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一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0 10:39:00

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經濟帶來哪些重大影響

英國作為協復約國中最有制實力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削弱。為了最後的勝利,它在資源動員方面已山窮水盡。在戰爭期間,整個英帝國死亡官兵94.7萬人,傷200多萬人,軍費開支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國家收入的44%,商船損毀不下900萬噸。為了平衡國際收支,英國失去了海外投資的1/4,並向美國舉債,1919年英國欠美國的債務已達8.42億英鎊,開始失去國際金融壟斷地位。

⑵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⑶ 一戰對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民生、思想和其他產生了什麼影響

政治上瓦解了奧匈抄,沙俄,德襲意志,奧斯曼四大帝國,並且導致了十月革命,產生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使得世界進入了近代史。戰後英法雖然仍是世界霸主,但是實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同時美國和日本崛起。一戰後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愈演愈烈。一戰後出現了新的國際組織國聯。經濟上一戰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摧毀了歐洲,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大多數國家經濟嚴重衰退或者被摧毀。但是由於歐洲軍需品的需求,美國大發戰爭財,戰爭推動了美國日本經濟的發展,美國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在科技上,一戰成為了許多新技術,新科技產品的試驗場,促進了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比如化學,飛機,坦克等武器的出現極大推動了掌管科技領域的發展。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民生凋敝,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在思想上,一戰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個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客觀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於一九一六年加入到協約國一方,並且向歐洲派出了十七點五萬的勞工。而至於為什麼加入協約國而不是加入同盟國的問題上,是因為當時同盟國一方敗局已定,而且中國當時軍閥割據,原本就在內亂時期,中央沒什麼權威,是由於外國的慫恿的。一戰的開始,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都有極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也並不全是壞處:

1、政治:

辛亥革命前,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投資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促使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結束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國。

2、經濟: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當時中國的經濟侵略,推翻帝制則鼓舞了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的思潮。無產階級隊伍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條件。

3、思想: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搞尊孔復古專制獨裁,此舉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戰將要結束之時,俄國退出戰爭,其國內發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體制國家——蘇聯。蘇聯的成立、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給當時的中國愛國人士指明了救國的道路: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才能救中國。另外,北洋軍閥政府對外賣國,對內掠奪、混戰,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致使遍及全國的五四運動爆發。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在一戰結束後第三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一戰雖然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對我國帶來的正面影響,正因為這些影響,我們的國家才會有所改變,我們才能走上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經濟經過黃金期對共產黨有什麼重要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復期間中國的經濟哪裡制好了?再說五四運動是在一戰後發生的,而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我黨前身)是在1920年8月成立的(五四運動後),也就是說一戰期間中國沒有共產主義組織,所以此問題不成立。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政府調節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社會發生了許多比戰爭本身要持久得多的根本變化。首先正如人們早已知道的,戰爭深刻地影響了資本主義制度。舊資本主義制度(或曰經濟自由主義,或曰自由私人企業)的實質,包含著這樣的思想:政府應讓企業獨立地活動,或者說,至多是制定某些共同規范,在此條件下工商業可以經營其本身的事務。早在1914年以前,各國政府已日益參與經濟領域的活動。它們提高關稅率,保護民族工業,通過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以尋找市場或者原料,或者批准頒布有利於僱傭勞動階級的社會保護法規。在戰爭期間,所有參戰國政府日益不斷地控制其經濟體制。的確,「計劃經濟」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先得到了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與道德意圖統統引向單一的目標。

由於沒有一個國家預料到要進行一次長期的戰爭,因而也沒有哪一國擬訂工業動員的計劃。每一件事情都必須臨時准備。1916年,每一國政府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門、署局機關、政務會和專門委員會等,以便在各方面協調政府進行戰爭的努力。其目的是設法將所有的人都有效地利用起來,而國內全部的自然資源與一切能進口的貨物,都要用到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在戰爭緊迫的形勢下,自由競爭是浪費的,無法指導的私人企業又太不穩定和過於緩慢。這些私人企業出於追逐利潤的動機進行活動,致使其聲名掃地。而那些利用物資短缺謀取暴利者則被譴責為「投機商」。民用方面或者純粹以奢侈為目的的生產已被削減到最低限度。企業主不能隨意建立或關閉工廠。如果未經政府批准,要興辦新的企業是不可能的,因為為創辦企業而出售股票和有價證券的活動都是受到控制的,同時只有經政府許可才能獲得原料。同樣地,要關閉從事軍火生產的企業也是不行的。如果一個工廠無效益或者毫無盈利,政府也要千方百計補償其損失,使之能繼續經營。這樣一來,有時候,企業經營可以期待政府的支持。在這里,競爭和唯利是圖的原則都丟棄了。

如今,新的目標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利益而使生產達到協作,或者「合理化」。工人們對縮短工作日與提高工資的要求受到了勸阻。大的工會都普遍同意禁止罷工。在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公開顯示舒適生活情況,變得叫人感到忸怩不安。節衣縮食已成為愛國的行為。如果僅就共同的事業得到富人與窮人同樣的贊助這一點來看,戰爭甚至對實現經濟平等的思想也給予了新的推動。

徵兵就是人力分派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徵召委員會通知一些人向軍隊報到,批准另一些人免服兵役,以便安穩地在軍火工業部門勞動。鑒於前線的傷亡率,政府對個人生命的決定權也就無以復加了。部隊人員需求的增長,使得原來免役或是體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徵募了去,這樣大量婦女流入工廠和管理部門。在英國,有的甚至進入新組成的軍隊的婦女團隊中。婦女們接替了許多過去被認為只有男子才能承擔的工作。戰後,婦女們沒有以如此大的數量留在勞工隊伍中,主要是要讓位給退伍軍人;但這一次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時經歷是社會轉型的組成部分,由此,所有國家的勞動力隊伍都得以擴充,婦女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千百萬婦女的個人生活與眼界都更為積極地從家庭轉向國民經濟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而有助於人們重新界定或改組女性工作——這是一個在工業革命早期就已開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的年代還要得到加強的社會過程。

在戰爭期間,各國政府並沒有直接地強迫人們(包括婦女在內)丟棄原有工作而接受另一項工作。除了德國以外,各國並不實行經常性的勞役制度。可是,政府通過左右工資級別,准予免服兵役,強迫某些工業擴大、另一些工業縮小或者維持原狀,以及宣傳在軍事工廠工作就是愛國等做法,使得大批工人轉到軍工生產上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德國人濫用了國際法的某些規定,但既沒有採取強迫的或者「奴隸式」的勞動,也沒有強迫戰俘服勞役,這極少能說是由於他們的謹慎,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於國際的壓力。

各國政府都控制了全部對外貿易。對私人任意地運走本國物資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同樣也不能容許他們耗費外匯以輸入不需要的貨物,或者通過彼此競爭來提高必需品的價格。對外貿易已實行國家壟斷,私人公司的對外貿易必須在嚴格的特許和限額下進行。美國成為最大的輸出國,1914—1918年間,其每年的輸出額從20億美元增長到60億美元。對美國農產品和工業品無止境的需求,當然使價格提高。但是對最重要的產品,1917年還是通過法律把價格固定下來。

⑺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中國政府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引發「府院之爭」;「一戰」結束後,版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權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五四愛國運動。

經濟上:大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緩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經濟方面,舊的國際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歐洲經濟脆弱,而美國卻由戰前的負債國變為債權國。其他列強對它的負債數約達20億英鎊。美國還控制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經濟有怎樣的影響

中國:一戰期間,西方各國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控制,而且因為戰爭的消耗,版需要大量的從國外進口權物資,這使得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因而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一戰結束後,這個黃金時代不可避免地曇花一現。

日本:作為戰勝國,日本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擴大了自身的利益。

韓國:老實說專門經濟方面的影響不太清楚,只知道一戰對韓國政治的影響,資料引用如下:
三一運動(

閱讀全文

與一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