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和日本的地理環境對其經濟貿易活動的影響
國花
玫瑰花。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
藍寶石
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1782年6月20日,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獲許可採用部分為美國設計的國徽,包括:一隻白頭海雕正在抓住箭和用它的爪抓住橄欖樹枝的國徽。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mil .e
長途電話代碼
1
二、地理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全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美國國家總審計局),次於俄羅斯與加拿大。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東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三、歷史沿革
獨立宣言(約翰·特朗布爾繪,國會山莊)殖民時期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組成新政府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結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在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
四、政府政治
始建於1793年的美國國會大廈與和平紀念碑請參見詞條「美國政府」、「美國政體」、「美國總統」、「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成為美國新一任總統,也是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1)美國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希和小布希執政。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2)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其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傑克遜為代表的一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民主黨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
(3)其他政黨:美國綠黨(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
2. 經濟貿易地理研究對象是什麼
對象:研究各種經濟貿易(國內、對外)活動現象及其發生規律
3.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麼寫啊,關於中國與埃及經濟貿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二、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內容廣泛,主要指社會、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環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最活躍的因素,戰爭與和平的環境對世界貿易影響極大,前者使交戰國雙方經濟受到破壞,貿易中止,後者則可為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條件。60年代以前的中東地區,經濟落後,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出口,巨額的石油貿易順差,使這里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區(OPEC成員國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兩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亦波及到其它地區和國家。90年代的海灣戰爭,戰爭期間科威特、伊拉克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後,聯合國對伊拉克長期的經濟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葯品匱乏,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60年代中期才獲獨立的新加坡(面積632平方千米,280萬人口)資源缺乏,是一個連淡水亦需進口的小國,但獨立後,卻因政通人和,揚長避短,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迅速發展,躋身於新興工業中國家的行列,被譽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西歐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密集的地區,其經濟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西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利用物質、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礎和潛力,依靠美國的扶持並化敵為友,結束歷史上的長期敵對狀態,積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特別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歐元的啟動和使用,商品、資本、人員、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業總產值、外貿總額、國際儲備等項指標上成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支強大的勁旅。
此外,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環境亦程度不同的影響到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如伊斯蘭教國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進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視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類製品及其商標;歐洲人忌諱"13"和"星期五";英國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標、圖案,稱"不列顛"人,忌稱英國人(因英國人僅是英格蘭人的意思):法國人熱情、幽默、詼諧,藝術修養較高,但等級觀念極強,喜飲酒,喝生水,愛吃蝸牛,酷愛藍色,公雞是其國鳥,而且法國人勤勞,愛整潔,善美化,有潔癖之稱,嚴肅拘謹,誠實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國人的普遍愛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舉辦世界著名的啤酒節;義大利人較隨便,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遲到,會議不準時開,辦事效率不高,普遍愛好唱歌,常以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麵食,據說其麵食有700多種吃法,穿淺色襯衣,紫色被認為是消極的顏色,菊花是喪儀之花;日本人不喜歡"9"和"4",因"9"與苦同音,"4"與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種禮品,沒有4號病房,喜歡鴨子、烏龜、松、竹等圖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標、圖案等。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4. 荷蘭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荷蘭的經濟貿易產生了哪些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地勢低窪,臨海,發展種植鮮花;位於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濕潤,發展畜牧業。
人文地理環境:位於西歐發達地區,靠近英吉利海峽,交通運輸業發達,有利於和周邊國家發展貿易往來。
5. 美國為什麼把亞太作為今後的戰略重點(從地理環境和經濟貿易的優勢及前景論述)
個人見解:
1、亞洲正在一點點獲得更高的世界地位。之前世界歷史都是歐洲主導,現在漸漸地亞洲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以後,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相對在歐洲的利益相對增加,本來就應該要更加關注亞洲一點。
2、歐洲已經對美國服服帖帖了,不服的反正除了俄羅斯都掀不起太大的浪了,而俄羅斯目前也在亞洲方向上部署更多的關注,所以從政治重要性而言亞洲也更加高了。
3、如果美國霸權有一天要瓦解,人們都相信這將發生在亞洲。不光是中國的崛起,也不光中國與俄羅斯在亞洲接壤,也就是在亞洲合作,就連與美國同盟緊密的韓國日本作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一旦與中俄聯手也會導致霸權的崩潰,而且韓日並非完全不想脫離美國的控制,尤其是日本。
4、亞洲的朝鮮問題嚴重威脅著韓日的生存,必須有美國的介入才能維持半島的平衡。隨著中俄實力的增長,美國介入的力量必須更加強大才能保持平衡。而歐洲地區美國介入本來就不多,其他地方則中俄沒什麼存在不需要平衡。當然,中東很需要美軍存在,現在伊拉克出的事情已經證明了美國會先管中東,再來平衡亞太,奧巴馬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幾乎已經被烏克蘭和伊拉克打破了的感覺
5、地理上美國和中國僅僅隔著一個太平洋。在如今交通越來越方便的今天,太平洋相當於正在變小,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美是鄰國,因此亞洲對美國的影響也就更大。
6、亞洲的經濟隨著這次金融危機已經明顯地強於歐洲了。與美國的經貿聯系也比歐洲更加緊密。
6.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貿易關系
首先瀕臨太平洋,海上交通比較發達;地理環境導致兩國在農產品、工業原料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貿易可以為雙方帶來便利
7. 地理環境與經濟貿易的關系
環境是經濟,貿易的基礎。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版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權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國際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國際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8. 法國的地理條件什麼特色,它的經濟與貿易有什麼特點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the 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內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1]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容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2]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