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強了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成為研究的熱點。對外貿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Trade for Existence Degrees)是指一國進出口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又叫對外貿易系數。或出口(進口)依存度,即一國出口總額(進口)與其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一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可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
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表示。為了准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2. 對外貿易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內經濟的有容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
(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
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三、西方關於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理論
(一)「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
(二)對外貿易重要性漸減規律
(三)對外貿易乘數原理
——對外貿易乘數=國民收入增量/1-C+邊際進口傾向
——邊際進口傾向=進口增量/國民收入增量。
邊際進口傾向越小(意即在既定條件下,進口少,出口多,),乘數越大,即出口同增加投資一樣,可使一國國民收入倍增。
3. 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因國家而異,對大部分國家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合理,不至於有的資源只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但同時,國際貿易加劇了世界經濟的脆弱性,而且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在一起,從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出現貿易順差預示著增加外匯儲備.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並非是一件好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雖然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外匯儲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會引發新的貿易摩擦,為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而順差帶來的過多的外匯儲備,還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巨額貿易順差引發的更深層次影響在於,將加劇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同時也不利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貿易順差在一定時期內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對經濟運行的負面沖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進口產品結構。然而,若因進口增速過高而造成國際收支平衡的嚴重逆向轉變,則會引發人民幣匯價對外貶值、資金外逃、國內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對宏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因此,應密切關注進口數量、特別是進口結構發展變化動向,趨利避害,使進口貿易發展更加適應我國經濟增長的客觀需要。
4. 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一國的利益
①在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他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各國按比較成本規律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產量。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於自己生產的消費量。他認為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他指出,19世紀的國際貿易具有這樣的性質:中心國家經濟上的迅速成長,通過國際貿易而傳遞到外圍的新國家去。它是通過初級產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長傳遞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後,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
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製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復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後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斗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①但是,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學說,適用於19世紀,其主要論據是英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帶動了新興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了20世紀,由於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一學說不再適用。即在20世紀,中心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並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們的經濟增長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諾克斯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6個:(1)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變化,由輕工業結構轉向重工業結構(技術和化學工業),即從製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業轉向原料含量低的工業;(2)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勞務部門所佔的比重增加,因而對原料的需求落後於生產的增加;(3)對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4)農業保護主義的蔓延;(5)工業原料的節約使用(如電解鍍錫,金屬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來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後,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後,這一學說再度流行。
對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評價(一)就對外貿易能帶動或激發經濟增長這點來說,它是正確的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推動著工業的進步,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16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產業革命以前的時期如果沒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工業進步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業上的產業大革命是革命的歷史前驅。在戰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突破口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該學說不談生產對對外貿易的決定性作用,只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這個學說有些片面性。
(二)這個學說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過分誇大了對外貿易的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它們的經濟發展除了生產關系改革這個重要條件以外,還有四個主要因素,即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的管理。這些因素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綜合起來,經濟才能取得迅速的發展。
2.忽略了對經濟增長機制的分析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帶動作用,但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條件具備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是它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不是它的先決條件。在19世紀西歐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之所以能帶動少數白人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存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條件。而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盡管它們的對外貿易也增長了,但是並沒有導致經濟發展,原因就是它們在國內還不具備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條件。
5. 為什麼匯率變動會對一國的對外貿易有影響
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1.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影響物價的上漲或下降
匯率變動後,立即對進口商品的價格發生影響。首先是進口的消費品和原材料價格變動,進而以進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與進口商品相類似的國內商品價格也發生變動。
匯率變動後,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發生變動。如本幣匯率下降,則外幣購買力提高,國外進口商就會增加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供應數量不能相應增長的情況下,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必然上漲。在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中,匯率變化對價格的影響特別明顯。
在資本主義周期的高漲階段,因國內外總需求的增加,進口增多,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高漲,導致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在國內價格的提高,並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整個物價水平的高漲。
(2)一定情況下影響出口商品的生產部門
外幣升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更貴,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對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較為有利。
外幣貶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便宜,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下降,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也增強,而同時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則得不到由於匯率變動而帶來的好處。
非貿易項目由於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而發生的資本流向的變化等,也將對出口商品生產部門的資金供求等方面發生相應的影響。
2.匯率變動對一國對外經濟的影響
(1)對一國資本流動的影響
從長期看,當本幣匯率下降時,本國資本為防止貨幣貶值的損失,常常逃往國外,特別是存在本國銀行的國際短期資本或其它投資,也會調往他國,以防損失。如本幣匯率上漲,則對資本移動的影響適與上述情況相反。也存在特殊情況,近幾年,在短期內也曾發生美元匯率下降時,外國資本反而急劇湧入美國進行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利用美元貶值的機會,取得較大的投資收益,這對緩解美元匯率的急劇下降有一定的好處,但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決定的。
(2)對對外貿易的影響
本幣價值下降,具有擴大本國出口,抑制本國進口的作用,從而有可能扭轉貿易收支逆差。
(3)對旅遊部門的影響
其它條件不變,以本幣表現的外幣價格上漲,而國內物價水平未變,對國外旅遊者來說,本國商品和服務項目顯得便宜,可促進本國旅遊及有關貿易收入的增加。
3.匯率變動對一國黃金外匯儲備的影響
(1)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儲備貨幣升值,則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提高,反之則降低。
(2)本國貨幣匯率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出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3)匯率變動影響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
6. 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專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屬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7. 對外貿易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壞處, 引發國內一系列產業變動和資源產業配置外向傾斜 追問: 有具體點回的嗎? 回答答: 好處:對內來說,可以不斷地生產國內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因受國外的資金,這樣一方面來說,儲備了外匯,另一方面,促進了國內外貿產業的發展,讓國內更多的產業鏈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然後不斷地促進產業發展和國際化。 對外,國外的供應商得到廉價的商品,獲得利潤,同時國外老百姓也能得到廉價的產品,減少開支。壞處:對內,在一定得經濟結構的情況下,能造成經濟發展過度外向化,從而造成經濟結構失衡,這樣就會讓更多的經濟資源失衡,會進一步促進產業貿易擴大化,當一個外貿發展過了度,就會影響發展了~~失衡是最可怕地
8. 對外貿易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專,成為一國國屬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
(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
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三、西方關於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理論
(一)「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
(二)對外貿易重要性漸減規律
(三)對外貿易乘數原理
——對外貿易乘數=國民收入增量/1-C+邊際進口傾向
——邊際進口傾向=進口增量/國民收入增量。
邊際進口傾向越小(意即在既定條件下,進口少,出口多,),乘數越大,即出口同增加投資一樣,可使一國國民收入倍增。
9. 用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的原理說明進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與就業的影響
結合中國的情況來分析吧:
1. 進出口貿易是節約生產勞動、提高經濟效益的可靠途徑.通過對外貿易,出口國內生產條件有利、勞動耗費較少的商品; 進口能夠填補國內供給空缺,勞動耗費較多的產品,促使資源重新分配,從而在增加民間投資和消費的同時,獲得二者所帶來的差額利潤,帶動整體經濟持續繁榮.
2. 進出口貿易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內競爭的有效手段.盡管進口產品的大量增加必然會限制國內商品的市場發展,但同時也會加強其競爭,使得國內企業不斷改善經營、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創新意識,以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同樣,出口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
3. 進出口貿易是積聚活動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的有效方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為尋求自身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積聚充足的資金及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以及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管理方法、變化的市場信息等,其所帶來的擴散效應能夠調整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商品結構及消費結構,進而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於實現上述目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4. 進出口貿易是平衡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問題經常出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不僅能夠及時糾正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失衡,調整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而且能夠解決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的矛盾,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與進出口關系密切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海關代征增值稅等各種稅種的出現,促進了我國稅收的增加.
5. 進出口貿易是增加就業機會、解決三農問題的推動力量.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每出口1 億美元的產品,可提供1 萬人的就業機會,這相應減輕了我國就業壓力大的難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通過實行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訂單農業,培育出口種植基地,扶持發展出口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等對外貿易的措施,能夠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鑒於以上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作為本國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措施的根本原因。
10. 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過去和現在對外貿易的概念與發展歷程,然後描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息息相關,並且用數據說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後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與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與現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對外貿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顯示自己賢明德威而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交往關系。現代的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往關系。她與古代的對外貿易不同,不僅范圍擴大了,而且目的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始於秦朝而興於漢代繁榮於唐朝發展於明朝暗淡於清朝。漢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形成了,其對外貿易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訪問、觀光、經商的人從世界各國紛紛來華,不但陸上貿易有所發展,而且海上貿易尤其興旺。宋朝時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以鼓勵海外貿易,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十分繁榮。明朝時,因鄭和下西洋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貿易,他們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但是盛極必衰在清朝時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我國近代的對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強迫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與侵略國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求和條約,中國從此淪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進入了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中國經濟被西方列強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
(3)我國當代的對外貿易
當代我國對外貿易思想發展主要受蘇聯的經濟體制的影響,有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國家壟斷外貿管理體制被作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轉變並積極與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通行規則接軌的基本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是一直保持著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1978到2004年,我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有著質的飛越從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十分明顯,GDP從1978年的千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萬億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斷提升。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總額從百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國的外貿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利用外資不論是量還是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我國不僅單邊貿易在增加,雙邊貿易更是迅速發展突波千億美元大關。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往來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還是在不斷的增長,經濟增長帶來對外貿易的增長而對外貿易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確立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為她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長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個百分點:進口年平均增長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長,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個百分點。近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期間取得,這既表明中國出口商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證實了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對支撐受危機沖擊國家和地區出口、降低國內需求萎縮壓力,以及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2.對外貿易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時間處於經濟短缺狀態,為了「互通有無、調節餘缺」才會有對外貿易,而且規模很小,又以進口為主,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也無法顯現。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不論從國民的意識還是行動它都被列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之一,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迅速擴張的出口貿易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貢獻度不斷提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79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貨物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7.2%,高出GDP7.3個百分點。自世貿組織以來,二者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2001年~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當GDP兩倍,高達20.3%。
3.對外貿易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外匯儲備
據統計,1991年~2010年,20年間我國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為72186.5億元,出口退稅額為47017.5億元。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去出口退稅後,國家財政從進出口環節中直接獲得的稅達到12518.4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儲備極度短缺,1978年僅有1.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實施,90年後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了順差時代。1990年~2010年,除個別年份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其中2008年高達近3000億元。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2010年,2.8萬億美元相當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關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有著重要作用。 4.對外貿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外貿易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就業機會被創造而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經濟學理論認為,擴大出口會為我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擴大進口則有助於為外國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我國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順差不斷擴大,既為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就業途徑,也部分抵消了進口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轉移。
5.對外貿易使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尤其是我國成為世界首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進口國和經濟體後,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9.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1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3.6%,遠高於美國的6.7%。如果沒有我國的貢獻,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5%降至1.8%。從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數據我們可知,2000年~2009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發展速度。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國的進口量增長2.9%,對緩解市場需求萎縮壓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十分明顯。
貿易壁壘是指來自國外的商品和勞務被本本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的人為限制。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我國的貿易壁壘事件發生頻率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被全球化的到來大大減少,貿易各國紛紛使用新式手段來保護本國經濟,例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等。由於出口快速增長,中國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中國發生反傾銷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我國的出口被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不僅有一般的關稅和配額,而且反傾銷訴訟、技術與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一些特別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勞動力已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
從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難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珠三角出現了。幾年過去了,招工難迅速在全國經濟增長核心帶擴散。雖然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製造業,短期內使大批農民工被迫離崗返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走穩,企業卻再次面臨更嚴重的招工難。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搶人,而有些企業則因為僱傭不到足夠的工人不敢接訂單,形成產能閑置。對此,我國的勞動專家指出,招工難於我國人口紅利趨於結束有直接關系。最後,在中國製造下的貿易順差已不能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1994年我國開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迄今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過度的貿易順差對內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凈損失,資源的過度輸出和消耗,對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國製造不利於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是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總之,面對這么多的機遇,我國應該做好全面的促進工作:
(1)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綠色貿易之路。我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高污染產品的出口,走可持續出口貿易之路。
(2)以創新為動力,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創新是競爭能力的核心,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活的源泉,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3)擴大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做大做強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龐大的,我國現在是處於各國貿易鏈的最低環節,不僅獲利少而且對環境傷害十分嚴重,不利於我國環境保護。
(4)協議與自主開放並舉,開放方式多樣。開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歷史告訴我們開放不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或某個地區,否則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發展空間布局,確保穩定持續發展。發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確保質量以便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6)優化結構,提升貿易產品知識含量。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識含量。
(7)加強國際競爭與和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與發展是各國取得的共識,國際競爭是國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證。
面對這么多的挑戰,我國更應該積極面對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採取應對措施:
(1)加強區區域一體化建設,貿易壁壘會區域貿易自由性的特徵下減少,有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圍內被推動。
(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性原則和維護買一權利的表現。
(3)加強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著力發展行業職業培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適用的人才;進一步開放教育領域,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資格認證。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營銷能力。
(5)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綠色同行證,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國際貿易新市場。
(6)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建立健全全開放型經濟運行的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