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文化消費經濟發展

文化消費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08 09:27:39

『壹』 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

(1)表1顯示,自~2010年以來A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上升,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2分)圖1顯示,2006~2010年以來A市文化產業投入增長率、文化產品出口額增長率、文化產品消費增長率逐年穩步上升,但文化產品消費增長率增速相對偏慢,文化消費比重過低。(2分)
(2)①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2分)增加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中的比重,生產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2分)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增強文化產品的出口競爭力。(2分)
②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該市應積極增加居民收入,拉動文化消費力。(2分)同時積極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理性消費,改善消費結構,避免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的傾向。(2分)

『貳』 從《經濟生活》的角度,簡要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人們文化消費增長有什麼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給市場提供文化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有利於人們文化消費的發展;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產品通過消費實現其經濟價值,文化消費的增長,為文化生產提供生產動力,刺激企業生產文化產品,進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叄』 材料一: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各國政府紛紛把刺激國內消費、恢復經濟的注意力投向文化產業。當前我國文化

(1)①有利於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②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③有利於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其消費結構,提高其消費水平;④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保持社會安定。⑤有利於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促進中國經濟走向世界。(5分)
(2)市場能夠准確及時的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發展文化產業要發揮市場調節「無形手」的基礎性作用,遵循價值規律;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必須發揮國家宏觀調控「有形手」的作用,以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把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8分)
(3)公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或渠道獻計獻策:可以向相關部門寫信、打電話;在政府網站留言,參與媒體討論,參加聽證會等。(2分)
公民向決策機關提出建議是通過社情民意制度參與民主決策。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一方面有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增強決策者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增強公民關心政治生活的責任感。(4分)

『肆』 當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文化發展帶來了一些不良因素,以單純商業消費為特徵的文化市場在強調娛樂性功

發展社會復主義市場經濟給社會主義文制化帶來了活力,活躍了我國的文化市場,豐富了我國的文化作品,繁榮了我國的文化生活,有利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而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誘發各種不良思想,滋生各種不良現象,給我國的文化建設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系,反對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等,使我國的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伍』 茶文化的經濟作用有什麼

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為「茶為國飲」奠定了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而現今「茶文化」促進了我國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滿足人民生活消費需求、打造優秀文化旅遊雲產業方面,亦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場經濟趨勢。

1、「茶為國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茶文化的產業需求,正在不斷趨向成熟 。這種關系的表現特徵,即是以「茶文化」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藝開發、茶飲、茶禮、茶儀、茶會等多種茶經濟產業鏈,不斷擴大中外市場佔用額,不斷提升品牌,拓展規模,在所在地已備具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中國白茶之鄉」的安吉為例。安吉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竹鄉,而且也是聞名遐邇的茶鄉。當地通過發現和推廣白茶,帶動了經濟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產業規模。白茶,原生長於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顛,僅此一叢野生。相傳樹齡已逾數百年。上世紀70年代末,經安吉茶葉科技人員發現後潛心研究,終獲無性繁殖成功。到2008年止,白茶己發展到5萬畝,形成白茶生產產業化和規模化,白茶已成為安吉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一大新興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為了弘揚茶文化,使安吉白茶發揚光大,安吉縣已連續舉辦了多屆「中國安吉白茶節」,節慶活動歡快明朗,富有茶鄉韻味,進行茶藝表演,白茶仙子評選,白茶主題公園游園、白茶街開街和白茶村揭碑儀式。該縣的白茶產業經濟仍呈上升態勢。這足以證明:一個新穎的白茶產業,牽動了一個成熟的產業基礎,其滲透力是無限的,經濟回報也是無限的。

2、「茶為國飲」促進人民生活消費理念的時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費指數不斷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對茶文化的消費需求,在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中,呈現了不同的消費特徵。細分這種市場,可概括為普通消費型、美容消費型、休閑消費型,社交消費型、保健消費型、學術消費型及外交消費型等。鑒於多種消費關系,就為我們擁有各種經濟成份的茶飲經營者,拓展了施展才藝的空間,為經營構築了各種不同的市場模式;為我們精心經營,也提供了豐富的創造力。

3、「茶為國飲」促進優秀文化旅遊大都市的國際化

當前,我國各地正在建設文化經濟大省、城市正在打造優秀旅遊文化國際化大都市兩張名片。目前茶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茶旅遊業興起和發展。由於中內外交流的頻繁進行,內外部市埸環境條件的變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費群,從而引起新的消費形式的變革,或應運而生。當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時消費」 和「茶餐結合」的一種典型形式。本文內容由fjteaw.cn網路收集整理。

三、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的思考

1、要充分樹立挖掘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提煉中國「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觀點,用來指導構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加快茶葉經濟發展,顯示「茶為國飲」重大現實意義。普及倡導「茶為國飲」重大現實意義的宣傳,推進這一戰略目標在茶葉經濟發展中的實現。

2、樹立倡導 「茶為國飲」發展茶業經濟理念,解放思想,轉變單一經營觀念,探索和創建茶餐結合、分時消費等多種經營模式,滿足中外市埸需求。
3、編制 「茶為國飲」、拓展茶葉經濟的發展戰略規劃和分期實施年度計劃方案。將發展戰略規劃和年度計劃,列入當年或規劃期同級政府財政預算,並確保實施。

4、建立全國優質名茶開發基金。重點扶持和鼓勵名茶生產基地,進一步發展優質名茶生產,為發展茶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優價、綠色環保的茶品。

5、樹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舉辦「茶文化交流會」,弘揚中國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討經營模式,交流經營經驗。

6、定期舉辦「茶文化」論壇,宣弘學術觀點探討、產業發展研究等宣傳和弘揚中國「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經濟、茶文化的經驗,並作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橋梁」。

7、征選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為宣傳整個倡導活動,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服務。

8、建立茶科研發展基金,鼓勵科技人員培育新品種、優化歷史名茶種,為發展茶飲業提供科技含量高、頗具市埸競爭力的新茶品。針對產地、本區域和全國三個不同產茶區域,分別建立名茶研發核心層、緊密層和聯系層協作關系,促進名茶市埸開發。

9、建造「茶文化」展示館,作為「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姐妹館。可在館內分別設立茶禮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道茶德等各個展示區域,向大眾展示「茶文化」物質載體和內在精神的理念內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充分組織和精心編排「茶文化」 專題節目,向世界昭示我們倡導國飲、發展茶經濟的理念和決策及方略。

只要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統籌規劃、精心實施,堅持弘揚「和諧、發展」中國茶文化這一永恆精神,就一定能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中國不僅是世界茶文化大國,也是世界茶經濟大國。

『陸』 經濟生活,擴大文化消費的必要性

擴大文化消費,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版。發展文化產業權,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斷開發新的文化業態,推進文化產業升級。只有積極適應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結構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意識和文化消費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才能為發展文化科技、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供源源不斷的需求支撐。擴大文化消費,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擴大積極有益的文化消費,能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使大家在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的同時,在道德、心理、創造力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發展。

『柒』 文化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

【答案】 D 【解析來】 試題分析:在自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D符合題意,應選;優秀的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A錯誤,不選;文化與經濟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不符題意,不選,C不符題意,不選, 故答案選 D 。 考點:本題考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捌』 運用市場經濟,公司經營和居民消費的有關知識,說明當前怎樣才能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這個問題真的有點太大了,就算是一篇上萬字的論文也不見得說得清楚。
從居民消費上來講,可以根據經濟學定律中的,人均GDP水平與消費比例的關系這方面來考慮一下。

『玖』 分析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與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主要路徑

財富是在社會生產與消費的循環流動中增值的,但當今的世界財富流動非常怪異,中國大力發展產業經濟賺取的外匯,卻要通過購買美國債券的形式借給美國人,然後靠美國人的消費來帶動中國產業經濟發展。中國產業賺得利潤後要通過借給美國人消費來帶動自己發展,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邏輯成立,現實如此。

美國雖然也有產業經濟,但卻對中國禁售他最擅長的高技術與軍工產品,這更增大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但美國人卻一再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以抵賴其巨額債務,中國明知道吃虧,明知道虛妄,明知道不可能持續的經濟循環,但直到目前,還依賴它發展,這樣的一種中美經貿關系已把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牢牢拴在一起,放棄不得、擺脫不得,這樣的一種經濟循環還讓美國人誤以為自己很有錢,擴充軍備,把從中國借來的錢瞎糟蹋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上,甚至糟蹋在對中國的國際壓制上。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奇怪的經濟現象呢?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兩種經濟循環來實現平衡的,一種是通過家電、房地產、汽車等支柱產業來實現消費與產業經濟之間的循環平衡,如今這三大產業都已發展到某種平衡極限,不適宜再繼續大幅增長。另一種是投資拉動與產業經濟間的經濟循環,這種疊加式的經濟循環使中國產業經濟越發展越龐大,加上中國大量的富餘廉價勞動力,把世界的產業經濟都吸引到中國,支撐著全世界的消費經濟,中國承擔了世界經濟分工的低端產業部分,不但國際貿易越來越不平衡,還承受著全世界的高能耗與高污染。

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原因是:中國人賺了錢,只作生產投資,只為別人提供商品服務,不懂得消費,使中國消費市場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

中國八十年代就提倡高消費、超前消費,鼓勵發展第三產業,提倡發展服務業,為什麼中國消費市場經濟至今沒發展起來呢?為什麼中國2006年就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但真正意義的文化產業並沒有發展起來呢?

這得從文化說起,由於「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大多數中國人都保留很深的短缺挨餓記憶,對「餓肚子的文化革命」深惡痛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文化總想方設法否定、批判、擺脫原有的「文化意識形態」,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調整,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經濟」,對文化意識形態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懂得文化,社會越來越喪失高尚文化信仰,就連小學語文課本都自信地告訴學生「私慾推動了歷史進步」,可見這十幾年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化調整有多麼的「翻天覆地」。

這種越來越「唯物」「務實」「功利」的商業社會文化,認為身體需要才是人的最真實需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實物消費才是「合情合理」的最「真實」消費,對脫離身體需要的高尚思想文化有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本能抵觸與鄙視,這種唯物功利主義的文化消費觀念,導致中國人只青睞與身體物慾有關的文化消費活動,如異常發達的餐飲業、洗浴業,但這種基於嘴巴、胃口等感官享樂的娛樂文化消費只能讓國人支出有限的富餘資金。這種唯物主義的物質經濟文化導致中國人在現代商業社會,仍象傳統封建地主一樣,有錢就買地,有錢就做房地產投資,只知道發展物質產業經濟,不懂得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創造社會價值的關鍵作用,不理解為什麼高尚文化「消費」本身還能增加社會財富,不懂得文化對社會經濟所起的決定性影響,導致中國文化消費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

2. 真正意義的消費經濟是文化消費經濟

什麼是消費經濟呢?要解釋消費經濟,得從人的需要談起,人的需要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消費經濟,就是滿足人的物質與精神需要的經濟。對應人的物質、精神需要,有兩類消費經濟,一類是滿足身體最基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質消費經濟,包括糧食、蔬菜、服裝、汽車、房子等等;一類是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文化消費經濟,這既包括純精神文化消費,也包括高文化含量的衣、食、住、行消費,後者總是被唯物主義經濟學家劃到物質經濟消費范疇,而忽略其巨大的文化內涵。

全世界95%的財富都集中在5%富人手中,這5%富人的基本衣、食、住、行消費是有限的,但這5%富人的文化消費是無限的。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花5000萬美元造的大木房子,並不是為滿足其居住需要而建造的,而是應他的個人文化需要建造的,這與中國近代富裕的徽商、晉商所建造的安徽民居、山西民居在本質上是一個道理。其實,大部分的高檔衣、食、住、行需求,都是應文化需要形成的,人們購買中高檔汽車的第一目的並不是單單為了讓身體舒適,而是為了其文化象徵(身份)意義。

所以,從經濟比重看,精神文化消費在國民消費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遠遠大於人的基本物慾消費。真正意義的高消費是一種高尚高貴的文化消費,簡稱「高文化消費」,高文化消費讓人體會到幸福快樂,高文化消費能提高人的文化層次。高文化消費常常同時包括高尚精神消費與高貴物質消費,精神文化是高文化消費的核心驅動力,但中國某些暴發戶所奉行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消費,則完全是受自卑的虛榮心驅使的,是完全脫離文化內涵的畸形高貴物質消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文化消費。

中國從2001年至今,延續了一個少見的持續經濟發展周期,這一經濟發展周期主要是由房地產推動的。如果說2001年-2004年的中國房地產經濟是以滿足基本居住需要為主的消費經濟,那麼,2005年至今的中國房地產經濟則主要是由金融投資拉動的衍生金融經濟。其根源是出在中國富人身上,掌握中國80%財富的20%富人,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不理解高文化消費的真正價值,在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後,各種感官娛樂也消費膩了,剩餘的錢找不到消費目標,就只好到處投機投資,由此造成流動性過剩,股票風險大,一般都用來買房子,山西煤老闆整層整棟地買樓,溫州人則純粹是炒房子,越買,房價漲的越快,高級公務員、高級經理人也把積蓄都投在買房上,每家有四五套房子,卻空置著,由此把中國房價越炒越高,這種主要靠富人投資堆積起來的房價,與炒上去又拋出,再跌回來的股票不同,因投資而炒上去房價是很難降下來的。真正需要購房消費的普通老百姓,眼看著房價越來越高,只好搜刮祖宗三代的積蓄加貸款來買房。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國際資源材料價格都借著中國房地產上漲而上漲,但銀行利率卻越來越低,貨幣貶值更加大了貧富差距。中國各地方政府倒樂觀其成,房價越高,地方GDP越高,財政收入越多,都拚命招商引資,拚命拆遷,拆遷費越來越高,房價越來越高,老百姓的財富卻越來越少,越來越沒錢進行消費,消費經濟更難振興,由此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難以持續,中國政府只好通過加大政府投資與促進出口增長來拉動經濟,但政府投資收益、效率往往都很低。而靠出口增長又遇到中國產業經濟賺得的外匯,要通過借給美國人消費來帶動自己發展,這一明明被人剝削,卻無法脫身的怪誕經濟問題。

所以,要解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問題,關鍵是要振興中國文化消費經濟,消化國內產業經濟所產生的社會剩餘經濟價值。要振興中國文化消費經濟,關鍵是如何調動掌握中國80%財富的20%富人,自覺自願地把他們所掌控的財富用於社會文化消費,把整個中國經濟在內部循環帶活起來,帶動另80%的人共同富裕,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想消費的沒錢、有錢的不消費,卻盲目投資,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問題。

摘自http://natureamina.blog.163.com/blog/static/1232984732010101652431121/

『拾』 我國經濟發展特別快,文化發展比較慢,這反應了什麼現象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層次低,消費結構需要升級。人們通常用恩格爾系數(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來判斷消費結構層次的高低,恩格爾系數越小,消費結構的層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44%,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3.4%,整體上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當在44%與53.4%之間,處於很低的層次上,與人均GDP小於或等於1000美元(PPP)的國家組別相當。在這個組別,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8%。有人認為,由於城鎮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費,按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測算的居民消費結構低估了城鎮居民住房消費的比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的比重。但實際上,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種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經很小。
第二,尚有3400萬農民和數以百萬計的城鎮居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收入分配關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經濟越發達,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長,但是,不同階層的居民並沒有平等地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繁榮。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居民的收人分配越來越不均等。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並進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國尚有3400萬農村居民沒有擺脫貧困,城市貧困階層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消除絕對貧困,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第三,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務艱巨。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2%),低於高收入國家78%的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第四,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務重。1995年,我國男性成人文盲率為10%,女性為27%,比較接近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男性為12%,女性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第五,勞動資本比低,生產要素質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國勞動資本比僅為每個勞動者2200美元,不及美國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歐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於印度尼西亞(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賓(人均對孤美元)的水平。不斷增加資本積累,並用以裝備勞動者,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第六,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由以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仍處於不發達階段。
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的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說來,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56.9%),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們認為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國的一般貿易進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儀器儀表(18.6%),其他交通設備(12.9%),電子通訊設備(佔12.0%),機械(l0.8%)和汽車(9.6%)。在一般貿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裝(14.2%),紡織業(13.4%),煉焦煤氣(13.3%),木材加工和傢具(11.5%)和皮革製品(11.3%)。這種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口依存度較大出口依存度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依存度較大進口依存度較低的格局表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改善貿易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任務艱巨。

與文化消費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