捕入獄,1955年流亡墨西哥。
1956年12月,卡斯特羅率領81名起義戰士乘「格拉瑪號」遊艇返古,在馬埃斯特臘山區開展游擊戰。
1959年1月1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起義軍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建立革命政府。
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灘擊敗美國組織的僱傭軍入侵(豬灣事件),隨後,卡斯特羅宣布開始社會主義革命。
1962年,美宣布對古實行經濟、貿易和金融封鎖。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
1991年10月,古巴共產黨召開四大。會議決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計劃經濟。
1993年起,開始進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舉措出台。
1997年10月,古巴共產黨五大召開,在堅持四大決議的同時,首次提出把經濟工作放在優先地位。
古巴於2006年成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續發展定義的國家。
2010年古巴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已經展開。
❽ 有沒有誰能詳細介紹古巴歷史的
古巴共和國(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 Cuba;英語:The Republic of Cuba),簡稱古巴。國名源自泰諾語「coabana」,意為「肥沃之地」、「好地方」。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島國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經濟、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島是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墨西哥灣的鑰匙」。古巴島酷似鱷魚,又被稱為「加勒比海的綠色鱷魚」。
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抵達古巴島。151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被美國佔領。1902年5月20日成立共和國。次年美國強租兩處海軍基地、1933年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獨裁政權上台,1959年1月1日被推翻,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古巴是現存世界為數不多的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以上世紀60年代的豬灣事件和古巴導彈危機聞名。
由於美國對古巴進行幾十年的經濟封鎖,民眾維持生活有諸多困難,但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與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握手。當地時間2015年7月19日,美國華盛頓,古巴駐華盛頓利益代表處,工作人員進行准備工作。據悉,美國駐古巴利益代表處將在20日升級為大使館。古巴主席勞爾·卡斯特羅表示,古巴將和平與美國相處。
歷史沿革
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
1510年西班牙遠征軍開始征服古巴並進行殖民統治。
1762年英國佔領古巴。
1763年《巴黎條約》簽定,西班牙用佛羅里達的大部分領土換回了古巴。
1790年古巴出現初期要求獨立的運動,即由獲得自由的農奴何塞安東尼奧阿朋德領導的奴隸起義。
1868年和1895年先後爆發兩次獨立戰爭。
1898年美國贏得對西班牙的戰爭後佔領古巴。
1901年古巴新憲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許美保留干預古巴內政的權利。
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國」。
1903年,美國強租古巴海軍基地兩處,至今仍佔領著關塔那摩基地。
此後,古基本上由獨裁政府統治,政局動盪。
1934年初,軍人巴蒂斯塔在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對古巴實行封建買辦式的軍事獨裁,執政至1944年。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發動軍事政變上台。[6]
1953年7月26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一批進步青年武裝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後被捕入獄,1955年流亡墨西哥。
1956年12月,卡斯特羅率領81名起義戰士乘「格拉瑪號」遊艇返古,在馬埃斯特臘山區開展游擊戰。
1959年1月1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起義軍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建立革命政府。
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灘擊敗美國組織的僱傭軍入侵(豬灣事件),隨後,卡斯特羅宣布開始社會主義革命。
1962年,美宣布對古實行經濟、貿易和金融封鎖。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
1991年10月,古巴共產黨召開四大。會議決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計劃經濟。
1993年起,開始進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舉措出台。
1997年10月,古巴共產黨五大召開,在堅持四大決議的同時,首次提出把經濟工作放在優先地位。
古巴於2006年成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續發展定義的國家。
2010年古巴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已經展開。
2016年10月28日,古巴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❾ 古巴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由於來蘇東劇變,1990年8月古巴政府自宣布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1991年10月古巴共產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決定:繼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計劃經濟。不過後來開始經濟改革。1997年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決定在堅持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以外,強調把經濟工作放在優先地位。
2011年4月16至19日,古巴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審議通過了勞爾·卡斯特羅所作中心報告、《經濟社會政策綱領》、《關於完善人民政權機關、選舉制度和行政區劃的決議》、《關於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等4份文件,選舉產生了第六屆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菲德爾·卡斯特羅正式卸任古共中央第一書記,由勞爾·卡斯特羅接任;馬查多出任第二書記。
《經濟社會政策綱領》規定,古巴經濟模式將繼續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能力和勞動」為依據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為基礎;古巴經濟模式的目標是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的持續和鞏固,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文件還列舉了古巴即將採取的經濟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開放私營部門、建立稅收制度、實現企業自主、取消不必要的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