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經濟和政治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版要權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形成了和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當代社會資本主義公司股份制的實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一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現今資本主義在不斷的社會化的過程中進行自身進化和升華,使得資本主義更加有力的推動經濟市場的社會化。
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價值分為五個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⑵ 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科學。
1.2、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1.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1.4、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1.5、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1.6、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1.7、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1.8、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又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9、生產關系體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1.10、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1.11、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1.12、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1.13、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2.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
2.2、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3、商品交換:是商品的相互讓渡或買賣。
2.4、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5、社會分工:是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
2.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2.7、價值:是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2.8、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9、抽象勞動: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10、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11、個別勞動時間:是生產某種商品的各個商品生產者各自花費的勞動時間。
2.12、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
2.13、個別價值: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
2.14、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經驗的豐富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勞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
2.16、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
2.17、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2.18、勞動生產率:指勞動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時間來表示。
2.19、社會勞動: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其勞動具有社會性質。
2.20、私人勞動: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進行的,其勞動具有私人性質。
2.21、價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
2.2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23、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24、價格標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2.25、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2.26、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27、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
2.28、鑄幣:是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
2.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2.30、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所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現象。
2.31、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
2.32、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2.3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種方式,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34、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
2.35、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6、供求機制:是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7、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8、市場調節:是指市場機制的調節,即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3.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3.2、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
3.3、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3.4、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3.5、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6、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
3.7、剩餘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
3.8、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或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3.9、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10、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1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公式為m『=m/v.
3.12、絕對剩餘價值:是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3、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4、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由於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獲得的剩餘價值。
3.15、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16、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
3.17、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數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資。
3.18、血汗工資制度:是通過科學的操作研究,極大地提高勞動強度,以加強對工人剝削的工資制度。
3.19、名義工資:是指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所得到的貨幣工資。
3.20、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21、社會再生產: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3.22、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3.23、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原有生產規模的再生產。
3.2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
3.25、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3.26、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3.27、資本積聚:是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
3.28、資本集中:是指眾多分散的中小資本通過互相合並而成為少數大資本。
3.29、資本技術構成:是反映技術水平的一定數量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0、資本價值構成:是由一定數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1、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3.32、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相對的過剩的人口,即失業人口。
3.33、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揭示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在資產階級一端積累;與此同時,貧困在無產階級一端積累。
3.34、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
3.3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4.1、產業資本:是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
4.2、資本循環: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4.3、貨幣資本: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剩餘價值准備條件。
4.4、生產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資本主義方式結合起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餘價值。
4.5、商品資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4.6、資本周轉:是產業資本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資本循環過程。
4.7、資本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周期所經歷的時間,它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
4.8、資本周轉次數:是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
4.9、生產時間:是資本停留在生產領域內的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
4.10、流通時間:是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內的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
4.11、勞動時間: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廠勞動對象生產出某種產品的時間。
4.12、非勞動時間:是生產資料已進入直接生產領域,但尚未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時間。
4.13、固定資本: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重要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4、流動資本:指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5、流通資本: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總稱。
4.16、固定資本磨損:是固定資本的價值按照其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和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4.17、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
4.18、固定資本無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 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
4.19、固定資本折舊:是指固定資本按照其磨損程度而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後作為折舊基金提取並積累起來,以便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於固定資本的實物更新。
4.20、折舊費:又稱折舊基金,是在固定資本折舊中所提取的補償金額。
4.21、折舊率:是固定資本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
4.22、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
4.23、單個資本:又稱個別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4.24、社會資本:又稱社會總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中互相聯系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
4.25、社會總產品:是社會的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它是由一個國家當年的所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共同創造的。
4.26、社會生產兩大部類: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是由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構成相適應,社會生產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4.27、經濟危機:又稱經濟衰退。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以生產相對過剩為基本特徵的危機。
4.28、固定資本更新:是以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由於磨損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質形式來替換。
4.29、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是從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到下一次經濟危機爆發所經歷的時期。
5.1、資本主義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
5.2、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當剩餘價值不是表現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就取得利潤形態。
5.3、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它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社會預付資本總額。
5.5、平均利潤:是一定量預付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所獲的利潤。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5.6、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5.7、超額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的利潤,它是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6.1、商業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它是從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職能資本形式。
6.2、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來源於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6.3、商業流通費用:是商業資本家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費用。它分為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兩大類。
6.4、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保管費、運輸費、包裝費等,它是同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有關的費用。
6.5、純粹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在商品的單純買賣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如商店的建築費、設備費、簿記費、廣告費、辦公費、商業店員的工資等。
6.6、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它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的貨幣資本。
6.7、利息: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它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6.8、企業利潤:是在存在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它在數量上等於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
6.9、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
6.10、資本主義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企業,它是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資本家相互之間的支付中介。
6.11、銀行資本:是銀行資本家為經營銀行業務獲取利潤而投下的自有資本以及通過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資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方式合資經營的企業。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並有權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據股票的票面額從企業利潤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東: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所設立的企業法人組織,企業以其經營的法人財產為限、股東以其投資額為限,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6.17、企業法人:即經濟法人,它是擁有自己經營的企業,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夠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
6.18、股票控制額:是大股東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額。
6.19、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它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6.20、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租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繳納的地租,它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6.21、租金:是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6.22、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3、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別是優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條件下,土地作為經營對象而被農業資本家使用後所形成的對土地的經營性壟斷。
6.24、絕對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私有權壟斷而獲取的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絕對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於價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5、土地私有權壟斷:是指資本主義農業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佔有以後,別人無法再擁有對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私有權。
6.26、土地價格: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它與地租量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7.1、壟斷:是指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佔有一個經濟部門的絕對部分的生產或流通份額,並控制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情況。
7.2、金融資本:是壟斷的工業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構成的一種資本形式。
7.3、金融寡頭:是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7.4、參與制:是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方式。
7.5、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7.6、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憑借其壟斷地位所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7.7、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出售產品時規定的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8、壟斷低價:是壟斷組織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的低於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10.1、生產力標准:是指一定的社會制度、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的存在與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適應於生產力狀況和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8.1、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和政府、或是資本家、或是壟斷集團,為獲取高額利潤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經濟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或貸款。
8.2、國際壟斷同盟:是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所建立的國際性壟斷組織的聯盟。
8.3、國際卡特爾:指若干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或經營某種產品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壟斷和瓜分這種產品的世界市場,規定壟斷價格,以謀取壟斷利潤。
8.4、新殖民主義:是二次大戰後,隨著舊殖民體系的瓦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採取比較緩和和隱蔽的手法,主要是採取經濟滲透辦法,打著所謂援助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的殖民主義政策。
8.5、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活動日益超越出一國和地區范圍而相互緊密聯系的趨勢。
8.6、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
8.7、地區經濟集團化:是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國際化的客觀要求,為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簽訂協議而組成的地區性經濟或貿易集團。它是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組織形式。
8.8、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對外進行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進行跨國的即國際間的生產、銷售或金融等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大型壟斷企業。它是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貿易區:是區內各國在相互貿易中給予優惠,以加強地區間合作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8.10、關稅同盟:是締約國在相互貿易中免除關稅和限額,並規定共同關稅稅率和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國家范圍經濟調節的組織。
8.11、經濟聯盟:是指參加國除了達到關稅同盟的要求外,並制定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在貨幣金融方面進行協調,實現同盟內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經濟調節機構的組織。
8.12、經濟政治聯合體:是參加國既在經濟上進行國際協調和聯合行動,又在政治上向一體化發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政治機構來統一管理和協調參加國的政治事務的組織。
9.1、食利者階層:指完全脫離了生產經營活動,專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為生的一批剝削者。
9.2、食利國:是依靠資本輸出來剝削和掠奪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獲取大量財富和收入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3、滯脹: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經濟現象並存的簡稱。
9.4、財政危機:指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過度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使財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的危機。
9.5、貨幣信用危機:指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的危機。
10.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指從無產階級專政建立開始,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建立為止,這中間所經歷的革命轉變時期。中國的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時期。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發展必然經歷低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低級階段或第一階段為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或第二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
10.4、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社會經濟組織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
10.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特徵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和根本標志,從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10.7、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是由社會和集體以人們付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
10.8、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資本、勞力、技術、信息、土地以及各種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所進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得到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勞動者,自覺地盡其所能為社會勞動,社會按照他們的實際需要分配消費品。
10.10、舊社會分工:是指每個人長期乃至終生被束縛在一種職業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種崗位上。特別是形成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或根本差別。
10.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10.12、計劃調節:是國家通過制定的長期、中期、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的調節。
10.13、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在數量上的表現。
10.14、「三個有利於」:是指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⑶ 政治經濟學是 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研究生產力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科學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極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科內學、為各種經濟學科提供容理論基礎的學科。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對經濟學科中的其他各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政治經濟學所闡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價值、貨幣、工資的運動等基本原理,對經濟科學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材料,從而對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通過「保衛《資本論》」理論行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中國社會歷史和世界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
二、可以借鑒發展各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確立唯物史觀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
三、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批判的世界觀」,進而科學地掌握經濟運行的一般經濟理論。
四、能夠幫助掌握建設經濟的具體理論,更好地理解國家經濟政策。
五、通過語言(范疇)生產,作為學好其他應用經濟學科的基本理論前提意義的基礎科學。
⑷ 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必須聯系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但是,政治版經濟學不能孤立權地研究生產關系,它要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築進行研究。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可分的,二者的統一構成生產方式。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反映著人和自然的關系。
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等要素。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人的要素,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的物的要素,由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
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其中,生產居於主導地位,決定分配、交換、消費,而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⑸ 為什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必然規律 如何理解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由列寧創造性地首先提出,並經專歷史檢驗的.
工業屬革命進入新時期後,資本主義經濟在高速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劇.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對比發生了急劇變化,英法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佔有廣闊的世界市場,其對殖民地的依賴性使經濟發展緩慢而且落後了;新興的美、德、日等國經過統一和改革,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採用新技術,經濟迅速崛起,但海外市場狹窄.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種經濟政治及軍事等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更加明顯.這種不平衡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社會制度決定的,有其客觀必然性.
可以說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於這一規律作用引起的.同時也是由於這一規律的發現,使得馬克思主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列寧由此提出共產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十月革命和中國的革命都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
⑹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規律
在資本主義發展抄史上,列強國家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世界戰爭不斷發生,這些矛盾和戰爭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工農業發展速度和水平不一樣,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實力對比發生變化。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處於世界工廠的地位,按工業實力排隊是英、法、美、德;而到19世紀末,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超過了英、法。
⑺ 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什麼意思
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列寧提出的,它是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特別是世界大戰的根源論斷的主要依據。
根據列寧的這一學說,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早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已經如此。例如義大利等地中海地區最早發生資本主義萌芽,但後來卻落後了,先被葡萄牙、西班牙超過,17世紀荷蘭又超過葡、西,成為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到18世紀中期,英國後來居上成為最發達和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不過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期,這種國與國之間發展速度的不平衡還不很急劇。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往往還能保持其先進地位達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之久。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和德國,它們由於能率先採用最先進的技術,發揮出「後發優勢」,便後來居上超過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和法國)。而且這種趕超的速度比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快得很多很多,這就叫做「到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了」。而且按列寧的分析,這又是必然的規律。經濟發展不平衡又必然會導致政治乃至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通俗的說,就是德國等後起資本主義國家現在不但經濟上超過老牌的,更富有了,它們就有更多的錢發展軍事力量,對外擴大其政治影響,這樣連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也都超過老牌的英法等國。但是,它們所佔有的殖民地數量卻遠遠少於老牌的英法,而這時「世界領土已經瓜分完畢」,再也找不到「無主的土地」可占為殖民地。怎麼辦?只有向老牌國家奪取,這就必然要爆發「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也就是世界大戰。所以,列寧的結論是: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尤其是世界大戰的根源,而戰爭又必然要加劇帝國主義的矛盾和危機,在矛盾最為尖銳復雜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就是「帝國主義鏈條的最薄弱環節」,無產階級革命不但必然要發生,而且完全可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國之內的率先勝利。
⑻ 從經濟學來講,不同的行業遵循著不同的經濟發展規律對嗎
不一樣的。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金融學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產物。金融、金融學均為現代經濟產物。古代主要是農耕、農業經濟,主要是易貨和簡單的貨幣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學。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ol>
⑼ 二十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規律
成就與挫折並存發展,在不斷摸索中前進1953年到1957 第一個五年計劃 總體來說是成功的內,但也存在容問題。迅速建立起我國工業化基礎,並超額完成。1956年9月 第二個五年計劃 方針是正確的但沒有具體實施,出現嚴重失誤1958開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種不符合客觀生產規律的發展方式直接導致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時期 1966-1976 10年文化大革命 嚴重破壞生產力,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法制被破壞。。。。成就:建立一些重大工程,和在周恩來鄧小平為首的中央老一輩革命領導挽回下減少錯誤方針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