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我就給你舉個例子。有句話叫: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說明因地制宜的回重要性,不答同地區,不同地形的土壤成分,溫濕度,酸鹼度等條件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區,不同地形適宜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土地的利用,使各種農作物在適宜自己的條件土壤中生長,必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收成。
⑵ 影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社會經濟條件是什麼
影響農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氣溫、水資源、地形、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等,社會經濟內條件是交通運輸容,電力設施等。
如東北區域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基礎良好
①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良好的工業基礎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機械設備、化肥等生產資料。
②工業對原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牧興工,工促農牧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
(2)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利於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較晚,人口密度較低,
良好的生態條件資源條件,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⑶ 影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別有哪些(秒採納)
自然:水資源分布 土壤營養程度 光照時長 溫度
社會:市場 交通
⑷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應當考慮的兩大主要因素是什麼
顧名思義,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根據地區發展農業的稟賦條件選擇合適的農業類型或農作物回。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般考答慮的稟賦條件和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
自然條件如:1、地形(平原丘陵盆地適宜種植業,山地適宜林業,高原適宜畜牧業,窪地水面適宜漁業)。2、降水(水分充足地區可發展需水量大單產高的農作物,反之適宜發展耐旱性強,需水量少的作物)。3、氣溫(熱量充足的地區種植熱帶或亞熱帶農業,熱量不足的地區可以發展溫帶農業或高寒農業)4、土壤。5、灌溉水源等
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交通條件便利的地區可發展商品化程度高的農業,不便的地區更為明顯的受自然條件限制)2、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據消費市場近的區域,如城郊一般適宜選擇肉乳蛋禽等高產出農業部門的生產)3、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農業科技富集地區可以發展復合型高經濟農業,如陝西楊凌區農業示範區)
大體上就這些吧
⑸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四大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
⑹ 說出我國三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1、新疆的葡萄
新疆葡萄是產於新疆的葡萄。新疆葡萄甲天下,尤其以吐魯番的葡萄最負盛名。尤其是這里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美稱,其含糖高達20-24%,超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在秦漢時期可能是經由北疆傳入了東疆的吐魯番地區,同時可能是由中亞經帕米爾傳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綠洲各城廓小國。此時,新疆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已經很普遍了。
2、陝西的獼猴桃
陝西獼猴桃是獼猴桃科、獼猴桃屬大型落葉藤本植物;小枝基本無毛或幼嫩時星散地薄被柔軟絨毛或茸毛,葉膜質或紙質,卵形、長圓形、闊卵形至近圓形,頂端急短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背面綠色,花序腋生或腋外生,苞片線形,
花綠白色或黃綠色,芳香,萼片卵圓形至長圓形,花瓣楔狀倒卵形或瓢狀倒闊卵形,花絲絲狀,花葯黑色或暗紫色,長圓形箭頭狀,果圓球形至柱狀長圓形,長2-3厘米,成熟時綠黃色或紫紅色。種子縱徑約2.5毫米。
該種分化強烈,分布廣闊。中國從最北的黑龍江岸至南方廣西境內的五嶺山地都有分布。生於混交林或水分充足的雜木林中。
果葯用,為強壯、解熱及收斂劑;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果既可生食,也可制果醬、蜜餞、罐頭、釀酒等。花為蜜源,也可提芳香油。該種既可作為觀賞樹種,又可作為果樹。
3、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
壽光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州灣南畔,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人口108萬。
壽光歷史文化悠久。西漢景帝時置縣,境內現已發現北辛、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址150多處。史傳漢字鼻祖倉頡在此始創了象形文字,秦皇贏政在此築台觀海,漢武帝曾躬耕於巨淀湖畔,北魏農學家、世界上第一部農學巨著《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是壽光人的驕傲。
壽光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資源豐富,物產富饒。南、中部土質肥沃,盛產蔬菜、糧食和果品,北部地下鹵水資源豐富,是全國三大重點原鹽產區之一。
4、丹東市東港草莓
丹東地區是遼東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屬長白山脈向西南延伸的支脈或余脈,有豐富的水資源,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光照有餘,適合草莓生長,丹東草莓果實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形、橢圓形等,外形美觀、色澤亮麗,芳香濃郁,酸甜適口。
⑺ 談談你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認識
了解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明確農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根據地區具體情況有利的發展農業
⑻ 為什麼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適宜區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主要是為了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農業主要特徵:
(一)地域性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需要熱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自然條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因此,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二)季節性
(三)周期性
動植物的生長大於有著一定的規律,並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周期。所以,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很明顯。
(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社會經濟條件擴展閱讀:
有關中國農業起源的問題,是學術界十分關心的課題。中國考古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進行探索,在江淮河漢諸流域及廣大地域內進行調查、發掘,發現了一批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江西萬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徐水南庄頭、湖南澧縣彭頭山等地點。
前兩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約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庄頭遺址。
在發掘的60餘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了一條小灰溝和草木灰層,出土了獸骨、禽骨、鹿角、蚌、螺殼、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夾沙紅陶片等與居民生活有關的遺物。特別是作為穀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在遺址中出土,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業出現。
據碳14測定,它的年代為距今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還早,甚至比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早千年之久。它是中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因此,它把中國農業起源的時間上推至萬年以前。
⑼ 講一講你家鄉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
讀圖可知,(1)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適宜發展林業;C地地形平坦,土回壤肥沃,利於大棚蔬菜種答植;B地適宜栽植果樹;D地適宜發展漁業的地方是D.(2)如果習慣吃煎餅,可以種植水稻;如果種植油料作物,可以種植油菜;如果在A處毀林開荒種地,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根據該地所處的溫度帶以及地形特點可知,水電站D的水量豐富的時期一般出現在夏季.(4)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東南丘陵地區的農作物的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5)水電站D所在的河流位於南方地區,是外流河、所以冬季不結冰.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A;C;B;D;(2)水稻;油菜;不合理;毀林開荒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B;(4)C;(5)D.
⑽ 發展農業的原則——因地制宜指的是
顧名思義,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根據地區發展農業的稟賦條件選擇合適的農業專類型或農作物。屬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般考慮的稟賦條件和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
自然條件如:1、地形(平原丘陵盆地適宜種植業,山地適宜林業,高原適宜畜牧業,窪地水面適宜漁業)。2、降水(水分充足地區可發展需水量大單產高的農作物,反之適宜發展耐旱性強,需水量少的作物)。3、氣溫(熱量充足的地區種植熱帶或亞熱帶農業,熱量不足的地區可以發展溫帶農業或高寒農業)4、土壤。5、灌溉水源等
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交通條件便利的地區可發展商品化程度高的農業,不便的地區更為明顯的受自然條件限制)2、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據消費市場近的區域,如城郊一般適宜選擇肉乳蛋禽等高產出農業部門的生產)3、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農業科技富集地區可以發展復合型高經濟農業,如陝西楊凌區農業示範區)
大體上就這些吧