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

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1-11 07:44:59

『壹』 古代中國(秦漢以後):總體特徵、地理條件、經濟條件、思想條件是什麼

中國從秦漢以後的總來體特徵:封建統治源者的天下,以封建社會為主推崇皇帝制。地理條件:地理條件較優越,面積廣耕地多,人口比較均勻,而且自然環境也好。經濟條件:大概從晉朝開始,經濟重心逐漸由北方轉為南方,直到南宋經濟重心徹底移向南方,因為北方戰亂多,嗯,南方相對安定,自然條件也比北方好。思想條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的封建王朝就已儒家思想為代表是想學習,歷朝統治者也遵從以德治天下。

『貳』 秦漢文化的特點以及發展原因是什麼

1、政治背景所致。秦漢時期是大一統的時期,有力的政權引導了文化的發展,為文專化的發展提供了屬一個很好的平台。
2、秦漢時期,文化氛圍相對較輕松,除去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他的時段文化管制都比較松。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他學術地位才稍有下降,但是民間仍然是有的。
3、皇帝比較開明,提倡文化發展。例如漢朝開國三代皇帝提倡黃老之術,漢武帝尊崇儒術,給這些學術門派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契機。
4、經濟原因。秦漢時期經濟相當發達。秦朝有多年積淀,春秋戰國時就是經濟強國,所以才有財力支持他的統一,這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也相當發達。漢朝雖然建國之初財力有限,但是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已經是國力雄厚了,這樣也為文化發展打下基礎。
5、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各種科技文化成就都離不開人民的創造,這個時期涌現出了許多人才,發明能手大部分在民間,強有力的政府只需組織專門人員去搜集管理,就可以讓這些新的技術文化得到發展,從而實現更大的文化創造。
這些是我自己總結的,憑著高中時候的記憶啦,其實文化科技的發展終究也離不開政治經濟這兩方面,你多看看輔導書就可以自己組答案的。希望能給你做個參考吧。

『叄』 淺析秦漢經濟的特點的歷史提綱怎麼寫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自耕農是農民階層的主體。到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漢朝時期,鐵制農具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管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他是織花機的發明者。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製品中,最出名的是產於會稽地區的越布。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會間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現。在邊疆地區,與外國定期有「合市」供交換有無。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肆』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

1、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2、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

3、中華文明始祖在三皇五帝,先秦時代就非常重視文教,既敬畏神明,同時更重視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歸納,並與傳播,至五帝時期已興設「成均館」,至夏成校。

(4)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文化的成就:

1、《九章算術》

春秋時期,己發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記錄了勾股定律的運用。西漢的《九章算術》,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問題,其中關於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和十進小數概念等,是當時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伍』 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特點:復
①中央加強了對邊制疆地區的有效管理.如秦始皇定南越後,設三郡管理,漢武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郡縣等.
②加速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如秦開發珠江流域,匈奴開始發蒙古高原等.西域各族開發了西北邊疆.
③促進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中原先進技術傳到邊疆地區,兩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等.
原因: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發展,統治者採取有效政策促進民族關系發展.
影響:
①秦漢民族關系發展促進了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
②秦漢民族關系的發展也帶動了對外關系的發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東漢與大秦關系的發展等.

『陸』 秦漢時期的歷史階段有何特徵

秦漢 ( 西漢、新朝、東漢 ) 時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政治上幾度出現強盛的局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秦滅六國後,為鞏固統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確立郡縣制,並在思想文化方面通過「焚書坑儒」等強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西漢初年推行郡國並行制,王國權力逐漸增大威脅中央,其實質是奴隸社會分封制的殘余對封建上層建築的威脅。自景帝開始「削藩」,又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初步削弱王國的勢力。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從根本上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是西漢解決王國問題最關鍵的步驟。隨之又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問題至此得到根本解決。為以思想上的統一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東漢時期,中央集權漸趨衰落,其主要原因在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這是東漢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在經濟上佔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傳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強地主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權,還擁有私人武裝,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後,社會上便出現了豪強地主割據混戰的局面。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在秦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下,漢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如西漢初年針對秦的暴政,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初年針對西漢後期至新朝嚴重的奴婢問題,漢光武帝注意整頓吏治,並下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經過幾代的治理,以及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民族關系: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戰國後期,匈奴族威脅中原,迫使北方各國築長城自衛。秦朝北擊匈奴,並修築長城,遷發內地人民充實邊防。西漢初年「白登之困」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並不能杜絕北方邊患。漢武帝時,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三次大敗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脅。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斷騷擾北方邊郡。東漢政府兩次打敗北匈奴,解除了它對西域和東漢的威脅。
兩漢時期,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的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的開發,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兩漢的疆域也得到了擴展。
秦漢時期還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的階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當地設三郡,遷移中原人民到那裡戍守,還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漢武帝則在四川西南、貴州、雲南等地建立郡縣,加強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同內地各族人民的聯系。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的交往開始溝通。同東方領國朝鮮、日本的往來更為頻繁,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對這些東方國家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柒』 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的發展有什麼主要特點

秦漢青銅器藝術是秦漢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發展歷程

中最後的一個閃光點。這個時代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青銅藝術品,其中不少藝術品還被譽為中國雕塑史和工藝史上的經典之作。秦漢青銅雕塑較前代有重大突破,大型獨立性圓雕層出不窮,雕塑語言簡潔暢達,風格質朴大方,生動傳神。

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的發展有以下主要特點:

  1. 金銀與鑲嵌工藝。兩漢初期不但繼承了先秦時代已有的錯金銀與鑲嵌技術的傳統,

    還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創新,工藝更加精湛。此時,一些王室和諸侯王等貴族葬墓內出土的金屬細工銅器可稱得上是奇珍異寶。

  2. 鎏金與鑲嵌技術。青銅器上的鎏金工藝早在戰國中期就已經出現,到兩漢時發展到高峰。鎏金工藝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用金粉和汞的合金塗在青銅器的表面,經過烘烤,汞即蒸發,金就留在器的表面了。經過鎏金處理的青銅器不但器物外表色澤金燦美麗,而且鎏金本身對保護青銅器,使其不氧化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3. 青銅器上細線刻紋的發展。青銅器上細線刻花紋早在春秋時代就已萌發。到了戰國時,這種線刻圖案發展起來,多裝飾在銅匜、銅鑒等器物上。青銅器上的這種工藝手法,到了兩漢時代,尤其是西漢後期在南方和西南地區發展得更為發達。

『捌』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1、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3、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8)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通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里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

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台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里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

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跡,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游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余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游。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

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信息。

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玖』 秦漢時期時代特徵

秦朝的時代特徵主要有

1、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經濟上: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3、文化上: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4、思想上:焚書坑儒,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漢代的時代特徵主要有

1、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加強,表現在改革政治體制、建立新的軍事體制、實施新的財政稅賦制度等;

2、思想統治更為嚴酷,最典型的就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統治中國長達幾千年;

3、封建割據勢力形成,這一現象在秦朝末期初露端倪,到漢代形成規模,從此,地主勢力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獨特產物長期占據歷史舞台。

4、「多民族」與「大一統」形成格局,隨著漢代疆域的不斷擴大,大一統是必然趨勢,而多民族則是少數民族屈從於漢族的。

(9)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秦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

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於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

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後,漢朝繼之而起,並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秦漢時期在我國的歷史地位

1、秦漢時期確定了中國是一個民族主體為漢民族的多民族國家;

2、秦漢時期確定了中國現在的領土疆域大體范圍;

3、秦漢時期確定了中國沿用了2000年政治體制和治國思想;

4、秦漢時期確定中國文化傳統。

5、秦漢時期是華夏大地第一次成為一個統一國家。

閱讀全文

與秦漢經濟發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