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麼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② 簡述消費信用對經濟運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是二重的:
一方面是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專展,
另一方面也屬在不斷地加深著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
二,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1,信用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促進資本自由轉移,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
節省流通費用
加速資本的積聚與集中
有利於國民經濟的調控
二,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2,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消極作用:促進虛假繁榮
促進虛假繁榮,加深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觸發生產過剩的危機
引發貨幣信用危機
刺激投機
③ 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而言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形成
.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生產力有所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二、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放緩,加大環境惡化
三、資源更加短缺
④ 論述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和負面作用
誠實守信原則對於消解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作用之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任何人若要達到經濟上的成功,就得使自己的行為服從市場法則。所謂「用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擊敗競爭對手」、「以高效率的企業來淘汰低效率和無效率的企業」等等,不僅道出了市場經濟中成功者的秘訣,而且也暗示了這些經濟人行為也不一定與在社會現實中做一名利他主義者相矛盾。因為市場通行的是等價交換以及價值決定價格的原則。商品的等價交換既不是施捨,也不是乞討。它需要互相尊重與互惠互利。強買強賣,掠人財物都不是市場經濟的交易特徵。交易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具有起碼的善意,對對方的意志、權益有起碼的尊重。如果不是立即實現的交易,那就得訂立契約。契約的自我履行成為市場交易正常進行的保證。與此相應,以履約、守信為正當,而以違約、失信為不義,這成為起碼的保證經濟正常運轉的條件。當然,市場經濟也可能出現大量的商業欺詐行為,但價值規律最終將對欺詐產生抑制。一般說來,一旦實現完全競爭,有眾多的賣者存在,消費者可以自由地選擇時,價值規律的作用可以使價格接近價值。這好比一個地區只有一兩家商鋪出售某種商品時,他們可以哄抬價格,一旦有眾多的店鋪競爭時,哄抬價格者最終會被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硬性推入正常軌道,否則他就會因賣不出自己的產品而導致虧本,嚴重的甚至可能破產。這正好說明,商業信用對消除市場經濟中的負面效應發生了積極作用。市場經濟制度迫使它的「弄潮兒」必須在經濟交往中恪守信用,做到遵規守約、互惠互利。否則,市場經濟就會失去合理性與有效性,市場運行就會因「信用缺乏症」而陷於混亂。雖然這種「自利」與「互惠」還談不上道德的高尚性,但確已迫使人們背離了純粹的個人主義,使人們成為了在行為上正常、合理的人。這就是說,恪守商業信用是「經濟人」的「成德基因」,在商業信用和正確輿論的引導下,市場交易行為可以使人達到「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辯證統一,也就是「德」與「得」的統一。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經濟人具有「喪德」和「成德」兩種可能性,那為什麼市場經濟社會還要培育經濟人呢,豈不是在自找麻煩?提出這一問題,是由於對經濟人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認識不清。「經濟人」是市場經濟的產兒,又是市場經濟的經濟主體,市場經濟與經濟人是無法剝離的。可謂失其無以名市場經濟,失其也無異於從根本上消除「經濟人」無異於從根本上取消了市場經濟的運作。事實上,當代各國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在對市場經濟存在的正當性、合理性作倫理辯護時,一直在探討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如何確定市場經濟對個人行為(即「經濟人」行為)的道德要求,並探明實現這種要求的可能性及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壯大而成熟的西方近代商業信用學說,在經過長期爭論之後,已經能夠達到一個基本相同的結論。這些支持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們所達到的共識,是贊同一種以普遍利己主義為特徵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一方面把個人的幸福或個人的自由稅為基本的善,從道德上肯定了伴隨著商品生產而產生的個體的覺醒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長;另一方面又肯定了遵循誠實信用道德原則的必要性,並且將遵守普遍性的誠實信用道德原則視為實現個人幸福或自由必不可少的前提。這種普遍性的誠實信用道德原則以人性論為理論基礎,承認每個人都具有一種誠實信用的人類共性,即普遍人性,然後從個人對個人的相互誠實信用關系中,推導出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再從契約關系推證每個人遵守維系契約關系所需的普遍的法和道德的必要性,以此論證個人必須遵守普遍的道德規范。這個推論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啟迪,即我們在看到了「經濟人」對於市場經濟的不可或缺性之後,必須進一步探討與梳理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應循的誠實信用行為取向。這正是商業信用的主題。換言之,只有通過大力加強信用制度、信用體系建設,才能化解和消除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的負面效應。對商品交換與商業信用關系的探討一直持續到今天,美國當代哲學家麥克尼爾在《再評交換關系》一文中指出:商業交換關系——放棄一些東西,作為取得一些東西的代價,是所有人類行為中最常見的、無所不在的經濟行為。完全離開商品交換的社會行為是不存在的,每個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不開同他人的交往,整個人類要維持正常的生活更離不開這種相互關系。人類不可能永遠處於絕對的相互不協助的自私之中,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個體不可能擺脫交換,脫離與社會的聯系,也不可能脫離其他人而生活。人們通過這種聯系,不但使社會的生產力更發展、物質基礎更雄厚,而且使社會比以前更適應人的全面發展、更自由和更人道。(李新庚)
⑤ 壟斷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最大的影響是不利於競爭,因為壟斷企業可以索取高的價格。
⑥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宰客現象產生的原因
市場經濟的自身弱點與缺陷,是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引發。
企業不能守法經營,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企業經營發展戰略與策略,沒有注重企業信譽與形象。
市場秩序混亂,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規范不到位。
⑦ 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主要有幾個方來面:一是環境污染自與資源浪費嚴重。二是貧富懸殊日趨加大,尤其是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三是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嚴重。四是發展仍舊是粗放型發展,民族品牌被外資擠壓嚴重,最近的中興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這是我的一點認識,供參考。
⑧ 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http://www.google.cn/search?q=%CA%D0%B3%A1%BE%AD%BC%C3%B5%C4%B8%BA%C3%E6%D3%B0%CF%EC&client=pub-4192198620780482&forid=1&prog=aff&ie=GB2312&oe=GB2312&hl=zh-CN
⑨ 商家宰客的行為對社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引發對行業的質疑
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