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新疆經濟社會歷史發展情況

新疆經濟社會歷史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1-01-11 22:28:46

⑴ 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什麼舉世矚目成就

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從2003年起,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區中位居前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億元增加到2008年817億元,增長近114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56.7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別是2000年以來,新疆進入了大規模投資開發的"黃金"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1377億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6%,大大超過建國後新疆前50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總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基礎產業和新的生產能力,對支撐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新疆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區水庫總庫容83.8億立方米,在建的水庫庫容約60億立方米,擬建山區控制性水庫庫容70多億立方米,全部建成後庫容將達218億立方米,屆時新疆將依靠大型水利樞紐適時調節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在相繼建成北疆鐵路、南疆鐵路、蘭新鐵路復線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先後開工建設了精-伊-霍、烏魯木齊-精河復線、奎屯-北屯、吐魯番-庫爾勒二線、喀什-和田、蘭新線嘉峪關-阿拉山口段電氣化改造、庫爾勒-阿克蘇二線、庫車-俄霍布拉克、五彩灣-將軍廟、哈密-羅中等,目前正在同時建設11條鐵路,蘭州-烏魯木齊第二雙線、福海-富蘊、將軍廟-哈密、哈密-策克(額濟納)等五條鐵路將於今年年底前陸續開工,新疆鐵路進入了高速建設時期,這在新疆乃至全國省區鐵路建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萬公里,在全國排名第10位;民航機場15個,通航里程14.8萬公里,是我國擁有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規劃2009-2013年公路建設總投資1200億元,重點建設境內高速公路網路、加大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強口岸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除在建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喀什機場改擴建和哈密機場復航工程外,"十一五"後兩年,新疆還將陸續開工建設伊寧、吐魯番、庫車、石河子、博樂等機場。

三是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08年,農業增加值由14億元增加到691億元,增長48倍。2008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產量301.6萬噸,比1978年增長54倍,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40%;林果面積1450萬畝,其中南疆環塔里木盆地達1200萬畝,果品產量451萬噸,成為農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長點;肉類產量175萬噸,比1978年增長16.5倍,現代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達到27%。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相繼建成了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產量2772萬噸,天然氣產量240億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長6.7倍、95倍,油氣當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隨著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哈石油管線、獨山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等工程建設,奠定了新疆作為全國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和國際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資源的開發已進入大發展階段,一大批有戰略眼光的國內大企業大集團紛紛介入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產業,一批千萬噸級的煤田相繼開工建設。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卡拉通克銅鎳礦、阿西金礦、阿舍勒銅礦、羅布泊鉀鹽等一批重點項目,鋼鐵、貴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新型工業化顯示出極好的發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之獨特,旅遊資源之豐富是內地省市所不具備的。新疆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2008年,全區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195萬人次,超過了全疆人口總數,國內旅遊收入197.95億元;接待國際旅遊人數36.32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6億美元。

四是對外對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拓中亞、西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市場,加強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貿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已與1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8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22億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區之首。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目前在新疆落戶的區外企業達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外國知名企業25家,引進我國500強企業75家。

五是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普九"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推進,率先對貧困地區中小學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生免收學雜費。全面推進"雙語"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國家和內地省區的大力支持下,內地高中班和疆內初中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實現了全覆蓋。大力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進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城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5倍和28倍。

⑵ 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的史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專業十分落後,沒有一寸屬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荒不斷,人民生活貧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掀開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
水利建設成就顯著……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
通信設施與全國發展水平同步……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
旅遊業蓬勃興起……
具體的字數太多,你看參考資料吧

⑶ 請簡述新疆發展近年來取得了那些歷史性成就

「相對內地部分發達省市而言,8510億元不算多,總量不算大,但是在新疆意義重大,過去,新疆GDP每年增長百億元左右,近3年則以千億元速度遞增,新疆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和自豪,」自治區人大代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財政經濟工作委員會主任呂健說,「按這個發展速度,2014年GDP將達到萬億元。」

非石油工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2013年,規模以上非石油工業完成增加值1616.91億元,增長19.9%,佔比56%。「非石油工業已主導我區工業的發展,改變了石油工業『一業獨大』的局面。」呂健分析說。
自治區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趙德儒也認為,非石油工業快速崛起對我區GDP增長貢獻頗大。他說,多年來,新疆工業內部結構一直呈現典型的重工業過「重」,石油石化「超重」;輕工業過「輕」,日用品製造「超輕」的畸形結構,石油工業增長趨勢直接影響我區經濟增長的走勢。
趙德儒認為:「2013年自治區穩增長調結構取得新突破,工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我區工業發展已由單純依靠石油工業發展轉變為產業多元化。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我區GDP增長的動力源。2013年已落實中央預算內投資260.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30.4%。初步預計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48億元,增長30.2%。

⑷ 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正確答案:黨和政府對新疆給予大力支持;兄弟省市鼎力援助新疆的舉措;各族人民以實際行動感恩祖國,共建美好新疆等等。

⑸ 新疆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

艾提尕爾清真寺位於中國新疆喀什,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亞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艾提尕爾」意思是「節日的禮拜場所」,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坐西朝東,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有禮拜堂和教經堂,大門是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高4.7米,寬4.3米,有一個高17米的門樓,以淺綠色為主色,布滿精細刻花,門樓後面有一個大穹頂,頂端也有一個尖塔。門樓的兩旁各有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但不對稱,塔頂有新月裝飾。大門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南北牆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阿訇講經之用;寺院西部高台上是禮拜,由內殿和外殿組成,頂部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牆上有一壁龕,內有轎式寶座。

這里原是征服中亞的阿拉伯大將屈底波·伊本·穆斯林留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的墓地,公元1442年,喀什噶爾王沙克色孜·米爾扎首先在這里建立了一所清真寺,1538年,喀什統治者吾布力·阿迪拜克為了紀念他已故的叔父,又將寺院擴建,16世紀,葉爾羌汗國君主將其擴建為能夠做主麻日禮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於喀什噶爾,人們用她遺留的旅費擴建了清真寺,並取名「艾提尕爾」。後由一位維吾爾族女富翁卓力皮亞汗捐資擴建,並購置600畝田產作為寺產。

目前這里已經成為全新疆穆斯林聚禮處,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達到2-3千人,星期五主麻日下午男穆斯林的禮拜人數達到6-7千人。古爾邦節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禮拜,通宵達旦地狂歡。

⑹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生的變化

1,新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按不變價格計算,2008年,新疆國內生產總值4203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86.4倍,年均遞增8.3%;比1978年改革開放時增長了19.6倍,年均遞增10.4%。2008年,新疆地方財政收入361.06億元,是1978年的50.57倍,是1955年的208.71倍。

近年來,新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均保持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在新疆經濟發展中作用突出。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4%、49.7%、33.9%。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2008年兵團創造的生產總值為523.3億元,佔全疆的12.45%。

2,交通運輸取得突破性進展。2000年以來,國家對新疆的公路投資達700多億元,先後建成多條高速公路,新疆的區域交通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至2008年末,新疆已有國道主幹線8條、省道66條、縣級公路600多條,通車總里程達到14.7萬公里。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國道干線為主骨架,環繞兩大盆地、穿越兩大沙漠、橫貫天山、連接南北疆的干支線公路運輸網路已經基本形成。2008年,新疆鐵路的營運里程達到3000多公里。

新疆航空事業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結國內外近70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州市,擁有114條國內外航線的空運網,通航里程達到16多萬公里,成為國內擁有航站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新疆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程式控制交換、光纖通信、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等完整的現代化通訊體系,以光纜、數字微波和衛星通訊等現代化傳輸網路覆蓋全疆各地。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根據新疆「綠洲生態、灌溉農業」的特點,以阿克蘇克孜爾水庫、和田烏魯瓦提水利樞紐等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滲工程的建成,使全區的引水量、水庫庫容和有效灌溉面積迅速增加,制約新疆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緩解。

投資110多億元的塔里木河綜合治理項目結束了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斷流30年的歷史。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生態效益顯著,新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4,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形成。通過實施優勢資源轉換、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2008年,全區工業增加值1790.7億元,比1952年增長274倍,比1978年增長16.6倍。

逐漸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鋼鐵、化工、電力、建材、紡織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建成了32個國家和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3%,成為推動新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經濟力量。

5,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自治區以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大力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新疆的社會保障從無到有、漸成體系,並日趨完善。

各族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08年,新疆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64.57萬人,擁有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799個,城鎮居民中有63.80萬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

從2007年7月起,新疆全面啟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確定對人均年收入低於700元的農牧民給予補助,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格局逐步建立。2007年,新疆有129萬名特困農牧民群眾享受到了低保待遇。

⑺ 有關新疆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情況

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口岸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人文優勢,使得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定位更加明晰。就新疆自身發展來說,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良好的發展環境,創造條件不斷優化組合各類發展資源,加快經濟崛起步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速建成輻射中亞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核心區,是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加快新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在經濟領域合作,除正常的貿易外,當前重點做好兩件事:一是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的建設。該合作區是我國第一個跨境建立的國際合作中心,具有探索、實驗的性質和開創性意義。首先,要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並盡快投入運行。其次,高標準定位。哈薩克是中亞各國中經濟恢復最快的國家,合作區不僅要成為中哈兩國的合作中心,而且成為輻射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心。使合作區成為中國向西推進的窗口、產業基地,通過合作區的建設能夠帶動新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先升級。再次,抓緊研究運行模式和相關政策與管理辦法。二是加強民營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從目前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力量。近幾年,新疆本地已經培育出廣匯、美克、麥趣爾、三寶、野馬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非公有制企業集團。同時,一批有實力的國內外民營大企業,如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也紛紛進駐新疆開拓市場,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交流的急先鋒和生力軍。要進一步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規范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中國企業聲譽。

在工作方法上要推行「大小並舉」的戰略措施。在「大」字上做文章,有助於我們在合作中占據主動,有助於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無論從經濟合作來講,還是從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來說,有大項目大集團做支撐其穩定性穩固性肯定顯著增強。從這一意義上講要落實國家能源、礦產資源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使新疆成為連接中亞的能源、礦產資源的整合區。引進國內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國外的技術設備,利用新疆資源優勢,發展製造業,將新疆建設成為出口加工基地,從而增強新疆挺進中亞市場的能力。同時面對新疆的實際,也要高度重視邊貿工作,新疆對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占我國對中亞國家貿易額的80%以上,2005年自治區邊貿達55.40億美元,成為自治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要繼續依託新疆對中亞國家貿易的重要地位,將新疆發展成為我國與中亞地區商品物資的聚集地。 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涉及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既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來保障。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的合作研究中,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國家層面如何制定政策支持新疆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亞洲銀行層面對有前景的項目如何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新疆層面如何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內在的經濟活力。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在公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賽里木湖—霍爾果斯公路改造;規劃建設喀什—伊爾克斯坦—奧什—安集延公路;改善口岸交通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卡拉蘇—霍羅格—杜尚別公路。在鐵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新歐亞大陸橋全線擴容;精—伊—霍鐵路;中—吉—烏鐵路;哈、烏、吉、中四國鐵路建設。同時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選擇好的項目積極爭取亞行資金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加大財政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力度,通過貼息、股權等方式,引導產業結構升級和外貿質量的提升。此外,要進一步整合世行、亞行貸款與財政專項資金。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地方投融資公司,通過公司的運作成果,爭取商業銀行的支持,或與商業性銀行協作共同培育發展自治區資本市場,包括各類保險和企業債券,從而實現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的擴張。要善於把運用盤活存量,擴充增量來調整結構的工作思路,貫穿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閱讀全文

與新疆經濟社會歷史發展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