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高中政治
國務院指出,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舊提法是: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當然現在也提,新提法與舊提法並不矛盾)
2. 什麼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
3. 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 什麼
城市化作為動態的過程,主要表現為政府政策影響、經濟增長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轉換三種基本動力,屬於城市化動力的核心表現。
1、制度變遷
制度和政策因素對我國城市化,尤其是區域城市化的影響巨大。我國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安排。人口在城鄉之間的遷移具有明顯的政治運動特徵,而不是由於經濟原因的驅動而引起的流動。國家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實行了非常嚴格的控制,加上在農村不讓農民發展工業、運輸業和商業等制度安排,使農村無法內生發展小城鎮,致使這一階段城市化發展進程非常緩慢,甚至出現一定時段上的停滯和倒退。
2、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
從經濟學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間體系下的一種經濟轉換過程,人口和經濟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作用的結果。經濟增長必然帶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無疑又加速經濟增長。
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科技進步會加速經濟增長,深刻地促進產業集聚及產業結構的轉換,影響城市化進程,可以說技術進步是城市化發展的源動力。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動人口向城市轉移。
3、產業結構的轉換
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最基本的動力是產業的空間集聚,也就是工業化過程。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演進會改變城市的形態和規模,進而影響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城市化發展的本身,就是變落後的鄉村社會和自然經濟為先進的城市社會和商品經濟的歷史過程,所以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而在產業革命之後,工業化則成為城市化的根本動力。
中國「一五」時期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城鎮化過程,也證明了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力量。隨著工業化步入現代化階段,第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一躍成為城市產業的主角,成為大城市的後續動力。
4、三者與城市化的關系
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轉換和制度變遷共同推動城市化進程,但其各自推動的方特徵、方式及其表現形式是不同的。首先,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體現在城市效率與城市競爭力上,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的推動主要是從整體上、總量上體現的;制度變遷對城市化的影響往往還要體現在結構上、形態上,比如對城市的規模結構的影響。
4. 什麼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基礎動力,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
創新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實地推進經版濟持續健康發展。要以權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為主線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基礎動力在創新,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形成新的產品群、產業群。
5. 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改革創新。
國務院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是改革創新。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
這一論斷,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提出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6. 新常態下什麼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李佐軍談中國大勢·發展動力(24)
李佐軍
中國經濟正在尋求向新常態過渡的新動力。只要新動力找到,向新常態平穩過渡就基本無憂。長期以來,很多人根據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凱恩斯理論的基本原理,將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反復在增加出口和擴大內需上做文章。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只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大發動機」是近年來筆者根據自己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或「五人理論」,即滿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導人、資源裝備人、分工安置人),對經濟發展動力的新概括。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與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的釋放改革紅利、推進結構調整、強化創新驅動(簡言之,改革、轉型、創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變革即制度改革,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規、標准規則、政府等組織、市場機制、宏觀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無形制度,以及各種制度的實施機制。結構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優化(新型工業化、產業轉型升級等)、區域結構優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消費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升級)等。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級與要素投入有區別,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級則是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的質的提升。
為什麼「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經濟發展依賴於企業、創業者、勞動力、地方政府等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依賴於好的制度設計,好的制度表現為權責清晰、責權利對稱、實施機制明確、各方共識度高。長期看,制度是各方反復博弈的結果,好的制度不會自動形成,需要通過社會主導群體良性博弈形成,特別是通過發揮執政者的長期理性和民眾的首創精神形成。現實中的制度常常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或者是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科學發展的,因此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改革,以使其變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制度。制度變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過三個方面釋放紅利或促進經濟發展:一是通過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紅利;二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釋放紅利;三是通過改善或提升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釋放紅利。
其次,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過程性動力。所謂「過程性動力」相當於經濟發展的「隨行加油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賦予發展動力。結構優化的實質是分工深化,分工深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源泉。對此,亞當·斯密已有充分論證,簡單說就是發展取決於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決於好的制度安排。在斯密看來,好的制度安排就是「看不見的手」,在我們現在看來,好的制度是「看不見的手」(市場)和「看得見的手」(政府)兩只手的有效配合,即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結構優化是如何帶來經濟發展的呢?我們來看看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結構優化的表現。從分工角度看,工業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就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從較低效率工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的過程,其結果是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城鎮化就是人口和生產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村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從較低效率城鎮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的過程,其結果也是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內不同地區分工協作的深化,進而共同提高效率、實現共同發展。
再次,要素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從兩個層面起作用:一個層面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如大規模增加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另一個層面是要素升級(或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或檔次)帶來經濟發展。要素升級比較典型的表現是前面已提到的技術進步、提升人力資本、信息化等。技術進步、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只要想想互聯網技術是如何極大地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如何顯著地增加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就可以感受到技術進步和信息化的威力。人力資本既包括一般勞動力的人力資本,也包括企業家才能,人力資本提升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和企業家綜合能力的提高上,能力的提高無疑會帶來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
上面分別對「三大發動機」為何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進行了簡要分析,這還不夠,還需要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從最簡化的生產函數關系式Q=f(L、K)中,我們也能看到「三大發動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函數關系式左邊是產量Q或GDP,相當於衡量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右邊是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表面看,在這個關系式中找不到「三駕馬車」的影子,但細一想就會發現,產量中不能被勞動和資本投入解釋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產率,隱含在f中,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途徑就是「三大發動機」。而且,要素投入也受「三大發動機」制約,如資本既是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作為結果必受制度變革、技術進步等的影響。
這里必須特別強調的是,「三大發動機」並非是完全並行的,其中制度變革是根源性發動機,因為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兩大發動機都要受其制約和影響。在好的制度下,工業化、城鎮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都能得到順利地推進,反之在不好的制度下,則不能得到順利地推進。因此,發動「三大發動機」的關鍵是抓住制度變革這個「牛鼻子」,綱舉則目張。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時期,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如何找准新動力又是尋找新動力的關鍵。找准新動力不能想當然拍腦袋,或僅根據經驗進行判斷,還要將找新動力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過去一段時期,我們囿於既有的部分理論,將視野局限在需求邊短期動力——「三駕馬車」上,外需不行了,就擴大內需,投資不行了,就擴大消費,結果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等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帶來了短期立竿見影的增長,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以至於現在不得不花較長的時間對前期刺激政策進行消化,不得不全力應對高房價、高負債、高產能過剩等經濟風險。鑒此,當前和今後我們要優先推進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的轉型,從主要依靠「三駕馬車」轉向主要依靠「三大發動機」,特別是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部署,緊緊抓住全面改革這個「牛鼻子」,推進經濟全面轉型,強化創新驅動,努力使中國經濟較快地進入到一個好的新常態中。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中國經濟時報社 作者:李佐軍 編輯:曹陽
7.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改革,創新,正確的經濟政策,穩定的國家環境,人民的不斷努力。
8. 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
國務來院指出,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源新為根本動力。
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舊提法是: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當然現在也提,新提法與舊提法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