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際儲備規模大有利於經濟發展

國際儲備規模大有利於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0 23:33:24

❶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為什麼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
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
則人民幣就會貶值
所以匯率就會下降

❷ 請問現在我國國際儲備增加的利與弊

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8189億美元,同比增長34.3%,全年外匯儲備增加2089億美元,近年外匯儲備余額如表1所示。而作為第一外匯儲備國的日本到2005年12月底仍維持在8288億美元,但如果把人民銀行通過匯金公司對三大國有銀行的注資以及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進行的外匯掉期包括在內,我國的外匯儲備可達到8800億美元左右,已超過日本。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近幾年來持續快速的增長,引起廣泛關注,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由於我國對於外匯儲備的衡量缺乏一個成型的理論模型,因此眾說紛紜。 一國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國內外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影響一國最適度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有以下幾個:進出口規模、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國際收支經常賬戶變動、國家每年外債規模及匯率變動。這些因素究竟是否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有所影響,其具體的影響力大小如何,針對這個問題本文進行了深入的實證分析,希望可以找到影響外匯儲備的長期而穩定的因素。 影響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 本文依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總署的年進出口數據,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經筆者整理得出了1984-2005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及各個擬影響因素的有關統計資料,並建立表1。其中: FR是當年外匯儲備量, IOP是進出口貿易差額,GDP為我國國民生產總值,DEB是國家外債余額,FE是年均匯價。 選擇擬影響因素。本文的選擇依據是國際收支差額理論、外匯市場匯率理論和基礎的外匯儲備決定理論。從供給角度分析,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是國際收支和貨幣供應量;從需求角度分析,外匯儲備是一國貨幣匯率保持穩定的堅實後盾,而且外匯儲備也是一國對外支付和償債能力的保證。同時,外匯儲備與GDP密切相關,甚至有學者認為它是一國綜合國力的象徵。 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和影響因素范圍。根據理論界的研究和官方的政策可知,外匯儲備與其相關因素是線性關系,因此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FRt = C(1) + C(2)*DEBt + C(3)*FEt + C(4)*GDtP + C(5)*IOPt+μt 其中: C(1)是常數虛擬變數,包括許多難以量化的因素的影響, C(2)、 C(3)、 C(4) 、C(5)是解釋變數對於被解釋變數的影響程度,μ是隨機誤差項。 參數估計及模型實證檢驗。本模型使用的時間序列數據是從1984-2005年,利用Eviws 3.1軟體進行回歸分析:第一步先將所有解釋變數引入模型進行線性擬合,然後進行t檢驗,剔除未通過t檢驗的變數,再進行線性擬合,這個過程反復進行,直到回歸方程中沒有未通過t檢驗的變數存在為止。 第一步的回歸結果為: FRt=979.3121041+1.238462543*DEBt -5.155597631*FEt +0.04159675974*GDPt +0.05693191985*IOPt 但是變數 IOP 沒有通過 α=0.05的t檢驗,因此被剔除出模型。 第二步的回歸結果為: FRt=974.5150252+1.237556549*DEB - 5.160974772*FE + 0.04190290907*GDP 考慮在模型中加入一個DEB的滯後變數。 第三步的回歸結果: FRt=579.426783+2.918567053*DEBt - 2.99704786*DEBt-1-3.820115785*FEt +0.0516435*GDPt 模型中加入了DEB的滯後影響因素後,但Durbin-Watson stat的數值達到標准,比較理想,但常數項的t值沒有通過檢驗。第四步的回歸結果可以表述為:FRt=3.738268151*DEBt-3.79221*DEBt-1 -2.754640282*FEt+0.04692028987*GDPt 模型中剔出了常數C,這一步模型得以擬合。即外債余額及其滯後一期、國家匯率變動、國民生產總值直接影響到一國的外匯儲備的大小,其影響系數分別為: 3.738268151、3.79221、 (2.807721) (-3.610380) 2.754640282、0.04692028987 (-4.352413) (2.663384) 模型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影響我國外匯儲備量增長的決定因素 從模型中可知,國家外債余額及其前一年的外債余額是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通常一國外債規模越大,短期外債越多,還本付息的壓力就越大,為維持清償力,需要的國際儲備就越多。隨著國際資本的迅猛流入,我國外債余額也急劇膨脹,並成為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 自 1984年以來,我國外債規模不斷擴大,到 2005 年底,外債余額摺合2810.5 億美元,比2004年年末增加525.5億美元,增長了20%。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短期外債快速增多、投機性外匯資本的流入,對外匯儲備增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債的增加,必然導致外匯儲備相應地增加。但是負債與持有外匯儲備都需要成本,因此需要權衡他們各自所發揮的作用與持有的成本。 (二)影響我國外匯儲備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自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是有管理的,這意味著在必要時中央銀行可以入市對人民幣匯率進行適當干預,進行逆市場操作。 近幾年來,面對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加大,我國又一次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被迫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因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所帶來的外匯(其中主要以美元為主),導致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被動增加。 (三)外匯儲備與我國GDP的回歸關系 外匯儲備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國家信用的保證,但是外匯儲備並不是多多益善,過多的外匯儲備未必能增加外商投資者的信心,在資源相對短缺情況下反而是一種浪費。 外匯儲備增加表示相應的資源被外國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放棄了相應量的投資和消費,所以外匯儲備增加越多,付出的機會成本就越大,也就越不利於國內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 (四)影響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進出口貿易額 進出口貿易差額的變化與外匯儲備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從而間接影響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口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佔用的外匯資金數量。一國佔用的外匯資金越多,發生逆差的可能性及數額往往就越大,因此需要保持較多的外匯儲備。 2005年,我國的進出口差額為1019.0億美元,比2004年末增加了2.2倍之多,這也是致使我國外匯儲備在2005年高漲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如何合理的管理外匯儲備是目前研究的重點,但對於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問題,尚未有一個確切的標准可以進行衡量。因此就需要政府和國家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儲備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http://finance.qq.com/a/20070119/000660.htm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6/content_5250150.htm
http://finance.sina.com.cn/forex/forexroll/20060407/0819637158.shtml

❸ 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

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

❹ 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分析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其他國家一樣,由黃金、外匯、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構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國際儲備制度。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IMF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對外公布了國家黃金外匯儲備,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的國際儲備體系。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1994年以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不一,出現了「下降一增長一下降一增長」的循環變化特徵,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卻呈現出了持續大幅度增長之勢,在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例屢破紀錄,目前更高達90%以上,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種支付需求強烈,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外匯儲備不嫌多;另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應有個界限,外匯儲備還是適度為好。我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該講究一個適度的儲備量,外匯儲備過多,負面效益也很明顯。這是因為:①外匯儲備過多,而這「過多部分」主要是債務性儲備(如由對外借款等資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則必然增加外債負擔,也使儲備流動性減弱;②外匯儲備過多,一般會支持本幣匯率上升,會增強本幣的堅挺程度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③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大國內一定時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④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並不等於儲備效益也大量增加。因為外匯儲備多為硬貨幣,硬貨幣一般利率較低,因此儲備越多,利息收益的潛在損失也越大,而且,我國目前經營管理外匯儲備的水平較低,手段也較缺乏,從而造成較大的虧損;⑤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事實上等於把得之不易的外匯存到外國銀行讓外國人使用,而我們自己有時卻以高利向國外借款,造成寶貴資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費;⑥外匯儲備過度增加,還會失去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低息貸款的權力,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增加對其進行管理的難度;⑦外匯儲備持續過度增加,必然意味著國際收支存在不斷的順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國家的不滿甚至報復。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可適當多些,但不能過度。
我國今後應根據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確定出適度外匯儲備量,在此基礎上對過度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目前,各國對儲備投資都很重視,認為它是增加外匯儲備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外匯儲備進行投資。例如,新加坡就專設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從不同側面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台灣從1990年開始,就推行「變靜態存款為動態投資」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對外投資國家,由於某外匯儲備高,對外投資遍布全球且始終名列前茅。我國目前對外匯儲備投資也予以了重視,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月報統計顯示,我國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債主,僅次於日本、英國和德國。建議今後我國也設立專門化的儲備投資機構,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儲備資產的使用效益。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參見表8-7)。
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1994-1996年) 單位:億美元
國際收支平衡表 差額 比重(%) 結受匯表 比重(%) 調整後差額 比重

總差額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經常項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貿易項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貿易項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資本項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誤差遺漏 -432 -51

不知道這個行不行!

❺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速遞越快,規模越大,則該國的國際儲備的需求() a越大 b越小 c無變化 d適度變

https://..com/question/872212274990027332.html?skiptype=2
照理來說,應該是越小。如果一國貨幣當局減少國際儲備持有額,節約下來的外匯可以轉化成進專口商品和服務等屬實際資源,為該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服務。

❻ 國際儲備過少的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

外匯儲備既是財富,但規模過大也成為「負擔」,可能造成國內通貨膨脹、提高央行存款准備金率和對沖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也會加強。為了給龐大外儲「減負」,中國正努力推動「藏匯於民」。

外匯儲備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境內其他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的增加。這意味著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更加豐富,這是中國「藏匯於民」戰略的體現,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IMF曾提出一攬子綜合指標,考核一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該指標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應相當於該國30%的短期外債、10%-15%(比例大的適用於固定匯率制國家)的證券投資、5%-10%的出口和5%-10%的廣義貨幣(M2)總和的100%-150%。

按照這一標准,花旗銀行進行計算,中國央行目前應該擁有至少2.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外匯儲備自3.99萬億美元峰值後下滑,但仍持續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整體規模相對充足。

(6)國際儲備規模大有利於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賬戶還會保持順差,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資持續增長。中國外匯儲備充裕,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未來外匯儲備有所增減也是正常的。

200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27億美元。2014年該數字增長近52倍,升至1400億美元,比吸引外國投資規模高出約200億美元。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❼ 為什麼國際儲備不宜太多,不宜太少

與國際外匯銀行外匯買賣盤的經營相類,中央銀行穩健的國際儲備經營過程是一個對國際收支周轉需要的最低保有數量不斷定盤、平盤、擴盤或減盤的操盤過程,也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根本保證。
核定我國國際收支周轉備用資金最低保有量,圍繞我國國際收支周轉備用資金最低保有量定盤、平盤、擴盤或減盤的機制操作外匯買賣,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外匯匯率。
--------------------------------------------------
1、超額外匯儲備是國家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

作為發展中國家,本身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保持適度的外債規模擴張經濟是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如果外匯儲備金額大量超過外債金額,則表明應該轉化為本國經濟建設資源的外匯資金,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出現窮國反向富國輸出資本的資金倒流現象,造成我國極為有限的外匯資本資源的浪費。國家一方面持有高息的外匯貸款,另一方面又持有低於貸款利率的外匯儲備,形成貸存利差的倒掛,損害國家的經濟基礎。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趙憶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成本》一文報道:「中國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在美元弱勢和波動下具有很高風險。隨著美元下跌,中國擁有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資本和對美國政府長期債券資產就會縮水,形成大量的外匯資產損失。以現今65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例,通常估計,這些儲備中至少有70%以美元形式持有,也就是中國有4550億美元資產。如果美元貶值5%-10%,那麼中國外匯美元資產損失將在230億美元-450億美元,已經遠超過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收益。」⑴

2、超額外匯儲備的最大風險就是匯率風險。

一國常備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是最低保有國家外匯收支需要的基本數量,是我國國際收支的基本盤面,這個數量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擴大不斷發生變化,但決不是無限制的擴張。國家對於常備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沒有定數,就像一桿秤失去了「定盤星」一樣可怕。

外匯交易的規律告訴我們,任何外匯銀行為了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都核定其各種外匯的最低保有量,並對突破核定規模的數量和時間有嚴格的許可權設置。外匯銀行外匯周轉備用金規模的大小,並不因匯率的波動而改變,這部分資產盡管承擔會計風險,但不影響現金流量,外匯銀行可以採取聽之任之的做法。外匯儲備風險根源產生於盤外超額外匯儲備的變化。當國際收支大量順差,首先應按照國家經濟發展規模的需要重新准確核定擴大規模後的外匯周轉資金大盤,執行超額儲備退出流通執行其儲藏職能機制,才是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的根本所在。因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無論中央銀行採取任何形式操作儲備資產,儲備貨幣的發行國都有能力使匯率的波動方向和波動幅度符合貨幣發行國的大局所需,而持幣國只能被動的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

國際儲備太少怎能夠保證我國國際收支結算,和抵禦風險呢。

❽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利弊分析

一、引言

外匯儲備在一個國家金融制度中的作用主要是「緩沖器」。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因此,面對當前我國持續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應如何保持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建議。

二、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僅為1656億美元,2001年同比增長28.1%,達到2122億美元。此後幾年,外匯儲備余額同比增長速度都超過30%。其中2002年增長34.9%,2003年增長40.8%,2004年增長51.3%,2005年增長34.3%,2006年增長30.22%。2006年2月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2007年全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即為2144億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約385億美元。其中12月份外匯儲備增加313億美元,同比多增38億美元。2008年五月末外匯儲備余額近1.8萬億美元。

三、外匯儲備的積極作用

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強對一國經濟發展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積極作用:

1.提高本幣地位

一般來說,一國包括外匯儲備在內的國際儲備充足,表明該國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匯率穩定的能力強,國際社會對該國貨幣的幣值與購買力也充滿信心,因此,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願意持有該國貨幣,該國貨幣會走向堅挺成為硬貨幣,該國貨幣的地位和信譽也因此而提高。

2.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

3.支持本國貨幣匯率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

4.增強國際清償力,提高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證

一國所擁有的國際儲備數量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強弱的一個重要體現。國際儲備多,就意味著國際清償力高;國際清償力高,該國向外借款的保證得到加強,同時也表明該國金融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5.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國際儲備是國家財產,是國際清償力的象徵,因此一國持有比較充裕的國際儲備,就意味著有力量左右其貨幣對外價值,即有力量使其貨幣匯率升高或下降,由此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四、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是一國財富的積累和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超過萬億美元的巨額儲備,意味著我國具有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我國足以影響世界的經濟實力。但如果外匯儲備持續過快增長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種種負面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加大通貨膨漲壓力,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加劇我國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

外匯儲備的增加,促使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被動增加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相應增加貨幣供應量,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

中國外匯儲備在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共同推動下迅速上升,這恰恰使人民幣匯率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

其次,延緩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長,而國有企業加工貿易增長乏力。加工貿易的發展盡管有利於我國的技術進步,出口增長等,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再次,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並借人大量外債,等於是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人資金,其潛在的損失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國庫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匯。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國際貨幣流通國無償或是低息長期使用外匯儲備國資源,使我國變相地成為資本輸出國。因此,過量的外匯儲備規模實際上也是一種資金的閑置,即放棄了國內眾多的較高投資收益,形成外匯儲備的巨額機會成本,無法實現貨幣這種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

最後,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巨額的外匯儲備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就高枕無憂,高額的外匯儲備不僅積累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增加了中國配置這些資金的難度,還增加了央行和外管局管理國內各個微觀主體的外匯管理難度,只要少有不慎,前功盡棄不說,整個國民經濟的風險將暴露於外。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的不斷加大,這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五、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的建議

鑒於超量外匯儲備對一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負面影響,從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來看保持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十分必要,下面就如何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幾點建議:

1.實施外匯儲備機制改革

(1)優化外匯儲備結構

根據國際外匯市場上主要國際貨幣匯率變化的變動趨勢,前瞻性地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防止因某種貨幣的貶值給我國儲備資產帶來較大的損失。同時,把流動性與收益性原則相結合,尋求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的平衡點,妥善安排外匯儲備的資產形態。此外,從國家經濟安全的長遠戰略出發,動用部分外匯儲備,積極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和先進技術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價格較低的時候,購買部分石油,礦產等戰略性和稀缺性資源。購買的戰略儲備物資,既可以作為戰略儲備,也可以在適當的價格水平上拋售。

(2)優化外匯管理機制

把過去以防止資金外逃的外匯管理目標,轉移到以防止「熱錢」流入的目標上來,對各種形態的投機性資金的流入,進行跟蹤調查,完善統計系統,並給予適度的防範。由於借入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日趨上升,貨幣當局有必要加強外債政策與外匯儲備政策的協調,在控制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又要控制外債的盲目增長,一方面避免用種種優惠政策或較高成本引入國外資金,另一方面,又避免將大量外匯儲備閑置。

2.調整貨幣政策

(1)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完善利率—匯率的傳導機制。利率和匯率作為資金的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已經成為我國價格體系中最後兩種沒有完全放開的指標。一方面,要解決市場利率結構問題,在匯率彈性機制的建設中,必須要解決利率在不同市場間的協調問題,利率市場化應邁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明確匯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實施外匯管理機制改革

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機制,逐步過渡到意願結匯、持匯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和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包括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擴大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期限額,使銀行具備更大的外匯吞吐能力,形成中央銀行一級外匯調節力量和金融機構的次級外匯調節力量。同時,延長企業的意願結售匯期間,允許部分大中企業採取意願持匯,在此期間內業可以結匯和購匯金額可以沖銷;放寬目前結售匯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提高保留外匯限額,取消對中資機構開立對外賬戶的限制,放寬外匯貸款中結匯,購匯還貸的限制,從而使得「意願期間的持匯」成為外匯市場上的第三級影響力量。

(3)放鬆匯兌限制

放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匯兌管制,激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國際化的道路,不僅有利於給過高的外匯儲備以合理分流,而且有利於我國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3.適度的財政政策

在運用貨幣政策抑制流動性的同時,還要採取特殊的財政政策,提升民生福利,啟動內需,從而通過社會保障的實現來推動經濟增長,實現人口紅利與民生改善、人口紅利與國力增強有機結合。

嘗試外匯管理與財政政策結合,為廉租房建設做出貢獻。因為外匯資產如果用於社會穩定,其作用將是更大的社會穩定溢出效應,從而實現從公平向效益的轉變。運用外匯儲備促使工業城市反哺農業地區,將對縮小城鄉差別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特別貢獻。

4.其他配套政策

(1)「藏匯於民」,將外匯分散在民間,當國家需要時再集中。這樣不僅可分散匯率風險,還能便利企業和個人經濟活動。而央行需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

(2)限制逐利性短期資本

對逐利性短期資本交易盡可能實施長期限制。在必要時,可在資本項目下開征「外幣流動利息預扣稅」,包括外幣流入和外幣流出,通過這種靈活的非連續性的手段進行資本流動控制。

綜上所述得出,豐厚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巨額外匯儲備為中國國民經濟安全構成了一道厚實的「城牆」;另一方面,身背「全球最大外匯儲備」的重擔,中國亦面臨潛在的巨大風險。我們只有趨利避害,變革求新,才能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❾ 一國貨幣當局持有過多的國際儲備資產會有哪些經濟風險

國際儲備的復規模過大將產生以下不利制的影響:
1 、 國際儲備過多將人為地減少本國國民經濟對其資源、 物資的有效利用。 從國際儲備的來源來看, 主要是出口商品換取的外匯資金, 這部分儲備資產實質是國內的物資以資金形式存放在國外。 因此,外匯儲備越多,意味著從國內抽出的物資越多,這是一種變相的物資閑置,是資源的浪費。
2、 國際儲備過多將對一國的通貨膨脹帶來壓力。一國的國際儲備增加將導致該國貨幣發行量的擴大, 因而必然對其通貨膨脹產生壓力。
3、 國際儲備過多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不利, 因為它讓國際社會認為該國具有充裕的資金, 這樣該國就可能失去享受國際金融組織低利息優惠貸款的機會, 從而難以藉助國際力量加快經濟發展。
4、 由於國際儲備的構成中外匯儲備佔大部分, 因此國際儲備過多, 其實質往往就是外匯儲備過多, 而外匯儲備是一國存放在其他國家銀行的國外資產,因此, 難免要受到外匯匯率波動的沖擊。

閱讀全文

與國際儲備規模大有利於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