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⑵ 了解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
儲蓄率只是一個單一指標,要結合綜合分析的。發展中國家,一般因版為社會福利問題,居民的儲權蓄率相對較高。發達國家福利體系完備,儲蓄率就低些。但是歷史傳統也會導致歐美國家儲蓄率低,而亞洲國家儲蓄率相對高。儲蓄率過高,那麼肯定影響整個國家的消費水平。過低也會導致國家投資不足,對未來經濟發展有傷害。儲蓄率相對於自己國家社會發展水平處於合適的水平才能保證國家經濟的長遠平穩發展
⑶ 哪些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GDP
人均GDP
(考察產出)
CPI
通貨膨脹率
(考察經濟穩定性)
利率版水平
利率市場化
匯率是否浮權動(我國是相對固定的)
(考察市場自由度)
…………
有非常非常多的經濟指標可以考察經濟發展狀況,建議去IMF網站上下載數據,從1950年左右至今,非常全面完整
⑷ 說一國經濟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 經濟發展 的物質基礎;版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權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⑸ 在現代世界經濟中了解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是(繼續教育試題)
多選題三個都是全選,單選題兩個一個是英國一個是京都議定書,判斷題只有一個低碳經濟對於不同的國傢具有相同的含義還是什麼的是錯誤的,其他都是正確的!保你100分!我們這邊都是100分!
⑹ 創業對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促進社會創新 進步,增加社會工作崗位,增加社會活力。所以創業和中小企業對國家有這至關重要的的作用,是國家的新鮮血液,是國家的未來。純手打,望採納。
⑺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什麼作為標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標准。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
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
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7)了解一國社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水平意義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包括:
1、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
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
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⑻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是( )
第一是GDP: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但是它的統計有很大的缺陷,不能體現回經濟效益,不過個人答認為它的增速可以體現一國或以地區大致的經濟發展狀況。第二是人均GDP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富水平。第三是CPI:居民消費指數,它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應該地區的通脹情況,還有該地區居民在這一物價情況的消費能力。第四是恩格爾系數:這是居民收入中食品消費所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體現的是該地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第四是基尼系數(不適合某個市或某個小行政單位,通常是一個國家的指標),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
⑼ 了解一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主要指標
(1)發展文化產業要遵循文化發展和藝術創作規律,;(3分)要立足當代中國實際;(3分)要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藝術創新、科技創新、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借鑒世界優秀文化;(3分)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3分)要突出中國特色,發揮比較優勢。(3分)(1點3分,4點即可)(2)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提升我國綜合國力。(4分)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優先發展教育有利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3分)③教育成就人生,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能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分)(3)①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外文化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我們既要「引進來」,吸收世界文化的先進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2分)②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針,是為了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2分)試題分析:(1)認真閱讀材料,找出十二五規劃中對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對應著這些要求回答體現的哲學道理,從立足實際、遵循規律、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等方面分析和解讀這些要求。(2)該題的原理是文化生活知識,理由即要回答為什麼,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從教育對文化的傳承、對人的教育、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等方面具體回答。(3)該題原理范圍大致固定,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即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的知識點,對應我國文化發展戰略上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回答。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體現了聯系,是為了發展,從這兩個角度具體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