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石油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石油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8 16:14:36

『壹』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影響(利弊)

根據商務部12月17日公布的外商投資數據,今年1至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下降20.35%,7月份下降35.71%。這是外商直接投資連續第10年出現負增長,也是自7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今年1至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483.68億美元,同比下降20.35%。全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2,264家,同比下降27.39%。

7月份,實際使用外資53.59億美元,同比下降35.71%。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45家,同比下降21.39%。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一直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很大的國家。目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正在下降,中國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1)中國石油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擴展閱讀

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產生的問題

(一)擴大了產業結構偏差。目前,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集中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偏低,對第一產業的投資規模很小.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第二產業內部.一方面外資主要投資於規模小、見效快風險小的輕工業和一般加工組裝企業.對重工業的投入相對薄弱.導致我國輕重工業發展不協調,不利於對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的拓展。

另一方面,外資工業高度集中於製造業。而在製造業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業.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高加工度化的進程。在第三產業結構中,外資過多地流向商業、房地產、金融保險業等利潤較高的產業,而流向通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部門和科教文衛部門較少.對這些部門的產出比重變化還沒有起明顯作用

(二)形成壟斷,降低市場效率。隨著我國引進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外商投資企業的壟斷現象開始在部分行業中顯示出來。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

(三)對我國的民族工業帶來壓力和阻力以市場控制為目的的FDI.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會構成抑制的一面.表現在外商控股控市.對我國民族工業構成威脅。我國企業尤其是大量國有企業因機制障礙越來越難以適應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從而受到外資的排擠。最終退出市場。

『貳』 我國的石油儲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幾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當今世界外貿交易最大宗的貨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石油進口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中國石油凈進口量為4.6億噸,同比增長%10.9,相當於946萬桶/每日,其中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來源國,中國的石油,呈現出嚴重依賴進口的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石油消費量迅猛增加,中國石油的對外依賴只會越來越重,石油進口渠道安全性越來越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我們平時都說,中國地大物博,多種資源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石油方面,中國真的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目前,中國石油麵臨儲量少,開采困難,開采成本高等問題。

不過隨著頁岩油開采技術的不斷改進,我相信未來頁岩油將成為我國主要的原油來源之一,如果我國的頁岩油能像美國那樣大批量的開采,那將可以大大緩解我國原油的進口依賴程度,這對於維護我們能源的安全是有很大意義的。

『叄』 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區別,以及原因

在2004年即將走進歷史的時刻,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像往年一樣都紛紛發表報告,分析2004年世界經濟的基本態勢,並展望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應該說2004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比經濟學家早期的預測還要好些,在眾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經濟表現仍可圈可點,讓世人欣喜;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概括地說,2004年世界經濟呈現以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世界多數地區和國家經濟強勁復甦,其經濟表現普遍好於上年,使世界經濟處於周期性高點

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綜合指標,從各方的預測分析看,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高於4%。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0月聯合召開的年會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近一年來全球經濟趨於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會前曾預測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高達5%,高於4月預測值的4.6%,是30年來的最高增速,與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4.75%的預測值相接近。世界銀行11月16日發布的《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其預測值為4%,雖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但認為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呈現同步性復甦和增長:首先看美國,從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減稅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重新走上復甦之路,其經濟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國的增長率將超出4%,美國政府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預算回顧報告中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高達4.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的預測為4.5%,世界銀行11月的預測值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經濟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彈力度不強,2003年日本經濟持續復甦,取得了2% 的增長,世界銀行預測200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4.3%,大大高於日本央行3.1%的預測值。這使人們聯想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預測,亦即2004年全球多數國家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唯有日本經濟可能出現反復,經濟增長率降為1.4%。但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調高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盡管目前各方的預測值不盡相同,但日本經濟好於上年己成定局,日本政府認為它的經濟「正以穩健的步伐復甦」。再看歐盟,歐盟經濟雖然擺脫了上年零增長的疲軟狀態,但與美、日相比仍有遜色,由於高昂油價和強勢歐元的雙重擠壓,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低於人們的預期,為此,歐洲央行和歐盟己下調了其增長率,全年經濟增幅約在1.8—2%之間,在世界經濟三強中的排序,歐盟仍陪敬末席。

從對世界經濟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國外主要是中國。中國經濟在宏觀調控和局部降溫形勢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保持了「快、好、穩」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率高於9%,沒有出現有人所說的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的局面。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國經濟現已成為預測亞洲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不得不考慮的要素。實際表明,近兩年來,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只有美國和中國。由於美、日、歐及中國經濟總量基數大又表現不俗,使全球經濟總量在年內增加了數以千億美元。除中國外,包括印度等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大國仍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因此,2004年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增速仍高於發達國家。世界銀行《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2004年可望成為1974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最高的一年,預計增長率為6.1%,其中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8%,南亞次大陸為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3.2%;中東和北非地區為4.7%。在發展中國家中,東亞地區仍一枝獨秀,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東亞的強勁增長屬於出口拉動型,特別是本地區眾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日趨增多。二是受益於全球整體經濟復甦的拉動。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現周期性反彈,對高科技產品,特別是數碼電器產品需求增加。四是東亞國家加速融入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步伐,進一步拓展了對外經貿合作更為廣泛的空間。俄羅斯於1999年扭轉了經濟負增長的局面,此後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價格見漲、居民實際收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出現積極變化,使其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7%,其中2003年為7.3%,2004年上半年達7.4%,全年仍可超過7%。

世界經濟進一步普遍好轉和復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動。其共性因素是得益於「六個增加」,即國內消費需求增加;對外產品出口增加;工業生產增加;企業利潤增加;工業設備投資增加;區域經濟整合數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貿易急驟攀升,雙邊和多邊貿易依然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據世貿組織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貿易額增長率,2001年為2.5%,2003年為4.5%,2004年預計為7.5%。聯合國貿發會發表的2004年度世界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產和貿易普遍恢復增長,2004年全球貿易將繼續加速增長,可望達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貿易迅速回升的導因,首先是由於美國人己經成為全球的終極消費者,美國的消費能力遠遠超出美國的生產能力,兩者間的缺口是由那些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國內需求的國家來補充的,美國一年花費一萬多億美元從這些國家進口各種各樣的消費品,換言之,這些國家源源不斷地給美國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國入世三年來不斷降低關稅稅率和減少非關稅壁壘,加上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進而導致農礦原料及設備等進口的大幅增加。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等在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經濟的恢復與增長主要依賴對中國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三位,貿易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億美元,這種增長幅度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實踐表明,中國己從所謂的潛在的貿易大國成為現實的貿易大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良好運行及進口的大幅增長,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了商機,增加了就業機會,進而拉動了其經濟增長。

全球貿易雖然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但制約全球貿易發展的因素並不少,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在國內消費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異;主要經濟集團之間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劇。這兩大因素導致了以反傾銷、反補貼為主要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自1995年世貿組織正式運作至2004年6月以來,各成員方共發起了2537起反傾銷調查,預示著世界進入了貿易摩擦的多發期。貿易摩擦增多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下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這種貿易摩擦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也表現在發展中國家之間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當前的國際貿易沖突與矛盾仍主要發生在貿易大國之間,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貿易大國,自然成為其他國家反傾銷、反補貼的重要對象。但國際經驗表明,美、歐、日之間的所謂「貿易戰」雖然此起彼伏,但從未中斷相互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國際貿易總是在摩擦與斗爭中尋找國家利益的平衡點,推動國際貿易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對其他國家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我們必須理智地加以應對,保持平常心態,而不要把貿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緒化。

三、國際資金流量增多,外國直接投資處於恢復性增長

外國直接投資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400億美元的高點,但在此後三年,外國直接投資逐年減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減少了18%,只有560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國經濟不景氣及投資安全系數下降,使投資慾望不振,2003年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銳減25%,僅為367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則同比增長了9%,共計達1720億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為1070億美元,其中中國為53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吸收國。

聯合國貿發會議9月22日發表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開始復甦反彈,預計外國直接投資在亞太地區和中東歐地區等將會持續上揚,尤其流入中國、印度和波蘭等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出現攀升之勢。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美國仍為世界第一大投資國,2003年為1520億美元,歐盟和日本則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兩大變化,其一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資本輸出國,2001—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維持在7%左右,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為8590億美元,約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存量的10%。預計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將超過7000億美元,但仍處於恢復性增長階段。其二是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向服務業傾斜,而對製造業的投資則呈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初,外國直接投資在服務業領域僅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則上升為60%以上,製造業所佔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轉向服務業,體現了服務業在整體經濟中地位的提升,為此,世界各國己紛紛放寬了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的規定,允許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以往只對國內開放的服務行業。盡管2004年國際資金流量增多,但許多國家仍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以滿足投資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獲利性、變現性。因此,爭取更多國際資金的流入以彌補發展資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國所追求的目標,爭奪資金的競爭將更為加劇。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和推進

盡管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貿易體制下可望通過自由貿易,發達國家每年削減3000億美元對農業的補貼將會每年給予全球的貿易總收入增加5200億美元。但這一誘人的「大蛋糕」,並沒有消除各成員方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導致2003年7月坎昆會議以失敗而告終。2004年8月,147個成員雖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議程達成了框架協議,但距離完成新一輪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尚需走很長的路程,在2005年1月結束「多哈回合」已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和目標了。

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遲緩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避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現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以雙邊和多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和建立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從而把國際經貿合作關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廣的廣度。區域內貿易現已佔全球貿易總額的50%,其中歐盟相互間的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7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40%,而亞洲區域內貿易僅佔20%。這表明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較為緩慢,使亞洲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於不利地位。為此,進入21世紀以來,亞洲特別是東亞在各國共同推動下,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東盟經濟共同體、「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韓三方合作對話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通過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安排及分兩階段全面取消所有關稅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發展,表明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近兩年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擴大了對中國的出口貿易,而對歐美的出口份額卻明顯下降。2004年雙邊貿易總額已提前一年實現了1000億美元的目標。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及東亞各個經濟體之間日趨增大的互補性,東亞乃至亞洲仍有進一步增加對中國出口的空間。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認為,到自由貿易協定完全落實之際,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將高達1400億美元。屆時,東亞內部貿易所佔比例將會明顯上升。

世界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各國面對的經濟問題千差萬別,有的經濟增長低迷,有的經濟增長過熱;有的通貨緊縮,有的通貨膨脹;有的消費需求旺盛,有的消費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經濟也向來是在光明中有暗點,在黑暗中有亮點,2004年世界經濟形勢同樣如此,既有喜訊又有憂慮。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經濟:世界經濟未來風險》,此文集中闡述了世界經濟面臨的五大風險,亦即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急劇上升、美國財政預算失控、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經濟增長過熱可能導致硬著陸、石油價格繼續高漲。伯格斯滕所說的五大風險的確是制約2004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五個重要因素,如果處理不好,應對失誤,也將影響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此文所說的五大風險,美國就占居了前三個。美國200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130億美元,美國的進口是出口的兩倍,其貿易赤字高達6000億美元。美國「雙赤字」問題空前惡化,又使美元外於長期貶值態勢。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擴大出口、糾正貿易失衡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財政赤字增加及國民儲蓄下降,又迫使美國政府加速向外舉債,因而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由於美國的外債絕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貶值實際上意味著債務負擔的減輕,並使其他國家購買的美元債券受損失。由此可見,美元貶值對美國具有多重意義,這就是美國口頭上說要「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而實際上任由美元貶值的原因。由於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勢必引起利率不斷上升。因此,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己四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將其利率從1%提高到2%,並有繼續加息的空間。利率不斷上調勢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進而影響消費和經濟增長。然而,美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問題目前還沒有使美國經濟脫離基本正常的軌道。但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將會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它所採取的任何經濟政策對其自身和其他國家都會產生正反兩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彈升值,進口進一步增加,貿易赤字繼續竄升,美國政府就會採取更加嚴厲的市場保護措施,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就將面臨更多的困難。美元匯率走向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因此,盡管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早就美元匯率問題,取得了「匯率過度波動和無序運動不利經濟增長」的共識,但美元仍處於弱勢狀態,歐盟與日本盡管批評美元貶值,而至今並沒有採取聯合干預行動,這說明弱勢美元尚未對美國、歐盟、日本經濟造成致命性的打擊。2005年,美國政府將從何處著手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其經濟持續發展,仍有待觀察。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政府減少財政赤字是降低巨額經常項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減少國內投資和壓低消費等其他選擇都不是積極的長期措施。為此布希宣稱在其第二個任期內,將把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削減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應對措施。上述美國存在己久的三個老問題在2005年仍難以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個所謂「中國經濟因素」,即中國經濟過熱,宏觀調控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進而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實際上沒有成為現實。相反2004年中國的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繼續對世界經濟發展發揮著拉動作用。然而,仍有人預言2005年中國經濟將會出現硬著陸,這一預言也難以變成為現實。國際社會把「中國經濟因素」作為分析與預測世界經濟的要素,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至於第五個風險—石油價格上漲問題,的確是2004年乃至2005年國際社會關注的大問題。農礦原料,特別是油價上揚對世界眾多國家經濟發展造成沖擊和威脅,油價上漲是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國際原油市場供求關系緊張;美國商業原油庫存數量變動;國際突發事件影響原油正常供應;原油期貨市場投機活動,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價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關。但總體看,由於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貶值,使實際油價基本上處於尚可承受的價位區間,因此,油價上漲對石油消費國及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自12月以來,國際市場油價趨於下滑。然而,國際社會對2005年油價是繼續上浮抑或下調,其看法依然不盡相同。基於越來越多的石油消費國採取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關系出現緩解跡象以及油價上漲過猛、過高對其產油國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預計2005年國際油價可能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

鑒於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經濟仍將持續增長,國際貿易繼續擴大,國際資本流量繼續增多,國際經貿合作繼續拓展,各國對自身存在的經濟瓶頸將進行政策性的調整,以應對內外部環境面臨的各種挑戰,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和代價。因此新的一年裡,世界經濟將會持續增長,但與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將略有減緩。全球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國經濟存在已久的三個老問題及美聯儲將繼續採取的加息措施,預計將使美國經濟增長率減至3.7%左右;歐盟三分之二的貿易集中在其內部,使用歐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貶值的影響不大,在德國經濟進一步復甦的帶動下,歐盟經濟甚至可能將略好於200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將從上年的2%上升為2.5%;日本經濟開始步入自律性復甦階段,其經濟增長率有可能穩定在2—3%之間。俄羅斯作為經濟轉軌國家由於油氣價格低於上年,其經濟增長率也將有所放緩。亞、非、拉三大發展中群體中,拉丁美洲由於出口增加和原料價格上漲,拉動經濟已連續兩年好轉,但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國民儲蓄率紙,因而難以確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政局較為動盪,因此,其經濟復甦只是陷入低谷後的恢復性反彈,與2004年相比,經濟增幅將減少一個百分點左右。非洲大陸內在過去五年間年均經濟增長率為3.1%,低於人口增長率,貧困問題依然是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一點與東亞地區不同,在過去五年間,東亞的貧窮人口減少了2.5億人,中國、越南和泰國等國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國際社會公認的變化。由於非洲大陸加速推動內部改革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國家內亂及地區沖突減緩,因此經濟增幅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動,仍可維持5%左右的經濟增速,但由於經濟總量甚微,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限。亞洲經濟前景看來將依然光明,整體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亞在印度的帶動下,將取得6%左右的經濟增長,東南亞將略高於5%。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經濟的同步強勁增長,將進而帶動亞洲內需的增強,使其整個亞洲地區經濟持續增長,並增強區域內經濟的進一步整合。

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給出了正確的客觀結論,會議明確指出,總的看,和平、發展、合作是形勢的主流。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其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總體上還是機遇大於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只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主要任務,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就能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繼續對世界經濟發揮可持續的積極推動作用。

『肆』 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有問利弊

中國是石油進口國,而且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國際原油價格走低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絕對是利大於弊,而且是遠遠大於弊的事情。

『伍』 石油價格已經大降,我國未來會石油逐漸取代煤炭嗎

雖然經濟繁榮離不開石油,但中國的經濟增長卻主要是由煤炭而非石油來驅動,因為中國一次能源總消費中70%是煤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同樣水平的價格上漲,煤炭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要大於石油價格上漲2.5至3倍。因此,中國的PPI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主要取決於煤炭價格。過去5年內,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全國煤炭產量以年均11%的速度遞增,而電力、冶金、建材等三大主要耗煤行業的煤炭消耗增長更快。特別是電力行業,2005年以來,全國新增裝機2.94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增加2.42億千瓦,相應增加煤炭消費7億多噸,去年電力煤炭消耗達到14.3億噸。同期冶金用煤從2.3億噸增加到4.2億噸,建材用煤從2.9億噸增加到3.5億噸。2008年上半年,火電裝機增長12.7%,鋼材增長12.5%,水泥增長8.7%,煤化工產業更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之勢,以煤為基礎的產業鏈正快速延伸擴展。中國的煤炭危機由煤價上漲和電煤短缺中初見端倪。中國煤價也已經大幅度上漲。從2003年第四季度開始,大同優混煤價格從270元/噸左右開始上漲,截至到2008年7月21日,達到1065元/噸。由於煤炭與石油之間的可替代性,國際油價上漲會推動煤炭價格上漲。即使中國煤炭基本自給,國際煤炭上漲至少會加劇國內煤炭價格的上漲預期。國際能源市場價格走勢基本反映全球能源供求關系。中國和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的代表,都是人口大國,一次能源消耗都以煤為主,加上高速增長的經濟,種種因素都是對未來煤炭需求的有力支撐。與不斷增加的需求相對應的,是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煤炭市場價格也會在將來供求失衡的預期下得到有力支撐。有專家認為,中國煤炭資源的價值被長期低估,但經過近幾年價格上漲,價值低估狀況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短期快速突現,投機因素占據主導地位,這麼分析即使有其合理性,也不能指望有短期大幅下行的可能。如果煤炭需求仍然以目前的增長速度,考慮到即將出台的資源稅和環境稅,煤炭價格繼續上行的可能性很大。理論上說,煤炭不會用完,煤炭資源的稀缺將以價格來體現,價格會上漲,直至有效的能源替代出現。按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反過來,一旦中國出現煤炭短缺而需大量進口,將對國際煤價產生重大影響,因為中國煤炭消費已佔全球總量的40%之高。那麼,長期煤炭價格上漲對今後中國經濟運行有什麼影響,短期的能源價格政策對中國長期能源戰略有什麼影響?這是一個能源戰略政策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如果現在把低價煤炭通過鋼鐵等高耗能產品而大量出口,煤炭短缺時再以幾倍高價買回來,我們是不是在為別人白辛苦?目前石油給予我們的教訓應當吸取。今後的國際煤炭市場也不容樂觀,印度也是一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的國家,經濟正以8%的速度增長,也將很快進入高能源需求階段。到2020年,美國可能還有很多煤炭,但會以什麼價格賣給你?如果煤炭短缺真的出現,中國能源安全會受到什麼樣的威脅

『陸』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簡單歸納為:
①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②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③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④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⑤有利於引進外資;
⑥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⑦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⑧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
⑨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⑩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柒』 中國GDP對原油銅有何影響

你好!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增長速度的減緩,再加上人民幣的和股市的震盪,為全內球大宗商品價格容蒙上了陰翳,引發從東京到紐約的全球投資者的擔憂。中國當局希望能有效制止市場的恐慌,但不甚得法的舉措反而進一步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讓他們開始懷疑政府是否還能夠繼續引導中國經濟的轉型。
雖然市場對中國官方經濟增長數據的懷疑由來已久(近期更是大大加劇),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實際增長速度確是達到了相當水平。
中國經濟增速過去幾十年中主要依靠工業,但現在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所佔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時,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產生了一些行業巨頭。
根據路透的預估,中國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率可能自第三季度的6.9%降至6.8%,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與此同時,全年經濟增長率料為6.9%,創下25年來最低水準。
一旦中國GDP數據弱於預期,或將令市場的風險偏好進一步降低,大宗商品和澳元等資產面臨新一輪的「拋售潮」。

謝謝!掌富寶|高搜易財富 很高興為您解答!

『捌』 中國50年代石油狀況

中國石油化工發展歷程起始於50年代,70年代以後發展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廠及一批大型氮肥廠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較大增長。

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20%,因而對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業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兩個大部分,這兩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較快地增長。如果把這兩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計實現的利潤達到了4345億,增長達到了17.9%,增量達到了658億元,在整個規模以上工業新增利潤中佔到17%左右。

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業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38211億元,同比增長20.2%。重點跟蹤的65種大宗石油和化工產品中,產量較2006年同期增長的有62種,佔95.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種,佔72.3%,天然氣、電石、純苯、甲醇、輪胎外胎等產品產量呈較快增長態勢。

原油及加工製品平穩增長。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原油生產較為平緩,天然氣產量則增長較快。2007年1~9月累計生產原油13992.6萬噸,同比增長1.4%;天然氣累計產量為501.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8%。原油加工量24289.1萬噸,同比增長7.0%。汽、煤、柴油產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累計生產汽油4475.9萬噸,同比增長8.5%;生產煤油867萬噸,同比增長17.4%;生產柴油9175.1萬噸,同比增長6.1%。

農化產品生產供應正常。由於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徵,農用化學品生產也呈現比較強的季節性。化肥(折純)2007年1~9月累計產量為4310.5萬噸,同比增長13.8%,其中氮肥3144.7萬噸,同比增長12.2%。2007年前三季度,農葯原葯累計產量為127.4萬噸,同比增長20.6%,殺蟲劑、除草劑產量增幅分別為10.7%和33.3%,農葯產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殺蟲劑占農葯的比例已下降到37.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氣原料為基礎的石油化學工業,雖然在70年代經歷兩次價格上漲的沖擊,但由於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術體系,產品應用已深入國防、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各領域,市場需要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擴大,所以今後石油化工仍將得到繼續發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僅為世界原油總產量的8.4%,所耗天然氣為天然氣總產量10%,更由於從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故石油化工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前景。為了適應近年原料價格波動,石油化工企業正在採取多種措施。例如,生產乙烯的原料多樣化,使烴類裂解裝置具有適應多種原料的靈活性;石油化工和煉油的整體化結合更為密切,以便於利用各種原料;工藝技術的改進和新催化劑的採用,提高產品收率,降低生產過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精細化工,開發具有特殊性能、技術密集型新產品、新材料,以提高經濟效益,並對石油化工生產環境污染進行防治等

『玖』 中國石油消費與經濟發展

自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大體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動盪和80年代以來的經濟持續增長階段。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等困難後,繼續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實力明顯增強。到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9878億元,比1990年翻了兩番多。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樣帶動了石油消費的增長(圖6.16),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消費高峰是由於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當時中國石油產量突破1億噸,盲目提出要「改變燃料結構」,增加中國燃料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許多燃煤鍋爐改為了燃油鍋爐,結果燒油量猛增,1970~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燒油量350萬噸。1978年的燒油量高達3829.06萬噸,其中燒原油量1394.53萬噸;1979年和1980年的燒油量分別為3591.41萬噸和3552.30萬噸,其中燒原油量各為1131.81萬噸和717.90萬噸,造成石油消費過快增長,這種增長並沒有對國民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圖6.17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石油消費量增長率變化的關系

『拾』 中國各經濟部門的石油消費

圖6.18 中國各部門石油消費比例(2003)

2004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為3億噸,從分部門的石油消費統計來看,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仍然占石油消費總量的59%,是石油消費量最多的經濟部門(圖6.18)。交通運輸部門是中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部門,其石油消費量占石油消費總量的26%。發電、居民和商業部門的石油消費量沒有太大的差異,合計佔中國石油消費總量的15%。從不同行業石油消費占總消費量的比例的變化趨勢來看,農林漁牧和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比例一直處於下降狀態,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比例下降得最快,從1982年的71%下降到2002年的50%,20年裡下降了21個百分點。只有運輸、倉儲、郵電通訊部門的石油消費比例一直在增長,從1982年的11%增長到2002年的25%,20年裡增加了14個百分點。

1981~2003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正好翻了一番。從各部門的統計分析,幾乎每個部門的石油消費量都有增長(圖6.19)。但增長量最多的是工業部門,石油消費量從1982年的5763.6萬噸增長到2002年的1.25億噸,凈增長了6726萬噸。其次是運輸、倉儲、郵電通訊部門,石油消費量從1982年的927.9萬噸增長到2002年的6156.7萬噸,凈增長了5228.8萬噸。

圖6.19 中國石油消費分行業增長趨勢

中國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佔有最大份額的原因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工業化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使石油消費急劇增長。由於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沒有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約束,世界製造業也從發達國家轉移到了中國,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據統計,世界市場上50%的照相機、30%的空調和電視機、25%的洗衣機和20%電冰箱都是中國製造的,製造業的發展增加了對石油化工產品的需求。工業部門石油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不斷增加的城鎮人口需要更多的汽車、公路、住房和生活用品,也促使了石化產品需求的增長。2004年工業部門對中國GDP的貢獻達到了46%,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也占總消費的52%。雖然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量最大,但它並不是石油消費量增長速度最快經濟部門,而且它在石油消費總量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閱讀全文

與中國石油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