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買房子面朝京杭大運河,現在除了風景好,只能算城郊,以後附近經濟發展會好嗎
按現在的發展速度,以後附近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好的,這是咱們國家的未來發展規劃決定的,但會等些時間。
『貳』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溝通南北 全國聯系的更為緊密
『叄』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大運河對復我國古代政治影響:制 (1)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治。
(2)加深了隋朝的階級矛盾,促進了隋朝的滅亡。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影響: (1)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2)有利於全國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
(3)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
『肆』 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部分
『伍』 中國大運河的發展歷史
中國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大體可劃分為三段發展歷史:邗溝(春秋至隋朝)、隋唐大運河(隋朝至元朝初年)、京杭大運河(元朝至清朝末年)。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齊、稱霸中原。但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靠陸運勞力甚巨且道路不暢,而吳國的優勢是水軍和先進的開河、造船、航運技術。當時長江與淮河之間並無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風狂浪急,風險頗大。
公元前486年,吳國利用長江與淮河之間湖泊密布的自然條件,就地度量,局部開挖,把幾個湖泊連接起來,從此長江與淮河貫通。該運河以南端的古邗城為起點,因此稱為「邗溝」。邗溝的開鑿,是有史記載的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揚州、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因邗溝的開鑿而誕生。邗溝也是淮揚運河的前身,此後一直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為水運要道。
與此同時,浙東運河的前身——山陰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興建年代最早,並且至今依然保存較好的人工運河之一。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動機已超越了軍事目的,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四百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系。
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百萬民工,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稱山陽瀆。608年,又征發黃河以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完成,隋唐大運河由此基本形成。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岩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③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④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觀動機: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系的。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客觀效果: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組織到江南巡遊,也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為隋亡的原因之一。
隋唐大運河造就了沿線城市的繁榮,揚州、蘇州、杭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境內)都是繁盛一時的商業城市。
浙東運河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憑借經餘姚、曹娥把寧波與杭州聯系起來的水路及浙東運河,寧波實際上成了大運河的南端終點。兩宋時期浙東運河為國家級主航道。 由於元朝以前,中國的行政中心長期位於洛陽、開封,因此江南漕運要運送到北方,需繞道河南。元朝至元18年(1218年),忽必烈決定對運河裁彎取直,下令開鑿濟州河,後再開會通河與通惠河,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漕運,設置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掌管運河漕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漕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展起來,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浙東運河在明清時也同期繁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朝廷製作了大運河全圖,第二部分繪制的是從紹興府經杭州直至京城的大運河,詳細反映了運河沿途各府縣周邊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間溝通關聯濟運情形,足證浙東運河為中國大運河南起始端。
『陸』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約1000公里長的「通洛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運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區至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並加以疏通而成;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通縣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河的下游挖成;
(4)魯運河:臨清至台兒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運河:台兒庄至清江;
(6)里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人傑·名城
曲阜
沿著大運河作歷史漫遊,可以看到運河兩旁一個個歷史人物傲岸站立,彷彿在審視著人間的過去、今天和將來,檢閱著大運河上來去匆匆的過路人。
魯運河中段的東面,有一小城曲阜,屹立著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塑像。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就在曲阜闕里孔子的故居建造了大成殿祭奉孔子,是為孔廟。曲阜城內有孔子後代直系子孫的住宅,佔地200餘畝,是為孔府。城北外的泗水之濱,有孔林,為孔子及其後代子孫的墓地。孔廟、孔府、孔林素稱「三孔」,馳名中外。
沛縣
魯運河南段,今山東、安徽、江蘇三省交界處有一個沛縣,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起兵之地,亦是劉邦及其手下的重臣蕭何、盧綰、周勃、曹參、樊噲、夏侯嬰、王陵等人的故鄉。
徐州
徐州,位於中運河的樞紐之地,自然形勢險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為兵家必爭之地。徐州獅子山下,1984年發掘出了一個堪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的西漢兵馬俑坑。坑內4000多個兵馬俑穆然肅立,組成了一個步、騎兵種齊全,兼有指揮車陣的大型軍陣。它正是徐州古戰場的藝術寫照。
淮安
運河最北端的淮安,為大運河的入淮口。元代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此地。出今淮安西門,沿道里運河的東岸大堤東行,至河下古鎮碼頭下大堤,一條曲折的大道延伸於住宅、菜地和池塘之間。大道盡頭的綠樹叢中是一座白色磚牆圍繞著的小院,這便是明代大文學家、神怪小說《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揚州
作為大運河的中樞,揚州曾是商旅雲集、人文薈萃之地。這里既有「腰纏十萬貫,跨鶴下揚州」的富豪,更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文人。孟浩然、王昌齡、李白、高適、杜甫、劉禹錫、李紳、白居易、杜牧等都曾到過揚州,總共寫下了數百首歌頌揚州美麗風光和繁華市井的詩歌。
『柒』 古代京杭大運河對沿岸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捌』 杭州市餘杭區運河街道的經濟發展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初步測算為126.9億元,增長19%,其中新口徑工業產值123.1億元,增長19%;實現出口交貨值21.9億元,增長14%,其中自營出口13.1億元;實現三產增加值2.5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3億元,增長20%;農民人均收入11039元,增長10%。
運河街道以項目推進和技改創新為抓手,著力化解資金、土地等要素制約,實現新口徑工業產值123.1億元,增長19%,其中規模以上產值81.1億元,增長19%。新增規模企業39家,達到20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增加4家,達到14家。完成工業投入6億元,徵用土地83畝,拆遷農戶159戶。中昊科技、天時輕工、中立印務和海德龍塑膠等項目建成投產。雙華科技、華峰服裝、獅特龍健身、新裕機械、海嘉布藝、浩迪服飾、涌匯工貿、榮強工貿、百匯電器和人和機械等10個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企業加快技改創新,加強品牌建設。全鎮工業企業技改擴建投資3.5億元,創建省高新技術企業1家、市企業技術中心3家。老闆燃氣灶獲得中國名牌,「鐵流」和「老闆」商標躋身全國馳名商標行列,獲得浙江名牌2隻、市區名牌和商標9隻(件)。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引進興旺特種鏈、和佰家居、森匯電子和藝龍牆布等項目,引進莫及普公司重新啟動了餘杭港臨平作業區的開發建設。完成協議外資2621萬美元,到帳外資756萬美元。存量盤活取得實效,成功收回廣德國際閑置土地170畝,盤活閑置廠房4萬余平方米。擔保公司擴股到2055萬元,累計為企業提供擔保2億元。
『玖』 ★隋代大運河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政治影響:
(1)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治。
(2)加深了隋朝的階級矛盾,促進了隋朝的滅亡。
經濟影響:
(1)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2)有利於全國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
(3)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
『拾』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江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隋朝建立後,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得比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區供應.由於陸路運輸的局限性,無法滿足北方的這一需要.因此,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從政治上看,為了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從隋煬帝個人角度說,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這也為開通運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楊廣即位之初,為了加強對富庶的江南地區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財富,隋統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於605年開通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大運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共分為四段.通濟渠是從洛陽的西苑引觳、洛兩水達於黃河,又從洛陽東面的板渚引黃河水,疏通莨盪渠故道入淮河,直達淮河兩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再從山陽起,疏導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蘇楊州)附近長江.這一段施工里程,從洛陽到江都長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濟渠,從洛口開渠到涿郡,長1000公里.還有江南河,是從京口引長江水直達餘杭,入錢塘江,長400多公里.大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它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六個省的廣大地區,成為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