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發展戰略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歷史
世界上一般發展中國家所採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從基本方面看,大體可分兩種,經歷兩個階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一二十年,實行所謂「傳統的發展戰略」(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CDS)。這種戰略以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為主要目標,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求得國家的富裕和繁榮。實行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對外貿易,提高了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有些國家和地區進入了中等國家行列。但由於片面追求 GNP的增長,往往忽視人民福利,以過高的積累率,過多地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比例失調,經濟結構不合理,消費品不足,貧富懸殊,財政赤字、外債劇增,通貨膨脹,環境惡化。
②由於實行傳統發展戰略的結果不理想,6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改行所謂「變通的發展戰略」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ADS),或稱「新的發展戰略」。這種戰略,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以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為目標,在增加GNP的同時,重視保證最低限度的人類需要,重視生活的物質質量,重視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體系,較通行的有:美國經濟學家W.D.諾德豪斯和J.托賓(1918~)提出的「可維持的經濟福利量」(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nomicWelfare),美國經濟學家M.D.莫里斯(1921~ )提出的「生活的物質質量指數」(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簡稱 PQLI)。這些衡量體系設想突破了單純以GNP增長作為評價標准,分別納入閑暇、環境、壽命、死亡率、識字率等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群眾願望,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難以真正實行。
為實現一定的戰略目標,需採取相應的戰略方針、政策和措施。由於各國實際情況不同,在這些方面所採取的決策不可能完全一樣。石油生產國和非產油國,新興工業國和低收入國,資源豐富的大國和自然條件差的小國,在決策上會有許多區別。一般認為,從本國國情出發,產業結構合理化;自力更生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條件;把國內發展戰略同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南合作緊密結合起來,應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要求。
②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濟有方法
中國、俄羅斯、巴西和拉丁美洲國家、東亞等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經濟增長率上都超過了發達國家,但它們的社會福祉取決於發達國家。為此,發展中國家為了不受制於發達國家經濟,不能重復發達國家的增長道路,而需探尋全新的經濟模式。
在21世紀我們面臨著重要的任務,中國、俄羅斯、巴西和拉丁美洲國家、東亞等國在內的所有國家,他們在經濟增長上都超過發達國家。他們的社會福祉取決於發達國家,所以,如果我們看到經濟停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很低很緩慢,同時他們也面臨挑戰。
因為發達國家的需求及其他國家的需求可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比如說金磚國家還有很多其他的G20成員國目前並沒有面臨嚴重的經濟停滯狀況,他們也面臨著一些財政緊縮,如果他們能夠進一步追尋發達國家的增長道路,來進一步重復他們的經濟模型,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覺得應該進一步遵循全新的經濟模式,競爭和依賴共存。競爭主要是指很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比如說新的國際組織,他們也在存在相互競爭的態勢,他們可以通過相互競爭帶來一個更完美的世界。因為我們要關注他們的政策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二,獨立。這主要是指本國的經濟政策應該相互獨立,對於G20可以起到協調作用,來彼此溝通本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一些一體化的模式。我們在布里斯班提出了一個增長計劃,對於政策制定者這個規劃很有意義,我覺得對澳大利亞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功,他們實現了成功,他們也通過了這樣一個布里斯班計劃。第一年這個計劃並不是特別的成功,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實施了這一計劃。因此,對於G20我們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讓所有的國際組織、國際機構能夠相互見面來討論他們的政策。我們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戰略來讓他們彼此相互扶助,幫助我們促進經濟再增長,實現經濟再度可持續增長。
③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1,由於發展中國家社會歷史傳統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它們的現代化起步大大晚於那專些先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國家屬.正是由於起步較晚,又面臨不同的制約條件,就形成了它們特殊的發展過程
2、有目的、有計劃、趕超型的現代化過程.
發展中國家一般是在同發達國家的強烈對比中激發了社會現代化的決心和目標,這是一種有目的的社會現代化過程;"趕超"表達了一種盡快強大起來的強烈的願望.
3、異質文化和外來模式的引入與接受.
發展中國家在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從外部輸入種種現代化因素,包括經濟模式、社會價值觀念、發展戰略、科學技術等.
4、"二元"社會結構的長期存在.
所謂"二元"社會結構,是指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裡面,明顯地同時並存著比較現代化的城市社會和相對非現代化的農村社會.這種"二元社會"既表現為社會性質上的差別,又表現為發展水平上的差別,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既具有積極意義更具有消極性.
5、政府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強有力的支配和指導作用.發展中國家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政府發揮著特殊的、廣泛的和重要的作用。
④ 比較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
要分時期,對比明顯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十五年和日本比,後十五年和印版度比。權
前十五年,日本做轉口加工貿易,對美國實行趕超戰略;中國出口加工,比較優勢戰略,破壞環境掠奪資源什麼賺錢干什麼。
後十五年,印度對中國做趕超戰略,但整個工業體系不健全越趕越遠;中國對美國趕超戰略。
⑤ 世界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對發達國家經濟戰略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各產生了什麼影
你在書上絕來對能找到答案的只是需自要你自己總結。我講一下思路啊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首先是英國的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然後講一下法國,德國,還有美國。而發展中國家此時卻在經濟落後中徘徊掙扎。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了,這要你講些具體的例子,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進行殖民侵略。,導致亞洲革命風暴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德國超過英國,還有日本的快速發展。對亞非拉的資本輸出。亞非拉民主運動開始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達國家恢復飛速發展。亞非拉國家開始利用新的新的科技革命發張本國經濟。
⑥ 怎樣認識發展中國家經濟戰略的變化趨勢
http://www.cndss.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88249
戰前,絕大多數發抄展中國襲家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社會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結構極不合理。因此,要發展民族經濟就需要利用國家...即使這種市場機制已相當完善,也無法達到發展中國家所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⑦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分為趕超戰略和平衡戰略,分別解釋說明兩種戰略,及其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趕超戰略 是指採取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的辦法和以計劃制度替代市場機制的制度版安排,提高國權家動員資源的能力,突破資金稀缺的比較劣勢對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制約,進而使產業結構達到先行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戰略。
平衡戰略 是通過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同時大規模投資來實現的。羅森斯坦- 羅丹在他的「大推進」理論中認為,只有各類工業同時並舉,才能沖破市場容量狹小的限制;主張通過大量投資擴大資本形成規模,以適應投入的不可分性。
平衡增長理論確認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對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有重要啟示作用
平衡增長發展戰略強調的是資本存量在各個行業同時擴張到一定規模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效益
⑧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兩種策略是什麼
評論2 ┆ 舉報來
回答:羊言
新手自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⑨ 發展中國家戰略地位下降是什麼意思
抄發展中國家的崛襲起,是戰後世界政治、經濟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它不僅改變了世界格局,並成為影響世界未來的重要因素.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中已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種作用在未來20年不但不會消失,而會愈發顯著.但是發展中國家在不斷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收到排擠,使得對經濟大國造成威脅,所以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