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哪些
我國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為背景,以農機服務產業化理論和農業機械化工程理論為指導,在進一步證明分工專業化的農機服務對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有較大貢獻的基礎上,運用有無法,量化農機分工專業化以及組織制度創新對農業增長的貢獻
② 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有哪些
事例:袁隆平的噸糧田
日光大棚
脫毒馬鈴薯和甘薯
彩棉
總結:中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已達53%具體作用:
1、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農業科技進步,可不斷為農業提供大量先進的各類農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生產性建築設施等,從而改善和提高現有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規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產出率。
2、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
技術進步,一可為農業不斷開發和提供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產效率;二可為農業培育和提供動植物新品種,提高投入產出比;三可為農業提供先進適用的耕作技術等,改善和提高各種農藝技術水品。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產率或投入產出比率,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技術進步可擴大農業資源的利用范圍,提高農業資源的質量和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農業資源能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用;還可促進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統一和協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以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的地域優勢,從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
國家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可以正確引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減少或避免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採取現代化科學管理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從而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高效健康的進行。
5、可以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
農業技術進步可使農民的勞動條件不斷改善,勞動強度不斷降低,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而調動農民推進技術進步的積極性,是農民努力學習與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旦被農民掌握,必將引起農民思想行為的一系列變化,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③ 農業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影響是什麼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因為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農業的發展關系著絕大多數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安定
3、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④ 農業四大貢獻中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粒)去殼後稱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
⑤ 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1、農業是人類生存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和先決條件;
2、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賴以獨立化的基礎;
3、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1、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
2、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原料;
3、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4、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廣闊和最可*的市場;
5、
農業是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6、
農業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出口產品。
⑥ 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A、產品貢獻 B、原料貢獻 C、市場貢獻 D、要素貢獻 E、外匯貢獻
ABCDE全選,
⑦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地處城郊結合部和工業園區所在地的村組實行社區股份合作,建設標准化廠房、門面房和宿舍樓等,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動農民增收。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切合實際的原則,使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二是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通過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措施,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發揮典型示範和帶動作用。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為了少走彎路,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樹立一些先進典型,通過典型來示範和帶動面上的工作。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探索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村「三大合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⑧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
(8)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擴展閱讀:
國家統計局24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帶動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現代農業深入發展,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農村面貌加快改善,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5000萬噸大關,達到57121萬噸,比2002年增產11415萬噸,增長25%。2004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八年增產,2007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5億噸,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新台階。
同時,經濟作物全面增產。2011年棉花產量659萬噸,比2002年增產167萬噸,增長34%。油料產量3307萬噸,比2002年增產410萬噸,增長14.1%。糖料產量12517萬噸,增產2224萬噸,增長21.6%。
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7930萬噸,增產15069萬噸,增長28.5%。水果產量14083萬噸,增產7131萬噸,增長102.6%。
農民收入方面,報告指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迅速。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8.1%。
農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56.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1.7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38%。
農村改水累計受益人口達到89972萬人;2011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9.2%,比2002年提高20.5個百分點;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長36.6%。
⑨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生產的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最主要來源,是工業生產所需原料的重要來源。
⑩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那些貢獻
最基本的:基礎作用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