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展園區經濟對區域合作能夠帶來那些作用
這些產業集群集合的發展對溝通區域合作、發展良性的區域經濟、帶來強勢的產業發展效應。產業園區集群發展不僅使經濟發展良性迸進而且使區域合作更加緊密,更加良性推進,更加互惠互利,更加寬松互信,更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更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加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更加加快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為經濟發展以點帶面全面快速推進產生共振效應。這就是加快推進創新式經濟發展的新思維和創新式發展的思考。
經濟園區企業集聚形成的良好社會關系網路和分工能降低成本。集聚網路的外部化是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的內驅機制。
經濟園區企業的集聚能減少和降低單個企業的「權力尋租成本」。權力尋租是指握有公權者以權力為籌碼謀求、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
經濟園區企業集聚形成的良好社會關系網路和分工能降低成本。集聚網路的外部化是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的內驅機制。經濟園區企業集聚一旦形成,就會通過其良好社會關系網路擴大規模。
(一)加強政府在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時的引導作用基於前述分析,政府在園區產業集聚形成時要重點引導主導產業。
(二)加強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建設,逐步降低「權力尋租」空間如前所述,權力尋租在園區經濟發展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加強對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至關重要。
(三)規避短期利益驅動,走出經濟園區發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政府要像對待自己家園一樣對待園區或地方的環境。
⑵ 簡答題:區域經濟合作如何作用於區域經濟發展
標准答案啊,《區域經濟學》里的問題吧
答:經濟區域是指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專就的、圍繞經濟中心屬而客觀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在理解經濟區域時,首先要注意與經濟區位區別開來,經濟區位是指某一經濟體為其社會經濟活動所佔有的場所,即具體的場所,因此,根據其功能內容可分為工業區位、居住區位、城市區位、農業區位等等。其次,要把經濟區域與地理學中的區域相區別,地理學上的區域主要強調自然地理的界限。而經濟區域雖然也是地域單位的一種體現,但其更強調人的經濟活動影響,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區域的范圍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其界限是模糊的。
二者的聯系體現在:經濟區域是人們經濟活動的產物,經濟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經濟活動,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內容。
⑶ 經濟區域合作的內在動因有哪些
一般認為, 成員國經濟與政治文化發展水平處
於同一層次是區域一體化組織能夠實現的必要條專
件。但屬是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形態呈現出
一些新的特徵表明, 區域一體化不再局限於經濟發
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經濟水平差異較大的國家之間同樣可以實現區域
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是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特徵。
發展中國家加入區域一體化中既可以規避風
險, 同時也可以利用區域一體化組織內部的有利條
件, 發揮自身比較優勢, 更好的利用技術外溢。對
於發展中國家而言, 由於其自身技術水平低、經濟
規模小、金融體系不夠健全等弱點, 全面參與全球
化的多邊體系會不可避免地增添經濟運行的風險。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既是一種緩沖, 也是一種過渡。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
滲透、相互牽制。尤其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國家之
間, 由於經濟上的關聯更加緊密, 區域競爭力直接
關繫到本國經濟的運行。發展中國家實踐表明, 通
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是發展
中國家的合理選擇
⑷ 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特點
區域經濟合作呈現以下特點:
1.區域經濟合作近年呈加速發展趨勢。
世貿組織成立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大大加快.據WTO統計,截至2004年1月,在向WTO通報的293個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WTO成立後通報的佔58%;在運作的197個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WTO成立後的佔1/4。WTO成立之前,世界上每年大約成立約三、四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而WTO成立後,平均每年成立15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的加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密不可分。一方面,區域經濟合作使得區域內各個成員國應對和抵禦全球化風險的能力增強,能夠有效緩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另_方面,區域經濟合作也是在國際多邊協作下難以取得進展的一種變通辦法。由於WTO成員眾多,其經濟發展階段、貿易政策不盡﹁致,達成一項共識需要兼顧各方利益,難度很大,而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則可以自由選擇成員、確定合作領域、合作范圍和合作方式。其合作內容早已經超過了關稅減讓,廣泛包括投資、競爭政策、服務貿易、環境、勞動力等多邊框架無法包括的內容。一些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不僅是自由貿易區,而且向關稅同盟乃至向貨幣聯盟發展,歐盟甚至強調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
2.跨區域合作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
區域經濟合作開始主要發生於有地緣優勢的相鄰國家和地區之間。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盟(EU)、東盟 (ASEAN)等。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周邊可用的資源逐漸較少,再加上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跨洲的經濟交流趨於便利。據WTO統計,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約有1/3的區域貿易安排發生在跨洲國家之間。如歐盟與墨西哥與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與南非簽署了《南非與歐盟貿易、發展與合作協定》,與拉美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雙邊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正在進行中;美國和約旦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底,已運作的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約佔全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 5%,但已經簽署協議或正在進行談判的跨區域經濟合作佔1/3,提出進行跨區域合作的佔40%以上,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後勁。目前,WTO的146個成員中,已有65個加入或正在商簽跨區域的經濟合作組織。
3.雙邊經濟合作成為熱點,但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力越來越大。
據WTO統計,2003年,正在運行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佔全部的80%,正在談判的90%均在雙邊之間進行。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雖數量不多,但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且出現不斷擴張的趨勢。2004年5月,歐盟迎來第6次擴張,愛沙尼亞等10國正式加入歐盟,EU從15個成員國增加到25個,擁有4.5億人,比美國大了一倍,對外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20%,GDP佔世界的1/4。NAFTA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美國的推動下,34個美洲國家計劃2005年1月 1日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東盟從最初的5國擴大到10國,而且擴大後的東盟集體或單個成員還在與日本、中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談判。除兩個或幾個國家間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以外,區域經濟合作也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組織形式。一是單個或幾個經濟體加入已有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歐盟東擴。二是單個經濟體與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新組織的經濟合作安排與原組織並不一致,如中國與東盟的「10+1」。三是單獨的兩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一個更大的組織。如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等。
4.亞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
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受經濟發展程度、開放程度和文化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在各個大洲之間、各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發展很不均衡。如西歐、北美起步較早,發展較快,而亞洲則起步較晚,亞洲最大的3個經濟體一日、中、韓自2000年才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因而區域內優惠貿易的比重在各大洲之間最小。據WTO統計,200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貿易的56.5%和61.6%是通過區內貿易實現的,而亞洲這一比例不足10%,潛力巨大。由於近幾年亞洲特別是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許多國家越來越認識到與亞洲合作的重要性;再加上亞洲國家對區域經濟合作重要性的認識也日益增強,亞洲迅速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亞洲內部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及與其他洲的國家和地區之間,正在啟動若干個區域經濟合作談判。
5.區域經濟合作促使區內貿易和投資出現「內斂」的趨勢。
由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安排,區域性集團內部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優於區域外,導致區域內出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重組,促成了相對封閉的區域性國際市場的出現。加之貿易、投資創造和轉移效應,使得區域內的貿易和資本流動迅速增長,並超過區域間的貿易和資本流動而呈現一種排他性的「內斂」趨勢。如歐盟對外投資的1/3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的;就北美而言,美國和加拿大都互為最大的投資對象國和產業轉移國,據統計,美國對外投資的1/5集中於加拿大,加拿大對外投資的1/3則集中於美國。在區內貿易方面,除歐盟近10年來區內貿易所佔比重基本穩定外,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區內貿易所佔比重均呈上升趨勢。未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競爭中有可能陷入被邊緣化的危險。
⑸ 論述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一、新形勢,新策略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出現了迅猛的發展勢頭。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為代表的一批區域經濟組織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全世界GDP排名前30位的國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區域經濟合作,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或多邊貿易協定。在WTO的144個成員國中,近90%隸屬於不同程度的區域經濟組織。據世界貿易組織2005年4月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共有253個區域貿易安排,其中197個是自由貿易區或者是關稅同盟。特別是在坎昆會議失敗以後,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進一步增強。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發達國家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構成了重要的挑戰,增加了對中國的非關稅壁壘,使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面臨挑戰,因此,中國必須制定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規劃。
從20世紀90年代,中國也積極參與了一些具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性質的「論壇」、「會議」或「組織」。特別是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標志著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其後,一些國家或地區組織(海灣六國、智利、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墨西哥等)相繼提出要與中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但有的政策調整,會暫時影響到中國對外貿易出口,使出口出現了不確定的因素。
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戰略,加快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步伐。
二、有選擇,有重點
在進行雙邊經貿合作的過程中,應該有選擇、有重點地提升雙邊經貿關系的檔次,保證中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在進行雙邊經濟合作時,應採取由近及遠、先易後難、積極融入、穩步發展的方針。
筆者認為,近期應該考慮與以下幾個國家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或著手研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
1、東北亞地區--韓國
近年中國與韓國的政治關系、經貿關系發展都很順利,2003年中韓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額已經達到632億美元,同比增長51%。在區域經濟合作中,中韓之間也達成很多共識,並且韓國一直在拉中國,與日本、韓國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但由於日本的原因,使這一問題始終沒有拿到政府決策層面。而且,日本正在與韓國商談有關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事宜,想使中國邊緣化。因此,中國應該與韓國盡快達成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共識,避免被日本搶先,以此來達到牽制日本的目的。這既可以避免由於韓日雙邊貿易協定而使中國邊緣化,又可以達到推動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並與振興東北經濟的戰略結合起來。
2、南亞--巴基斯坦或印度
中國與這一地區的關系近年發展很快,特別是與印度的關系。印度也想與中國進一步的發展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同時,中國與這一地區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關系,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是完全有可能的。據說,在前不久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期間,也試探過同中國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可能性。
3、東南亞地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
在中國與東盟簽訂的10+1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框架中,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是其五個領域中的與東盟的5個國家相關。而且實現這一地區的發展,也可以使中國實現西南大通道的構想。
基於上述考慮,應該把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作為一個重點合作區域進行推進,這樣既可以實現西南大通道的構想,又對10+1自由貿易區起到示範和推動的作用。在推進的過程中,可以先選擇泰國進行全面合作,進而促進其它國家與中國的全面合作進程。
4、中東地區--阿聯酋
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考慮,在中東地區我們可以考慮與阿聯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
2003年阿聯酋是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進出口額為58.1億美元。而且,阿聯酋具有把中國商品出口到中東地區其它國家中轉站的轉口貿易功能。
5、南美洲--智利
智利與中國的關系近年發展也比較順利,2005年11月18日,中智兩國在韓國釜山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而且,中智兩國將從2006年7月1日開始,全面啟動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進程。中智建立自貿區將給兩國帶來雙贏的結果,為兩國發展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提供新契機,智利可能成為中國與拉美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橋梁。
6、大洋洲--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近年來多次表示要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特別是在區域合作方面,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曾多次提出有關區域經濟合作的建議。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重點雙邊合作。
7、非洲--南非
非洲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但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同時,非洲的區域經濟發展也較快。因此,我們應首先著手與非洲最發達的南非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為未來佔有更大的市場做好准備。
三、積極參與,努力推進
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時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整合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的比較優勢
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首先必須整合中國國內的合作優勢。這里主要指內地與香港、澳門的合作。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最緊密的經貿安排已經簽字,並與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但有些領域進展的速度還要加快,否則就會落後於10+1自由貿易區的進程,無法形成中國自己的優勢。
2、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在2003年10月的10+3領導人會議上,溫總理已經提出加強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但具體的問題是如何推進,這關繫到中國在未來亞洲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位置,意義非常重要。同時,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中國實施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相吻合。
3、積極推進10+1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中國在10+1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進程中,已經搶佔了先機,快於日本及其它國家。但中國一定要快速推進,防止日本個個擊破戰略對中國構成的威脅。
4、擴大在APEC的發言權
APEC會議的主導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國在其中的發言權不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影響也在不斷的擴大。因此,中國應該提出有利於自己和發展中國家的主張,擴大中國的影響,增加中國的話語權。
5、把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納入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戰略
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雖然現在有一定困難,近期的一些條件不太成熟。但作為長期中長期的戰略,應該把南亞區域經濟合作納入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戰略中,統籌安排,有步驟地實施。
⑹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關系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的趨勢,是一個牽動世界全局,影響長期發展,引發世界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經濟國際一體化趨勢進一步深化,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國際商戰日趨激化,科技發展日益迅猛,區域集團化、企業國際化進一步加劇的現代經濟大背景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轉移時人為限制逐步消除的過程與狀態。即經濟資源愈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結合地流動,世界經濟愈加相互融合,各國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經濟的變動愈加相互影響和制約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特點。隨著世界經濟總量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經濟資源配置不斷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達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以地區經濟一體化為標志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區域內的國際分工尋求擴大經濟合作,提升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與「10+1」模式的出現,標志著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開始步入體制化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生,我們應當將它看作是國家和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並且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場的分割首先是主權的分割。當國際分工的發展要求經濟活動突破國界的限制,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並且使國內市場進一步成為國際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需要「國際慣例」和一定范圍內的「制度性安排」為國際商務活動提供便利,由於地區性安排較之多邊安排協商范圍較小,更易實踐,也更易成功,所以區域經濟合作廣受歡迎,並得到加速發展。
2.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並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特別是由政府間自由貿易協定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趨勢在加強。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國際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國投資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條件。地區內各國實施經濟一體化措施,進行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可以使各有關國家享受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過創造穩定的區域市場環境,提升區域經濟吸引跨國投資的能力,保持區域內各國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
3.顯然,經濟全球化是比區域經濟一體化更為強大的一種具有結構性特徵的趨勢。因為,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能夠造就吸引企業投資環境的基礎因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世界市場經濟的主體一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意願是決定市場走向和市場結構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響乃至可以成為改變許多國家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力量。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已經成為刺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目前區域經濟更加註重內部合作的趨勢是區域內國家應對全球化的一種戰略調整,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要求的一種區域性體制安排。
4.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製作用的推動,後者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建立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的基礎上。但是,盡管其發展動力和實施途徑不同,最終都將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各個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為企業創造更為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范圍內的商務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相輔相成,可以實現兩種潮流互動,共同發展。
5.目前的國際經濟合作在雙邊、地區和多邊這三個層次上並行發展。由於經濟全球化使單個國家在應對國際競爭中實施經濟措施的效果減弱,需要新的應對力量,所以地區合作和多邊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視。況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已成為富有成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使區域內有關國家得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為自身的經濟發展謀取利益,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因此,目前的區域經濟合作異常活躍。對於國家而言,參加地區經濟合作已經成為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
⑺ 經濟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一、省際邊界區域經濟合作相關理論
為認識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時代的社會經濟合作活動的宏觀空間規律,需要積極借鑒經濟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重要成果。伴隨世界經濟聯系格局的動態變化,有關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也在不斷演化和擴展。隨著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有關產業和技術跨國轉移的理論擴展了用以解釋和分析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基礎。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學界一直致力於尋找和建立關於國家之間,特別是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產業技術聯系宏觀規律的理論解釋,為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地區的互補性發展尋找理論根據,其中主要有行政邊界區理論、系統動力學理論、競合理論、新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和協同論。
(一)行政邊界區理論。邊界區域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某政治實體(如國家、行政區等)與其他接壤政治實體(如國家、行政區等)在交接處所構成的特定地理空間。省際邊界地區位於我國最大的行政單元——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交界處,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行政邊界區理論一是源於行政區經濟理論,即改革開放以來,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區域經濟的縱向運行系統向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下區域經濟的橫向運行系統轉變時出現的特殊區域經濟類型。二是來源於行政區邊緣經濟論。在行政因素對經濟的約束作用下,我國行政區交界地帶存在著明顯的「行政區邊緣經濟現象」。該理論認為,由於行政邊界的存在而對行政區之間經濟、社會因素流動產生的阻礙或促進作用,表現為邊界區域中不同行政區的城市經濟水平增長的結構性差別、要素流動的斷裂或一體化。
(請採納)謝謝!
⑻ 區域合作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向,在增進各國經濟互惠與文化交流、促進區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
小題1:分布在杜伊斯堡、梅斯附近。 鋼鐵企業是原材料指向型企業,因此靠近鐵礦石的產地。 小題2:鐵路運輸、水路運輸;運量大,運費低。 ⑼ 試分析區域性經濟合作迅猛發展對全球化進程的影響
你好~由於本人並不是經濟專業的。。。所以只能說說自己的見解,僅供參考。 ⑽ 中國與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經濟合作方式有哪些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與經濟發展與區域合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