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磁窯的民營經濟發展
磁窯鎮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鎮實際,加大民營企業新上、技改投資力度,扶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快速發展,全鎮民營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全鎮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7043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完成工業增加值513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實現銷售收入
16775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實現利潤1797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8%,實現稅金61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2003年全鎮共開工建設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61個,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總量排全縣第五名,其中工業投資項目26個,累計投資2.1億元,另外,5--50萬元的投資項目279個,完成投資4515.16萬元,全鎮完成新發展規模企業3家,新發展私營企業15家,民營經濟稅收完成額560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160家。
工作中,一是鼓勵引導扶持民營企業不斷追加投資,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發揮規模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二是對新上企業進行扶持,採取包保責任制,派專人靠上工作,積極協調解決企業在用水、用電及辦理證照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企業能夠順利地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盡快投產。三是對全鎮的中小民營企業進行調研,對其中符合產業政策、產品市場前景看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幫扶,扶持他們盡快的發展壯大。由於措施得力,各項協調工作到位,該鎮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勢頭。
Ⅱ 公司經營范圍為以自有資金對工業、商業、餐飲業、高科技產業等進行投資應屬於國民經濟中哪個行業
我國的溫州和廣州最適宜發展民營企業,那兩個地區的當地政府比較開明,政策制度等各個方面都有利於民營企業發展。不過現在我感覺還是中西部最適宜發展民營企業,下面給你分析一下中西部的經濟吧。
一、中西部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
經過長期的發展,中西部民營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呈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成為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在壯大中西部地區國民經濟、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西部民營經濟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目前,中西部民營經濟正以機制靈活的優勢向多層面拓展,不僅在品種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維修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機械製造、交通運輸、商貿服務、建築及房地產等領域不斷擴張,並迅速向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術領域挺進。近年來,在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技術、煙草食品、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中,涌現出了LG曙光、遠大空調、三一重工、創智軟體、長海科技等一大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營科技企業,有力地促進了中西部經濟的增長;在利用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建設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如長大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八水廠和長沙大道,金華房地產公司等多家民營房地產企業參與棚戶區改造等,有效地拓寬了城市建設的融資渠道;在流通領域中,中西部民營經濟也頗具活力,長沙市355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聚集著數以萬計的個體經營戶和民營企業,作為民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外資經濟迅速成長,繼平和堂之後,國際商業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普爾斯馬特相繼進駐中西部,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連鎖餐飲店紛紛登陸中西部餐飲市場,極大地活躍了商貿經濟的發展。
(二)民營經濟的結構與分布。從產業結構看,以長沙為例:2004年長沙經濟實現增加值343.3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6.6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6.12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0.6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0%、27.6%和17.5%;1992~2004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5.0%、40.5%和24.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7.7:51.3:41.0,民營經濟佔主要部分的二、三產業明顯呈上升態勢。從行業分布看,2004年長沙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中、工業所佔比重最大,其次是貿易餐飲業。從各行業內部構成看,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各自行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0%的有工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房地產業,其中房地產業是民營企業涉足最多的行業,所佔比重高達75.0%,說明近幾年來民營經濟在房地產業開發力度不斷加大。
二、中西部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0多年來,中西部民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氛圍和條件也有了相當大的改觀,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愈來愈被人們認同。但是,民營經濟與生俱來的私有經濟烙印和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偏見,使民營經濟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市場准入問題。目前,民營經濟在將近30個產業領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限進」情況:一是基礎設施行業,包括基礎行業中的電力、煤氣、自來水、航空鐵路運輸等行業。二是新興服務業,目前金融、保險、通信、旅遊、教育和醫療等新興服務業已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和重要經濟增長點,近幾年來民營經濟在金融保險、教育衛生等新興服務領域的投資也有一定增長,但從整體上看,銀行業、旅遊業、教育業和衛生業等基本上仍是由國家控制,民營經濟還沒有真正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大型製造業,民營經濟在製造業領域的投資雖已普遍達到較高程度,但主要是流向了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領域,很少有機會進入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大型製造業領域。
(二)融資問題。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直被融資難的問題所困擾。當前,民營企業融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內源融資比例較高。據調查,在民營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中,繼承家業、勞動積累以及合夥集資的比例大約佔到7成,而來自銀行與信用社貸款等外源融資只佔10%左右。在外源融資中,民營企業主要依靠以金融機構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通過風險投資、股票和債券市場進行的直接融資微乎其微。此外,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十分有限,民營企業面臨著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較高的籌資成本等問題。融資困難的「瓶頸」不僅造成了民營企業發展資金的缺乏,而且導致了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市場開拓力度不夠、吸引優秀人才乏力等一系列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西部民營經濟的發展。
(三)創新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競爭優勢,而創新正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支撐和決定因素,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中西部民營經濟一方面存在起點較低、規模偏小等先天性缺陷,另一方面又面臨實力不強、資金短缺等現實問題,加之民營企業在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民營經濟在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等方面的發展受到影響。
(四)社會認同問題。當前民營經濟的政治經濟地位與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不相匹配。隨著黨對民營經濟方針政策的不斷優化,困擾民營經濟的很多問題從理論上、政策上得到明確,尊重、認同民營經濟作為一項重要政策正在全面推行,現在的問題是要抓緊落實這些方針政策。只有在全社會確立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民營經濟才會有實質性的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
(五)有效監督問題。民營經濟作為全社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同樣需要有效監督,但民營經濟資本所有權的特點又決定了民營經濟監督方式有別於國有、集體經濟,對其監督主要依靠法律、經濟手段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及時有效地發現、遏制企業的非理性運作方式,從根本上維護企業權益,同時促使企業履行應承擔的義務,保證民營企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
三、促進中西部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
中西部民營經濟在經歷萌生———發展———壯大之後,目前正步入快速增長期。為了促進中西部民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積極支持、鼓勵和引導民營投資。進一步營造寬松的民營投資准入政策體制環境,落實民營投資的「國民待遇」,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1)凡是競爭性行業都應該允許民營企業進入。(2)凡是預期有收益或通過建立收費補償機制可以獲取收益的基礎性和公益性項目,包括目前仍由國有企業控制的傳統壟斷性行業都應引入競爭機制,允許民營企業逐步進入。(3)凡是對國有投資實行優惠政策的領域,其優惠政策對進入該領域的民營企業應保持一致。與此同時,政府要建立健全促進民營企業投資准入的相應政策法規,以國家一定時期內的產業政策為導向,更好地引導民營企業的投資方向。
(二)拓展融資渠道,發展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於政府的積極支持,對民營企業給予政策優惠:一是稅收優惠,政府可以利用降低稅率、減免稅收、提高稅收起征點等方法給予民營企業支持。二是財政補貼,政府可以採取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出口補貼等形式對民營企業進行扶持;三是貼息貸款,對於一些發展前景好的項目政府可予以貸款貼息,並引導銀行對其貸款;四是建立風險准備金,政府可在財政預算中建立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貸款風險准備金,以降低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風險。同時要充分運用內源融資方式,擴大內源融資的規模,強化內源資金投向的管理,提高內源資金的效率,並努力尋求合資、合作、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改造等途徑,實現內源資金來源多樣化。還要拓寬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資本市場融資機制,盡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的信貸擔保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和政府擔保基金的作用,解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三)促進中西部民營企業集群的升級,發揮特色化的聚集效應。為了促進民營企業集群發展,提高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壯大民營經濟的實力,可以借鑒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發展企業集群的政策,發揮政府在民營企業集群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的催化劑、潤滑劑和橋梁作用,著力引導和支持民營經濟向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發展,改變傳統的、鬆散的、粗放的發展模式,推進民營經濟適度規模經營,以特色園區為依託,進一步壯大支柱產業,重點培育一批有特色、規模大、實力強、貢獻多的民營企業,打造區域品牌,推進企業集群組織結構的變革和優化,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增強民營企業的競爭力。
(四)突出重點,加大投入,推進創新,不斷提升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確定中西部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重點是:突出抓好一批有規模、有特色、有市場的科技型、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和農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構建民營經濟擴張發展的有效載體;突出抓好縣域經濟,夯實民營經濟的發展基礎。中西部各地區要形成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合力,逐步完善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企業籌資為主體、以銀行融資為支撐的投入機制,強化對民營投資的服務功能,在切實抓好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和人文環境優化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文化創新等。
(五)立足中西部地區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培養和壯大民營經濟的整體實力。目前,中西部發展民營經濟應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借鑒「珠江三角洲模式」中以外資企業帶動本土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溫州模式」中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業做強的做法,本著親商、安商、富商的原則,一手抓外向型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手抓本土民營經濟,拓展優勢產業空間,要把給予外商的政策同時也給予本土民營經濟,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民營經濟群落,增強中西部民營經濟的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