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關系及其制定的原則
一、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規劃的區別在於其所處的高度和層次不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階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宏觀的整體的籌劃,區域經濟規劃則是戰略思想的細化和轉向落實的階段。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把帶有前瞻性的、關繫到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的綱領性設想和謀劃稱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它根據不同地區生產要素條件的分布情況和該地區在國家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地區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和總體思路進行謀劃,以達到指導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經濟騰飛的作用。而把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安排稱為區域經濟規劃,它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的區域和產業發展的詳細的安排,是戰略思想的細化。
二、區域經濟規劃制訂中應遵循的原則
1、發揮優勢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是區域規劃最基本的原則。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基礎、文化習俗諸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自然條件和資源豐度的差異性,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生產要素、需求水平和產品價格等的差異性,同時也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互補性,這是由勞動地域分工原理所決定的。只有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區域條件,發展各種產業,取得最佳經濟效益。
2、兼顧全局原則。區域規劃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區域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因此,規劃中要以區域整體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一般與重點、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生活與生產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只有堅持全局原則,才有可能使各類規劃與發展戰略統一起來,始終如一地貫徹戰略指導思想。
3、效益原則。區域規劃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部門或區域的經濟效益。通過規劃,合理地布局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在相同投入下,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僅僅是經濟效益是不夠的,區域規劃應當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使區域能夠長期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② 發展區域經濟應當遵循的原則是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③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包括
促進和引導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
④ 綜合上述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什麼原則
我以福建省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例,像你論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生產力合理布局、國土資源優化配置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福建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福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是: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繼續強化閩東南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進閩東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城市化進程,優化配置國土資源,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省內外市場、培育支柱產業、優化經濟結構、擴大開放開發、加強人才和科技交流、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廣泛加強山海協作,逐步縮小山海發展差距,共同構建基礎設施配套、產業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建設水平同步提高的海峽西岸經濟繁榮帶。
福建區域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
年份 經濟協調發展目標 交通體系目標 資源開發目標 環境保護目標 實驗區建設目標
2005 山海差距逐步縮小 建成四小時交通圈 山區林產業和建材業產值提高
2010 山海差距朝縮小方向發展 形成四通八達公路網 山區水力資源90%以上得到開發 資源及環保工作進入全國上游水平 建成全省可持續發展重點示範區
行 動
1.山海協作,聯動發展。
拓寬山海協作的領域,逐步提高山海協作的規模和層次,有計劃、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協作項目。建立有利於山海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勢互補的運行機制。建立高效、統一的山海協作領導和協調機構,建立山海協作運作基金,促進山海優勢資源的相互流動、相互滲透和合理配置。完善以市場手段為主促進山海合作的管理運行機制,改變以政府為主的協作方式,促進山海協作長期有效地進行。採取山海全方位、全區域環境整治措施,處於上游的山區要加強江河源頭植被保護和水土保護,防止水土流失,緩解閩江下游汛期洪水的壓力;關停並轉「三小」污染企業,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處於下游的沿海地區應採取高新技術,開展全過程清潔生產和污染控制,提高環境質量,同時在技術、資金上適當支持上游地區的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2.推進閩東南可持續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要發展和培育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發揮面對台灣的區位優勢,強化與台灣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形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精細化工、海洋開發工程等新興產業開發帶。二是要利用科技進步成果改造現有產業,提高其科技含量,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拓展經濟腹地。形成以廈門為中心的九龍江下游地區,帶動閩西及閩中部分地區並向粵贛輻射的廈門港區經濟區,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帶動閩東和閩北並向贛浙輻射的福州港區經濟區,以湄洲灣為中心帶動閩中其他地區並向贛皖輻射的湄洲灣港區經濟區。從而提高港口貨物流通量,帶動港口中轉、貿易、加工、倉儲等經濟的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總量的 提升。
合理配置水土資源,逐步把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同時,有效整治生態環境,加強海岸帶生態環境管理,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加強城市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城市化。加強福州、廈門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作為全省商貿、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中心的功能,同時帶動沿海大通道沿線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鎮的建設,在閩東南沿海形成一條現代化的城市帶。
3.消除貧困。
抓好增糧增收,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要堅持「三穩定、三不變」的糧食生產原則,促進糧食增產與糧食品種改良目標的實現。立足貧困地區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選准發展路子,增加農民和農村集體收入。
採取政策措施,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的環境。從項目布局傾斜、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等方面,扶持貧困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建設、發展開發性生產;在人口政策方面,要切實抓好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在人才政策方面,要制定貧困地區引進、留住人才的優惠政策,改變山區人才向沿海單向流動的現象,逐步形成有利於山區和沿海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
4.抓好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建設具有綜合協調管理運行機制的實驗區。水口庫區是個跨行政區域的特殊地理單元,需要有專門機構負責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協調工作,以便在編制庫區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形成統一規劃,分區、分行業實施的運行機制,使庫區成為資源開發合理、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有序、生態環境優美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特別區。
爭取國際合作推進實驗區建設。要選擇一些山、水、森林等資源綜合開發與治理的典型區域,作為可持續發展優先項目,推出尋求國際合作,探索實驗區建設的新經驗。
⑤ 請問,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什麼原則謝謝~請幫忙詳細回答,期末考試的復習題。
因地制宜原則;優勢互補原則;科學定位原則;適度開發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統籌規劃原則;市場主導原則。等等
⑥ 要建沒新區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要哪些原則
題文
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做法發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 ]
A.西北地區開墾草原發展種植業
B.東北平原利用黑土種植甘蔗
C.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
D.青藏高原大力發展桑蠶養殖業
2.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前沿的主要地理優勢是
[ ]
A.熱帶季風氣候的水熱條件好
B.京廣、京滬鐵路直通本地區
C.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且毗鄰港澳
D.礦產資源和能源充足
3.西氣東輸工程的優勢體現在
[ ]
A.緩解西部的交通壓力
B.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
C.改善西部的環境污染
D.迅速增加了東部地區的財政收入
題型:單選題難度:中檔來源:江蘇省會考題
答案(找作業答案--->>上魔方格)
1.C
2.C
3.B
馬上分享給同學
0
揪錯
收藏
考點梳理
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主要考查你對 珠江三角洲,中國的農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現在沒空?點擊收藏,以後再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魔方格學習社區。
珠江三角洲中國的農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考點名稱: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5.6萬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國家的政策優勢和有力的區位條件,成為中國崛起最快的地區之一,發展成中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發達,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大珠三角」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珠江三角洲地區佔了其中兩個,1985年,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珠江三角洲成為經濟開放地區的原因:
1.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毗鄰大海,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傳統;
3.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扶植。
珠三角地區農業特點:
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
3.經濟作物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珠江三角洲政區圖:
小漁村,大城市——深圳
深圳,華南第二大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際重要的空海樞紐和外貿口岸。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是華南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深圳是中國南部美麗的濱海城市,有遼闊的海域連接南海和太平洋。因毗鄰香港,深圳市域邊界設有全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12年經濟總量居中國大陸第四位。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⑦ 我國促進和引導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多選)
A B C D E,全選
⑧ 地理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材料一
(1)圖中所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深居內陸,遠離海洋,且高山阻回擋,海洋上的水汽難答以到達而形成乾旱的氣候,影響其農業發展的主導區位因素是水源.
(2)讀圖可得,新城位於圖中C處,新城甲、乙兩居住區房價差異是甲處房價高於乙處,其原因是處位於城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河流上游;環境好遠離加工工業區.
(3)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當地計劃選用檸條作為綠化樹種,其生態意義是:有利影響是:檸條抗旱性強,容易成活,固沙效果好;不利影響是:因當地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而選擇耗水高低水分利用率的檸條,加劇水資源緊張,生態效益低.
故答案為:
(1)深居內陸,遠離海洋,且高山阻擋,海洋上的水汽難以到達而形成乾旱的氣候;水源;
(2)C;甲處房價高於乙處;原因是甲處位於城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河流上游;環境好遠離加工工業區;
(3)有利影響是:檸條抗旱性強,容易成活,固沙效果好;不利影響是:因當地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而選擇耗水高低水分利用率的檸條,加劇水資源緊張,生態效益低.
⑨ 經濟地理中,經濟區劃的原則是什麼
A 經濟原則
1 國家經濟體系和地區優勢相結合
在經濟區劃時必須將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地區經濟的特殊性相結合,國家利益是最高追求目標,地區優勢要結合全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2 經濟專門化方向和綜合效益結合
發展與專業化部門相適應的產業體系,擴大地區經濟的綜合發展能力。
B 生態原則
1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2 根據各地區環境容量和資源結構特點,建立與當地條件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做到產業結構和地方優勢資源配置相結合,以利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3 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氣物的排放,促使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C 社會原則
經濟區劃要堅持經濟增長和社會協調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又十分不平衡,「老、少、邊、窮」地區在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水平上還比較落後,在經濟區劃中要把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結合起來,注意增強不發達地區的資源開發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⑩ 簡述區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各指標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它們不但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狀態,而且還要反映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2)典型性原則。務必確保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盡可能准確反映出特定區域——高西溝的環境、經濟、社會變化的綜合特徵,即使在減少指標數量的情況下,也要便於數據計算和提高結果的可靠性。
(3)動態性原則。生態一經濟一社會效益的互動發展需要通過一定時間尺度的指標才能反映出來。
(4)簡明科學性原則。各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以科學性為原則,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高西溝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狀況,能客觀全面反映出各指標之間的真實關系。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指標選擇上,特別注意在總體范圍內的一致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為區域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的,指標選取的計算量度和計算方法必須一致統一,各指標盡量簡單明了、微觀性強、便於收集。
(6)綜合性原則。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的互動「雙贏」是生態經濟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綜合評價的重點。
【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典型性原則、動態性原則、簡明科學性原則等。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徵評價對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
【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准,對職能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
【流程】崗位價值導向的薪酬體系的設計步驟可參照如下流程:工作分析→崗位價值評估→收入測算→等級、幅度、級差確定→與績效考核掛鉤→薪酬激勵方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