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發展史,1200字左右。
是論文嗎?建議最好自己寫
傳統社會的中國經濟及對其發展歷程的思考
董方煒 40901008 經濟學基地一班
中國在十九世紀前的傳統社會中,經濟實力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大量財富聚集在中國,在幾千年的變革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史,面對這樣一部豐富的歷史巨篇,我們不禁好奇,這其中纏綿著怎樣的悲喜糾結,掩藏著多少對錯善惡,蘊含著多少文化和精神,又是怎樣讓中國經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終被西方國家用武力打開國門,投向了經濟大變革的浪潮。
經濟史是研究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這個社會過程所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的一門學科。其科學性在於考察問題的客觀性,在歷史文獻和大量數據材料中找尋其最能反應社會現實的基礎論據,並用一定的方法研究經濟制度演進。其重點在於考察經濟運行的機制和績效,並考慮機制績效的質與量。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史時,必須要考慮的另一點是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中,出現的哲學或宗教中的精英與大師的思想著述會在該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奠基和指引性的作用,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所出現的大師一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確定了西方發展模式,孔、墨、孟奠定了中國發展模式。
考察幾千年的經濟發展史,我們從大到小,從淺如深,從傳統經濟制度的形成說起,到具體發展成就和財政制度經濟思想結束,並著重探討為何中國並未走向資本主義之路。
在技術條件低下的古代社會,自然資源稟賦影響著國家的經濟規模結構及性質,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一定差異,存在著不平衡性,並預示著不同的經濟形態發展方向。例如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在攫取經濟時代,人們主要以採集和漁獵為主,這是一種依賴於自然界提供的現成天然的物質資料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下,遠古社會的進步非常緩慢,因為這種現成物資的提供限制了遠古人類智力的發展。而當無數次的經驗積累啟迪了原始人的智慧,開創了原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後,人類的社會的迅速發展便一發而不可收拾,人類社會進入了改造自然,通過自身勞動增值產品的生產經濟時代,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智力大發展,經濟大進步,社會財富急劇增長,並開啟了人類罪惡本性的偉大時代。
夏商周時代是由氏族部落向封建領主經濟的國度,是奠定中華民族前進方向的時代。早期人類社會形成了及生產和消費為一體的社會細胞——氏族,隨著氏族組織的繁衍於擴大,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部落與部落聯盟,並逐漸向王權社會過渡,並最終形成了層層分封的寶塔式結構。中國早期封建社會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井田制上的領主制經濟。不管是由於社會傳統的巨大慣性還是由於文化堆積力,人類文明的最初時代所奠定的一些思維模式和體制形式都對後世產生了引導性的影響,使後世發展從未擺脫前朝前代所帶來的滲入骨髓的根本性的糾纏,並決定了中國幾千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源於原始社會部落酋長管理生產活動傳統習俗的「工商食官」制度,即各級宗族首領控制壟斷經營,不允許四人從事工商業的制度,對中國古代工商業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這種傳統的延遞,使人們開始延續重農思維,並不斷排斥工商的重要作用,使工商業始終未能形成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春秋時期,封建領主制經濟由於其自身內在的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而日漸趨於瓦解和崩潰,相應的土地改革產生的土地私有制,引發了剝削關系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終於在戰國秦漢時期,確定了以小農的小規模經營,以精耕細作和勞動力大量投入為特徵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在以後幾千年的社會進程中,這種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和健全,從秦漢至明清,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曲折變化,興衰交替,呈現出「兩個馬鞍形」的發展態勢。
中國傳統經濟的主體是農業,農業的發展水平及其成就制約著手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農業是「人類一切經濟發展的開端」。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是以個體小農經濟精耕細作為特色的勞動力高度密集性的集約農業,其單位面積產量和耕地復種指數都很高,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達到了但是世界的最高水平。古代中國一直被認為是經驗知識積累量大,經驗科學非常發達的社會,而在農業上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多糞肥田」保持了地力,使幾千年後今天的中國仍然能夠利用那本來就為數不多田地養活十三億的人口。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業一直是最基本的生產部門,農業經濟所提供的剩餘不僅滿足了傳統社會中非農業部門的消費需要,而且還是專制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繁榮的農業經濟史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小農家庭是賦稅徭役的承擔者,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中國歷代專職鄭度都十分重視農業經濟,形成並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重農思想和政策體系,維持著精耕細作集約化農業的平衡。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資源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地主土地所有制、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延續了兩千多年而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不過隨著地權變動機制和地權轉移的頻繁,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土地呈現出不斷向各類地主集中地趨勢,地主佔有土地,目的是投資於土地,通過轉讓土地使用權來獲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租佃制度也不斷調整和完善,地主對佃農的人身束縛逐漸鬆弛。中國有很多無產者,即是貧農,貧農租賃地主富農土地,並定時交租,形成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的一個特色,這種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工廠中的無產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有官營手工業,城鎮手工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三種生產組織和經營形式並存發展。官營手工業在我國傳統社會占據統治地位,漢武帝時起,中國實行了「鹽鐵官營」政策,這一政策影響了一個歷朝歷代的政策制定,對中國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限製作用。官營手工業的生產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為了滿足皇室和專制國家的需求和生產,二是為了市場生產壟斷商品,目的在於追求壟斷利潤,以增加財政收入。壟斷地位和為皇室生產不計成本決定了其具有精湛的技藝和低下的收益這兩個特點。城鎮民營手工業是指由城鎮中的一些個體小手工業者和豪民貴族經營的手工業,它是一種脫離農業或農民家庭而獨立存在的手工業結構,民營手工業者主要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商品生產者。中國古代脫離農民家庭獨立出來的民營手工業大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已出現的中小手工業者,真正的工場手工業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只是極少量得存在於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有限的幾個次要的手工業部門。由於民營手工業要為專制國家承擔各種差役,勞動力得不到保證,缺乏穩定的城鄉市場,同時,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有效機制欠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城鎮手工業在官營和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夾縫中艱難掙扎,發展極其緩慢。
現在我們再從整體上看一下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這兩大不同的經濟結構。個體小農經濟是我國典型的自然經濟,統治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它把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滿足了家庭基本需求,使之與市場的關系降到了最低限度。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是自然經濟性質的,具有明顯的自給性和封閉性,上下同構,相互離散,卻又十分穩定。而商品經濟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態勢。雖然中國的商品經濟在不斷發展完善,但由於其特有的對自然經濟依附的特性和缺乏自由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缺乏獨立發展的性格,同時,中國古代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之間雖然存在沖突,但更多的是一種相互補益,共生共存的關系,其最終也未能獨立出來。
中國古代財政管理機構不斷健全,其曲折的演變過程中,財政管理的權益有相對集中向多極化發展,縱向配置有地方分全鄉中央與地方均權發展,財政管理體制在整個國家建制中的地位日見重要。
隨著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經濟研究經濟,在儒學思想出於支配地位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經濟思想以「富、均、庶、義」為基本標准。國家在經濟領域的地位一直被人們爭論,中國古代也發展出了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放任主義兩種思想,但最終確定下來的卻是國家不斷參與宏觀管理,考慮各經濟問題時,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立場和利益出發。但幾千年來,傳統經濟思想一直處於停止狀態,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和變化,不斷教條化。
中國歷經千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近代史上卻不斷遭遇恥辱,落後就要挨打,但幾千年領先於世界的中國為何不能自我實現向近代經濟的轉型,沒有走向富強呢?
由於古代中國經濟的自營性,和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中國傳統經濟的效率領先於同時代的西歐領主制經濟,但其有效性又強化了它的穩定性,也增強了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對於資本主義萌芽來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保守的和惰性的力量,由於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允許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甚至有一定的發展,又由於它的穩定性和強大,資本主義萌芽很難成為普遍發展的生產關系而受到遏制和摧殘。中國的傳統經濟並非是自然經濟的純粹形態,它以廣泛的商品性生產作為必要的補充,在此基礎上發展起高度的傳統商業,但這種商業只是一種補充,並且也擴大了地主和國家的剝削范圍和數量,更多的起到維護傳統經濟秩序的作用。商人、地主、高利貸者三位一體的封建剝削形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形成的強大中央集權制度在商品經濟危害其自身發展時便伸出了惡魔之手,重農抑商,同時官營資本也在擠占城市手工業的市場,佔用了勞動力。
在向市場經濟緩慢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只有在國家認同並出面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法律和貨幣制度——之後,這種「自發秩序」的擴展過程才可能持續不斷,而中國在發展中只是中刑法和行政法,輕民法商法,貨幣制度也不甚完善,長期處於欠缺流動性的情況下。由習俗經濟、命令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是漸進的,這種轉變的起點是商業的專門化,商業的專門化不只是出現了以經營為目的的手工業等,而是出現了以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經營以謀取利潤者,由於中國古代的財政制度,重農抑商,有存在「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有田方有福」的思想,大批商人購置田產,轉而投資土地,成為地主。
所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但並未走向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研究中國經濟史,從其中找到歷史和經濟發展規律,不但可以指導我們怎樣去發展經濟,而且還可以提醒我們,穩定的制度雖然可以給國家帶來穩定和長久,但內部表面的和諧不代表人民真正的利益得到了實現。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雖然保障了封建王朝的延續,但相對於外部世界,中國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已嚴重落後,而大部分人民在政府王朝愚民洗腦政策下,不能意識到這些,而專制政府也是為了維護王權和自身利益,不思改革,目空一切,最終被西方用武力打開國門,被迫變革。所以,一個有作為的政府不應該只是為了保持內部和諧,而應該在應該和必須的時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真正體現人民利益,發展經濟和完善政治體制,以達到國富民強,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長久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尊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⑵ 中國古代各朝代政治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⑶ 中國歷朝歷代農業發展情況
從春秋戰國前期的刀耕火種,慢慢發展到戰國時有少量的鐵器出現。到先秦已出現大量鐵農耕具,秦統一全國鐵具耕地范圍變廣,此後耕地范圍基本穩定,後朝各代基本沒有變化~
⑷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4)總結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⑸ 中國歷朝歷代的GDP和人口
秦代:晉代人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稱:夏禹時人口總數為13553923 人,周成王時人口總數為13714923 人,周莊王時人口總數為11847000 人。《帝王世紀》中稱:「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在他看來,秦並吞六國之前人口總數當在千餘萬,到並吞之後,人口總數在千萬以下。
當代史學家研究認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代人口約3000-3600萬,是世上最多人口的帝國。當代史家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中更是認為「秦始皇滅六國之初,秦朝的人口有4000 萬左右」;現代史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則稱「秦代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
西漢:公元2年,全國人口有5959萬人。據《通典.食貨志》
東漢:公元156年,全國人口有5006萬人。據《後漢書.郡國志》
西晉: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有1616萬人。據《晉書.地理志上》
隋朝:公元609年,全國人口有4601萬人。據《隋書.地理志》
唐朝:公元755年,全國人口有5291萬人。據《通典》
北宋:公元1110年,全國人口有4673萬人。據《宋史.地理志》
元朝:公元1290年,全國人口有5883萬人。據《元史.地理志》
明朝:公元1578年,全國人口有6069萬人。據《明史.食貨志》
清朝;公元1764年,全國人口有20559萬人。據《清史稿.食貨志》
公元1844年,全國人口有41944萬人。據《清續文獻通考》
民國:公元1933年,全國人口有47354萬人。據1934年《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全國人口46,100.0000人。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1949年, 全國人口54100萬。增長率為8.33%
1954年,全國人口60266萬。增長率2.18%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
清朝: GDP:1878億美元(3億人口時)
財政收入:最高8000萬兩白銀經常在6000-7000萬兩。還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國白銀1.4億兩,乾隆朝普免全國白銀1.2億兩加1000萬石漕運糧食
軍隊:八旗20萬,蒙古騎兵20萬,綠營20萬(乾隆嘉慶時期70萬人)。各類軍事及准軍事武裝力量總和120萬人。 幅員: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3-4億
明朝: GDP: 1393年339億美元 軍隊:200萬人
元朝: GDP:320億美元 軍隊:50萬人
北宋:宋哲宗紹聖年間GDP的數值約為40億貫,約值35200億美元。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40個,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南京都是人口超百萬的城市,而同時期的歐洲國家3萬人的城市就稱大城市了。
唐朝: GDP:武則天時期239億美元,佔世界GDP比重:58% 軍隊:57萬人
幅員:領土77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900萬人
漢朝: GDP: 265.5億美元漢朝時佔全球財富26%的地位。和當時羅馬帝國稱霸東西,是世界東方的經濟中心。
秦朝: 幅員:領土400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3000萬人
說明:除非特殊說明,幅員、GDP為平均值,美元為2008年1月1日美元。
⑹ 中國歷朝GDP及世界排名,看看以前中國有多麼強大
不要太在意把中國歷史上的GDP和世界排名一直放在心裡,因為作為一個古代國家說什麼經濟都是虛的,況且古代社會世界各國都是單獨發展,根本不存在人均GDP超過其他國家幾倍的問題,說什麼中國產值超過世界一半根本不可能,因為在古代,世界各國都是農業經濟,靠天吃飯,在這種情況下GDP總量都是用人數來湊,人多總量就大,中國歷史上和世界各國相比就是人多。
所以GDP排名在前,說明已經是經濟強國鳥。但是,世界強國的標准不僅僅是看經濟上是不是強國。世界強國還包括政治強國,文化強國和軍事強國和地區影響力及世界影響力等等指標……;
例如,中國的南宋時期,在明清時期,都是經濟上的強國,GDP世界排名數一數二,但一樣被北方民族和外來入侵者胖揍,被人家打的跪地做孫子,賠款進貢……。
因此,世界強國至少有一個標准,就是領土完整的,統一的,無人小覷的國家。而中國現在還不是,中國現在還存在台灣分離,港澳事實分離的現實,中國還經常遭受到周邊鄰國的挑釁和羞辱,中國離世界強國的目標還很遠……很遠……很遠……。
⑺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演變歷程
一、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先秦時期的發展與繁榮
(1)商周時期,商人出現,商業興起。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2)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以來的艱難發展
(1)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但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
3.隋唐時期商業發展
(1)發展的條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
(2)發展的表現: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時期的商業繁榮
(1)宋朝: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理解升華 交子的出現有何意義?便利了商品流通,促進了北宋時四川等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元朝:交通發達,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5.明清時期商業的壓制與城鎮商業依然繁榮
(1)棉花、茶葉、甘蔗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2)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3)出現「商幫」,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發展歷程
(1)西漢時,由於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
(3)兩宋時,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
(4)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時期,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日漸萎縮,那時候,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二、古代的經濟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隸社會的井田制
(1)盛行時間:夏、商、西周
(2)內容
①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
②受封者要向國王交納貢賦。
③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
(3)評價:這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土地國有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開墾為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並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
③諸侯視自己疆域內的土地為私產,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
3.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納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評價: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地主階級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的土地,造成社會的人丁。
(4)歷朝政府抑制兼並的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兩極分化,制定官民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買賣和田畝多寡收取賦稅。
⑻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按朝代先後順序
歷朝社會經濟發展原因一般有:
(l)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這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推行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一般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保障農時、獎勵耕織、抑制土地兼並,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重視水利的興修,西漢武帝時調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4)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從刀耕火種到鐵犁農耕促進我國古代農業質的飛躍。耬車,曲轅犁,筒車等都極大促進農業的發展。
(5)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使中國古代的經濟得到發展。
(6)外來移民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江南經濟之所以能得到發展主要是由於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結果。
(7)民族融合加強,各民族間相互學習交流,促進經濟發展。
(8)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
特徵:
先秦:走在世界前列
春秋戰國:封建經濟產生並開始發展
秦漢:封建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隋唐:封建經濟鼎盛
五代十國:南方經濟趕上北方
宋元:商品經濟發展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發展過程、原因和特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重心曾發生從北至南、從西到東的轉移。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前,中國經濟重心位於黃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正是由於該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統治者爭奪的對象。因此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戰亂,這就使黃河流域原本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不斷遭到破壞。
特別是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壞,人民生活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的劉裕,也比較注意採取措施發展生產。因此南朝時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趕上北方,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准備了條件。
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發生,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戰亂,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民遷居江南,補充了當地勞動力;加上許多割據政權的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生產,因此南方經濟又一次獲得發展。
南宋時期,北方為落後的金政權,而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這一地域性轉變的發展過程
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地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南北經濟差距明顯縮小;
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仍在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的經濟重要性已與之接近;
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元時期,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快,尤其是南宋時,江南經濟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不僅是農業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中心,在這里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促進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 南方自然條件好;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北方戰亂,北民南遷,農業勞動力增加,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統治階級為保證國用,調整政策,重視生產的發展;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對經濟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響。
3、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⑼ 概述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發展歷程
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與使用,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系,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並緩慢發展。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明清之際,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也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終於日漸脫離了世界發展大勢,陷於落後挨打的局面。
⑽ 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的總結
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專題線索梳理
一、 先秦時期的文化
(一)春秋晚期的老子和孔子
(軸心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本身的覺醒,同時,在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也有較大的突破。)
1、老子的主張:樸素的發展觀和辯證法;對社會的發展,主張「無為」。
2、孔子主張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與「禮」。所謂仁者愛人,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
孔子的教育成就:「有教無類」,興辦私學,推動了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編訂和整理了「五經」《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二)百家爭鳴
1、發生的歷史背景與條件:
社會經濟的大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
社會政治的大變革: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
社會局勢的大動盪:諸侯國開展各色的政治變革;社會思想自由寬松,私學的興盛;階級關系變化復雜,新興地主階級同奴隸主階級的斗爭劇烈斗爭。
2、代表人物: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孟子:要求施行「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寬以待民」。
荀子: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主張「心齋」「坐忘」。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韓非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要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主張「法治」。
(三)文學和藝術:
1、文學:《詩經》、屈原 「楚辭」、諸子散文
2、繪畫:長沙楚國遺址出土的《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帛畫。
3、青銅器:當時青銅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發展為完整的畫面,代表作品為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
4、音樂:湖北隨州全套戰國青銅編鍾;
(四)天文、物理與醫學
1、天文:公元前613年,《春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歷法系統,「十九年七閏」法,比西方早160年;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戰國的《甘石星經》。
2、物理:《墨經》記錄有杠桿、浮力、聲學、光學等方面的知識;其中「《墨經》光學八條」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的重大成就。
3、醫學:扁鵲採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其中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他被後代醫家奉為「脈學之宗」。
二、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哲學與宗教:
1、董仲舒主張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當時對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安定起了積極作用。被漢武帝所採納,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唯物思想家王充著有《論衡》闡述無神論。
3、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
4、東漢時,道教形成。《太平經》為經典。
(二)史學與文學:
1、司馬遷著《史記》,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
2、班固著《漢書》,記載西漢一朝的歷史,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
(三)雕塑與繪畫:
1、雕塑: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雕塑藝術的珍品。東漢成都的說唱俑與洛陽的雜技俑生動活潑。秦漢磚瓦與瓦當也極具藝術價值。
2、繪畫: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
(四)科學技術:
1、天文歷法:「太初歷」;東漢張衡地動儀。
2、數學:《九章算術》。
3、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成書的《黃帝內經》;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
4、造紙術:西漢初期,就出現了紙。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從4世紀起,外傳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經阿拉伯傳到非洲和歐洲,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發明之一。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數學:魏晉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南朝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數,並著有數學專著《綴術》。
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3、地理:西晉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二)哲學思想
1、魏晉玄學
2、道教與佛教
道教的發展:東漢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之成為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佛教的盛行:社會動盪,國家分裂,統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佛教思想,使亂世苦難中的百姓易於接受,也符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
3、唯物論思想家范縝:
南朝齊梁間范縝思想家范縝著《神滅論》,從理論上給佛教以沉重打擊,樹起了無神論的旗幟,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的重大發展。
(三)文學和藝術
1、詩歌:七言詩的出現:完成了從四言、五言、騷體到七言詩的過渡;建安文學: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田園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詩》。
2、民歌: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採桑度》;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敕勒歌》、《木蘭辭》。
3、書法: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蔡邕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曹魏的鍾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分別被人們稱為「書聖」與「小聖」。
4、繪畫:宗教畫興起,三國時的曹不興是我國佛教畫的始祖;東晉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
5、雕塑:石窟藝術技藝精湛、氣勢恢弘,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四、隋唐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已經有了雕版印製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葯的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有制火葯的配方。唐末火葯用於軍事。
3、天文歷法的成就:唐天文學家僧一行制訂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表明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
4、醫學的進步:唐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唐高宗時編寫的《唐本草》
5、建築的成熟:建築技術的代表作長安城;趙州橋。
(二)文學和藝術
1、詩歌:初唐時期的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孟浩然、王維、岑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
2、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反映了隋唐社會的繁榮景象和宗教的興盛。繪畫:傑出畫家有閻立本和吳道子;書法:隋唐之際的歐陽詢等初唐三大家;顏真卿和柳公權;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樂舞:隋有九部樂,唐為十部樂;名曲有《秦王破陣樂》;玄宗創作《霓裳羽衣舞》;
(三)隋唐文化繁榮的原因與特點
原因:
1、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統治者,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3、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
4、對外交往的頻繁,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的優秀成分。
5、隋唐兩代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特點:
1、全面繁榮:在科技、教育、文學、藝術、宗教和哲學全方面繁榮。
2、兼收並蓄:不僅接受了國內各民族的文化,而且融合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3、世界領先:印刷術、火葯、測量子午線、趙州橋、《唐本草》等。
4、影響深遠: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五、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
1、印刷術的發明: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2、指南針的使用: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火葯的發明:古代煉丹家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設置專門製造機構。南宋時發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槍。13世紀元時,火葯、火器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4、沈括和《夢溪筆談》: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北宋時期的許多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5、元代的歷法和天文學家郭守敬: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主持編定《授時歷》。
(二)理學
1、理學是宋代的哲學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兩宋時期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對儒家學說的新發展。
2、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其觀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理學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
(三)文學
1、南唐:後主李煜是五代時期最傑出的詞人。
2、宋詞的繁榮:宋朝傑出詞人輩出。豪放派詞人蘇軾、南宋的辛棄疾、婉約派詞人北宋的柳永、兩宋之際的李清照。
3、宋詩:南宋的陸游。
4、話本:宋代市民文學的一種新的形式。
5、元曲: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六、明清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總結性的古典科技巨著涌現:
1、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2、徐光啟《農政全書》:介紹傳統農學成就,建立起了較完整的農學體系,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與工具。
3、《徐霞客游記》:地理學巨著。
4、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
(二)進步的思想家
1、李贄:以「異端」自居,否定孔子為「天生聖人」,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2、黃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倡「法治」,反對重農抑商,對晚清民主思想興起有一定影響。
3、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政治上抨擊君主專制。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等。
4、王夫之:肯定客觀世界是物質構成的唯物思想。
(三)明清小說
1、《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著,最早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2、《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著,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3、《西遊記》,明吳承恩著,浪漫主義小說。
4、《紅樓夢》,清曹雪芹著、高鶚補著,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5、《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諷刺小說。
6、《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短篇小說集。
(四)類書、叢書的編纂
1、《永樂大典》,明成祖時修撰,解縉主持。
2、《古今圖書集成》,清代時修撰,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
3、《四庫全書》,清乾隆時修撰,紀昀主持編纂,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五)西學東漸:明清之際出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1、16世紀後期,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宣傳西方科學知識。向明朝皇帝送《坤輿萬國全圖》、八音琴、自鳴鍾,獲准在京傳教。
2、隨後多名傳教士來華,還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紹到了西方,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
(六)明清文化的主要特點:承上啟下、承古萌新
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科技由發展而停滯;2、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應運而生;3、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小說成為文學主流;4、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大型圖書編纂成就突出,顯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5、西學東漸,中外文化交流開始進入新階段。
1、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
(2) 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
(3) 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4) 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5) 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6) 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7) 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2、文化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繼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繼承
(2) 社會環境因素: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社會大治(社會安定必然導致文化繁榮、兼收並蓄如兩漢隋唐)或者社會大亂(社會動盪必然導致思想沖突激烈、變化多端如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3) 政治因素: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
(4) 文化政策因素: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於文化的發展
(5) 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徑);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具有補充和推動作用)
(6) 群眾作用:人民群眾尤其是傑出文化人的努力
(7) 經濟因素: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條件)
3、中國古代出現治世的原因:
(1) 政策因素:農民戰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2) 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3) 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4) 個體作用:傑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4、中國古代得以統一的原因:
(1)經濟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亂
(3)文化因素:中國統一的文化傳統(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4)群眾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斷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加強,人民渴望統一
(5)個體作用:一批傑出人物的個人貢獻
(6)地理環境因素:中國獨特的相對獨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