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消費高嗎工資水平怎樣
朋友你好!天河區大部分位置屬於高端商貿及住宅區域,廣州最高房價的樓盤都集中在天河區。月薪5000元在廣州應該住不了天河區,以前天河區有幾個城中村,租房都比較便宜,但兩三年前開始就全部沒有了~所以現在在天河上班的白領或者藍領都會到其他地方租房。
天河區以東走是黃埔區,屬於開發區,房子最便宜,不過就是開發區,生活配套可能不是太理想。
向南走是海珠區,90年代開始發展的一個區,現在那裡租房大概屬於中等價位,不過就是要過珠江河,比較麻煩。
向北是白雲區,屬於以前廣州的城郊吧~租房也便宜,俾黃埔區略好。
向西是越秀區和荔灣區,屬於廣州的老城區,生活配套什麼的都很完善了,租金屬於中上水平。
5000塊的月薪要看看你准備拿多少錢出來組房子,對房子要求怎麼樣。一個人住,租個單間的話,天河區大概要1200-1500左右吧,黃埔區的話我想最便宜500也能租到,好點的也是800左右吧。白雲區和黃埔區差不多。
越秀區和荔灣區就大概是1000-1300這個水平吧~
廣州的交通很發達方便,但也相對比較繁忙,尤其是天河區,上下班的時候地面上的交通基本屬於癱瘓狀態,地鐵就超多人。最理想當然能在公司的附近找到合適點的房子吧。
廣州買個盒飯(好一點的)15元,一些私營的小食店的盒飯大概10元-12元吧(貌似天河區10元都很難找到了),
打車的話上車起步價是10元,每公里2.6元。公交車大部分都是2元。地鐵2元開始。買生活用品,副食品的在超市應該比較便宜吧~例如:可口可樂大型超市賣2元,路上的士多店賣2.5元,7-11等等的便利店賣3元。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說吧:
衣:在廣州逛街買衣服一般在上下九、北京路、流行前線幾個地方(個人來說),上下九價錢比較大眾化30-100元也能選到不錯的衣服;北京路多是名牌,好看的衣服大多需要100-200;流行前線大多是年輕人去的,衣服有很多比較in的款式,不過要會砍價才行。廣州在很多街上都有賣衣服,價錢跟質量大相徑庭,看個人需求。
食:你在公司包食宿就比較好啦,如果出去外面吃一頓盒飯也要5塊左右,吃個高檔一點的快餐則要10-20元。四五個人上最普通的館子點菜的話則要100-150不等,如果要吃西餐、自助之類就准備好每頓50以上/人吧,貴的有100多。
住:你的公司提供住的話建議沒事不要出去外面租房啦,因為廣州的房租的確比較貴,市區內30平方帶張床的單人套間每月至少也要500,70-80平方帶基本家電的則要1500-2200一個月(視地理位置而定),而100平方多的則要2500以上。如果不帶基本家電的房間(吉屋)要便宜些,不過自己購置傢具也比較麻煩。
行:廣州坐車的錢感覺並不便宜,搭乘公交車2元/次,如果要轉車的話來回就需要8塊了。地鐵2元起步,一般每3個站加一元。計程車(面的)起步價8元,送3公里左右,之後每公里加2.6元。廣州現在摩托市區基本沒有,只有出入郊區才有打摩的,一般價錢為面的的1/3。
Ⅱ 誰知道06至08年廣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是多少
2008年廣州全市宏觀經濟數據
GDP 8200億元以上,增長12.3%
人均GDP 超過8萬元
工業總產值 突破12000億元,比增13%以上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2477億元,增長17.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622億元,增長18.7%
進出口總額 819.5億美元,增長11.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00億元,增長13%以上
萬元生產總值能耗 預計下降4.3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317元,增長12.7%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9828元,增長14.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突破3100億元,增長達20%
2009年GDP增長目標 10%
天河區GDP 突破1400億元,增13% 科技產值 532億元,增長20%
越秀區GDP 人均GDP 131540元,增長10%
蘿崗區GDP 突破1000億元,增20%
番禺區GDP 將達720億元 工業總產值 1420億元
南沙區GDP 360億元 汽車產業完成產值 452.6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45.89%
廣州市人均GDP預計在2006年超過1萬美元,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跨入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報道中寫道:「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廣州市總人口994.3萬人,戶籍人口702.66萬人。按照現行匯率和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將超過11000美元。」報道中還寫道:「普遍認為,人均GDP是比GDP更科學的指標。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准,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線。」
雖然這篇報道的本意是宣傳大好形勢,並強調了用人均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比GDP更科學,但這種說法有可能在誤導公眾。顯而易見的是,報道中做算數平均時所選用的分母錯了,因而這個「人均GDP過萬元」是有很大水份的。
為了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有必要先看一看,國人似乎已經熟視無睹的GDP究竟是什麼意思?GDP的英文全稱是「GrossDomesticProct」,翻譯成漢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上: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最終成果。」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所有的「常住單位」生產或創造的「增加值」——無論是外國人或是本國人生產或創造的——均計入這個國家或地區的GDP。
因此,要計算人均GDP,也就是說要計算2006年廣州市生產或創造的國民財富增加值的人均值,就應該以2006年廣州市的GDP總量來除以廣州市的「常住人口」(與概念詮釋中所說的「常住單位」相一致)。注意,在這里,分母應該是2006年廣州市的「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更不應該是6年以前2000年「五普」時的「戶籍人口」)。
在網上查詢,未能見到2006年廣州市的常住人口數,只有一個2005年11月1日由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廣州市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的人口數——常住人口948.75萬人。按這個人口數來計算,2005年廣州市的GDP是人民幣5451億元,人均GDP為人民幣57457元,按2005年年底的匯率8.1計算,約合7093美元;這個數字是比較「靠譜」的。按報道中的說法,2006年「估計」的GDP是6236億元,仍按2005年年底的人口數和2006年年底的匯率7.8計算,人均GDP是人民幣65729元,約合8426美元。
為什麼要按常住人口來計算人均GDP,因為這筆國民財富的「增加值」是廣州市的戶籍人口和外來常住人口共同創造的。何況在GDP的概念中強調的是「常住單位」,而構成常住單位的人當然不僅是「戶籍人口」,而應該是「常住人口」。
這樣計算,廣州市還是「佔了便宜」的。因為計算的是「人」均GDP,而非「勞」均GDP,人均GDP是應該把被贍養人口也包括在內的,這樣,分母還會更大些。但現在相當多的外來人口並沒有攜帶家眷來穗,當然也無法計算他們的被贍養人口,所以這個便宜便只能讓廣州市「占」了。
報道中也以深圳為例提到了這個問題,「深圳實際人口規模已達到1035萬,其中戶籍人口171萬,」所以,「各種指標深圳最高,但是引起了其他城市專家的質疑,因為深圳市是按照戶籍人口計算的,而深圳恰恰是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比例最懸殊的城市。」不知為什麼現在計算廣州的人均GDP時,又把這一點遺忘了。難道就為了放「人均GDP超1萬美元」這顆衛星嗎?
Ⅲ 廣州市1993年~2007年每年職工月平均工資是多少求大神幫助
廣州市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廣州市199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991年職工年平均工資4054元,比上年增長15.70% 1992年職工年平均工資4838元,增加19.28%,扣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6.79%。 1993年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6272元,增工30.88%,扣除價格上升因素,實際增長4.7%。 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費收入7046元,比上年增長41.36%,扣除價格上各因素,實際增長17.82%。 1995年職工平均工資10166元,增長17.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7%。 1996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1659元,增長13.0%,扣除居民消費價格上升因素,實際增長4.5%。 1997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3118元,增長11.0%,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8.7%。 1998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4325元,增長9.2%,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1.8%。 1999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6201元,增長13.2%,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4.9%。 2000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8974元,增長17.1%,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3.9%。 2001年職工平均工資達22141元,比上年增長16.0%。 2002年職工平均工資為25104元,比上年增長13.4%。 2003年職工平均工資為28237元,增長10.4%。 2004年職工平均工資為31025元,增長9.9%。 2005年職工平均工資為33839元,增長9.1%。 2006年職工平均工資為36321元,增長7.3%。 2007年職工平均工資為40187元,增長10.6%。
Ⅳ 近50年廣州市人口變化
廣州市統計局評述本次人口普查情況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8日16:57 南方網
本報訊(記者譚亦芳,通訊員吳永佳、鄭紀軍)今天,廣州市統計局向社會發布廣州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公報,並進行評述。
人口規模邁向超大城市
以200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間,全市普查總人口為994·30萬人。與1990年7月1日
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總人口增加364·30萬人,增長57·83%。總人口規模居重慶(3090萬人)、上海(1674萬人)、北京(1382萬人)、天津(1001萬人)等直轄市之後,表明廣州市人口規模正在向超大城市邁進。10年來,總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是廣州市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穗務工經商的結果,顯示出廣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與此同時,戶籍人口的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戶籍人口增加了112·27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70%,比70年代的 1· 83%下降了0·13個百分點,與80年代持平。這表明,80年代初期以來,廣州市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不僅平穩地度過了建國以來第三次生育高峰,有效地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而且開始進入低生育水平階段。
家庭戶規模進一步縮小
這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家庭237·36萬戶,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 ·21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83人減少了0·62人。家庭戶規模縮小,主要是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比重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全市城市建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小家庭越來越多地取代了過去的幾代同堂。
人口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與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半文盲人口由43·79萬人減少到23·04萬人,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從 6·95%下降到2·32%。同時,平均每10萬人口中具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變化較大。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10年來全市人口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是全市全面推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老齡人口十年增20多萬
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全市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它表明,全市人口結構有所優化。原因是:一、人口生育水平下降了;二、全市吸納了大量外來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但老齡人口總量10年增幅較大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不能忽視本市戶籍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這次人口普查,全市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33·12萬人,占總人口的83·79%。城鎮人口比重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4·39個百分點;比國家上升9·86個百分點快4·53個百分點。這表明,90年代以來,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主要年份總人口自然變動情況
全市數據
年份 年平均人數(人) 出生人數(人) 出生率(‰) 死亡人數(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1995 6418678 75867 11.82 35735 5.57 6.25
2000 6928460 71248 10.28 39987 5.77 4.51
2001 7066438 67542 9.56 37641 5.33 4.23
2002 7166104 61929 8.64 39673 5.54 3.10
2003 7229059 57277 7.92 41082 5.68 2.24
市區數據
年份 年平均人數(人) 出生人數(人) 出生率(‰) 死亡人數(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1995 3828449 34888 9.11 22843 5.97 3.14
2000(原八區) 4097002 35378 8.64 25009 6.10 2.54
2000(新十區) 5613729 49805 8.87 33222 5.92 2.95
2001 5718252 48455 8.47 31613 5.53 2.94
2002 5804306 46978 8.09 32997 5.68 2.41
2003 5860737 46632 7.96 33780 5.76 2.20
這個資料是根據廣州統計局的2004年統計年鑒。所以只有到2003年的數據。關於人口統計,統計年鑒里還有更多數據,自己看看吧。
2004年總人口和人口變動情況
區、縣級市 年末總人口(人)年平均人口(人)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全市 7376720 7314304 9.56 5.74 3.82
市區 5999184 5940869 8.62 5.75 2.87
東山區 652294 645755 7.53 5.45 2.08
荔灣區 518124 519201 5.62 8.39 -2.77
越秀區 416800 419279 6.05 7.74 -1.69
海珠區 854358 846986 7.07 6.20 0.87
天河區 630690 617156 10.05 3.33 6.72
芳村區 187652 186529 8.90 7.28 1.62
白雲區 867847 865906 9.33 5.63 3.70
黃埔區 214289 212609 10.67 4.46 6.21
番禺區 1028713 1002757 11.62 5.26 6.36
花都區 628417 624691 8.08 5.20 2.88
縣級市 1377536 1373435 13.63 5.70 7.93
增城市 841780 837767 11.00 5.58 5.42
從化市 535756 535668 17.73 5.88 11.85
附:全市常住戶口人數 7348972人, 其中:市區5983252人。注:本表按市公安局戶籍統計口徑計算
從2006.3.14公布的2005年度數據中還沒有看到2005年度有關人口的統計
Ⅳ 中共廣州市十屆七次全會公報中說的建設廣州市國際金融城的地點在哪裡
廣州國際金融城整體規劃研究范圍北起黃埔大道、中山大道,南至珠江,東至天河區界,西至華南快速干線,總面積7.5平方公里。廣州國際金融城總面積達7.5平方公里,核心區總面積2.3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區和西核心區兩部分。起步區北至黃埔大道,南至臨江大道,東至車陂路,西至科韻路,面積1.1平方公里;西核心區北至規劃花城大道,南至臨江大道,東至員村四橫路,西至員村大道,面積1.2平方公里。廣州國際金融城的起步區和西核心區內包含了多個「退二進三」的舊廠房用地,包括有鷹金錢罐頭廠、澳聯玻璃廠、南方麵粉廠、絹麻廠、廣州電池廠、昊天化工廠和員村熱電廠。廣州國際金融城西區將建起450米高地標,東區則將建400米高的地標,與廣州塔、西塔等珠江新城的高樓遙遙相望。在起步區中,還將建設金融論壇、金融服務中心、金融博物館等。
Ⅵ 2009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出來了嗎
在這里!
2009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2月日在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張廣寧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和強台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戰略目標,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克服困難,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面對急劇變化的經濟形勢,我們科學決策,及時採取了18項擴大內需和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16億元,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81233元,增長10%。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收入達2477億元,增長17.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22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5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40億元,增長21%。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廣州地區完成進出口總值820億美元,增長11.5%。其中出口430億美元,增長13.4%。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10.6%。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大項目帶動特點顯著,累計批准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197個。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9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829億元,增長12.5%,佔全市GDP的比重達34.4%。尤其是民營工業逆勢而上,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543億元,增長17.3%,高於全市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消費市場持續暢旺,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9%。
(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確立了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商務會展中心、亞洲物流中心、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內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出台《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決定》及《關於加快推進廣州市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完成了琶洲員村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雲新城及周邊地區等四個重點功能區規劃,加快了中心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和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步伐,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49億元,增長13.6%,佔GDP比重達59.0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我市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南沙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化解,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384億元,增長6.2%。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建成投入運營,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341萬人次,增長7.9%。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3.47億噸,增長1%,居全國港口第4位。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100萬標箱,增長18.9%,躋身全球集裝箱港口10強。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和三期投入使用,會展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達13428億元,增長22.1%,廣州「千年商都」優勢進一步凸顯。旅遊業總收入突破800億元,來廣州旅遊觀光客人持續增長。汽車、石化、造船、鋼鐵以及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等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工業加快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升級轉型。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639億元,增長13.1%。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4509億元。轎車產量達87.94萬輛,增長12.3%,躍居全國轎車產區第一;自主品牌汽車研製取得新進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速達17.7%。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及配套措施,大力支持軟體動漫、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生物醫葯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981億元,增長18.8%,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6個百分點。年末,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4:38.94:59.02。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增強了我市經濟抗風險能力,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有新進步。深化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推進,白雲機場二期、南沙港區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廣州新客站站場及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進展順利。34項道路、隧道、橋梁等工程以及7條地鐵線路加快建設,快速公交系統試驗段動工建設。完成了我市歷史上最大一輪公交線網調整優化工作,方便了市民出行。從去年開始政府分三年每年出資4.63億元補貼公交企業;出資18億元,分三年補貼公交地鐵票價。出台8項措施,規范了計程車行業管理。新增停車泊位超過6萬個。建成了一批電力、供水、供氣、環衛和人防工程設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綠化率達44.4%,森林覆蓋率達38.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01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改善人民群眾關心的水和空氣環境質量,制定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大規模的治理水環境行動,污水處理系統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補水等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制定了《2008-2010年空氣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實施七個方面50項污染防治措施,特別是強化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促進空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4.3%,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氣象部門監測的灰霾天氣天數由2007年的131天減少到110天,下降16%。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考核制度,突出抓好百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關停13家燃油小火電、66家小水泥企業和140家掛牌督辦違法排污企業。預計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5%,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量分別減排0.5萬噸的任務,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8%和3.7%以上。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補充耕地66.2平方公里,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整頓違法用地取得明顯效果。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傳銷、商業欺詐、無證照經營等違法行為,尤其是加大對乳製品市場的監管力度,高效穩妥處置「問題奶粉」事件,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本地食品、葯品安全,而且保證了我市供應北京奧運會的食品安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啟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市容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繼續推進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了「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完成13.9萬平方米危破房改造,1800多戶居民受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共安裝25.6萬個監控攝像頭,治安視頻監控實現全市城區全覆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去年刑事案件下降13.9%,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5.5%和17.3%,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持續上升。大力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進一步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和消防安全工作,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6.7%和13.5%。
……
全文請查閱參考資料
Ⅶ 根據《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中國目前唯一進入了信息社會發展第二個階段的城市是
根據《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中國目前唯一進入了信息社會發展第二個階段的城市是深圳。
《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基本結論
全國信息社會發展速度放緩。2016年全國信息社會指數為0.4523,比上年增長4.10%,明顯低於「十二五」期間信息社會發展速度。
2016年,全國有19個省份信息社會指數增速比上年下滑,有113個城市的信息社會指數增長放緩,其中75個城市信息社會指數出現了負增長。
32個城市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深圳市信息社會指數為0.8510,是唯一進入信息社會中級階段的城市。湖州、威海是2016年新進入信息社會的城市。
信息社會發展
信息社會發展大體上可分成五個階段,即起步期、轉型期、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信息社會發展將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面臨不同的任務和問題。中國信息社會指數在2008年超過0.3,由起步期轉入加速轉型期。2008年至2010年年均增長率為8.68%,加速轉型趨勢明顯。
在加速轉型期間,我國行動電話、互聯網、計算機、數字電視等主要信息產品的普及率將保持大幅度提高。其中,行動電話正處在快速擴張中期,截至2010年6月,我國的行動電話用戶為8.05億,普及率達到了60.5%,北京、上海地區行動電話普及率已超過100%。
互聯網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計算機應用進入快速擴張初期,2009年全國平均計算機普及率達到11%左右。此外,彩電在中國家庭已基本普及。同時,信息技術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Ⅷ 廣東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廣東省國土資源系統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依法行政,保持政令暢通,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條主線,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上下同心同德,邊學習邊提高、邊整頓邊發展、邊改革邊完善、邊保護資源邊保障發展,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成效可概括為「五個有」:一是思想認識有進步;二是國土資源深化改革、奮發創新有突破;三是治理整頓國土資源市場秩序有成效;四是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和保持穩定的能力有提高;五是黨風廉政建設有加強。主要表現在: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得到有效落實;
●嚴格耕地保護措施,努力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努力保障發展用地;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扎實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
●努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抗災救災工作,地質遺跡保護管理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全面完成「十五」基礎測繪任務,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有新的進展;
●繼續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不斷加大執法監察力度;
●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順利完成,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全面鋪開;
●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促進黨風政風建設。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據2005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2005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7 975 653.14公頃(含國家下達我省未能核定的島嶼灘面積11 564.90公頃)。其中,農用地14 940 675.85公頃,建設用地1 715 297.74公頃,未利用地1 319 679.55公頃。與2004年相比,農用地增加4 381.39公頃,建設用地增加30 038.9公頃,未利用地減少34 420.29公頃。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見圖1。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5年全省農用地14 940 675.85公頃,其中,耕地2 952 743.93公頃,比2004年減少84 121.01公頃,減少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佔用和災害毀地;園地924 823.18公頃,比去年增加73 504.98公頃,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由耕地改種或挖塘而成為園地和養殖水面;林地10 157 374.09公頃,比2004年減少18 398.46公頃,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改林種果、建設佔用和林地因長期或多年未利用而丟荒,開發耕地等因素也佔用了部分林地;牧草地27 556.09公頃,比2004年減少382.65公頃;其他農用地878 178.55公頃,比2004年增加33 778.53公頃。
續表
3.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轉讓土地50 865宗,面積為6 937.44公頃,轉讓金2 622 545.06萬元;出租土地 22宗,面積 157.77公頃,租金 1 276.08萬元;抵押土地 37 318宗,面積30 421.73公頃,抵押價款17 853 840.62萬元,貸款金額10 405 944.82萬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2005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繼續積極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深化礦產資源配置制度改革,認真貫徹實施國土資源部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和廣東省實施辦法,對礦產地和采礦許可證進行清理,落實采礦權有償出讓計劃。重點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和制度,規范出讓程序,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礦業權交易制度。對重要礦區的礦業權出讓,實行出讓公示和聽證制度,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全省探礦權出讓5宗,合同金額8 335萬元,礦種為鐵礦、鉛鋅礦;采礦權出讓792宗,合同金額13 232.31萬元,其中招標、拍賣、掛牌出讓243宗,出讓價款8 661萬元。出讓的主要礦種為水泥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用砂、陶瓷土、磚瓦用粘土、建築用花崗岩、片麻岩等。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探礦權轉讓6宗,比2004年增加2宗,礦種為地熱、鉛鋅礦和銀礦,價款2 491萬元;采礦權轉讓1宗,比2004年減少5宗,礦種為花崗岩,價款30.43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把認真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作為一項工作重點。2005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4 082件,比2004年下降了32.56%,土地違法行為涉及土地面積1 768.07公頃,比2004年上升了22.68%,其中耕地636.55公頃,比2004年上升了35.75%,反映出全省經過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後土地違法行為得到了初步遏制。
2005年全省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 850件,涉及土地面積1 634.54公頃,結案2 651件,結案率為90.97%。在查處土地違法案件中,全省共拆除違法建築物67 300.38平方米,沒收違法建築物97.18萬平方米,收回土地59.32公頃(耕地36.16公頃),收取罰沒款6 787.68萬元。
2005年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動態巡查發現土地違法行為3 011件,涉及土地面積619.86公頃(其中耕地267.58公頃),及時制止土地違法行為2 147件,涉及土地面積400.6公頃(其中耕地174.31公頃),挽回經濟損失996.28萬元。土地違法責任人受行政處分的17人,受黨紀處分的41人,受刑事處罰的22人。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行為364件,比2004年提高了41.09%,反映出全省在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中加大了對礦產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全年礦產違法案件結案280件,結案率為73.68%。在查處礦產違法案件中,吊銷采礦許可證17件,收取罰沒款2 184.27萬元。礦產違法責任人受黨紀處分的3人,受刑事處罰的8人。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省收到行政復議申請141件,比2004年增加21%,受理120件;審結129件(含上年未結案件9件),比2004年增加25%,其中維持92件、撤銷18件、撤回申請10件,未審結2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省、市、縣(區)三級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5 65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4 066人,占從業人員的71.88%。從業人員中,研究生及以上284人(佔5.02%),大學本科及大專3 754人(66.36%),高中及中專1 467人(25.93%),初中及以下152人(2.69%)。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員佔了71.38%。
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行政經費收入總額 77 138.9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66 427.56萬元,其他收入10 711.37萬元。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培訓人數達2 572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1 025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40人次,學歷教育447人,本年獲學位8人。
七、問題與建議
(1)尚未擺脫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今後應進一步提高用地效益、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用地成本,不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嚴格控制將耕地尤其是耕種條件好、質量高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立足內涵挖潛,努力盤活消化存量土地,滿足科學發展用地需求。
(2)對有關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成果的整合利用還不夠,今後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進一步提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水平。
(3)在土地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應盡快制訂出台全省國有土地協議出讓最低價標准,對工業項目用地實行公開交易,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4)在礦業權市場建設方面,要深化礦產資源配置機制改革,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規范出讓程序,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礦業權交易機制,促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早日實現礦業權百分之百招拍掛出讓。
(5)在測繪市場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測繪統一監督管理,大力整頓和規范測繪市場,依法開展測繪資質審批,嚴格管理,完善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測繪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