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如何
中國的未來在農村,不讓九億農民參加到中國經濟中來,中國沒有未來。中國的經濟是投專資、屬出口、消費拉動的,投資不必說,房地產業為主,這個行業無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出口,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只有消費,才是成熟經濟體的選擇。
而中國有近十億很少參加到消費市場來,因為收入太少。中國的農民是被動的或者直接說是受剝削的參加中國的經濟建設。這次的土地改革,雖然給了農民權利,但是並定會加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消費,盤活了農村市場,但是長久看多會發生危機,這樣發展,社會矛盾從城鄉會擴大到貧富差距,長此以往,會產生亂子的,我一點也看不到希望。
2. 中國的經濟發展怎樣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經濟增長呈平穩減速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9.4%,CPI上漲5.5%。
2012年,我國將呈現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雙降」態勢,預計GDP增長8.7%左右,CPI上漲4%左右,經濟運行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經濟走勢呈現以下特點:1、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取得成效;2、經濟增長平穩減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適度;3、保障房投資成為新亮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4、汽車消費退潮明顯,其他消費增長波瀾不驚;5、受國際市場影響逐步加大,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食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深層次矛盾並未有效解決;2、成本上升壓力持續存在導致經濟步入結構調整陣痛期;3、房價居高不下仍然是廣大百姓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4、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經營最為困難;5、國內部分地方和企業對全球經濟調整的趨勢性要求反應遲鈍。
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三種趨勢:
1、全球經濟將低速增長。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活力正在減弱,並且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市場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風險逐漸增大。發達國家正在步入滯脹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國家普遍面臨主權債務壓力和金融穩定風險,私人需求尚未接過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相對較大。新興經濟體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大量熱錢沖擊以及政策緊縮對經濟增長的抑制等問題,其經濟增速將繼續呈放緩態勢。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與今年基本持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1.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6.1%。
2、國內經濟環境總體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規劃第二年進入投資項目集中建設階段,中西部不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逐步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將進一步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使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市場交易趨冷對地方投資融資能力形成制約,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經濟增長的成本,出口放緩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壓力。
3、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如果2012年歐美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發達經濟體整體不出現二次衰退,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得到一定緩解,世界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我國把「調結構」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有所減弱,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貨幣政策則主要加大對表外業務的控制力度,使社會融資總量增長進入真正穩健狀態。在這一國際環境和政策假設情景下,經模型測算,我國經濟可望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8.7%左右;且經過精心調控,妥善應對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可以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4%左右。
3. 中國經濟發展得怎麼樣了
2020年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份最新經濟數據。種種跡象顯示,已經步入復工復產快車道的中國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改善,復甦態勢仍在延續
圖片來自新華視點
4. 中國經濟的前景如何
第一財經日報:近一段時間來,華爾街看空中國的言論紛飛。你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如何看待? 李山泉(美國奧本海默基金董事總經理):先講一下歷史吧,不管是華爾街投資人還是媒體,對中國的看法常常走上兩個極端。要麼說中國經濟非常好,要麼等中國經濟略微有問題或可能不好時,就說中國經濟要崩潰。 歷史已經證明,這些人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永遠會有問題伴隨。但是,問題是不是嚴重到會一下子崩潰?我覺得不太可能。 我同意這樣一種看法:中國像以前那樣的高速增長,的確難以為繼。現在一些經濟上的問題要解決,恐怕要把這種高增長速度降下來,從而回到可持續、穩定增長的模式上。 彼得·蘇(Peter Tsu,美國Witter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目前我對於中國經濟的看法比較中性。有些板塊繼續表現良好,有些就特別差。 我不認為中國經濟會陷入類似日本「失落的十年」那樣的衰退。當初的日本經濟政策有很多失當之處。例如日本經濟刺激政策的出台過於遲緩,而且取消得又太早。中國的現狀和當時的日本有很多的不同。在日本「失落的十年」中,個人和公司的借貸都大幅度減少,因為很多投資機會消失了。 而現在中國由於人口分布與日本不同,還是有很多投資的機會。所以你還是會借錢投資,得到不錯的回報。只要還有借貸和投資,中國的經濟就能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避免走向蕭條。 具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問題集中在房地產板塊和資源板塊。而我看好中國的科技電信板塊、醫療板塊,特別是消費板塊。 羅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我感覺,中國的經濟會穩步發展,不過不會像以往那樣高速發展。政府部門正在緊縮投資借貸的標准,我們也看到工業生產領域的穩定趨勢。 當我今年2月份演講的時候,我真正想說的是,任何經濟都有周期。無論這個經濟實體有多大、多成熟、多復雜,都難以完全避免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也會有自己的周期,可能是在10年後,會見到明顯的經濟放緩。我不能說,中國今年的風險,會比未來10年中的任何一年高,我現有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無法下結論。 羅傑斯(Jim Rogers,國際著名投資家,索羅斯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真正對中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是西方國家經濟目前遭遇了很大的麻煩。西方經濟的規模,包括美國和歐洲,加起來有中國經濟的10倍大。西方經濟放緩,每個經濟體都會受到影響。 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的某些部分會下降,但另一部分,無論發生什麼,都會發展得不錯。
5. 中國現在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是往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了。
這是必然趨勢,但是並不一定正確,能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是主要問題。
個人建議:撿起中華五千年文明,著重發展國學(諸子百家),達到以文治國,以武興國,以科技強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多文明共享交流體系。
6. 中國的經濟將如何發展
嚴重受政治的影響,看當今政局的變動,權力結構的變化,體制的變化,如果改革派占據上風的話,中國經濟會逐漸自由化,市場化,真正與國際接軌;如果改革派依然被壓制,中國經濟只能在當下不倫不類的狀態下徘徊了。從長遠來看,中國終將會走向市場化的。
7. 講講中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
個人對2017年a股的走勢判斷是:樂觀談不上,但至少沒那麼悲觀。目前,中國的股市內的低迷狀態,是在比較容客觀的反映經濟的發展情況。因為,經濟發展就像跑步一樣,高速奔跑一段時間的人需要慢下來調整自己的節奏,之後如何則要看調整的效果。其實對於目前的經濟現狀,在宏觀層面早有預示,比如,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的新常態正是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的一個指向,也就是既防止經濟因過熱而失控,又防止因硬著陸而形成的經濟萎靡,我想,這也就為經濟與股市的發展定下了基調。按照這個思路,中國股市想要短時間內復制去年的大漲概率幾乎為零,至於什麼時候改觀那要看政策的導向、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情緒。但如果合理的度過了這段經濟震盪期(就像G20設計的一樣),將來的中國股市再次啟航也是可以預期的。建議投資時不要被市場的情緒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而要用冷靜理智的態度去研究市場。採納私聊
8. 中國經濟發展如何
s. 近期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長10.4%,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長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從分季度數據看,2007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12.6%,是1995年以來當季經濟增長率的最高值。從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呈逐季回落的態勢,到今年第三季度累計回落3.6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五個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兩個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是世界經濟增速下降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影響。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速下降,世界貿易增幅回落。這對我國出口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從而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一季度,貨物貿易順差414億美元,同比下降10.8%;上半年,貨物貿易順差987億美元,同比下降12.3%;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順差1810億美元,同比下降2.5%。明顯削弱了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二是目前我國處於本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回落期。從世界經濟增長的歷史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長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經濟增長。從GDP歷史數據觀察,世界上能夠連續保持5年及5年以上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極少,只有我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創造過這樣的紀錄,還有香港特區。日本和香港特區連續保持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最長時間是5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即達到峰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兩次連續保持5年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歷史。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也整整經歷了5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徵。第一輪周期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經濟增長處於周期的波谷,谷值為5.2%;1984年,經濟增長處於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5.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1990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3.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第二輪周期為1990年至1999年:這輪周期從1990年經濟增長處於波谷開始,1992年達到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4.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次最高值;1999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7.6%。第三輪周期從1999年經濟增長處於波谷開始,種種跡象表明,2007年已經達到了本輪經濟增長的波峰,峰值為11.9%,2008年開始經濟增長進入回落期。
從分季度數據看,從1993年第一季度開始,到1999年第四季度為止,我國經濟增長處於下行區間。在這個區間的開始,經濟增長率出現了連續六個季度的回落,從1992年第四季度的16.5%回落到1994年第二季度的12.0%,累計回落了4.5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季度回落0.75個百分點。從1994年三季度開始在波動中呈回落的趨勢,1999年四季度回落到6.6%,比1992年第四季度回落了9.9個百分點。從2000年第一季度開始,到2007年第二季度為止,我國經濟增長處於上行區間。在這個區間,經濟增長率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從1999年第四季度的6.6%上升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上升了6個百分點。事實上,從季度數據看,從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新一輪下行區間,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經連續五個季度回落。
目前,綜合考慮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對世界經濟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我國經濟增長處於回落期的實際情況,一是要盡最大可能避免經濟增長率回落幅度過大;二是要盡最大可能縮短回落期;三是要盡最大可能在經濟平穩著陸之後,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我們要認真總結我國歷史上經濟增長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目前和今後較長時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盡最大努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努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比重,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性。三是要切實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想方設法增加農民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水平,努力解除居民的後顧之憂,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五是要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協調發展。六是要穩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時,努力調整外需結構,實現外需又好又快發展。
9.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該很繁榮
追上過去落後外國幾十年經濟
經濟越來越豐
但前景難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