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近現代四川經濟的發展史

近現代四川經濟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1-09 20:54:06

❶ 四川的歷史

建議來你去 四川自資料 貼吧,那裡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http://tieba..com/f?kw=%CB%C4%B4%A8%D7%CA%C1%CF

❷ 四川近代史

近代至今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1912年,四川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之後四川卻陷入了長達21年的軍閥混戰時期,直到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1952年,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4年07月,原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1997年,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從四川劃出重新成立重慶直轄市。

試題的話 新浪上的不錯的

❸ 四川省有過去有什麼輝煌歷史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❹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❺ 求推薦關於四川一帶近現代歷史,人文,經濟的書籍

四川鬼才 魏明倫 的書可以一觀

❻ 請問四川的古,近代史有哪些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21個地級單位),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共計181個縣級單位)。
成都市: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
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和榮縣、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中江縣、羅江縣,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
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江油市、三台縣、安縣、平武縣、梓潼縣、鹽亭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元壩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4個區,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
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閬中市;
眉山市:東坡區,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
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
雅安市:雨城區,蘆山縣、名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漢源縣、石棉縣;
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資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九寨溝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丹巴縣、爐霍縣、九龍縣、甘孜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白玉縣、理塘縣、德格縣、鄉城縣、石渠縣、稻城縣、色達縣、巴塘縣、瀘定縣、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❼ 我現急需四川方面的歷史

四川歷史

2億多年前,四川隱居在海水下面,後因地殼運動,改變了東高西低的地勢,海水流走,從此四川盆地變干。大約200多萬年以前,這里有了人類活動。在秦統一之前,四川有巴、蜀兩個獨立的小國,故四川又稱"巴蜀之地"。秦王朝統治四川後,為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往巴蜀地區大批移民,到東漢時,四川人口達470萬。公元初年,成都已是人口僅次於長安的全國第二大城市。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諸葛亮為丞相,四川經濟得到發展。至唐代後期,四川鹽業鼎盛,經濟繁榮,成為唐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宋朝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明朝時期,由於刀兵人禍和天災,四川人口大量減少,以至"千里無人煙"。清朝統治後,由於四川自然條件好,糧食豐產,大批移民進入,四川成了"五方雜處"的移民省份。
原始社會

根據古人類學的發現和研究,四川的史前時代發軔於200萬年以前,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和地質學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1986年十月,在長江南岸的巫山縣廟宇鎮本坪村尤骨坡發現一批包括上內側門齒和下頜骨在內的古人類骨骼化石,經中國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紀早期,距今200萬年~204萬年。人類學家命名為"巫山人"。

在發現"巫山人",之前, 1951年,在長江支流沱江西岸的資陽縣(今資陽市)黃鱔溪,曾經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頭骨化石,具有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古人類學家認為屬於新人(晚期智人)類型,其絕對年代距今1萬年~5萬年,並將其命名為"資陽人"。

四川境內迄今已被命名或被提議命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有三處:銅梁舊石器地點,位於銅梁縣西北的張二塘村附近,據放射性碳索斷代,年代距今約25150土310年或21450+/-850年;鯉魚橋舊石器地點,在資陽市孫家壩,距今約25100+/-400年;富林文化,在漢源縣宮林鎮,遺址位於大渡河與流沙河匯合處的第二階地上,距今約2萬年。上述五處古人類化石及遺址的發現, 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在今四川地區從東到西的廣闊地帶就有人類生存與活動。 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的原始先民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其遺址分布很廣,至20世紀90年代,發現已經達200 多處,東起長江三峽,西至雅礱江、大渡河,北達廣元、閬中,南及西昌、長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元營盤梁。巫山大溪、廣漢三星堆、西昌禮州等遺址。

廣元首盤梁遺址位於廣元市東北川陝交界區的中子鋪附近,其年代距今六七千年前甚至更早,是迄今中國長江流域首次發掘的以細石器為特徵的原始文化遺址。巫山大溪遺址、位於夔峽東口大溪與長江交匯處的三級台地上。同類文化遺址在長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有發現。考古學界命名為"大溪文化"。大溪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5300年~6000年。其早期為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晚期則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階段。居民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輔以漁獵經濟,已經有了產品交換關系。廣漢三星堆遺址布於廣漢市南興鎮的月亮灣。三星堆一帶。其第一期文化遺存的絕對年代距今4000 年~5000年。發現有原始的木骨泥牆式房屋。居民己進入定居的農業經濟階段西昌禮州 址位於西昌安寧河東岸第三階地上,相對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民也是以農耕為主,器物特徵與四川盆地及周邊各地都不相同,屬於金沙江流域的一種典型文化。

上述新石器時代典型文化遺存,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面貌,說明居住於四川地區的原始先民,在來上可能分屬於不同的人類群體。他們共同創造了四川地區的人類原始文明,並與黃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區的原始文明交相輝映,構成中華文明起源的曙光。
傳說時期

四川的古史傳說,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上古巴、蜀先王世系傳說,圍繞黃帝系統而展開,包括螺祖傳說、禹生石紐傳說等。二是巴、蜀先王活動傳說。這一類傳說最為豐富、生動和感人,如禹娶塗山、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鱉靈治水、凜君化虎等,說明了上古時代居住於四川廣大地區的先民們與大自然英勇斗爭的歷史。在這種斗爭中,他們既得以在四川地區生存、繁衍和發展,又創造了燦爛的四川上古文明。這一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原的夏,商、周時期。而三星堆青銅文明則可視為他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的代表。

廣漢三星堆遺址在第一期文化遺存之上,分布著長約100米、寬40餘米、高3米~6米的"土埂",這是商代早期古蜀人修築的城牆,在南城牆之外的兩個器物坑裡,埋藏著數以千計的大型青銅像、青銅器物、黃金製品、玉石器。象牙、海貝和陶器等,它們的時代相當於殷墟一期和殷墟晚期,即盤庚遷殷後的公元前13世紀和商末周初的公元前11世紀。

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掘也證明,幾乎與三星堆文明同時,在今成都城西也擁有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在成都城北羊子山還擁有一座高達10米以上、每邊長103.6米的三級四方禮儀土台。此外,在三星堆遺址的不少陶器上、成都十二橋商代地層出土的陶輪上,都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說明,至遲在商代,在成都平原上,四川先民已經進入奴隸制文明時代。前面提到的關於四川的古史傳說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與三星堆、十二橋等遺址一道,從口碑傳說與考古發掘兩個方面對這個奴隸制文明時代的存在作出確鑿無誤的印證,盡管史籍無征。

在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鬼有關。他們當是地處在岷山與岷江河谷的蜀人部落或部族的首領。在夏商之際,他們從今茂縣疊溪一帶經都江堰市灌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不少學者認為,廣漢三星堆遺址可能就是魚冕王族建立的早蜀王國的都城。

"三代蜀王"之後,便是杜宇王朝。杜宇是從朱提(今雲南昭通)進入成都平原的。他同江源(今祟州中西南)的女酋長梁利結合,取得當地土著的支持,因而逐漸取代魚冕王族,改朝換代,成為蜀國的統治者。這時杜宇氏大約將蜀國的都城遷至汶山下的鄲邑(故址在今鄲縣城北,即民間傳說中的杜鵑城),又在翟上(今雙流縣牧馬山一帶)建立陪都,杜宇氏教民務農,致力於發展稻作農耕,是最早開發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後世因之將杜宇奉為農神。

杜宇王朝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採用中原的王位世襲制和職官制,成為當時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大國家,其勢力范圍北達今漢中,南抵今涼山州、宜賓與雲南、貴州,西及岷山山地和蘆山,天全,東至嘉陵江。商周時期,在今鄂西地區夷水(今清江)流域分布有凜君族的巴國,在漢水中游分布有姬姓的巴國,勢力都很強大。其時在今川東地區雖有巴人活動,卻是多個分散的部落國家,沒有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統一的巴國,所以在杜宇王朝時代,巴地便很容易地成為杜宇王朝的勢力范圍,"亦化其教而力農務";到蜀王升明氏時,競會出現"蜀王據有巴蜀之地"的局面。在杜宇氏統治後期,以"荊人"身份在蜀國為相的鱉靈因治水有功,得到蜀人擁戴,使杜宇氏'禪位,於他,由此建立開明王朝。這時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初,相當於春秋早期。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

開明王朝建立後,定都於廣都樊鄉(今雙流縣境)。從開明二世盧帝開始,蜀王室致力於開疆拓土,征伐激烈,一度攻至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東南)。進入戰國以後,又與秦國反復爭奪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地區,終於得手,成為威震西南的霸主。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前後,九世開明帝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而立宗廟,又把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到今天的成都。

春秋戰國之交,活動於夷水流域的廩君巴人開始進川東地區建立規模較大的巴國,曾先後或同時以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市)、平都(今豐都縣)、閬中以及枳(今涪陵市)為國都和陪都。其君主實行世襲制度,太子稱巴王子,省稱巴子。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獲取巴蜀地區富足的物質、人力資源,繼而東向伐楚與統一天下,遂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從石牛道伐蜀,冬十月結束戰爭,又乘勝攻佔巴國的國都江州。

秦統一巴蜀後,先後設巴、蜀,漢中3郡利縣。郡設郡守,掌郡治;設郡尉,輔佐郡守並典武職甲卒。縣萬戶以上設令,不足萬戶設長,下設丞、尉,輔佐令、長。少數民族較多的縣則改稱'道'巴蜀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政令,由此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三十年至秦莊襄王三年(前227年~前247年)之間,李冰擔任秦國蜀郡第二任(一說為第三任)太守,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採取一系列開發蜀地經濟的重大措施,如修建都江堰,開鑿廣都鹽井,疏通成都二江(即檢、鄲二江,今南河、府河),使川西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爾後統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秦還將關中地區及關東六國大批懷有異心的;舊貴族等陸續遷人蜀地,以加強控制。其結果給地廣人稀的蜀地手工業、商業帶來了繁榮。如趙國卓氏、山東程鄭在臨邛等地冶鐵鑄銅,煮鹽經商,大力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經營手段。大量移民還使已蜀"民始能秦言"民的同時,從張若起的歷任巴蜀地郡守、縣令,遼仿照咸陽建制興建成都城。鄲城、臨邛城、江州城、閬中城,設置城防、糧倉以及鹽官、鐵官、市官等,又修通道路(如:'五尺道')上述措施,促進了巴蜀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飛躍,入漢以後,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土"。直至今天,人們還用"天府"或"天府之國"來指代四川。

漢初,封建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並繼續向蜀地移民。蜀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但文化事業相對落後。漢景帝(前156年~前141年在位)末,文翁出任蜀郡太守,首創官學,將興辦教育列為治蜀首要目標。從此蜀郡學風大盛,可與文化發達的齊魯地區媲美。文翁興學的驗傳到巴郡和漢中郡,"巴,漢亦立文學"。漢武帝時,更'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

漢武帝時期(前140年~前87年),在巴蜀地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是開發西南夷,最終將西南的大部分地區歸人漢朝版圖並設益州以統轄,治成都縣(在今成都市)。漢武帝開發西南夷,不僅促進了西南各族人民、各地區問的相互交流與共同進步,而且還有利於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今四川),自立蜀王,國號"成家",建都成都這是自秦並巴蜀後今四川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東漢時四川復歸漢有。東漢末又為劉焉、劉漳父子割據(189年~214年)。爾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四川、雲南的大部分,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魏、蜀、吳三國鼎立,但蜀國地域最小、國力最弱。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嚴肅法紀:廣 攬人才'下限其方";勸督農桑,推行屯田;平定南中,穩定後方;聯吳抗曹,積極北伐,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誠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袁准。諸葛公論》所說:「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凜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兩晉隋唐時期

諸葛亮死後30年,即後主炎興元年(263年)冬,蜀國被曹魏所滅。不久,司馬氏取代魏建立晉朝。西晉後期,四川爆發震撼全國的流民起義。永興三年(306年),起義領袖之一、巴氏族首領李雄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改元晏平。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這是秦以後西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也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之一,歷5代、43年其全盛時疆土東守三峽,南至南中,西盡岷邛,北據漢中,相當於今四川盆地及陝、滇、黔等省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征蜀,四川地區重歸晉朝版圖。自此至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楊堅遣第四子楊秀鎮蜀,在長達23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四川地區先後歷經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當時政治動盪,戰亂頻仍,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隋唐時期,四川地區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征伐,社會局面相對比較安定,從而使封建經濟進入一個極盛時期。當時四川 (主要指劍南道,後分為東。西兩川 )經濟和江南經濟同為唐王朝財賦的兩大支柱。誠如武元衡《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序》中寫到:'時號揚、益,俱為重藩,左右皇都。從安史之亂唐玄宗奔蜀起,唐朝君主在關中不能立足時,多南避人蜀,利用四川財力、物力再作恢復,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唐王朝多以重臣、貴戚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節度使等以鎮蜀,如腫書侍良、同平章事陸象先,禮部尚書蘇頒,宰相楊國忠、杜鴻漸、武元衡等。與此相應。在唐後期,朝廷的宰相也主要從劍南三川節度使及淮南節度使中挑選。據統計,自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至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在擔任三川節度使的93人中,先後有40人入朝為相。劍南三川因此被認作是"宰相迴翔之地"。

唐天佑四年(907年春,朱溫取代唐稱帝,建立後梁後,王建、孟知祥便先後憑仗四川財力、人力,建立起前。後蜀政權,分另歷時18年、31年,前期都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發展農桑,肇興文教,,沒有戰亂,遂使四川經濟繼續發展,戰略地位更顯重要,所以,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即制定出"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將南方各國中經濟最為發達的後蜀列為進取的首選目標,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軍從劍門及三峽兩路人川,於翌年正月滅後蜀,然後將府庫財貨以舟運車載,徑送京師"號為'日進,一直搬運數年才將"盂氏所儲之諸物悉歸於內府矣"。

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時期是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階級斗爭最為激烈、民族矛盾最為尖銳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四川先後發生以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代表的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士兵起義;發生以吳蚧、吳兄弟為代表的抗金戰爭和以余蚧為代表的抗蒙戰爭;發生明玉珍據蜀,建立以重慶為國都的大夏政權割據事件。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與全國其他地區(北方)相比,四川地區仍然維持一個大體安定的社會局面,加之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一些地方官員對發展生產的重視,使得社會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並且超過唐代,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一個財力資源與人力資源充裕的戰略大後方。但蒙古攻蜀,使四川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以致在整個元代都沒有恢復元氣。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發兵攻蜀,平定大夏政權,將四川地區統一到明朝的版圖。明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以正德(1506年~1521 年)農民大起義和明末張獻忠入川最具典型意義。正德農民起義前後延續五六年之久,縱橫川南、川北,川東及川中數十府、州、縣。起義的參加者,除廣大破產農民外,也有很多鹽工。這標志著四川工業工人開始登上階級斗爭的政治舞台。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農民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全盛時領有今四川的大部分。

清代,官制方面的督,撫制逐步規范化。乾隆13年(1748年),規定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駐成都,使行省制更趨完善。清代,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社會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才算步人一個持續穩定時期。到嘉慶元年(1796年),又爆發以四川為中心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長達八九年,先後有數十萬農民參加。清廷以耗費2億兩軍晌,損失1 名總督以及提督、副將以下軍官400 余員的代價,才將起義鎮壓下來。從此,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開始走下坡路。

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四川在空前的戰亂打擊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封建統治者相應採取的重大對策便是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史上稱為"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的結果,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國性耕地不足的矛盾。又使人口缺乏、田地荒蕪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明嘉靖(1522年~1566年)以後,特別是清康熙(1662年~1722年)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四川經濟里己孕育並萌生出資本主義的因素,如農業商品化過程的出現(表現蠶絲、棉花、麻、煙,茶等經濟作物的經營上),各類手工業生產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工場手工業特別是井鹽業里的出現,多層次區域性市場的逐漸。形成等。但是,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和清王朝政治上的極端專制主義,加之所採取。抑商、閉關和重稅政策,致使四川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十分緩慢,其力量在自給自足的。然經濟的汪洋大海里顯得十分弱小。
近現代時期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是與沿海沿江地區相比四川資本原始積累仍晚近半個世紀。19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重慶開埠(1891年),外國資本主義打開四川市場大門,四川資本原始積累和與之相應的四川社會近代化過程才算真正開始。而這一過程,則是以對四川自然經濟的破壞,以對四川人民,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手工業者的掠奪,以對四川地區的中國主權如土地使用權、礦山開采權、鐵路修築權的攫取和四川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為代價的。這一方面,加深了四川社會的基本矛盾,如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激化了四川人民與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矛盾,四川各族、各階層人民由此而擔負起反帝反封建,同時又需要發展四川 民族資本主義的艱巨的歷史任務。

鴉片戰爭以後,四川歷史上發生許許多多;引人注目的大事件,19世紀60年代初的李、藍起義與石達開入川, 60年代~90年代的兩次重慶教案和成都教案,特另是以余棟臣起義為代表的反洋教斗爭;20世紀初以"反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起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四川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和與此相關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武裝起義, 20世紀初地方官推行的包括近代教育、近代實業在內的各項"新政",川省商會的廣泛設立(至1911年達98個,數量居全國第一)與聯合及資產階級立憲運動,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領導的四川保路運動與保路同志軍大起義……一波又一波的近代歷史大潮,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向封建主義壓迫與外國資本主義一帝國主義壓迫發起沖擊,最後雖然沒有使四川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命運,卻結束了清朝在四川的專制統治,教育並鍛煉了包括近代知識分子在內的各族、各階層人民。

與此同時,四川工人階級也逐漸形成和走向成熟。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四川促成了以先進知識分子為橋梁的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特別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四川歷史也隨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926年中共重慶地委成立,使這個革命階段從此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1950年3月人"民解放軍解放西昌,則將這個革命階段推向輝煌的最點。

1919年至1950年的31年間。四川社會發生了許多獨具特點、對自身發展起著重大作用或關鍵性作用而又具有全國意義的重大事件,如川陝革命根據地(時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動與重慶談判,四川軍閥混戰與"防區制",蔣介石勢力人川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沿江工礦企業及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的內遷,西康建省等。

數千年的歷史進程表明,四川不僅對祖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人類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對以漢民族力主體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對近現代國家的統一與進步、繁榮,都做出了無私貢獻。四川社會在做出這種貢獻的同時。也獲得全國慷慨的支援並持續發展自己,終於迎來四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迎來四川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春天。

❽ 1840到1949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脈絡

1840年到1949年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國1840年至今的現代化歷程經歷了三條道路的轉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階段,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體;

2、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帶有蘇聯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在政治經濟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8)近現代四川經濟的發展史擴展閱讀:


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中國走「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中國的成立、民族獨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紀5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建設道路出現的曲折史實:「大躍進」或人民公社化運動。

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化的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行改革開放。

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現代化是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應結合本國實際,走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❾ 四川社會歷史簡況

http://ke..com/view/7627.htm
這個是四川省的網路,包含你所希望知道的內容!希版望對你有所權幫助!

閱讀全文

與近現代四川經濟的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