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家經濟低的影響

國家經濟低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0 04:14:05

① 一個國家的失業率上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失業率對經濟的影響有:

通過失業率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所以失業率指標通常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是經濟市場上最為敏感的經濟指標。一般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

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所以世界各國一般都會統計失業率。

(1)國家經濟低的影響擴展閱讀:

造成影響:

失業率通過失業率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一般認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都是難以避免的,它們與經濟社會的總需求水平、與經濟周期無關。因此,它們也被統稱為自然失業。自然失業與總勞動的比率就是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一般被認為是經濟社會所難以消除的,因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總是存在的,它與周期性失業、經濟運行周期及總需求水平無關,因而是相對穩定的,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期持續存在的最低失業率。

當經濟中不存在周期性失業時,所有失業都是摩擦性、結構性、季節性和自願失業時,便認為經濟達到了充分就業,即消除了非自願性失業或周期性失業以後的社會就業狀況。因而又可以說,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就是自然失業率。

充分就業既意味著一個國家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著一個國家所有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一國經濟處於長期均衡狀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實現了充分就業均衡。

② 貿易差額對國家的經濟影響

影響:

由於美國有發達開放的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強,美元資產收益穩定,加上歷史原因,沒有其他貨幣能夠取代美元的地位,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仍然需要以美元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這就導致流出美國的美元在海外不斷沉積。

對美國來說,1971年以後,美元已不再承擔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責任,因此可以不顧別國利益而根據自身需要濫發美元,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用以彌補美國持續增加的財政赤字。其渠道就是藉助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過美元迴流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大量廉價資金。

外國購買美國10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為3%左右,而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平均收益率比3%高出數倍。大量廉價商品和廉價資金輸入,降低了美國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使美國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也能不受通脹之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都能節省不菲的支出。

(2)國家經濟低的影響擴展閱讀

國內儲蓄不足、投資大於儲蓄的狀況,也使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逆差具有必然性。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與其投資大於儲蓄呈現正相關關系。

在1971年至2017年的47年中,除了1973年和1975年貨物貿易順差的年份儲蓄率(總儲蓄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略高於投資率(投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餘年份都是投資率高於儲蓄率。投資率與儲蓄率差距越大的年份,貿易逆差也越大。

儲蓄是指收入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投資是指資本存量增加的部分。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恆等式。當總儲蓄與投資總額存在缺口時,就會出現貿易逆差。

③ 試分析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據世界銀行1980年的報告,44個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所有收益率超過世界銀行標準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為22%;中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7%和14%;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3%和12%.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在這場世界空前的、全球規模的經濟和科技激烈競爭中,競爭的焦點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則是人才競爭.為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資,大力培養年輕科技人才.
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不只缺物質資本(機器設備),更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能與物質資本保持齊頭並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極大限制因素.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資不足和投資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增加教育投資,並通過制定正確的教育發展戰略提高教育投資效率,使人力資源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一致.

④ 貨幣升值和貶值對國家的經濟有什麼樣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將對原材料或設備依賴外國采購為主,或擁有高流動性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對有大額美元外債的行業將產生一次性匯兌收益;而對以出口型為主的行業以及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

在升值的過程中,房地產和金融行業由於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因此將吸引國際游資大量流入,從而使相關上市公司明顯受益。

削弱出口型行業競爭力,對以出口型為主的行業及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很大程度上削弱產品的競爭優勢,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大。如外貿、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

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4)國家經濟低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分析匯率貶值對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作用時,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余額需求的增加。

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⑤ 經濟的好壞對國家和居民有哪些影響

當人們提到中國經濟在最近幾年,喜歡用「一枝獨秀」來形容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變成了「增長型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2002年是一個里程碑,突破10萬億元大關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打破人均收入,高達8%的經濟增長1000美元。但我們看到的經濟繁榮,也想清楚,這是在中國,不是所有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鑒於過去2002快樂的人覺得沒有定量的調查,在此我們引用了「生活零成本」的研究報告,2001年,涵蓋了調查,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成都,南京,西安,鄭州,大連,沉陽,10個城市,在「一般」和「比較滿意」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城市居民,往往以「正常」水平。滿意度略有下降與2000年相比,得分。如果你要問中國城鎮居民如何,然後人超過40%(40.9%)會覺得「冷靜」和感到心情「開心」或「浪漫」的居民僅約一成的現在的心情(11.4% ),城鎮居民的態度對未來的生活,感受生命的未來「會成為很好的」降低看好組的比例,預計「不會有變化」,並「告訴」組也佔到了14.9個百分點,分別為18.4%。

本次調查,以及同樣的感覺一般的結果br。但調查也基本上市區范圍內,近800萬農民滿意的情況如何尚不清楚。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七上八下」的全球經濟已經相當困難了比較。這種良好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廣大人民群眾,這只是增加了數據的住房面積,汽車保有量,入境旅遊人數,儲蓄等可以看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有相當多的人不覺得經濟增長的好處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一,就業問題。根據北京市的最新調查顯示,失業和就業是第一個問題老百姓最關心的北京,但在幾年前,這一問題被排在第四五。該鎮而言,2001年下崗的國有企業,共有14萬人登記失業城鎮職工,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約5.8%的數量。如果再加上非國有企業6億下崗工人全國范圍內,大約有2000萬下崗失業人員,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的8.3%。不過,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白皮書,1998年至2001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共有25萬人。應該指出的是,下崗,就下崗了國有企業的數量,不包括其他形式的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所有權。目前,中國至少有2500萬城鎮就業等,每10人在城裡誰擁有一個失業,這已經非常接近國際警戒線的等價物。考慮到有農村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1.5億需要找到另一種方式,我們計算的結果是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為10.2%,高失業率和農村失業全社會從業人員。失業率下降的收入手段。盡管黨,在這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有一個很大的困難。不解決這個問題,這部分人的生活將受到影響。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蛋糕份額的社會公眾股。中國經濟從1978年 -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在1996年至1997年間9.5%至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8%,但改革開放24年前,全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下降到12,但其中從來沒有17%%,16年工資總額/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上升或持平只有8年的比例。當然,工資和平均工資總額上升較快,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和人均收入增長迅速。那麼,為什麼工資份額會下降?中國巨大的財富和繁榮呢?工資下降的比例,是不是有點高積累率是什麼意思?值得研究。

目前,中國經歷了家庭總儲蓄額的增長超過了全國工資總額,例如,2002年的約1.2萬億美元的工資總額,而居民儲蓄增長1.5萬億美元。這種奇怪的現象是最可能的解釋是,兩個,要麼中國公眾有其他收入,除了龐大的工資,或者相對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這種情況更值得重視和關注。

3頃農村居民。據農業部統計,1997年至2001年,農民從農民貢獻的土地收入純收入為-6.2%,如果沒有非農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困難,並流入廣闊的城市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缺乏的「非正規就業」必要的社會保障,即在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打零工的一些免費的勞動合同,這樣的工作很難獲得穩定的收入保障。此外,由於上世紀90年代,農民的社會總儲蓄的比例下降,居民儲蓄,減少約5%,每隔五年,但幾千元的人均存款。農民成為沒有充分分享繁榮邊緣類的水果。

我們可以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熱潮,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實惠的經濟繁榮帶來的。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黨的十六大今後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黨的十六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完整和不均衡發展。並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高層次的,平衡的小康社會,必須努力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體驗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好處。

值得慶幸的是,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退休人員增加工資,提高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特別注意的:人民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對經濟增長

的更穩定的基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更大的力量。

⑥ 為什麼貧富差距是經濟問題,它會從哪些方面影響1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啊

收分配所形成的貧富差距,如果僅從經濟的視角上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極為有害的,殺傷力是極大的。
1、由於收入差距,社會生產出的東西就不能完全得到消費,從而使整個經濟結構產生失衡,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受阻。簡單地說,就是窮人想買東西,但沒有錢,富人有錢,但不想買冰箱彩電洗衣機低檔汽車等。這樣社會經濟增長就難以為繼,企業知道社會對許多商品有需求,卻不知道生產什麼好。
2、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對勞動力再生產會產生較大影響。勞動者子女和自身素質得不到提高,經濟增長就失去基礎條件。
3、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使就業失去穩定性。從而使生產失去穩定性。現在東部許多企業怕過年,過年後工人就不回來了,招新工人也沒人來。於是專家們就說這是人口紅利沒了,勞動力不足了,還要多生孩子。其實是老闆給的錢太少了,他們自己掙的太多啦。專家們希望勞動者總是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下,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同時,低收入也使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打擊。
4、當高收入者的收入在整個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之後,社會生產已經不能由國家和社會來決定了,而是要由高收入者,即資本來決定啦。這時經濟會處於某種失控的狀態下。因為資本的屬性是最大限度地增殖,而當生產領域滿足不了資本增殖的要求後,那麼它們會轉向金融等領域進行炒作。這時生產領域會被邊緣化,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市場極為發達。資本不再關注生產領域,而是關注財富的轉移,不僅從本國窮人手中向富人轉移,而且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房地產等成為資本炒作工具。世界經濟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下。處於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下。想想美國的次級貸所形成的世界經濟危機,想想美國的產業結構,想想為什麼他們能借錢消費,許多事情難道不明白了嗎?
5、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黨和政府官員腐敗增長的條件。而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計劃管理和調控的,這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極大的。現在,當中國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等領域進行宏觀調控時,地方政府、國有壟斷企業、銀行、某些國家部委、一些專家學者,都沒有表示積極支持,而是在那裡消極應付。這使國家抑制通脹的措施打了許多折扣。
6、貧富差距擴大,使人們的思想亂了,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反作用。如人們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滑坡,假冒偽劣有毒產品橫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急於致富所致。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也是急於陞官發財所致。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例舉啦。

⑦ 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國家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⑧ 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一方面,這對中國有利:

1、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經歷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2、人民的生活已經實現了從貧困到總體福祉的歷史性跨越,並且正在朝著總體福祉的目標前進。

3、經濟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從不平衡向相對平衡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4、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由弱到強,跨越式發展,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對國家不利:

1、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傳統的煤炭資源開發模式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環境污染,降低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2、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能力和法律法規的挑戰。(二)城市化進程中亂佔耕地現象嚴重,造成城市土地佔用過度擴張而造成的農田破壞和佔用;城市化、重建和拆遷過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導致許多城市發生違法建設,獲得國家補償極為普遍。

3、各種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社會矛盾正在加劇)。

4、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製造業規模大而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後)。主要由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根本變化)。

(8)國家經濟低的影響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

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從數量規模上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以碳排放減少為例,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最近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將近41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顯然,中國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初顯成效。

閱讀全文

與國家經濟低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