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經濟學的的發展要求論文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版其規律的經權濟學科。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我國目前把城市經濟學作為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下面的三級學科。
涵蓋方面
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
城市經濟學相關書籍
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
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
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研究內容
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
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
城市內部結構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Ⅱ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對城市發展有什麼影響
經濟結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以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特徵比較為例 錢楓林。吳園一 本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初步揭示了無錫、蘇州兩市經濟發展的特點...
Ⅲ 論文的開題報告怎麼寫題目: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gtuw456
Ⅳ 求城市經濟學論文一篇
文章編號:1673-1751(2007)01-0019-03
試論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劉揚
(濮陽市建委測量隊,河南濮陽457000)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和一些可行的建議與
方法,展望了未來城市經濟的發展趨勢。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一體化;城市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
城市經濟學自西方傳入我國20多年來,在我
國經歷了從興起到不斷繁榮的發展過程,在許多
領域取得了若乾重大研究成果,為我國城市化和
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1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現狀
1. 1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外的城市經濟研究以解決城市問題作為出
發點和己任,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更加
注重城市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經濟問題的左
右下,近年來,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的內容可集中歸
結為4個主要的領域:區位分析與城市內部空間
結構演化;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設
計;特定城市市場與城市經濟模型的建立;城市經
濟問題、城市政府行為和城市經濟政策分析。
1. 2國內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內的城市經濟研究在改革開放後才起步
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
我國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了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並對城市經濟學
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城市
經濟政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
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
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我國城市經濟學的新特點
城市經濟研究直面時代重大問題。現代城市
規劃、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等領域越來越引起社
會各方面的重視,越來越需要城市經濟學的理論
指導,實踐的需要促使理論工作者從經濟學層面
上積極進行探討。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問題的認
識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認識和新見解。
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
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
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
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
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
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
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
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這與網路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
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
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的
創新與突破。
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
躍。改革開放為我國城市經濟學者提供了與國外
進行廣泛交流和對話的機會,各研究機構或高校
的有關單位經常派出學者到國外進修、講學、參加
國際會議,了解國外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最新信息,
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大大拓寬了我國學
者的研究視野。
城市經濟學的學科組織建設和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時代呼喚著城市經濟學的新發
展,與此相呼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於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
稱「委員會」),擔負起促進中國城市經濟學發展
的歷史重任,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組
織保障。隨著城市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推進,城市
經濟學教學工作在國內各高校也得到了相應的重
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20所大學開設
了城市經濟學課程,有10多所大學成立了專門的
研究機構,近百名教師從事城市經濟學及相關問
題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3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的問題
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
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
究與實踐部分分離。
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
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
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4「十一五」期間本學科發展的主要
領域及其趨勢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
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
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
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
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
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
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
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
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
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
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
域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
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
析的內生變數,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
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
鍵因素。應創新和發展城市化理論,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時代的高度加以認識。應反思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經濟學的實踐性,研究城市
發展的系統工程和價值工程,將城市經濟學研究
劃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研究。應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實證主義的檢驗,又接受
偽證主義的檢驗,成為經過科學論證和可以反復
驗證的結論及指導實際工作者實踐的依據。
城市化問題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針政
策。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
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
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
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發揮。三是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後
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
後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
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
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
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
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
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
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與教育、文化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
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
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
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
築與公共建築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
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
問題的研究。
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一是城
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
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
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
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
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
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
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
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
「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
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
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的新途徑。
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一是盡快建立一套能
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加強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調
查。二是以城市綜合競爭力來評價城市發展狀
況,對大城市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中
小城市,特別是具有發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則有失
偏頗。因此,應建立可以用來評價具有發展特色
城市的指標體系,使之與綜合競爭力評價標准一
起,構成完整的評價城市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何文超.重彩濃抹繪宏圖—濮陽市城市規
劃建設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國際廣
播出版社, 1996.
[2][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測量與制圖[M],
北京:測繪出版社, 2001.
Ⅳ 歷史 概括秦漢到唐宋時期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變化
從中國城市發展階段看:以宮殿城池階段為城市主體的秦漢時期,以坊市制度為標志的隋唐時期,以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徵的宋以後時期。從中國都城史角度看:中國都城在兩宋時期開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轉移。從城市規模看:以隋唐兩宋時期為界限,中國傳統城市規模達到頂峰。城市人口達到一二百萬。從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後,突破牆的觀念界限,很多城市雖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僅以擴建外城的方式把他們擴進來。南方市鎮、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牆的桎梏。從城市人口構成看:兩宋時期,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工商業人口比重加大。從城市文化結構看:市民文化是否成為宋以後城市文化的主流?主導?宋以後新興的文學藝術——說話、話本、元曲、雜劇、小說、曲藝、戲劇,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階層。從不同角度審視唐宋城市變化,對研究中古時代城市應有很多啟發。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城市變化是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集中表現,城市的數量、空間分布、職能和類型、人口數量和結構、人口流動、人口文化結構、城市網路體系、城市市場商品流通和商品結構的變化是城市變化乃至社會變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時期也是城市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率較高的時期,大量、頻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從考察商品經濟發展與城市變遷的互動關系人手,能進一步了解唐宋城市變遷過程的特點以及與城市生活各個層面及周邊生態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以都城社會為中心的研究,為不少學者所重視,以筆者管見,對研究進程影響比較大的有幾個代表性研究:1.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為代表的城市社會經濟研究;2.以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為代表的都城制度綜合研究;3.以史念海「古都學」創立為起點的歷史學與歷史地理學的學科交叉研究;4.以妹尾達彥系列研究為代表的都城研究新空間(全球視野、禮儀空間、宇宙都城等)體系。此外,李孝聰的城市地域研究,榮新江的長安研究及綜述,辛德勇的歷史地理文獻釋讀考證等的多視角研究,閻文儒、李健超、楊鴻年等人對城市文獻考實性著作,城市史比較研究等,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從近幾年的研究側重點看:1.都城研究長盛不衰,新的研究熱潮不斷涌現。2.城市比較研究更為寬泛,不僅包括相關時代城市的比較,還從研究者的立場出發,關注城市研究的新課題。3.城市史研究已經全面展開,近幾年更重視對地下遺址遺跡的考察,諸如城池、宮闕、墓葬、窖藏等。文物與文獻的結合,考古與實地探察的結合,城市社會的研究重新成為關注熱點。
Ⅵ 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前景分析
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現狀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我們面臨的新形勢,也是研究和部署未來地質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8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3.54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實際增長50倍;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實際增長38.5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3597萬人,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
我國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大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詳見圖13。
圖13 我國城市化水平與城市數量的變化情況
第一階段(1949~1957年):城市化的起步和健康發展時期。到1957年末,中國城市增加到176個,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
第二階段(1958~1978年):城市化不穩定發展時期。在這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化水平在17.3%上下徘徊。
第三階段(1979~1999年):城市化穩定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個數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1999年的666個,新增城市473個。1979年城市化率是18.96%,1999年為34.78%,提高了15.8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9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2009年):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全國城市數量穩定在655個左右,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化速度從36.2%提高到45.7%,年均提高1.28個百分點。
二、我國人口增長與城市化前景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既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求,也是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外不少研究單位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數的預測採取情景分析方法,也就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得出相應的預測結果。嚴格地說,准確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預測成功的案例迄今為止並不多。本項研究我們並不進行專門預測,因為缺乏數據基礎和必要的預測模型,僅引用國內的一些預測成果,並進行必要的分析。
我國未來的人口。關於我國人口的峰值及其出現時間,國內外預測很多,不少預測認為我國的人口峰值為15億,也有認為會達到15億以上;人口峰值出現在2030年,也有認為在2030年以後。由於機械增長,到2050年中國人口才會穩定並逐步下降。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2010年我國人口為13.6億,2020年為14.7人。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人口司預測,中國人口峰值出現在2033年,屆時的人口數量約為14.6億。也就是說,那時中國人口不會超過15億。這一結果與我國不少預測的結果相近。還有預測認為,我國人口在2050年後才開始下降。
關於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按2004年不變價格計,2010年GDP將超過2.6萬億美元,人均1900美元左右(2000年價);2020年將超過5萬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左右。未來15年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仍佔主導地位;2010年和2020年三次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54:32和12:48:40。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進程處於中期階段的特徵可持續到2020年。
關於城鎮化水平。衡量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30%後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達到60%後進入平緩發展階段。1996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化率每年以1.43~1.4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5.7倍,2008年達到45.7%(表3)。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的前期,在2020年前都將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別為46%和55%;也有認為2010年將達到49%左右,到2020年城鎮人口的比例達到60%。
表3 2010年和2020年城鎮化水平預測
2008年3月25日,麥肯錫公司發布《迎接中國10億城市大軍》報告。該報告稱,按現有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將於2025年達到9.26億,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將突破10億。中國城市在未來經濟中將占據更加主導的地位。該報告稱,中國城市化規模和步伐有望繼續保持前所未有的速度。到2025年,中國將出現221個100萬人口的大城市,23個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和成都8個城市,將成為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移民將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動力,在2005年至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長將由流動人口構成。到2025年,在中國新增3.5億以上城市人口中,流動人口將超過2.4億。
三、我國區域發展特徵與演變趨勢
(一)區域經濟發展特徵
1.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加快,但經濟活動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沒有改變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逐年加快的態勢。自1999年以來,西部地區GDP增長率連續7年逐年加快,從7.3%提高到2006年的13.2%;同期,中部地區由7.9%提高到13.1%,東北地區則由7.9%提高到13.5%。從橫向比較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要低於東部地區,繼續呈現東部地區高速增長,而其他地區增長相對較慢的不平衡格局,但增速差距縮小。1980~1990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中西部地區為8.8%,東北地區為8.1%。1991年後,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加快,東部與其他地區增長率的差距開始加劇擴大。1991~1998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4.7%,中部地區為12.0%,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只有10.4%和9.5%。1999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東部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增速差距縮小。1999~2006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2.2%,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則保持在10.5%~10.7%,三個地區的增長速度十分接近。
表4 我國各地區GDP增長率的變化
續表
近年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為鼓勵沿海企業西進,200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東西互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意見》;商務部實施了「萬商西進工程」,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移,鼓勵沿海企業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進。二是沿海要素成本的上漲。近年來,隨著產業的大規模集聚,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各種成本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和能源供應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紛紛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加大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由此導致一些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紛紛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三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效益提高。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投資環境尤其是硬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投資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投資貢獻率平均為13.7%,比東部地區高1.1個百分點,工業成本費利用率平均為11.3%,遠高於東部地區的6.2%。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今後沿海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向這些地區推進的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並沒有改變經濟活動向東部沿海轉移和高度集中的態勢。1980~2006年,東部地區實現GDP佔全國的比重由43.6%提高到55.7%,提高了12.1個百分點;而東北地區所佔比重由13.7%下降到8.5%,減少了5.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所佔比重由22.3%下降到18.7%,減少了3.3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活動仍在向經濟繁榮的東部地區轉移和高度集中。這種集中化趨勢是中國經濟市場轉型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和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向東部地區的集中趨勢。
2.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但呈現兩大變化趨勢
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東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東部地區的銷售收入佔全國總銷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大的則是資源加工型產業,如煙草加工、金屬冶煉、煉焦業、麻紡織業、鹽加工業等。此外,中部地區在運輸設備製造業,西部地區在航空航天設備製造等方面佔有較大比重;東北地區主要是裝備製造業優勢較為明顯。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近年來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布局發生了較大尺度的空間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基礎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聚。作為基礎產業的鋼鐵、石油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等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的40年間形成了原有的布局,其影響因素是資源產地、交通條件、水源條件等。現在影響因素已經在很大程度發生了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人才和管理以及反映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難易程度的區位等,成為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我國許多產業的布局發生較大尺度的轉移。在基礎產業中,鋼鐵、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及裝備工業中的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製造)、交通運輸工具製造業等,由於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引進外資及體制上的創新等,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建設了若干大中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原有的布局。西部發展這些產業雖具有資源的基礎,但由於資源以外的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致使這些產業的重點向東部地區轉移。
能源工業特別是電力工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電力消費需求增長很快,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區、山東半島等主要依靠本地或附近區域建設了一批火電站,在珠江三角洲還建設了為數眾多的燃油小電站。隨著上述城市集聚區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改變其能源消費結構成為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能源政策。因此,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實現電能和天然氣在全國跨大區輸送。近年來,二灘水電站等已投入運行。同時加快了廣西紅水河流域、貴州南盤江流域、雲南瀾滄江流域及金沙江支流的水電開發。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其中西部地區將佔到70%左右(不包括紅水河和三峽)。為了擴大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資源的開發,國家加大了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塔里木、青海柴達木和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生產地帶。與此同時,貴州至廣東直流輸電、交流輸變電等大型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建成或在建。
(二)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傾斜式趕超戰略(與傳統的既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又要全面超英趕美的發展戰略相對而言)指導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所謂「弓箭」形或「T」形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隨後發展為所謂的「丌」形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丌」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理論、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布局的主幹框架將朝著「一帶、七軸、多中心」的空間結構演變。全國區域空間布局以國家級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組織區域經濟活動,以點帶軸、以軸促面,形成以城鎮軸帶和多中心為骨架,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一帶」指沿海城鎮帶;「七軸」指京呼包銀、隴海蘭新、長江沿線、滬瑞四條東西向軸帶和京廣(部分京九)、哈大、北部灣三條南北向軸帶;「多中心」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連綿區和武漢、成渝、遼中、關中、山東半島、鄭州、長株潭、海峽西岸城鎮群,以及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南寧等多個邊境重要城市。
(三)區域人口分布與城鎮化發展
1.人口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比重下降
2000~2005年,我國各地區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最快。如表5,2000年東部沿海人口總量為44231萬人,而到2005年已增長到46388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達9.6‰,分別比同期的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高6.1,2.8和4.5個千分點。與此同時,5年來,各地區的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只有東部沿海有所增加,從2000年的35.60%上升到2005年的36.15%;而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全部下降,分別下降了0.41,0.09和0.06個百分點。
表5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人口分布比較
2.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人口集聚和城鎮化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城鎮化和人口集聚速度在加快。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人口流動的目的地不再局限於東部地區,而是擴大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而且,東部沿海地區在經過20年的發展後,產業結構開始調整,東部沿海的企業也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更多的商機,有些勞動力轉移逐漸轉向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如雲南、新疆外來人口數都超過了100萬人,基本集聚在新興城市。除四川、貴州、重慶轉移到雲南的勞動力比較多外,還有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新疆同樣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入。隨著中西部經濟崛起,還有加入WTO後發展邊境貿易,位於邊境貿易城市的流動人口也將越來越多。
3.四大區域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東北地區城鎮化速度相對緩慢
2000年以來,我國四大區域的城鎮化均以較高的速度推進。2005年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已分別達52%和56.5%。2000~2005年,中部地區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城鎮化進程推進最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相對較慢。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速度達1.45個百分點,分別比東、西部高0.1個、0.22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高出0.47個百分點。但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相對較低,2005年分別為37.6%和34.9%,並處於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推進的空間還很大。
表6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城鎮化水平比較單位:%
Ⅶ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1城市經濟的作用及其運行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識。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局的發展。城市經濟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以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式、經濟活動或經濟體系。城市經濟的作用①城市經濟是各部門經濟在城市空間范圍內的重要紐帶。②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經濟的發展,加深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④城市經濟對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導和推動作用。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①空間上的集聚性與規模性。空間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徵,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特徵。②系統上的綜合性與網路性。現代城市經濟系統通常都包括工業、建築、房地產、金融保險以及信息等系統。城市經濟系統是這些系統的綜合。這些系統之間、各系統內部各單位之間都存在種種經濟關系,他們相互關聯與交融,使城市經濟又具有網路性的特點。③運行商的開放性與外部性。④績效上的高效性與裂變性。城市的人均投資低於農村,而投資取得的效益卻比農村高。城市經濟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和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呈現裂變性的特徵。
城市經濟運行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問題。②城市空間規模增長管控問題。③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經濟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④城市空間范圍內產業結構問題。⑤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問題。
對上述城市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探討,是城市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經濟、城市空間規模經濟與增長管控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間內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增長與發展、城市土地經濟、人口經濟財政金融經濟、管理經濟、住宅經濟、福利經濟、基礎設施經濟、交通經濟、物流經濟、環境經濟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等。
2城市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城市經濟學是隨著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多數學者認為,1965年美國人威爾帕·湯普森編寫的《城市經濟學導論》的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西方城市經濟學發展非常迅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需要,城市經濟學才被介紹到我國,並且發展迅速,很快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經濟學的學會及系所,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城市經濟學科理論與實際人才。我國城市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學術團體——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宗旨包括:開展城市經濟理論前瞻性理論研究,總結城市發展經濟經驗,傳播城市現代化建設理論信息,推動全國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繁榮城市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1)學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研究將會進一步加強。(2)城市經濟學研究將會更加註重實踐性並將直面重大問題。當今城市社會的城市化規律與方針政策問題城市經濟增長中經濟組織結構、社會政治制度結構的作用及其對策、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城市競爭力問題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實踐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難題,都是目前的研究熱點。(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將有大的變革。①個性化研究開始出現,「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計算機應用更加頻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經濟學數量經濟模型,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③由專門化研究走向綜合研究趨勢明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將成為必然選擇。(4)城市經濟比較研究也將成為一個趨勢。城市經濟研究將逐步擺脫對單一城市的研究,開始注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
Ⅷ 城市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