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和政治環境對行政系統的影響
生產力發抄展狀況決定行政系統的存襲亡和性質,生產力發展狀況制約行政系統功能發揮和部門設臵,生產力發展狀況提供了行政系統運行的物質基礎,人口的發展狀況影響著行政系統的發展戰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國體直接決定著行政系統的基本性質,政體規定了行政系統的具體形式和地位,政黨制度影響著行政系統的穩定性和完善程度,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約行政系統決策與執行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
(1)經濟和政治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現代行政體制與現代民族國家同生共長。18世紀末以來,現代行政體制在現代民族國家先後確立,並經歷了一個不斷變革、逐步完善的歷史進程。雖然世界各國的行政體制因其所處的環境不同而呈現較大的差異性。
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共同現象,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就是公共性、法治性、科層性和系統性。這些共同特徵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啟示是強化公共服務,堅持依法行政,完善科層結構,運用系統方法,以加快推進現代化政府建設。
『貳』 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經濟和政治影響有那些
第二次工業革復命的影響可制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叄』 說明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運行中的正式規則是由政治體制來定義和保證實施的,因此政治體制是決定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國家在維護和執行規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規則劃定了經濟游戲的范圍。」 實際上,這就是政治體制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層面,一是宏觀上的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二是微觀上政治體制對經濟運行規則的影響。從這兩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
『肆』 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辯證關系
①相互影響(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領域)
Ⅰ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Ⅱ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Ⅲ一定的文化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②相互交融
Ⅰ文化經濟相互交融(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Ⅱ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4)經濟和政治影響擴展閱讀:
政治的本質:就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
這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人員的評價與選拔;規范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及其管理職能的設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程序的制訂;規范化的社會管理行為的約束;規范化的自然資源配置;規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則等。
政治是經過「規范化」處理以後的社會管理,之所以要對社會管理進行「規范化」,主要是因為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往往具有科學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開而透明的管理內容、清晰明確的管理主體與被管理主體、穩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
經濟是規范化的社會交往,通常情況下經濟占據社會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通常情況下政治占據社會管理的主流部分。由於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關於社會交往的規則體系」,因此,政治的本質也可近似地表述為「關於經濟的規則體系」。
『伍』 經濟與政治文化的關系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沒有離開政治的經濟,也沒有離開經濟的政治。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揭示了經濟與政治的辯證關系,但在不同社會形態下,二者的關系具有不同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政治,是指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內容、形式和任務,處理各階級和各社會集團之間的關系;經濟則主要指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
經濟與政治的基本關系是: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二者既有區別又存在密切聯系,沒有離開政治的經濟,也沒有離開經濟的政治。
(5)經濟和政治影響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和運用經濟與政治有機統一規律的好處
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必須注意克服另外一種片面傾向,即重經濟而輕政治,甚至認為講政治會影響經濟建設、妨礙市場經濟發展。
其具體表現是:重個人、輕集體,重眼前、輕長遠,重局部、輕全局,重物質、輕精神,重市場、輕國家,重自發性、輕自覺性,等等。這種片面傾向,割裂了經濟與政治的辯證關系,違反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與政治有機統一規律。
如果任其蔓延而不加以防範,就會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基,破壞社會穩定,迷失發展方向,喪失前進動力,甚至使黨和人民事業陷入失敗。
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與政治的辯證關系,努力實現經濟與政治相互促進、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適應、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良性互動。
『陸』 國家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柒』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系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義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點撥:教材此處的「專家點評」闡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會形態(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 (如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參考資料: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9251/archives/2007/530242.shtml
『捌』 經濟學與政治有什麼關系
政治經濟學其實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是將政治和經濟結合起來的學說,其實它的由來是《獻給國王的政治經濟學》,這是個翻譯上的失誤,准確的翻譯應該是《獻給國王的國家經濟學》,換言之,我們今天看的政治經濟學應該是國家經濟學,它本身不帶有姓資姓社的偏向。 現在來說這個問題,首先我想給你看看經濟學家譜 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亞當*斯密----古典學派(兩個分支,分別是: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 大衛*李嘉圖又對卡爾*馬克思(社會主義)和約翰穆勒(新古典學派)產生了影響;而約翰穆勒又進一步對瓦爾拉斯、馬歇爾、費雪產生了影響。 之後凱恩斯接受了瓦爾拉斯、馬歇爾和馬爾薩斯的思想產生現代主流經濟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經濟學); 而卡爾*馬克思則對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在結合了社會實踐後產生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下,現在開始逐步出現了轉軌經濟學。 所以說,這兩者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學科,可以說他們都是在受到亞當斯密《國富論》影響下產生的思想,二者不應該算是獨立的學科,因為他們能找到共同點,因為他們的核心研究項目都應該是公平和效率的問題(不論是《資本論》還是《就業、利息貨幣通論》)
『玖』 2008北京奧運會對我國經濟和政治地位有什麼影響
我們要談的奧運經濟,是指建築產業、體育產業、信息產業、環保產業、文化產業、旅遊產業及與奧運會有關的各種服務業。這裡面的每項產業,都充滿著無限的商機,用發展的眼光看,並不能單純用多少億資金能衡量的,產業結構調整到位、經濟應作良性循環將促進全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因此,把奧運經濟定性為發展國民經濟的摧化劑一點也不過分。
2.談談辦奧運會與國家命運的關系:大家知道,韓國由於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這個國家的政治面貌和經濟環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從此走上了健康的快速的發展之路,奧運會從中起得作用是多少?當然不能用多少億美元來量化。不過不要忘了,摧化劑也是可以反向「摧化」的,前車之鑒是前蘇聯,由於奧運會不太成功而「摧化」了這個龐然大物走向死亡走向分裂的?因此可以說,一個國家的興衰不是由舉辦一次奧運會來決定,但奧運會舉辦的成功將會給這個國家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奧運會舉辦的不成功將會為這個國家起到釜底抽薪或抱薪救火的負面作用。
3.第三隻眼睛看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北京奧運會對我們的政府和國人也是一個鞭策和考驗,因為參加和報導奧運會的人不全是國人,而大部分是外國人,當然其中不少是友人,也有由於人文方面的差異而持不同見解的友人,但肯定也有專門在雞蛋里挑骨頭的不友好的人。這些人可不是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人,他們的看法及報導將會是全新的、有的是我們幻想都想不出的觀點,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不管怎麼樣,奧運會將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人的素質等方面進行一次嚴肅的檢閱。她比任何無根無據的胡亂指責來的具體,比任何蒼白無力的說三道四來的現實。
4、這是無形的資本:現在由於奧運會的原因,你不需要做任何宣傳,全球的視線都集中到中國(在大部分外國人眼裡,北京=中國),他們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主動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這種效果是化錢也買不來的。
5、談談非北京地區的商機:可以想像連國外及港台的廠商都有機會,何況國內廠商。不過我的想法是要去積極爭取、參與競爭才會有利可途,坐享其成的機會肯定會沒有的。
6、在走向現代化的今天,「不患貧而患不均」的中庸思想要不得,這種思想在反對奧運者中不在少數,他們不服氣在北京舉辦,在他們眼裡好象北京人「發了」而自己沒撈到「油水」,離北京遠的地區沒撈到好處。
7、中國已經走上對外開放之路,沒有回頭的餘地。加入WTO後,有五年的「緩沖」期,2008年,中國的經濟已經全面同世界接軌,形勢雖然嚴峻,但申奧的成功,無疑給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起到錦上添花的積極作用。
『拾』 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鐵路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與安全作用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我國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鐵路建設就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一方面,我國已有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對於資源、物資的輸入輸出,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
另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作為交通運輸的鐵路是強化控制和保護領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為亞洲最大的陸權國家,必須從全球發展定位和國家經濟角度、領土完整及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鐵路具有的重大現實和戰略意義。
在國際市場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發展理念的戰略層面上,鐵路發展的地緣政治戰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
(10)經濟和政治影響擴展閱讀
分級
根據線路意義及其在整個鐵路網中的作用,劃分為3個等級:Ⅰ級鐵路: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和在鐵路網中起骨幹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800萬噸;
Ⅱ級鐵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在鐵路網中起聯絡、輔助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Ⅲ級鐵路:為某一地區服務,具有地方意義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