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為何一季度經濟負增長是疫情防控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實體經濟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艱難,虛擬經濟則是一片欣欣向榮,那麼實體經濟到底還有沒有出路呢?今天坤鵬論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劉志彪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發展的嚴重失衡現象,可以用「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這兩句話來概括。其中,「實體經濟不實」,主要是指實體經濟中真實的、創造社會財富的產業部門生產率低下,具有較大的泡沫經濟成分。「虛擬經濟太虛」,則是指虛擬經濟中,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比例較低,同時自我循環、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泡沫化成分高。而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偏低,致使企業資金流入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對實體投資意願不強。資產價格增速一旦比實體利潤更高,經濟就容易有脫實向虛的傾向。
近年來因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加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實體經濟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一些與建築業、製造業等相關的生產性行業,由於大批量產能擴張和市場需求縮減,供需矛盾不斷顯現,加上各種成本高漲,在一定范圍和區域內出現了企業生存危機。實體經濟要完成轉型,首先要做到觀念轉變。
實際上,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大做強我國實體經濟,須摒棄傳統產能擴張的觀念,緊緊抓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圍繞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有序展開。需把市場需求作為企業發展的風向標,補上「用戶觀」這堂課,真正搞清楚「用戶是誰」「用戶有何需求」「用戶將如何變化」等問題,實現精準定位,創新發展,有效供給。對於企業而言,創新觀念應該深入骨髓。除了傳統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更要注重營銷創新和觀念創新,革新,不合時宜的舊思維,不斷推陳出新,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處保持核心競爭力。
同時,相關部門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創造必要條件,實現市場公平競爭,提供更為有利的市場准入、要素配置等條件。
對於目前經濟轉型中出現的「脫實向虛」苗頭。需要首先從理念上搞清楚,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是對立關系,判斷經濟形態的實體和虛擬,不應簡單地看交易流程是線上還是線下,更要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和社會效益是否提高。
實體經濟只有經歷過新科技的挑戰、轉型和創新的洗禮,才能面對明天的太陽,有更廣闊的前景。
❷ 什麼是疫情下的實體經濟發展出路
開拓進取,互利共贏,轉變觀念,向新型科技行邁進。
❸ 疫情當下你認為中國保持經濟增長有哪些困難
在疫情當下中國經濟保持增長,有著很大的困難,首先體現在進出口貿易幾乎中斷。另外中國的一部分企業停工停產,這都會使中國經濟增長困難。
❹ 如何看待疫情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趨勢200字以上
疫情期間不僅我國經濟增長放緩,整個世界上的經濟增長都會放緩趨勢,不過也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❺ 你認為疫情過後的經濟發展政策應該側重在哪些方面
城市化,城鎮化方向必須有所調整,不宜盲目追求速度。大城市資源過多,醫療,教育,就業,養老,公共交通,工商企業等方面是其他中小城市遠遠無法比擬的,這樣就容易聚集過多的人口,一旦疫情發生,容易導致控制困難,也容易誘發各種社會恐慌,也更容易向外輻射傳染。
由此當前我國提倡的城市化率,特大城市發展規劃、人口城市化率等指標不宜人為求速,而是應該遵循自然增長規律,服從預防疫情,戰爭,城市污染等方面的需要,未來把資源向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村中小城鎮的投入,讓全縣及以下的鄉鎮能留住人口,以免在疫情發生時帶來各種嚴重的社會損失。
(5)疫情影響經濟發展的困難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實施消費減稅試點,引導生產企業發展潛力,沒有訂單,企業生產就失去意義,更談不上發展。省內外不少地方試點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這種刺激消費擴大市場的辦法相對容易操作。但實施消費減稅,把刺激消費端放在恢復經濟發展舉措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比通過減免稅收,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等措施直接扶持生產企業效果更好。
動態地階段性實行消費減稅試點,消費者發生消費行為即享受部分支付抵扣,將國家徵收的消費稅部分返還消費者。實施消費減稅,可以減輕消費者負擔,增強消費意願,引導消費指向;對商貿企業來說,可以帶動營業額度增長,增加經營利潤。
對生產企業來說,可以放大國內市場容量,消化企業產能,還可以提高電子支付比例,增強納稅意識。因此,把對生產端的減稅扶持調整為對消費端的減稅,可以激發消費潛力,產生消費乘數效應,增加內需,最終實現對供給端企業更有效的良性刺激。
❻ 疫情導致全球的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自從全國都出現了新冠疫情之後,全球四面八方都搜集口罩,紛紛送往我國,幫助我們共同抗疫。但是現在疫情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和一些各個領域的的相關發展。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很多企業都已經關門,沒有辦法營業,還有一些企業因為扛不住這次疫情而宣布破產或者倒閉。
因為疫情影響的原因,企業不得不進行關門,或者是有一些企業破產。這對於一些求職人員來說是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很多人因為這次的一群原因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沒有了工作就沒有了一定的收入來源,就沒有辦法更好的去生活,照顧自己和家人。
目前全球的經濟形勢是十分不容樂觀的,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因為疫情的防護措施等人們很少去公共場所進行大規模的聚集,這樣也給很多的一些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因此也會使得全球迎來經濟危機的風險。因為疫情的原因,數字經濟將會突飛猛進,新生的電商企業將會開啟高速發展並造成全球覆蓋的模式。也會使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相應的態度發生很大的改變,對於自己的風險意識也會加強很多。在全球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國家都開始生產口罩,這是一個巨大的調整轉變過程。
❼ 如果國家經濟停止發展,停滯不前,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可以結合疫情談談你的感受)
這是不可能發生了,如果國家停止了經濟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盈利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生活水平,質量。一定會下降
❽ 疫情還會對人們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1、人們對病毒的防範意識增加
這次疫情警告著我們不要隨意踐踏野生動物,疫情過後人們對病毒的防範意識也得到提高,口罩、消毒水等防護物品也會在家裡存放,以防不時之需,人們的健康意水平會很大程度的提升
2、個人經濟上的影響
在這場疫情到來時很多朋友以為會很快過去,所以面對對抗疫情很大意,誰也沒想到疫情持續一個多月還沒有徹底解除,在經濟上相信大家也沒有過多的准備,很多網友表示網貸、房貸、車貸因為工作沒有如期進行而還不上款,這場疫情後人們到個人存款會增加,所以,在疫情過後的幾個月時間中大家的消費水平會比以往降低。
3、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
在疫情期間,學校開學、工廠開工不能如期進行,而推動網上教育、網上辦公等的互聯網發展,線上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進入了同學們的生活,而且最短的時間還要持續半個月,這同時也推動了「線上知識付費教育」的發展,未來線上教育肯定成為潮流,現在學校推出線上教育無疑是給「線上知識付費教育」打了一次免費廣告
❾ 後疫情時代如何促進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政治知識點
1.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疫情中我們看到了黨的作為,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後專疫情時代我們要緊跟屬黨的腳步,聽從黨的指揮。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復甦與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轉變生產方式,從無疫狀態轉為常態疫情狀態欄。
3.人民群眾是核心,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保障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激發市場活力,穩定物價。
4.意識的作用,調整經濟結果,堅持改革開放,認識疫情,樹立信念。
❿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義大利確診數據先後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於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並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並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並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於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公眾號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後,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義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並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佔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4 年的聖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於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後,她重新回到了中國製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 45% 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