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走勢以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率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並且高速增長期內的年平均增長率也都比較接近,即都在9%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之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必然會出現減速的情況。事實上,最近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趨勢。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日本經濟表現為長期的低速增長,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1%,與高速增長時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長率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一時期情況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長率,並且出現了兩個年度的負增長,①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則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較高年平均增長率。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表現較低的增長率或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增長率位於上述兩種情況之間。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經濟那樣,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於低速增長區間,因為同樣經歷高速增長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陷入這樣嚴重的困境。』同時,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較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828美元)的2.3%,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韓國(9728美元)的8.8%,中國香港(23323美元)的3.7%。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同時,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筆者認為,除非發生極為特殊的歷史性事件,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經歷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但不會陡然減速。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因此經濟增長率的逐步降低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量和生活質量上升幅度的逐步減少。
根據以上判斷和近些年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長7.5%,以後每十年減少1個百分點,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長6.5%;2021―2030年,年均增長5.5%;2031―2040年,年均增長4.5%;2041―2050年,年均增長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長3.0%。
在對中國經濟總量進行預測時,我們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做出兩種假定,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水平;另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上升。
(一)價格和匯率不變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我們首先在價格和匯率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對中國未來經濟總量進行預測。
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260億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達到41783億美元,是2000年的3.9倍;2030年達到71372億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達到110839億美元,是2000年的10.3倍;2050年達到15634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年達到21012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達到685420億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
將表5與表3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可知,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國貨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年將達到15505億美元,超過法國(14554億美元);在2006年將達到16668億美元,超過英國(16391億美元);在2012年將達到25248億美元,超過德國 (25150億美元);在2056年將達到186689億美元,超過日本(186429億美元)。
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56349億美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33253億美元。那時,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對差額由89.1%下降到63.9%,但絕對差額由2000年的88028億美元上升為276904億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均為3%,則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差額不變,但絕對差額進一步增大。
(二)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前面的研究是將有關各國的價格固定在2000年,本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價格都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本幣對美元的匯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尤其是50年左右這樣長的歷史時期,沒有一個國家的本幣對美元的匯率會保持不變。所以,如果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名義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與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往往不同。
影響價格和匯率的因素很多,所以,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很困難。但是,如果我們主要不是關心這些國家未來經濟總量本身,而是考慮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我們就可以把問題簡化,因為導致按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計算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與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之間產生差別的只是實際匯率(即當期匯率扣除相對價格變化因素)的變化,而不是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本身,如果我們能夠預測未來實際匯率的變化,通過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我們就可以預測出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有關各國未來經濟總量及其所處的相對位置。
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40%、51%、87%、140%和77%,五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上升119%。1960―1996年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之所以普遍高於 1960―2000年,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際上都發生了貶值情況。筆者認為,考慮長期實際匯率的變化,應當剔除這一特殊事件的影響。所以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1960―1996年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更具有參考價值。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處於亞洲,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經經歷過的經濟增長過程。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後半葉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0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是上升的,並且上升的比率不會低於50%。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我們做出以下兩種假定,第一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相同;第二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與第一種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實際匯率增長幅度接近於日本20世紀後40年的水平。第一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18.92%;第二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31.61%。
上述兩種假定相當於仍然將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由於涉及的時間較短,我們仍將德國馬克、英鎊和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 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在這些假定下,中國經濟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的結論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只需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進行比較即可。在將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進行比較時,為簡單起見,我們假定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發生變化。
在第一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30年達到10093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98105億美元),在21世紀中國經濟趕不上美國經濟;在第二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26年達到8940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88879億美元),將於2048年達到414459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408382億美元)。
第二種假定是一種過於樂觀的假定,上個世紀後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極少數國家的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上升了200%。相對來說,第一種假定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些。所以,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經濟趕上並超過日本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可能的,但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紀末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不大。
2. 談談你對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
目前中觀全球經濟,中國在這個時候表現尤為突出。-不論是經濟復甦速度,還是失業比率,等都很強勁。但是這不能代表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會良好。主要原因:很多不確定因素主導著中國市場化經濟。 1. 人均收入只能體現在表面。(公務員收入整體提高了人均收入)2. 7-8億的農名荒廢農作物,而外出打工。社會就職產業-供大於求。無法體現他們的效益.(勞動力增多將帶給城市很大壓力)3. 國有企還處於主導作用。(私營,集團自主研發尚未成熟) 中國經濟的發展現良好且唯一強大的支柱是美元外匯儲蓄世界排名第一.要想在世界經濟上面有展露,必須借美元極高的儲備這條橋梁來踏上經濟強國,還有一段距離。5-10年中國不能利用這些外匯在世界各國任何一個產業,站穩一席之位。那麼經濟發展還將會更加長遠。
3.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多選題
工業化完備體量巨大
4. 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來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自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勞動力賤,生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5.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綜觀中國目前的經濟,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漏斗型經濟」。這種經濟類型可以從政治上尋找到終極的原因。
遍訪那些做著小買賣的人,人人慨嘆錢難掙。扣除了稅、費所剩無幾。一些中小企業主,頂著經理、老闆的名號,一年下來,整個企業的純收入不及一個上班族,有些甚至還要虧損。稅賦過重導致一些小買賣人不得不打偷稅漏稅的主意,不得不放棄創業選擇打工。近年來為什麼報考公務員熱持續升溫,和原來許多人放下鐵飯碗、金飯碗去「下海經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就在與此。
被動選擇的打工族的狀況又如何呢?工資收入的增加遠遠抵不上物價的飛漲。油價漲、電價漲,自來水、煤氣、有線電視、風景區門票等等,在壟斷背景下同樣是漲價沒商量。在一片漲聲之中,那些並非掌握在壟斷部門和行業手中的商品自然也要跟風漲,如住房、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等。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這種經濟狀況之下,永遠的目標只能鎖定在溫飽,而不是富裕。
生活在中國這個「世界第二」的國度里,絕大多數人活的累、活的拮據,只有極少數人活的瀟灑。物價上漲對於他們來說,連吹過的微風都不算。國企老總的工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一個貪官被揪出,幾十萬已經是小菜一碟,上千萬,直至過億同樣也不新鮮了。社會財富被極少數人佔有,他們為了保險起見,紛紛轉移到國外,消費到國外。由此構成了中國式的「漏斗型經濟」。本該在國內用於消費並刺激再生產的資金,結果卻流出體外了。於是銀行再抓緊印鈔票,讓老百姓手裡的錢貶值、再貶值,讓老百姓想往富裕、想過上好日子的願望破滅、再破滅。
中國的經濟以「出口拉動型」為主,中國的產品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外國企業入駐中國,看中的也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這些現象本身事實上標志著一個政治上的判斷:普通的中國人賤、普通的中國人不是人、不夠人、不值得獲得人的尊嚴和待遇。
中國的經濟果真沒有發展的空間嗎?看看日本的地震死了多少人,再看看中國的地震死了多少人?看看人家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看看中國人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就知道了。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完全可以過的更好一點,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還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你把普通老百姓刮的一干二凈,總是讓他們日子緊巴巴的,讓他們沒有更高的消費能力,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要放緩甚至崩盤。(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五)
6.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由樊綱、王小魯、賀力平、周天勇等11位經濟學家經過近兩年的分析研磨,完成的「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研究課題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投入帶動型的經濟增長」,今後20年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據香港《大公報》消息,在該研究課題的總報告《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中,對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以下基本評價:
改革期間由儲蓄率提高引起的國內投資增長加速,以及90年代以來外資投入大量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市場化的制度變革帶來的效率提高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
過去20年間引起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變革帶來的大規模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特別重要的是農村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從農業向鄉鎮企業和城市的第一二產業的轉移和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
對外開放帶來的外資投入和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和國內企業由於市場競爭引起的效率提高、激勵增強也對技術進步和生產率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技術進步還沒有成為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動力。因此,已經發生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還是外延型的增長。
經過20年高速增長,短缺已經消除,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外延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一些尚未解決的體制缺陷越來越成為繼續增長的嚴重障礙。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大挑戰。
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今後20年中仍可能保持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從而繼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但要保證今後經濟持續增長,必須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中國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特別是適度規模的大中型城市不足。今後通過調整城市化政策以加速城市化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將會有效改善資源配置狀況,成為今後20年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
加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產率增長逐漸轉移到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軌道上來。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已經使這種轉化具備了可能性,目前需要完善市場規則,建立健全對產權和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改革金融體制,培養風險投資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以形成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制度保障。
政府機構和人員的臃腫腐敗不公正執法形成了對經濟增長的嚴重障礙。迫切需要改革和精簡機構打擊腐敗,強化公眾監督,改善政府對市場和公眾的服務,減少妨礙市場競爭的行政干預,形成透明高效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和較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
經濟學家們認為,今後20年,如果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經濟在今後20年內將繼續以平均超過6%的不含水份的真實增長速度發展。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時,中國將告別貧困。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研究課題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組織進行,並得到了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的資助。
7.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因為中國人多而且很多地方比較落後,並且中國人有能力追趕上來,自然就有很大潛力,如果你啥都是第一名,自然就沒啥潛力,正所謂盛極而衰,但中國除了基建世界第一,其他尖端科技以及軟實力介落後於歐美,那自然就潛力巨大了,真正的潛力就是來源於差距以及追趕並且超越的能力。
8.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原因有哪些
改革開放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 展,即使是對中國再有成見的人,也都承認 是鐵的事實。從世界經濟史看,中國這樣長 時期的、持續的、快速的經濟發展,都是罕 見的。據筆者看來,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國的經濟稟賦和發展階段的原因。改 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的稟賦可以用兩句話 來概括,人口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資金、 資源相對非常短缺。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 處於農業社會和工業化的初始階段。這從當 時的靜態來看確實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判斷, 但對動態的經濟發展是個非常好的情況。因 為巨大的人口基礎可以提供潛力巨大的社會 需求,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可以有效吸 引外來資金、資源的組合,工業化的起步和 發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會供 給。從國際經驗看,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工業 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 最快的。
釋義: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就象是個 七、八歲的孩子,雖然個子很小,但是能吃 飯,精神頭足,只要營養跟得上,不要折騰 他,長個子的速度比成年人會快得多。
二、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原因。簡單 地說,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是動員式 的,高度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毋庸置 疑,這樣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多的、嚴重的問 題,但在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是非常 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 和規劃,到地方能夠得到基本切實、有效的 執行,在這過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難和問題 也能夠基本及時地得到應對和處理。從這三 十多年的歷史看,雖然個別時候出現反復、 錯誤,但推動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子還是大致 對頭的。
釋義:企業發展處於起飛階段時,其實集權 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當前的福特,大小 決策出於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學 的原理,但是在很長階段內福特發展得非常 快、非常好。正如當前許多家族式的中國民 營企業。 主要的原因是,這樣有利於快速 制定正確的戰略,並擺脫各類掣肘和約束, 有效地付諸實施。
三、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國自 唐宋以來,一個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飯少, 生活不易。從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 中國獨特的「士」這個階層具有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較為超脫的精神追求之外, 多數普通中國人形成了務實、勤奮、節儉的 特點。這個特點,非常有利於通過以追求和 實現利益為導向,把多數中國人發展經濟的 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釋義:文化其實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遠超 多數人想像
9.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因為中國人多而且很多地方比較落後,並且中國人有能力追趕上來,自然就有很大潛力內,如果你容啥都是第一名,自然就沒啥潛力,正所謂盛極而衰,但中國除了基建世界第一,其他尖端科技以及軟實力介落後於歐美,那自然就潛力巨大了,真正的潛力就是來源於差距以及追趕並且超越的能力。
10. 中國自然經濟崛起的原因 特點 意義
原因:
中國還是一個傳統小生產基礎深廣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努力實行向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轉變。因此,體制改革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國經濟近25年高速增長證明了體制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巨大動力。體制改一改,經濟升一升,不竭地推進中國「和平崛起」。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後現代化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能力落後,具有巨大的後發優勢。及時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就能大大加速經濟的發展。中國實行全面開放,參加WTO,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與建設,必將分享全球經濟「共贏」發展的成果,有力推進自己的「和平崛起」。中國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將經濟發展納入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化先化人,科教興國的效率和潛力都是無限的,是實現「和平崛起」的根本保障。中國堅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效結合,必將把「和平崛起」提高到新水平新階段。
具體參見: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611/n243669030.shtml
特點;
把中國經濟崛起和歷史上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崛起進行系統性的比較,尤其是把中國過去25年的經驗和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亞洲「四小虎」當初經濟崛起時的情況相比,有助於分析中國經濟崛起可能產生的影響。
首先,中國崛起和歷史上其他國家十分相似。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崛起與歷史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崛起存在許多相似的特點,中國的經驗並沒有特別之處:一是中國目前經濟增速完全正常,雖然以市場匯率計算的GDP佔世界GDP的份額正在增加,但遠遠低於當年日本經濟崛起時的水平,僅略高於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二是貿易壁壘逐步降低並消失,進出口迅速增加。實際上,中國佔世界貿易的份額遠遠低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時的水平,略高於亞洲「四小虎」;三是中國出口迅速增長,在日本、美國和歐盟等主要出口市場的份額不斷上升。雖然出口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但正向多元化發展;四是中國從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進口迅速增長,尤其是從周邊國家(包括亞洲「四小龍」以及亞洲「四小虎」)的進口增長更為迅速,這反映出中國作為地區性再加工中心和製造中心的地位不斷增強,表明中國作為該地區增長引擎的作用不久將有可能超越日本;五是中國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初級產品的進口國,在一些重要初級產品(原油,銅,大豆)中的貿易份額逐步加大。
其次,中國經濟崛起呈現出經常賬戶順差。
這一點與歷史上的經濟崛起有所不同,歷史上許多國家在經濟崛起時都呈現經常賬戶逆差。主要原因:一是中國改革初期高估的人民幣幣值回落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加速,使得80年代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促進了出口;二是雖然自90年代初期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相對穩定,但在90年代後期勞動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使中國保持了強大的出口競爭力。
第三,中國在吸引外國資本方面還存在很大空間。
中國的外國資本流入數量相對GDP的比值小於歷史上經濟崛起國家的水平。例如,雖然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迅速,但是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時期(尤其是新加坡和台灣)相比而言,其數量並不多。相反,中國的政府和公共部門持有大量的外國證券,到2002年中期,中國是美國長期債券的第二大持有者,約為1650億美元,占整個外國資產的6.5%(2000年為4.9%,1994年為2.1%)。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資本賬戶目前還沒有完全放開,金融市場還很不發達,反映了當前中國在金融領域實行資本控制的政策。
第四,中國經濟崛起將比歷史上的崛起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增長及其對全球經濟影響與歷史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崛起非常相似,但有理由相信中國最終將比歷史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崛起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一是中國在金融部門、國有企業以及勞動市場正面臨著嚴峻的結構改革挑戰,隨著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的快速增長和融合將會在長時間內繼續下去;二是中國儲蓄率長期保持在高水平,即使稍有下降,也可以使物質資本形成在中期內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三是中國目前的人力資本存量雖然比歷史上經濟崛起時的國家低,但正在保持快速增長並擁有相當大的潛力;四是低生產率的農業部門勞動力向高生產率的城市工業部門轉移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並且中國目前人均GDP1060美元的水平只是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國家經濟崛起時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中國經濟崛起將對世界經濟比以前形成更大的沖擊,尤其將對某些地區和部門造成的潛在沖擊更為強勁。
意義;
中國經濟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改革的深入,進一步實行關鍵性的結構改革可以使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中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加強金融市場和國有企業改革,加強政府財政管理,建立一個運行良好的勞動力市場,繼續推進多個領域的結構改革是中國經濟持續強勁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中國的金融業、國有企業、勞動力市場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能夠持續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將不斷加深。中國經濟20年來的增長可以按照每年6%至9%的速度持續下去,並對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