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戰後的德國為何發展迅速
我認為一點就是,抄德國很注重自己內身的發展,例如國內的國民教育以及工業科技的發明進步。德國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不同,他在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殖民地,所以就不完全依賴於殖民地的市場,而是完全靠自身的發展,利用自己國家的市場發展,和利用自己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去開拓國外市場,這點經驗就讓德國擁有了自立的意識,區別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他們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們不用發展什麼新技術,單靠對殖民市場的掠奪和傾銷就能獲得資本,所以,在戰爭後,失去殖民地的國家發展就遠比德國慢很多了
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在技術上落後的其他國家遠不如德國幾十年對科技的發展和關注,即使戰後一片廢墟,但這些技術經驗卻在德國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成為了德國發展的資本和動力。
❷ 一戰後德國經濟為什麼恢復得如此之快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由於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內起義,戰場基本不在容德國境內。因此一戰並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所以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戰勝國對德國軍事方面的限制,也有利於德國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3、英國執行大陸均勢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方案,使德國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4、美國和英國的扶植對德國的重新崛起也起了重要作用。
❸ 一戰後德國怎樣在經濟上成為戰勝國而崛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❹ 德國在一戰後為促進自身發展所採取的各方面措施
首先,德國擁有大量的人才,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都是展現了自己強大的一面.
1.他們對英法的仇恨讓他們不斷的努力,而且他們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相關人才,勞動者素質高,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原因是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戰敗後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戰後的西歐國家大都接受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3.二戰後的德國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穩定.
4.同時國內實行非軍事化,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5.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結合的經濟政策.
6.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一、面對經濟危機,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發展。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葯品、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以上措施對於起動處於危機最低點的德國經濟,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起了很大作用。客觀評價希特勒,不能抹殺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就經濟發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❺ 介紹一下一戰後德國經濟的崛起
一戰後,德國的容克貴族和大資本家仍然掌控著國家資源,仍然野心勃勃,他們時刻准備著重新崛起。由於英法對德國削弱和壓制的過於狠了,特別是法國製造的魯爾危機,深深刺激了德國人,所有德國人都准備著復仇,德國人被仇恨迷失了雙眼,就像堤壩里的洪水,一旦決堤根本擋不住,在希特勒的煽動下很快德國人的仇恨就決堤了,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❻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會飛速發展
因為當時的德國並不放棄,選擇了快速發展。其他國家為了讓德國還債,還得反過去幫助德國發展,所以德國的發展不慢反快。
一戰後西方變得平靜,大量美國資本流向德國。當時德國人成功搞來了美國的巨額貸款和投資,而英法兩國也需要德國給錢給自己用,所以英法兩國還得倒過來幫助德國發展,德國經濟很快就得到了重建。其實一戰對英法兩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在戰爭後實力也得到了削弱,因此對戰爭非常害怕,所以後來他們也不想爆發戰爭,就選擇讓德國順其自然的發展。
❼ 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戰後德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GFWGFω
公安
踐踏
打壓
迷信
封建
機構
機關
❽ 一戰後十年內德國經濟創造了發展奇跡
追求自己的夢吧
❾ 德國在一戰後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在二戰後經濟還能崛起
主要原因有:
①戰勝國對其在軍事方面的限制有利於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內經濟。
②戰前雄容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美國的援助,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提供了必要的資本。
④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利用。
說的不錯,我再補充一下,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所以德國民眾對這次失敗普遍心有不甘
2、希特勒上台後,很好的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
3、希特勒上台後,在經濟上確實創造了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暴漲
4、在納粹統治下,西方各國原本限制德國發展軍事的《凡爾賽條約》成為一紙空文,在西方各國的縱容下,德國工業和軍事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