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2. 什麼是經濟消費
消費經濟(consumption economy),泛指消費領域和消費過程中的節約、效益,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下列各種含義的總稱。消費經濟歷來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市場經濟是市場導向型經濟,說到底是消費導向、消費需求導向型經濟。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消費經濟是越來越重要了,「消費為本」或者說「回到消費本身」,重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是一項大膽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構想,是對傳統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具有促進世界經濟和諧發展的重大意義。
人們所獲得的消費實惠。即以數量多、質量好、價格低的消費資料和方便、周到的服務,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一定的消費支出下取得消費效果的最大化,即取得最多的消費實惠與最高的生活質量,或在實現一定的消費效果的過程中盡力取得消費支出的最小化。
指消費的內部關系。即人們在消費方面和消費過程中的相互關系。人們在消費領域的不同利益,形成經濟生活中的消費關系,它包括集體消費與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的關系,城鎮職工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富裕戶與困難戶之間的關系,等等。
指消費與外部的關系。即社會再生產中,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社會再生產中,任何環節出現循環障礙,都會延緩或堵塞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轉。消費是生產、分配、交換運轉的終點,消費的數量、質量、效果直接取決於前列環節的活動和結果,但作為終點的消費在下一循環中又是前列環節的先導並決定著生產、分配和交換。它通過消費實踐的檢驗,作出效果評價,向再生產傳遞調整與改善的信息,使前列環節在新循環中更加合理化、更富有滿足需求的效率。因而,消費既是生產、分配與交換的條件(提供勞動者),又是各環節運動的目的和動力。
基本特點
城市消費者的分化日益顯著。這種分化,表現在消費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持續增長,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則是有些走低;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統,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消費者則取向新潮,講求精緻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
消費品市場的個性化和趨同化共存,國際化與地域化並重。一方面,城市消費者購買的電器、包裝食品和軟飲料將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品牌;另一方面,服裝、化妝品、煙酒等商品難有強勢品牌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對洗滌用品、音像器材,人們取向國際性品牌,而對調味品、速食品,人們則多選擇區域性品牌。
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檔次劃分更為突出。人們將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去尋找適合自己消費的場所。別墅、高檔商城、高檔娛樂場所是工薪階層與低收入者望塵莫及的。倉儲式商場、便民店、消費合作社便受到廣大工薪階層的青睞。各種零售業態,如購物中心、大型商場、超市、便民連鎖店、專賣店等的出現,迎合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美容美發店、夜總會、洗浴中心、保齡球館等將成為較高收入層消費者的精神消費場所。
高收入者消費飽和或缺少消費,與中低收入者有消費需求但無力消費並存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車,家裡裝備一應俱全。而中低收入者進入萬元級、10萬元級消費還沒實力,從而推動了信用消費、租賃消費的發展。
3. 消費為什麼能拉動經濟的發展
關鍵點是能量不是守恆的,會變動。比如甲養的雞子下雞蛋了,那總量就擴大了。你理解的守恆是單從貨幣交換考慮的,比如整個島上只有1塊錢,那麼這一塊錢就不會變了,可是沒錢買東西人們還是會物物交換嘛,蛋越來越多(可以理解為投資),而人們又有需求(消費的需求),所以有了交易,所以總量就變大了,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再詳細點說,從宏觀角度講,衡量經濟發展主要還是GDP,它有兩種途徑:最終產品總價值法或者總收入法。你看到的守恆就是產品和收入在統計後是相等的,但具體的量是變動的。有種說法形象點叫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你的問題只問了為什麼消費能拉動,這里的關鍵就是造成了總量的變動,而不是像你所認為的東西永遠只有那麼多。就比如人們不把雞殺了卻讓它多下點蛋,也比如甲以前每天只干8個小時,現在干10個小時,這投入多了,產出也就跟著變大了。消費比如原來一頓只吃一個饅頭,現在你能吃2個了,為了滿足你的需求別人只好多生產,所以量也變了。出口就不用多說了,也等於量的變化。而且這裡面也有個乘數效應,即消費的增大可能帶動投資成幾倍的增大,經濟增長就更快了。對於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說比如地球上的石油,真的就那麼多,而且生產他們好難,這不是守恆的嗎?可以設想,沒有石油的時候,會有其他替代能源出現的,其他替代能源需求量會不斷上漲,經濟總量還是會變的。這個問題,我感覺基本說清了呵呵
4. 哪些屬於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下的消費特徵
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養老等公共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引領新常態、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市場競爭、資源環境,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新業態,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同樣,新常態下、打造競爭新優勢,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生產能力、生產要素、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
從企業來說,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認識新常態,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適應新常態,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可以說。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誰的日子越難過、分工更復雜、醫療、教育,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
5. 消費為什麼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會促進經濟發展---本質是錢。
只有有了錢,才會通過形式多樣回的激勵,促進答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簡單打個比方,企業有了錢,就會激勵產品、管理創新,讓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為社會積累更多的財富,個人也會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而消費正是促進錢在社會中的流通,讓錢幹了更多能乾的事,所以可以推斷出這樣的結論。
6. 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哪些方面
拉動經濟增長,形成新的需要,提高人們的勞動積極性。
7.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消費運行總體平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消費需求持續版旺盛,消費對經濟權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
下一步促進消費,就是要圍繞消費升級的方向,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滿足基本消費,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激發潛在消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一是要促進實物消費不斷提檔升級;二是要推進服務消費持續提質擴容;三是要引導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來有序發展;四是要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要加快農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費的提質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