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述 貴州經濟、文化特點及發展潛力
一
貴州是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業極有發展前途。在貴州,每年有類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民族節日重刪除次;許多民族聚居區有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文物眾多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特別是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更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獨具一格,它與外界有著獨特的交流渠道。在貴州的重點文化旅遊景點中,大多是貴州獨有的,如貴州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建築、眾多的風物特產、可口的美食餐飲、歷史名人文化、貴州龍文化、苗侗原生態文化、沙灘文化、陽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並與獨特的喀斯特風光構建起貴州旅遊文化的靈魂,使貴州的山山水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成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殲派並游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一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一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和其它省份比,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處於欠開發狀況。石宗源書記在報告中講到:「欠開發是指目前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我省豐富的能源、礦產、生物、氣候、旅遊、文化、人力等資源尚未得到科學、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的確,貴州的民族文化資源在近幾年的保護開發中,呈現的是大部分沒有開發,有的是低層次的開發的現象。欠開發,說明我們有潛力可挖。正如石宗源書記指出的那樣:「欠開發既是欠發達的症結之所在,又是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潛力之所在。」所以,貴州民族地區應該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業,把民族文化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不僅產生旅遊業本身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有興黔富民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建設和諧貴州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這兩年貴州旅遊業發展快,所以吳儀副總理說:中國旅遊「九五」看雲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貴州。這一方面說明貴州旅遊業的地位在提升,另一方面氏跡也說明貴州旅遊業的發展潛力非常大。
貴州這幾年,以「多彩貴州」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推介活動以獨特創意、新穎的方式和大手筆的運作,在全國引起了積極反響,全省旅遊業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貴州圍繞「多彩貴州」這一文化品牌的塑造,2005年3月,舉辦了「黃果樹」杯首屆「多彩貴州」歌唱羨悔大賽,推出了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一批優秀作品,選拔了一批文藝人才。更重要的是,唱出了貴州人民的心聲,唱出了貴州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激情,唱出了貴州富民興黔的動力,唱出了各族人民構建和諧貴州的新局面;2005年重0月,貴州以「多彩貴州」歌唱大賽部分優秀歌曲為基礎,打造大型民族歌舞詩《多彩貴州風》。在應邀參加2006年4月的「相約北京」國際聯歡活動的演出上,獲得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大獎,到全國17個城市巡演,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2006年1月,舉辦了2006「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選拔大賽。借貴州靚麗的佳麗們到北京、香港、上海、廣州等地舉行決賽機會,宣傳了我們多彩貴州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特色,展示了貴州獨特的民族文化,極大地增強了貴州文化旅遊產業的吸引力;舉辦了「兩賽一會」,即「多彩貴州」旅遊商品設計大賽、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和旅遊商品展銷大會。大規模地展示了眾多深藏於民間的精美民族工藝品和民族「絕技」。通過「兩賽一會」,提升了貴州文化旅遊商品的檔次,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商品品牌,挖掘和培養了一批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這兩年通過幾項活動的開展,多彩貴州文化定位逐漸深入人心,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貴州廣大幹部群眾經歷了文化的體驗和思考,增強了對貴州文化的認同,進一步樹立起了推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志氣和信心。2007年,貴州繼續延伸和強化「多彩貴州」宣傳主題,全年推出荔波萬畝梅花節、鄉村旅遊節、黃果樹瀑布節、油菜花旅遊節、「金海雪山」旅遊文化節、杜鵑花節、苗族姊妹節、賞花游系列活動等共30多項和諧城鄉游、鄉村游、賞花游、探險游、節慶游、民俗體驗游、休閑避署游專題和民族節慶活動,向海內外展示自然生態和富有神奇魅力的貴州,這樣進一步提高貴州民族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參與度。「多彩貴州」逐漸為外界所認識,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號召力,提高了貴州的知名度。為貴州旅遊業的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外部環境,為貴州旅遊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藉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一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一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貳』 2簡述貴州十二五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縱觀貴州「十二五」時期發展成就,貴州上下高舉「發展、團結、奮斗」旗幟,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大力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大力構築「精神高地」,奮力沖出「經濟窪地」,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在西部地區趕超進位的歷史性突破。
即將過去的「十二五」,成為貴州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貴州突破瓶頸制約、基礎設施變化最大的五年,是貴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最足的五年,是貴州堅守兩條底線、生態建設成效最好的五年,是貴州社會協調發展、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綠色發展,是一種路徑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指出,貴州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後發優勢,奮力後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綠色發展就是符合貴州發展實際的新路之一,走好這條路,具有後發優勢的貴州就能步疾且穩。
(2)論述貴州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要求
「十三五」開局,貴州站在新的起點上,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新跨越。
「十三五」時期將是貴州可以大有作為、必須奮發有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實現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最關鍵時期,是扶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決勝時期。貴州在培植發揮路徑選擇、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干群精神狀態方面的後發優勢顯現。
貴州實現發展新跨越,「十三五」成為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最後沖刺在這五年,決勝也在這五年。聚焦「十三五」規劃,勾勒了未來5年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明確了改革的推進路徑。
『叄』 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如何
貴陽城市經濟圈及安順市——加快打造以煙草、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及汽車零部件、磷化工、鋁工業、現代中葯、特色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都市型經濟中心區和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科學定位,推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工業園區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環境綜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環保設施與園區其他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建設發展總部經濟,促進金陽新區開發開放。
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圍繞能礦資源開發,加快發展能源、以煤化工為主導的優勢原材料等優勢產業,重點建設一批電力、煤及煤化工、黃金等工業項目和循環經濟生態型工業示範基地。
遵義市——加強與成渝經濟圈、貴陽城市經濟圈的聯合與合作,重點做大做強名優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機械電子、家用電器和竹紙一體化等優勢產業。
黔東南州、黔南州及銅仁地區——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民族葯業、林紙一體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和水電、特色礦產資源加工。
『肆』 怎樣促進貴州經濟發展
身為貴州的一員!我建議貴州已牧業及林業發展為提要!農作物對於貴州的獨特地理位置來說是不可行的 貴州目前適合發展的如 牧業林業 果業比較理想!其他的不太適合 交通農務道具都不方便實用!
『伍』 簡述"三線建設」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雖然其中有十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但由於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廣大幹部、科研人員、工人的艱辛勞動,奮發有為,排除干擾,在曲折發展中仍取得明顯進展。貴州的三線建設,成績是主要的,它是貴州有史以來經濟建設的一次大開發、大發展。
2、三線建設所形成的巨大的物質技術力量,對貴州生產力資源的開發、對增強貴州經濟實力,都有著巨大的意義和作用,並為貴州在新的歷史時期打破封閉、擴大開放、改變落後面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貴州三線建設的潛力和優勢逐步得到發揮,進而為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5)論述貴州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三線建設」存在的問題:
1、投資過分地向以國防工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傾斜。
沒有相應地把農業和輕工業搞上去,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重工業越來越重,輕工業越來越輕」的現象。
2、基於當時的形勢,對三線建設的進程要求過快、過急,計劃不周。
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項目倉促上馬,不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工程建設是「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
3、在廠址選擇上片面強調「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工業布點過於分散。
企業為了在山溝里獨立生存,不得不搞「小而全」「大而全」,盡可能做到生產生活配套成龍,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無城鎮依託,形成「工廠辦社會」,企業負擔沉重。
『陸』 貴州經濟、文化的主要特點及發展潛力。
近幾年貴州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提高。工業持續快速健康增長。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貴州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實施開發帶動戰略,使貴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增長幅度基本上保持在9%左右,全省生產總值(註:國家統計局規定,自2004年開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改稱「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46.62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344.31億元,增長28.8倍。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56.16元增加到2003年的3600元,增長23倍多。從縱向比較,貴州經濟發展快速,成績很大。從橫向比,我省與周邊省市及鄰國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奮發努力。第一,以2003年為例,貴州除人口總數居第15位外,其餘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仍居全國掛末地位。第二,由於貴州區位偏離對外開放前沿地帶,長期飽受對外開放區位劣勢之苦,至今仍是我國西部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第三,近年來經濟增長幅度雖超過全國平均增長幅度,但好些主要經濟指標越來越落後。第四,在全國31個省(區、市)新經濟「座次」排序中也位居滯後地位,但比人均生產總值排序前進4位,表明只要政策措施得當,還會給落後的貴州帶來新的希望。其次,將貴州與東盟10國進行比較,貴州經濟發展水平遠低於東盟的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與越南不相上下,比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略高。第二部分 貴州省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迫在眉睫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貴州是我國經濟技術落後的內陸近海省份之一,資金和技術缺口尤為突出。為了加速貴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更需要大力發展外貿,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以及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制約貴州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我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力度不夠,以開放帶動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大。應當看到,貴州經濟的較快發展主要是內需主導型經濟的發展。由於受制於內需主導型經濟弊端諸多因素的制約,經濟開放度低,致使貴州經濟的地區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弱這里,以2003年為例分析貴州經濟開放度。經濟開放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即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程度。為近年來一些歐美學者和國際經濟組織的專家所提出。測量這一指標的要素主要是市場准入。在國家對關稅與非關稅措施,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壁壘等政策統一實施的情況下,分析考察經濟開放度的指標體系主要有貿易開放度、資本開放度和服務開放度等3個重要指標。(一)貿易開放度(即對外貿易依存度)貿易開放度指一國(或一個省區)在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總額與其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率。貴州2003年的貿易開放度為6.03%,同期全國的貿易開放度為60.27%。按照國際劃分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是開放經濟的起碼標准,貿易開放度大於10%者為開放經濟,小於10%為封閉經濟的話,貴州至今乃屬封閉經濟。在改革開放已達20多年的今天,我們把它叫做內需主導型經濟為好。貴州貿易開放度很低,表明對外貿易在貴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小,地位低、尚未將對外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開放帶動戰略尚未落到實處。我們用定量方法,計算出2003年貴州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2.13%,進口對GDP的貢獻率為1.53%,僅相當於全國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對GDP貢獻率的15%(二)資本開放度資本開放度,一般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外資總額占其GDP的比率。2003年全國實際利用外資535億美元,同期貴州僅為0.56億美元,約佔全國利用外資的0.1%。全國資本開放度為3.8%,貴州為0.34%,約相當於全國的1/10。從開放經濟學的定量方面進行分析,貴州利用外資的業績指數很小,其作用不很明顯。一個省(區、市)利用外資的業績指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該省(區、市)利用外資的流入量佔全國外資流入量之比除以該省(區、市)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如果指數值等於1,表明該省(區、市)利用外資的比例與其佔全國GDP的比例相當;指數大於1,表示該省(區、市)利用外資高於其GDP規模,業績大;反之,業績小。根據上述利用外資業績指數含義,得出利用外資業績指數公式:式中:K為利用外資業績指數; fdi為該省(區、市)利用外資流入量; FDI為全國外資流入量; gdp為該省區的生產總值; GDP為全國GDP總量。據以上公式計算,貴州在1995年的業績指數為0.140,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列23位;1998年貴州業績指數為0.089排列28位;2003年貴州業績指數為0.053,排列第29位。可見,貴州利用外資的業績指數接連下降,確實值得認真反思!為了分析研究貴州利用外資的前景,我們引入了利用外資潛力指數這個開放經濟學的定量分析指標。所謂利用外資的潛力指數是指一個省(區、市)未來吸引外資的競爭力和潛力。這里選擇7個變數作為評價吸引外資的潛力指標,它們是:人均GDP,過去10年GDP增長率,出口依存度,每千人擁有電話數,人均電力消費量,研究和發展佔GDP的比例,受高等教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過計算,得出1995年貴州吸引外資的潛力指數為0.062,在全國排名29位,2003年為0.050,在全國排名31位。貴州在我們繪制的全國務省(區、市)利用外資業績和潛力指數分布圖中屬於落後省份。貴州不可能對所有行業和項目的投資都具有相同的吸引力,應該找准貴州在利用外資中的比較優勢,積極吸引適合貴州投資環境的外資,才能提高自己利用外資的業績和引進外資的潛力。(三)服務開放度一般以反映國際化水平指標較高的國際旅遊服務外匯收入占其GDP的比率表示。它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占其GDP的比率。由於2003年遭受非典的嚴重影響,不能反映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客觀現實,特選擇2002年的指標來分析我國和貴州旅遊業的開放度。2002年全國實現國際旅遊對外匯收入203.85億美元,國際旅遊服務開放度為1.65%。同期貴州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0.795億美元,國際旅遊服務開放度為0.59%,即僅相當於全國國際旅遊服務開放度的1/3。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28位。為了對貴州國際旅遊,服務開放度進行定量分析,我們引入了開放經濟學的國際旅遊服務率和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業績指數兩個指標。所謂國際旅遊服務率,是指一定時期,一國或地區從事國際旅遊職工人數同接待國際旅遊者人數之比率。由於資料可獲得性的限制,一般採用國際旅遊接待率和人均創匯額這兩個指標進行定量分析。以2002年為例,計算出全國的國際旅遊服務接待率為413%,即每位職工接待外國旅遊者4人以上,人均創匯22.9萬美元。同期,貴州國際旅遊接待率為315%,即每位職工僅接待3人,人均創匯只有10.98萬美元。一個省(區、市)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的業績指數,指在一定時期內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佔全國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的比率除以該省(區、市)的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率。指數大於1,表示該省(區、市)收入了相對於其GDP規模更多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其業績優秀;反之,其業績差。我們據此,分別計算出1998年和2002年兩個不同時期全國各省(區、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業績指數。貴州業績指數1998年為0.358,排名15位,2002年為0.1739,排名下降到22位,說明貴州雖擁有一定的旅遊資源比較優勢,但由於投入不足,經營管理不力等原因,致使旅遊競爭力越來越低下。通過上述經濟開放度三個主要指標的定量與定性深入分析研究,說明貴州經濟開放度很低。開放經濟學(Economic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認為,貿易開放度必須大於10%以上(2003年貴州只有6.03%,經修正調整後低於2%),資本開放度和服務開放度都必須大於1%(貴州2003的資本開放度為0.3%,2002年服務開放度只有0.55%),才算開放經濟。可見,貴州至今還算不了開放經濟,而屬封閉經濟范疇,在我國經濟正融入世界經濟的今天,我們還是叫其為內需主導型經濟為好。所謂內需主導型經濟,是指經濟活動和各類企業的建立都是為了滿足國內,特別是本省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幾乎沒有或很少考慮產品面向國際市場,通過國際交換實現價值增值等問題。因此,貴州經濟的地區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都弱,產品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和參與國際競爭。因此,貴州省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第三部分 對貴州省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建議一、全省上下要提高對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全面、准確地理解省委和省政府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總體部署,並將其落到實處。二、提高貴州經濟開放度是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關鍵和具體內容。1.提高貿易開放度,就是要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使外貿總額占貴州GDP的比率達20%以上(相當於修正調整後的10%以上)。2.提高資本開放度,就是要大力引進外資,使利用外資總額占其GDP的比率達1%以上。3.提高服務開放度,就是要加快國際旅遊服務業等的發展,使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占貴州GDP的比率達1%以上。三、認真分析入世後的新形勢、熟練利用WTO的原則,規章、例外條款和保障機制,將入世後的機遇變為現實,化解風險,應對挑戰。四、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貴州帶來的發展機遇,將其作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突破口。五、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統籌國內、省內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全面理解對外開放政策的含義,認真貫徹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總體部署和對外開放的三個層次。六、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已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要認真研究它給貴州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沖擊,積極探尋應對措施。七、全面貫徹落實2004年3月11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和2003年8月《貴州省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八、政府應盡快出台相關政策,支持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開展跨國經營活動。九、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升產業層次,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十、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涉外人才,為進一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貴州的發展潛力主要在貴州煤化工產業,旅遊業等服務型行業,
『柒』 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
貴陽城市經濟圈及安順市——加快打造以煙草、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及汽車零部件、磷化工、鋁工業、現代中葯、特色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都市型經濟中心區和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科學定位,推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工業園區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環境綜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環保設施與園區其他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建設發展總部經濟,促進金陽新區開發開放。
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圍繞能礦資源開發,加快發展能源、以煤化工為主導的優勢原材料等優勢產業,重點建設一批電力、煤及煤化工、黃金等工業項目和循環經濟生態型工業示範基地。
遵義市——加強與成渝經濟圈、貴陽城市經濟圈的聯合與合作,重點做大做強名優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機械電子、家用電器和竹紙一體化等優勢產業。
黔東南州、黔南州及銅仁地區——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民族葯業、林紙一體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和水電、特色礦產資源加工。
『捌』 從地理角度看貴州發展經濟有哪些優勢,和主要限制條件
從地理角度看貴州發展經濟的優勢及限制:
1、貴州擁有美輪美奐的山水風光。
貴州92%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61%的是喀斯特地貌,貴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最集中典型分布的地區,喀斯特地貌和山地特色構成了貴州的山水美景。在貴州,它既是瀑布之城也是溶洞之城,還是溫泉之城、峽谷之城。
2、貴州擁有美輪美奐的山水風光。貴州92%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61%的是喀斯特地貌,貴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最集中典型分布的地區,喀斯特地貌和山地特色構成了貴州的山水美景。在貴州,它既是瀑布之城也是溶洞之城,還是溫泉之城、峽谷之城。
3、從貴州運出來的產品成本是極高的。
貴州應加大力度培育內部市場,加強省內基礎設施建設,把由於地理因素無法通達的地區通過公路鐵路連接起來,形成內部市場,以此承接和消化產業轉移。
(8)論述貴州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貴州經濟運行的主要情況:
1、農業生產持續向好,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76.74億元,比上年增長6.8%,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2%,拉動經濟增長1.0個百分點。
2、工業經濟穩中有進,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0%,增速高於全國水平(6.2%)2.8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2%,集體企業增加值增長9.6%,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2.0%。
分行業看,19個重點監測的行業中,17個行業保持增長,4個行業增加值增速達到兩位數。
『玖』 貴州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相對落後,相對於國內其他省份,貴州的經濟還相對落後。
制約因素多樣性,地理環境、交通、人力等各種資源,當然這同時也可能成為有利條件。
發展潛力,既然還相對比較落後,那麼發展空間就相對來說比較大。
一、夏季糧油雙豐收,畜牧業全面增高
二、工業高速增長,速度和效益同創新高
三、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
四、消費市場穩中趨活,對外貿易大幅增長
五、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金融運行基本穩定
六、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有所收斂,生產資料價格漲幅維持高位運行
七、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